【语文】名师导航 语文版必修5(10.汉家寨)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名师导航 语文版必修5(10.汉家寨)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16 17:1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0 汉家寨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张承志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作家。他一贯奉行“为人民”的宗旨,真诚地相信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存在于生活的底层。他把热情和理想投诸草原牧民和北方的大自然,寻求与现代化的都市文明趋向相异的价值坐标。1984年之后,他走进茫茫的大西北,孤独地跋涉于内蒙古大草原、新疆的戈壁荒滩、宁夏的清真寺,声称他远远地离开了“中国文人的团伙”,独行于自己悲壮的文学之旅。
张承志是一位具有崇高精神追求的作家,“是一名从未向潮流投降的作家”(作者语),每一作品问世,便产生巨大的反响。读他的文字,心不易平静,人不易昏噩,得到的不是闲适、从容,不是温柔地抚摸一下皮肉所产生的细腻和愉悦的享受,而是直接地触及生命的本质,触及灵魂的骨骼,是一波波惊心动魄的震撼,是一次次痛彻骨髓的捶击。《汉家寨》就是这样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以北几百里荒寂的绝境中的只有几户人家的汉家寨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叙写,讴歌了千年不变的“坚守”精神——人类最永恒的生命意义。
字词梳理
1.字音
屏住(bǐng) 褶皱(zhě) 曝晒(pù) 晕眩(yùn xuàn)
怔怔(zhèng) 脚踝(huái) 蜃气(shèn) 溟濛(míng)
嶙峋(lín xún) 砾石(lì) 咀嚼(jǔ jué) 肆虐(nüè)
白炽(chì) 炫目(xuàn) 伫立(zhù) 瞭望(liào)
闪烁(shuò) 峥嵘(zhēng róng) 俯瞰(kàn) 倔强(jué jiàng)
2.多音字
3.词义
荟集:聚集。荟,草木繁盛。
坂:山坡、斜坡。
怔怔:形容发愣的样子。
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
炫目:(光彩)耀眼。
屯垦:屯兵垦荒。
生息:生活,生存;繁殖。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决绝:非常坚决。
峥嵘:高峻。
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溟濛: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也作冥蒙。
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判若两地:好像两个地方,区别非常明显。判,明显。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
剖析:这一句以新颖贴切的比喻形象而概括地写出了天山南麓的气候和地表特征,下文从颜色(红)、表土(酥碎、焦土)和形态(风蚀的痕迹、尖石棱)等方面描绘了地表特征,照应了“伤”字;用作者“在曝晒中晕眩了”点明气候特征,照应了“烤”字。
2.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剖析:人在广袤的大自然面前,会因为渺小而感到悲哀。“连悲哀都是徒劳”,则说明作者感觉自我渺小到了极点,连悲哀都毫无意义了。这一句是以作者的内心感受反衬自然的“雄大磅礴”。
3.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
剖析:“这样”指代上文,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天山南麓恶劣的自然背景;一是作者恐怖、孤寂、渺小的心理背景。这两种背景都为下文写汉家寨的坚守精神作了有力地衬托和铺垫。
4.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剖析:“棋子”“弹丸”两个喻体写出了汉家寨的渺小,“被人丢弃”“生锈”写出了汉家寨千年的偏僻。汉家寨和大自然被向两个相反的方面极度渲染,两相映衬,从而突出了汉家寨所处环境的空寂。
5.在如此悲凉严峻的风景中上路,心中涌起一股决绝的气概。
剖析:虽然风景依旧,但心理不同,由来时的恐怖、孤寂到离去时的“决绝的气概”,正是汉家寨的坚守精神给了作者强大的精神支柱。
6.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剖析:说“苍凉”是因为人为了坚守忍受了多少辛苦和艰难,说“广阔”是因为坚守在时间上的永恒和对人类意义的深广。
7.我只觉得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
剖析:“汉家寨”在这里有双重的含义:一是地名,有它特定的地理环境;二是汉文化的象征。正是因为坚守,人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了下来,也正是因为坚守,几千年的汉文化长久地保留下来。坚守在这里不光是一种执著的精神,还包括对家国、故园、文化、信仰的执著保护、怀念、追求,不离不弃。所以作者说坚守“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
二、重点语段
1.“那是大风景大地貌荟集的一个点”至“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剖析:这是文章的开头两段,突出了汉家寨周围数百里渺无人烟的“空寂”,突出了作者的内心感受,设置了“走近汉家寨”的心理背景。
首句突兀而起,直入话题,从宏观上抽取汉家寨的特点,耐人寻味。“那”指代汉家寨,渺小的汉家寨在数百里的绝境中默默地坚守了上千年,难道不是人类历史上比任何景观都壮美恒久的“大风景”吗?“大地貌”指的是下文所写的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以北的戈壁沙漠。两个“大”字突出了风景地貌的雄伟壮阔,而“一个点”突出了汉家寨的渺小,但主次相反,前者是后者的背景,那个“点”从背景中突起,鲜明地摆在读者的眼前。
“天宇六合”给人以无限扩张的空间感,无边无际的空寂使身处其中的人感到孤单恐怖,心好像被包裹起来,无处逃逸。试图撞破静默的马蹄声,不仅挣不脱空寂的巨网,相反更显出了寂静的深广和真切,使人紧张得“屏住了呼吸”。“试探着”用拟人化的手法写马蹄声,实际上是作者当时借马蹄声来缓解空寂氛围的心理期待。
“三百里空山绝谷”和“一路单骑”形成鲜明反差,从自然环境和心理感受两方面突出了“空寂”二字。作者此后对这种“山野之静”的幻视幻觉,说明当时感受之深切,这种“山野之静”已印入神魂,将伴随终生。
2.“仅仅有一柱烟在怅怅升起”至“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剖析:作者用“烟”将读者的视线引入汉家寨,非常巧妙,它不仅给人以雄浑苍凉的视觉感,还具有深厚的意蕴,那百里铁色戈壁上升起的一柱炊烟不正是汉家寨人孤守千年、生生不息的昭示吗?所以作者说“大漠孤烟直”写出的并不是残酷。“怅怅”一词用拟人手法,写“烟”失意孤寂的样子,诠释了“坚守”的内涵。
“三道裸山”“三条黑戈壁”,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了极端荒芜残酷的地理环境。汉家寨坐落于正中,堪称绝境中的绝境,却有人坚守了千年以上,这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人生常常陷入重重困境,好像已无路可走,但只要我们坚持下来,就会绝境逢生。作者多年流转大西北,为的就是不懈地追求人生的信念,这种执著的精神不正和汉家寨这个地点相吻合吗?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从汉家寨找到了“人生的答案”。另外,“三岔口”这个名字让作者回味良久,是因为它向作者揭示了人生始终面临选择这样一个事实,而坚守就意味着对选择的放弃和漠视。汉家寨人可以选择离开,寻找更适于生存的地方,但他们没有离开,他们坚守在祖辈生存繁衍的地方,不离不弃,这不是神话,也不是幻觉,而是真实存在的事实,他们是汉民族、是人类坚守精神的最好证明,作者从他们身上找到了人生的答案,坚定了追求并坚守清洁精神的决心,继续上路,不断找寻。
3.“走过一个转弯处”至“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剖析:作者对这仅有一次相遇的汉家寨充满了不忍割舍之情,所以两次回望。在一片荒芜色彩之中,“小巧的红艳身影”多么醒目,这个小女孩是汉家寨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正在坚守生存的明证,也是汉家寨未来生命延续的希望。作者坚信,虽然面对万铁石,面对横亘的天山,汉家寨人对生命的坚守却永远不会放弃。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作者产生了一种大无畏、义无反顾的气概,继续他的人生长旅。这一次偶遇,影响了他一生,让他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守自己的信念。
结构简析
全文围绕“坚守精神”,按照“走近了汉家寨”“走进了汉家寨”“离开了汉家寨”的顺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段):“走近了汉家寨”,主要写汉家寨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空寂、苍凉、荒芜、残酷,为表现坚守精神作铺垫。
第一层(1—2段):写作者在天山南麓独行的空寂、阴凉的内心感受。
第二层(3—4段):写天山南麓数百里恶劣的自然环境。
第三层(5—6段):写作者“走近汉家寨”时的心理状态。
第二部分(7—30段):“走进了汉家寨”,主要写在汉家寨的所见所感——神秘、隔绝、真实、坚忍,具体表现坚守精神。
第一层(7—16段):描绘汉家寨的地理环境,交代汉家寨的历史背景。
第二层(17—30段):写汉家寨中的人物和生活。
第三部分(31—36段):“离开了汉家寨”,主要写作者离开汉家寨时的感受和离开汉家寨后思想的变化——遗憾、不舍、回忆、坚守,表现了坚守精神的深远影响。
第一层(31—34段):写作者对坚守精神的感悟及不忍离去的心情。
第二层(35—36段):写作者对汉家寨的回忆及自己人生的坚守。
主旨浅探
对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看法:
1.这篇散文叙写了作者途经汉家寨的一次经历,热情歌颂了汉家寨人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忍受无数艰辛,顽强存活上千年并保存了民族文化的坚守精神,呼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坚守精神。
2.这篇散文的意义在于对人类生存终极意义的思考和探究,使坚守超越了生存本身,上升到对人类精神世界坚守的层面,从而散发出灼热的人性光芒和血性力度。
3.汉家寨人的坚守精神,体现的是整个人类进化史、生活史中战胜一切艰险的生存本能,正是这种本能使人类不断进化、发展,它超越了任何精神世界的追求,是人类生存的终极价值。
文法览胜
意象的反差与逆转
张承志希望自己的散文展示的是一种新鲜的发自内心的生命冲动,是自己的精神旅程和心灵图景,而不是一种新的技巧。但作为“用十年功夫磨炼了自己的语言”(张承志语)的杰出作家,他在艺术上必定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在《汉家寨》中,作者着力描写了两类意象:一类是自然意象,一类是人类意象。这两类意象存在着巨大的反差,通过这两类意象的逆转,突出了散文的主题。
作者描写的汉家寨在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以北数百里的铁色戈壁上,“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住着几户人”“仅仅有一柱烟在怅怅升起”“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等突出了汉家寨这一人类意象的“小”;文中反复出现“大地貌”“大风景”“三百里空山绝谷”“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等突出了自然意象的“大”。“小”和“大”的反差极其鲜明,渺小的汉家寨几乎被巨大的戈壁滩所吞噬。
作者还极力描绘了自然意象的恶劣、数百里戈壁沙漠的荒芜:“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风蚀的痕迹像刀割过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而在这种绝境中,老汉和小女孩却顽强地生存着,而且“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自然的荒芜和人类的坚守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表面上看,自然主宰了这里的一切,人类是多么弱小和无助,但渺小的汉家寨却以其永恒的坚守精神战胜了强大的自然,突显在读者的面前;而荒芜巨大的自然却退居背景的位置,成为彰显人类伟大精神的衬托。这样,自然意象和人类意象的关系发生了逆转;在逆转中,文章的主题得以展现且具有更震撼人心的力量。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