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市玉门油田第一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酒泉市玉门油田第一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9 16:0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玉门油田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近几年,剧集市场蓬勃发展,每年都有几百部的上新、逾万集的播出,人们对优质作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这样一类作品:它们具备精品剧的品相,一开始就给足人们观剧期待,然而随着剧情推进,陆续出现人物形象不连贯、剧情不合逻辑、结尾仓促等问题。比如,前不久一部非常火的家庭剧,情感刻画细腻、演员演技精湛、主题令人耳目一新,始播就赢得广泛好评。遗憾的是,该剧后半部整体质量下降,口碑随之滑坡。这类“半部好剧”的现象当前比较普遍。
相比于泛泛之作,“虎头蛇尾”的作品更令观众感到遗憾。剧集出现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剧本不扎实。剧集体量大、播出周期长、收看门槛低等特性,使其具有“陪伴”属性,能否迅速与观众建立共情,是很多编剧创作时首先考虑的问题。为了吸引眼球,编剧会在剧集开头设置各种悬念,埋下各式伏笔,让观众迅速融入其中。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和多线叙述的开展,人物不断增加,故事变得复杂,很容易出现情节衔接不畅、人物设置前后矛盾等问题。如何避免出现“半部好剧”现象?编剧在动笔前要做大量准备工作。比如,可以为每个角色设置一份详尽的人物报告,这样不仅会让一个个角色立体丰满,还可以有效减少情节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好的编剧不仅要保持“局外人”的客观冷静,随时审视故事前后的连贯性,还要在情感上完全投入到作品中,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欢笑,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才可感可信,否则很容易把角色变成仅仅推动情节的“工具人”,虽然起初惊艳,后期却黯然失色。
剧集创作是团体协作的项目,避免出现“半部好剧”现象需要整个行业提供支持。很多剧集拍摄周期紧张,只有故事大纲或者前几集内容就立项拍摄,没有给“一剧之本”留有足够创作时间。为赶进度,有的作品往往多个编剧联合创作,这种情况尤需整体统筹,避免出现前后不一致问题。
“半部好剧”现象,也与当前剧集盈利模式有关。《中国电视剧风向标报告2020》显示,仅2020年1月至8月,上新电视剧60部、网络剧162部。当前网络视频平台是剧集播映的重要渠道,剧集也是各平台吸引会员以增加营收的重要抓手。在这些视频平台上看剧,往往前几集免费,继续看下去就需要购买“会员资格”。因此,制作方往往在一部剧的前几集上花费最多心血:将节奏紧凑、高潮迭出的内容前置,吸引观众掏钱观看。
倾力打造作品“开头彩”本无可厚非,但作为集合各种社会资源、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的文艺创作者,如果只追求“短平快”、赚“快钱”,让一部有可能成为精品剧的作品止步于“半部好剧”,就会格外让人“恨铁不成钢”。“半部好剧”的“希望”在于,它显示出当前剧集创作者具备打磨精品的潜力,而差的这一口气,恰恰是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执着的艺术追求。为了写《大工匠》,编剧高满堂曾长期在工厂体验生活;为拍好《大江大河》,主创团队对细节严格把控,小到一碗肉在剧中年代怎么吃,都认真“考据”一番。水平有高低,质量有高下,但创作态度和创作追求决定着作品最终呈现的品格。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到《士兵突击》《大明宫词》《闯关东》《潜伏》《父母爱情》,再到走出国门并受到海外观众欢迎的最新网络剧,经典的诞生都是主创人员耐得住寂寞、用心创作的结晶。期待我国剧集创作去掉浮华浮躁,重视创作规律,让“半部好剧”成长为精品力作。
(摘编自任飞帆《让“半部好剧”成长为精品力作》)
材料二:
且看,《和平饭店》前10集,陈数、雷佳音搭档的反差萌清新脱俗,情节推进中,悬念迭着悬念,叫人一秒都不舍得快进。可10集过后,易容、掉包、制毒、徒手劫刑场等反逻辑、反常识的剧情一再出现,把之前累积的好感消解殆尽。《台湾往事》前15集完全有成为经典的潜力,但从第16集开始,关乎家国情怀的正剧就变成俗套的神剧,连骑个自行车都要动用技术抠图。《美好生活》也不例外,前20集凭细节戳中了中年心事,靠演技赢得了生活质感,但20集之后几乎所有出场人物都有了三角四角情感纠葛。于是,这些剧集的网络评分无不高开低走。
“半部好剧”谁之过?祸首就是如今国产剧的通病——注水。本应是戏核突出、节奏流畅的好故事,出于商业原因,硬生生被大量啰唆又俗套的“凑集数”拖垮。为了多放广告凑集数,往剧情里硬添加不必要的人物、情节,甚至一些段落重复剪辑,“闪回”段落越来越长。常常是十集之前,该放的戏剧钩子都已放置,观众也多“上钩”,此时在酒里兑水还是在水里兑酒,浓度全凭资本诉求。如果一集能卖1200万,多剪五集就能多卖6000万,何乐而不为!反正拖拖拉拉几十集,只要关键悬念一直在,观众再不耐烦,在没有更好的剧集替代前,也不至于一怒弃剧。
电视剧行业,本应剧本至上,却成了经济账本为王,结果是,精品剧不精,水剧更水。要避免“龙头烂尾水蛇腰”的“半部好剧”层出不穷,需要平台自身把好品质关,更需要创作者澄净下来,少些商业投机,回归初心。
(摘编自王彦《电视剧高开低走半部好剧,谁之过?》)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半部好剧”总是前面几集或者十几集精彩,给足人们观剧期待,但后面就一集不如一集,越往后水平越低,口碑直线下降。
B. 编剧在剧集开头设各种悬念、埋各式伏笔,目的在于吸引眼球,建立共情,让观众迅速融入其中,从而激发和保持其观剧欲望。
C. 像《和平饭店》《美好生活》等网络评分高开低走的作品,都应该像《士兵突击》《潜伏》一样从“半部好剧”成长为精品力作。
D. 编剧在剧情里注水,使情节拖拖拉拉,剧集愈来愈多,根本原因是抓住了大部分观众在观剧的过程中不会一怒弃剧的心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些“虎头蛇尾”的剧作比泛泛之作更令观众感到遗憾,是因为它们有成为精品的基础,观众的期望值较大。
B. 如果编剧能以“局外人”的客观冷静审视故事,在情感上完全投人到作品之中,精品力作的产生就值得期待。
C. 编剧高满堂为写好剧本长期体验生活,《大江大河》主创团队严格把控细节,这种创作态度有利于作品的成功。
D. 如果《台湾往事》15集之后的各集,依然能关乎国家情怀,就可以成为经典,就能改变评分高开低走的趋势。
3.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举出的家庭剧例子,论证了“半部好剧”的口碑必定是高开低走。
B. 文章主体部分从剧集创作、盈利模式等多方面指出了“半部好剧”的成因。
C. 从文章第四段数字的对照来看,网络视频平台已是当前剧集播映的重要渠道。
D. 文章基于创作者有打磨精品的潜力,提出了让“半部好剧”成精品的观点。
4. 两则材料都揭示了剧集盈利模式下会出现“半部好剧”,请简要概括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4分)
5. 如欲以《文汇报》特约评论员的身份拟写题为《“半部好剧”之出路》的评论,请结合材料简要列出评论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时间怎样地行走
迟子建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 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 。我觉得左右摇摆的钟摆,就是一张可以对所有人发号施令的嘴,它说什么,我们就得乖乖地听。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我们得做课间操,我们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我们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 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它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能再行走。
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放纵地提着灯笼在白雪地上玩个尽兴,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大手给放在挂钟里的,从来不认为那是机械的产物。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它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经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雪雨、潮起潮落。
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我们的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行进得那么清脆悦耳,“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所以,手表里的时间总给我们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从这里走出来的时间因为没有声色而少了几分气势,这样的时间仿佛也没了威严,不值得尊重,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
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让时间和心脏一起跳动;台历上镶嵌着时间,时间和日子交相辉映;玩具里放置着时间,时间就有了几分游戏的成分;至于计算机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逐渐地驼了背……时间还会变戏法,它能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瞬间消失在他们曾为之辛勤劳作着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这样,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只能再清冷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
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在涨了又枯的河流中;在小孩子戏耍的笑声中;在花开花落中;在侯鸟的一次次迁徙中;在我们岁岁不同的脸庞中;在桌子椅子不断增添的新的划痕中;在一个人的声音又清脆而变得沙哑的过程中;在一场接着一场去了又来的寒冷和飞雪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是一对情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文本二:
当我读完《迟子建散文》时,那种温馨、恬静,放射出穿透时空的光辉,带着精神的圣洁照亮了我的心田,让我们感受到立体、丰厚、富有生命实感的审美品格。无论小说还是散文,她的创作都执着于一个主题——诗意和温情。作家一次次带着初生牛犊的勇气,用她那只充满灵性的笔拨开阴霾,在生活的边界和存在的缝隙中,捕捉着温情而诗意的光亮。迟子建散文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面对命运不屈的顽强,她带着一种温暖的鼓舞人心的力量,在光明与黑暗的无间之隙寻找灵魂的安居之所。她的散文大气豁达,在柔肠中透出坚硬的质感,以文学的方式将个人的经验融化到大千世界中,让我们在光明和温暖中获得了对“美”的重新理解和认识,从而呈现出“独有的美的特质”。
——选自梁海《诗意与温情——读<迟子建散文>》
6.下列有关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A.文本一概述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依次写了时间在钟表中、生活中、生命中行走,让读者,尤其是身为高三学生的各位同学深有感触。
B.文本一写到白发“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这让作者发现了时间的足迹,感受到时光流逝、岁月凋零。
C.文本一写作者到了上课时间还要磨蹭一会儿再进教室,又写随着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时间越显匆匆,表达了因浪费时间而产生的一丝遗憾。
D.文本二准确评价了迟子建的散文,其中的“诗意与温情”在文本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鼓舞人心的力量帮助读者找到灵魂的安居之所。
7.下列名句最能体现文本一对时间的认识的是(3分)
A.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挖掘深沟浅槽。 ——莎士比亚
B.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时间。 ——库尔茨
C.时间像奔腾澎湃的急湍,它一去无还,毫不留恋。 ——塞万提斯
D.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 熹
8.文本一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9.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文本一中“独有的美的特质”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上拜骞为太中大夫。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漠北,自盐泽以东空无勾奴,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勾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今诚以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诸旁国。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是岁,骞还,到,拜为大行。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0.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
B. 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
C. 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
D. 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屈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于,汉朝时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后也可用“单于”泛指外族首领。
B. 元鼎,年号。年号是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一种名号,先秦至清皆有年号。
C. 节,旄节,多以竹为杆,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常持节。
D. 大行,文中指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外交官员,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封为大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月氏国王被匈奴单于杀死,月氏人对此心生怨恨,却找不到一起攻打匈奴的人,此时汉武帝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使者,汉中人张骞应募出使。
B. 张骞出使经历坎坷,被匈奴长期扣留,后匈奴内部混乱,张骞与甘父找到机会逃出,回到汉朝,此时他被困匈奴已达十三年之久。
C. 张骞认为应当趁着汉军新败匈奴单于的时机,与乌孙联合,这样乌孙西面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来成为汉的藩臣,汉武帝采纳了张骞的建议。
D. 张骞到达乌孙国后,向乌孙王昆莫传达了汉武帝的谕旨,希望汉与乌孙结为兄弟之国,共同抗拒匈奴,这样匈奴一定会被打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复为匈奴所得。
(2)今诚以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过旧学山寺
文 同
当年读书处,古寺拥群峰。
不改岁寒色,可怜门外松。
有僧皆老大,待客转从容。
又下白云去,楼头敲暮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诗人怀着深情向读者点明,眼前之地正是自己早年读书的地方,照应了题目。
B. 次句展示了广阔而富有立体感的画面,一个“拥”字真切地写出了寺院房屋之多。
C. 颈联隐含对比,当年寺中僧人如今年纪都已变大,待人接物的方式也与以前不同。
D. 本诗空灵中含幽思,淡雅中见深沉,语言省净浑然,具有独特的风格。
15. 诗歌颔联为什么要写到老松?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苏轼用“ , ”剪影式地再现了曹操自信豪迈、文武双全的风姿。
(2)杜牧《阿房宫赋》的“__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比、反问的手法,批判秦人大肆搜刮,挥霍无度。
(3)边塞诗里经常出现“红旗”的意象,用“红旗”代指军旅,如“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美国作家安妮 迪拉德,在她的《写作生涯》一书中说:“喜欢句子,就能成为一个作家。”可见,写好一句话,对于一个作家是多么的重要。一篇好的文章,一本好的书,___在于整篇文章和整本书的思想和谋篇布局中的人物情节____细节诸多元素,但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一句话。
比如写阳光。迟子建《烟火漫卷》中这样写:“路旁的水洼,有时凝结了薄冰,朝晖映在其上,仿佛在大地上做了一份煎蛋,给承受了一夜寒霜的他们,奉献了一份早餐。”
比如写月光。韩少功的《山南水北》中则这样写:“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啦地拥挤。”
阳光、月光这样___而且在文学作品中最常出现的景物描写,这两位作家各显神通,写得花样别出,生动鲜活,避免了阳光灿烂似火、月光皎洁如水的___。从写好一句话开始,是我们每一位写作者的必修课。努力提高修为,才有可能写好一句话。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固然 乃至 司空见惯 陈词滥调
B.虽然 乃至 司空见惯 老生常谈
C.固然 甚至 耳熟能详 老生常谈
D.虽然 甚至 耳熟能详 陈词滥调
18.迟子建写阳光、韩少功写月光分别怎样“写得花样别出,生动鲜活”?(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广场舞亮相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暖场环节,最小5岁、最大70多岁的表演者担纲,点燃了现场气氛,尽情表现不同的风采。广场舞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公共文化产品,已经融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了一种民众休闲娱乐的方式,也集中体现了国人生活的诸多元素。冬奥会开幕式将其囊括其中,①_____,展示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多面性。
可以说,广场舞本身也蕴含一种公共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民众从熟人社会进入到陌生人社会之中,而广场舞这种拥有广泛受众基础的社交互动方式,②______。而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相互交流、沟通、了解,进而寻求和强化某种身份认同,( )。
更进一步看,全世界的观众都可以通过观看这样的表演,来了解中国社会近些年来发生的具体变化,了解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细节,进而达到多元文化交流、沟通以及加深理解的目的。此举③_____,展示普通中国人的精气神,也再次表达中国人愿与世界“相互理解、友谊长久”的愿景。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最小5岁、最大70多岁的表演者担纲,尽情表现不同的风采,点燃了现场气氛。
B.由最小5岁、最大70多岁的表演者担纲,他们尽情展现不同的风采,点燃了现场气氛。
C.由最小5岁、最大70多岁的表演者担纲,点燃了现场气氛,尽情展现不同的风采。
D.最小5岁、最大70多岁的表演者担纲,他们点燃了现场气氛,尽情表现不同的风采。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又无疑契合了奥林匹克精神
B.这无疑契合了奥林匹克精神
C.无疑又与奥林匹克精神相契合
D.这无疑又与奥林匹克精神相契合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个字。(6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我们,似乎被“精彩”惯坏了,越来越失去忍耐枯燥、在枯燥中学习的能力。对“精彩”刺激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枯燥忍受的阈值越来越低。然而,能真正滋养一个人的精彩往往都带着某种枯燥。弹钢琴、练书法、做体训、读哲学、学写作、搞科研……每一个让人景仰的专业精彩的背后,其实都经历了常人无法忍受的枯燥。
上述现象引发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 2. D 3. A
4. ①侧重点:材料一强调的是剧集制作人在前几集上花费最多心血,打造作品的“开头彩”。材料二强调的是剧集制作人在大部分剧集中注水,想法设法“凑集数”。②关系:材料一说的是“半部好”的原因,材料二说的是“半部坏”的原因,合起来就是导致“半部好剧”出现的原因。
5. ①编剧方面,要有执着的艺术追求,创作态度要严谨,在动笔前做大量准备工作,要能够以“局外人”的客观冷静随时审视故事前后的连贯性,要在创作时全身心投入到作品中。②行业方面,要对剧集创作提供支持,拍摄前要有完整的剧本内容,多个编剧联合创作时要整体统筹。③平台方面,要把好品质关,对作品进行认真严格的审查。
6.C(C.“遗憾”于文无据)
7.B(由主旨推得B正确)
8.①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②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③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时光飞逝→④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每点1分)
9.①所用的表现手法具有“美质”。作者将时间人格化,“行走”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时光的流逝;又把鱼尾纹比作眼角绽放的花朵,形象贴切。②所思所感具有“美质”。作者认为时间并不是无情地抛弃我们,而是我们的情侣,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我们应该热爱、珍惜时间,让生命在时间里充满意义,绽放光彩。③语言风格具有“美质”。文章语言灵动,晶莹明亮,有一种温暖的鼓舞人心的诗意和温情。(每点2分,3点6分)
10. C
11. B “先秦至清皆有年号”错误。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纪年,并同时改变年号。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的做法,而改用民国纪年。
12. B “此时他被困匈奴已达十三年之久”错误。
13. (1)张骞停留了一年多,始终不知道月氏人的打算,于是返回汉朝,又被匈奴俘获。
(2)现在如果把丰厚的财物赠送给乌孙,招引他们向东扩张(领土),与我国结为兄弟,依据形势他们会听从我朝调遣。
参考译文:
起初,匈奴投降汉朝的人说:“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个强国,匈奴冒顿击败了它。老上单于杀了月氏国王,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心中怨恨匈奴,却没人愿意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皇上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使者,汉中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郡出发,途经匈奴所控制的地区,被匈奴单于俘获,扣留在匈奴十多年。张骞找机会逃脱,向西方的月氏国走去,经数十日,到了大宛国。大宛人听说汉朝物产丰富,想通使结好,却一直未能实现,见到张骞,非常高兴,为他安排向导和翻译,送他到康居国,又转送到大月氏国。原月氏国的太子做了国王,进攻大夏国后,占领了它的土地定居下来,没有向匈奴复仇的想法。张骞停留了一年多,始终不知道月氏人的打算,于是返回汉朝,又被匈奴俘获。拘留了一年多,适逢匈奴国内混乱,张骞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逃回长安。皇上任命张骞为太中大夫。张骞刚出发时有一百多人,一去十三年,只有他们两人活着回来。汉武帝元鼎二年,匈奴浑邪王归降汉朝之后,汉军将匈奴驱逐到沙漠以北,从盐泽以东,见不到匈奴的踪迹,去往西域的道路可以畅通了。于是张骞向武帝建议说:“乌孙王昆莫本来臣服于匈奴,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事奉匈奴,匈奴派兵攻打他,不能取胜而远去。现在匈奴单于刚刚被我军击败,而过去的浑邪王辖地又空无人烟。现在如果把丰厚的财物赠送给乌孙,招引他们向东扩张(领土),与我国结为兄弟,依据形势他们会听从我朝调遣。与乌孙联合后,它西面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来成为我国的藩臣。”汉武帝认为他说得有理,便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牛羊数以万计,随身携带价值数千万钱的黄金与布帛,又任命多名持符节的副使,只要路途方便,就派他们出使其他各国。张骞到达乌孙国后,乌孙王昆莫接见了他。张骞向他转达汉武帝的谕旨说:“乌孙如果能回到原来东面的故地居住,汉朝就把公主许配给昆莫做夫人,并结为兄弟之国,共同抗拒匈奴,匈奴一定会被打败。”乌孙王认为离汉朝太远,不知汉朝大小,且长期以来一真臣服于匈奴,且又靠近匈奴,朝中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迁徒到东西去,张骞在乌孙国滞留了很久,一直没得到明确的答复,便分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等附近的国家进行联络。乌孙派翻译和向导送张骞回国,又派使节数十人,随张骞到汉朝答谢,并令他们了解汉朝的大小强弱。这年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任他为大行。一年多以后,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与各国的使臣一起回到长安,于是西域各国开始与汉朝联系往来。
14. B “写出了寺院房屋之多”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古寺被群峰环绕,“拥”在写出了古寺周围的山多。
15. ①老松属于景物描写,老松与古寺相伴,点明了当年诗人读书时的典型环境。②对古寺门外的老松的特写,突出了其岁寒“不改色”的特征,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心志,象征着诗人高洁的精神操守。③诗人借写“松”寄寓了重游就学之地的喜悦之情。
16.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7.A
18.【①迟子建用比喻(1分),阳光照在水洼上如同煎蛋,写出朝晖鲜明的色泽和柔和的形态(分析1分)。(从用词分析,酌情给分。答拟人不给分。)
②韩少功用比拟(1分),写出月光穿过树林的轻盈、月色皎洁照耀草坡和湖面(分析1分),把无形的月光、月色有形化,让读者具体可感(效果1分)。
(答巧用拟声词、通感亦可,要点同上。从叠音词分析,酌情给分)】
19.B【原句第一句缺少介词,二三句语序不当,第三句搭配不当。】
20.D【主语用“这”来指称,否则主语是“人们”。“无疑”要放“又”之前,因为“又”相对冬奥会开幕式其它节目来说。】
21.【呈现(或其它恰当的动词,1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细节(1分);加速(或其它恰当的动词,1分)人与人之间相熟的过程(1分);不仅(1分)能精彩呈现“中国故事”(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