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5 神游物外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思想与老子有渊源关系,后世以“老庄”并称,是道家学术思想集大成者。道家和儒家思想至今仍有力地影响着中国国民的精神。其著述在《庄子》一书,文学色彩为当时之最。鲁迅以为他“文风汪洋捭阖,仪态万方,先秦诸子,莫能先也”。其说理多用寓言,有人说他的文章“异想天开烘托出豪放,一语道破却不是武断,生机勃勃而又顺理成章,使人读起来既要用感情,又要用理智”。这对我们学习本课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课文中的神人不食人间烟火,精神境界与天地为一,使人世间的“神圣者”显得愚蠢可笑,“非圣”思想隐约闪现;姑射山更反衬出人世的污浊。
那棵卷曲臃肿的臭椿一言不发,却灵性地道出了“无用之用”的内涵。
庖丁解牛的故事中“依乎天理”的解牛技艺哪里仅仅是“得养生”而已呢?“道法自然”才是灵魂之所在。
惠施和庄子是磨刀石与刀的关系,濠上之辩闪烁着机智,流动着幽默,令人神往。“濠濮之思”亦早已成为人生的一种境界。
字词梳理
1.字音
姑射(yè) 疵疠(cī lì) 瞽(gǔ) 形骸(hái)
蕲(qí) 秕糠(bǐ) 汾水(fén) 樗(chū)
网罟(gǔ) 臃肿(yōng) 机辟(bì) 砉然(xū)
肯綮(qìng) 怵然(chù) 窅然(yǎo) 斄牛(lí)
(huō) 郤(xì) 窾(kuǎn) ■(gū)
(huò) 狸狌(shēng) ■(tiáo) 踌躇(chóu chú)
2.多音字
3.形近字
4.词义
庭:文中为过分,偏激。
河汉:银河。
藐:遥远的样子。
疵疠:疾病。
文章:文中指花纹、色彩。
弊弊焉:文中指忙忙碌碌、疲惫不堪的样子。
秕糠:秕子和糠,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
章甫:帽子。
窅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樗:臭椿,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
机辟:捕捉鸟兽的机关陷阱。
■:大骨。
硎:磨刀石。
斄牛:牦牛。
怵然:害怕的样子。
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踌躇,悠然自得的样子。
规矩:圆规和曲尺(画直角和方形的工具)。
陶铸:铸造,制造。陶,用土烧制瓦器;铸,熔炼金属铸造。
岂唯:用于反问句开头,相当于“哪里仅仅……呢。”
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肯,骨间的肉;綮,结合处。
5.通假字
淖约:“淖”通“绰”,柔弱、美好的样子。
狂而不信:“狂”通“诳”,虚妄之言。
文章:“文”通“纹”,花纹。
旁礴:“旁”通“磅”,文中为混同、包容意。
立之涂:“涂”通“途”,道路。
跳梁:“梁”通“踉”,跳跃、窜越意。
广莫:“莫”通“漠”,辽阔空旷。
盖至此乎:“盖”通“盍”,何。
技经肯綮:“技”通“枝”,指枝脉。
善刀而藏:“善”通“缮”,修治,此为拭、擦之意。
知亦有之:“知”通“智”,智力。
敖:通“遨”,游嬉、闲游。
批大郤:“郤”通“隙”,空隙,牛筋骨间的缝隙。
6.一词多义
7.词类活用
使物不疵疠:名词用作动词,生病意。
足之所履:名词用作动词,用脚踩踏意。
将旁礴万物以为一:形容词用作动词,混同、包容意。
8.特殊句式
物莫之伤:宾语“之”提前。外物不可伤害他。
臣之所好者道也:“……者,……也”典型的判断句式。我所喜好的是道啊。
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为”后都省略“之”。目光因此集中(在一点),动作因此放慢。
立之涂:省略句。“之”后省介词“于”。立在路边。
不夭斤斧:被动句。不过早地被斧斤砍伐。
手之所触:宾语提前,常态当为“手触之所”。手触到的地方。
吾知之濠上也:状语后置,常态当作“吾于濠上知之”。我是在濠水边上知道鱼是快乐的啊。
9.古今异义
无以与乎文章之观:文章,花纹、色彩;今为单篇不长的作品。
旁礴万物以为一:旁(通“磅”)礴,混同、包容;今指盛大,“气势磅礴”。
汾水之阳:阳,山的南坡,水的北岸;今指太阳、日光等。
匠者不顾:不顾,不看;今指不照顾、不考虑。
众所同去也:去,离开;今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因其固然:因,依照,今表原因。固然,本来的样子;今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虽然:虽,尽管;然,如此。虽是这样……然而。今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词。
患其无用:患,担忧、忧虑。今指祸害、灾难,害(病)。
依乎天理:天理,天然的纹理(生理结构);今指天然的道理。
不中规矩:规矩,圆规和曲尺。今指端正老实,合乎标准或常理。
子独不见狸狌乎:独,难道、只有;今指一个。
吾见其难为:难为,难以剖解;今指使人为难、多亏,或用于感谢别人代自己做事。
每至于族:至于,达到(某处)某程度;今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是其尘垢秕穅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剖析:他所留下的尘垢以及瘪谷糠麸之类的废物,也可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仁君来,他怎么会把忙着管理万物当作己任呢?
世人不顾自然法则,扰扰嚷嚷,追逐名利,如蝇逐臭,这在庄子看来是多么可悲可笑啊。但他毕竟有着大智慧、大悲悯,他不需疾言厉色,甚至连一丝庄重都懒得付出。他只是淡然一笑:追逐名利的极致莫过于王天下了,而尧舜又是王者中的佼佼者,所以他撮起姑射神人的尘垢秕糠,揉捏出几个尧舜往世人面前一放,然后轻轻转过身去,连一句叹息都显得多余。一个“犹”字流露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蔑视啊!
从结构上来说,这一句照应了前面“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一句,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知”的“聋”和“盲”。
2.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剖析: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在今天,“无中生有”可不是什么好词,它总是和长舌妇、造谣分子、好事者联系在一起,可在道家看来,那绝对是天下第一大道理。道家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无”,而世界万物(“有”)都是由它生化而来。道家的“无为”“无用”与之有着一定的联系。
品味“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等词,我们感受自然的散漫无际;品味“无为”“逍遥”等词,可以体味作为自然之子的天民的浑朴厚笃。人与自然如此和谐,这是最大的和谐。
树因“无用”而得以避斧斤,生命也因“无用”而得以保存,于生命而言,这不是最大的“用”吗?又“安所困苦哉”?如果再联系“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的“狸狌”最终“中于机辟,死于网罟”的故事看,道理更加明白。
3.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剖析:我开始分解牛体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整牛的。几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体的牛了。
庄子认为“道”存在于简单卑微之中(从“每况愈下”的成语故事中可以了解到。据《庄子·知北游》记载,东郭子问庄子说:“所谓的道在什么地方?”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要庄子说得具体一些,庄子就从蝼蚁说起,直到稗草、砖瓦、大小便等,都是道所在的地方。东郭子见他越说越低下,就不同他说了。庄子说:“要满足你的要求把道的真相说清楚,就像市场上的牙人用脚踏猪来估量它的肥瘠一样,‘每况愈下’。”意思是说,越踏在猪的下部——脚胫上,就越能显出它是否真肥,因为脚胫是最难肥的地方。比喻越从低微的地方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就越能看清事物的真相),因此,通过庖丁这位屠者的朴实的语言来说出“养生”之“道”,怕不是巧合,或许正是他的匠心独运之处。
我们对于技艺和事物的掌握,都有一个由表象到原理的过程。“三年”作约数理解,表示多的意思;“见”不是以目视,而是以“神遇”。
二、重点语段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剖析:厨师给文惠君宰杀牛牲,分解牛体时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砉砉的声响。快速进刀时刷刷的声音,无不像美妙的音乐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首》乐曲的乐律。
屠宰之事,总是和血腥脏污、残忍觳觫联系在一起,但在庄子笔下,却成为一件极其艺术化了的事。手、肩、脚、膝等身体部位动作的协调程度,进刀时发出的时高时低、时快时慢的声音,使整个解牛过程就像是随乐而起的优美的舞蹈,文字极富文学韵味。从整个故事的叙述看,有声响的形容,有细节的描述,有心理的刻画,语言或长或短,随文意而舒卷变化,这在当时的寓言中是罕见的,充分体现出庄子散文汪洋恣肆的特点。
这段文字的妙处还不仅如此。从结构上来看,它还是生发议论的基础:正是庖丁解牛动作的娴熟优美,才引发了文惠君的感叹,而文惠君的感叹又自然引发了庖丁的一番解牛经;然后文章在文惠君满足的慨叹声中戛然而止,完成了作者的思想表达,使整个故事的进展如行云流水,给人以纤云出岫般的淡然、自然的感觉,与庄子鄙弃人类社会的污浊、崇尚自然的思想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2.“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至“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剖析: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歪歪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吗?低着身子匍匐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越,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斄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这部分通过辩难的形式来阐述“无用之用”的道理。惠施以为庄子的学说就像是臃肿卷曲的大臭椿,毫无用处。庄子却以为“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外在功利的观点来看,狸狌有用,它灵活机智“以候敖者”,但难免“中于几辟,死于网罟”。大的斄牛不能捕捉老鼠,也是无用,但那是把捕鼠的功利标准强加在斄牛身上。庄子以为,有用无用不能仅从功利的外在标准看。臃肿卷曲的大臭椿看似无用,但不正是这“无用”才使它的生命得以保全吗?这不是最大的“用”吗?
结构简析
本课并没有完整的结构,属于辑录体。课文有四个部分,每部分之间不存在有机的联系。
第一部分由肩吾转述接舆的话引出话题,通过连叔阐明正面观点。
第二部分由惠子的攻击引出庄子的反击,庄子先举例说明一般人以为的“用”是小用,最后正面说明什么是大用,真正的有用。
第三部分由庖丁解牛动作的美妙高超,引出文惠君的赞美;由文惠君的赞美,引发庖丁的议论;并借庖丁的议论,引出文惠君的顿悟,巧妙点出主旨。
第四部分注意庄子的第二次说话是被动反攻,第三次说话是主动追击。
主旨浅探
课文分四个部分,每部分之间主旨各有侧重:
第一部分通过姑射山神人形象的创造,用来讽刺那些追求救世,最终却乱世的“圣人”。也有人认为是讲述“无用之用”的道理。姑射神人不需“弊弊焉”地追求有用于世,可只要“其神凝”,就能“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且大旱、大浸都不能伤害他。
第二部分通过大椿以无用而保全自己的故事,来讲述“无用之用”的道理。
第三部分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阐述“道法自然”最后进入自由境界的道理。
第四部分是一场意趣盎然的关乎认识的相对性问题的哲学对话。
文法览胜
庄子的思想最艰深、最抽象、最具大智慧,也最难为人们所接受,但从社会的发展来看,他的思想对我们民族的影响却是最本质的,这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是得益于他高超的说理艺术。课文虽说只是从《庄子》一书中节录了几个片段,但一滴水完全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我们从中也能看出庄子的智慧。
庄子说理从不板着面孔,也从不语重心长,更不用慷慨陈词。他在许多情况下仿佛只是一个顽童,在唧唧哝哝地自说自话,拿一个又一个寓言故事逗自己开心。课文四个部分,只在第二部分结尾,庄子说了一点“看法”,其余似乎都与“道理”无关。
在第一部分里,作者运用他超凡的想象力,创造出姑射山神人的形象。此神与一般神话里的神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他不去显示他惊世骇俗的本领,他不喜不怒,不追求任何功利,基本上处于“无为”的状态。他没有任何外在的动作,因为他只需“神凝”,就能“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其“尘垢秕糠”就可以陶铸出尧舜那样的圣人来;对于浸天的大水、流石熔金的炎热,他浑若不知,到了任何外物都不能伤害的地步。与他相比,那些世人所顶礼膜拜的圣人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一个形象的创造,既讽刺了“圣人”,又在“无意”之中让人们领悟到了什么是“无为”,真可谓一举两得,而庄子自己却又像是什么事都没做,就像那姑射山上的神人。
在第二部分,作者讨论的是“用”的概念。他通过大椿无用却能保全自己的生命与狸狌有用却不免一死的比较,说明了用有大小之分。通过狸狌能上下跳梁、以候敖者,而斄牛不能捉鼠的比较,说明了事物有用无用,是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标准强加给它们的。而作者的态度是在具体的描述中自然流露出的。如“臃肿”一词,不仅写出了大椿的憨态,还给人踏实的感觉;用“卑”“伏”“跳梁”以至“中”“死”等词语描写出的狸狌,就使人想起了生活中那些“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可笑之人。
濠上之辩令人忍俊不禁,仿佛看见两个老顽童为争一粒葡萄而在比赛看谁能把自己抱着的那个西瓜扔得更远些。惠子以为人与物之间是无法感通的,故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轻灵地运用归谬法予以反击:吾非鱼就不知鱼,那子非吾,又怎么知吾不知鱼呢?惠子让步,庄子仍不依不饶:你问我“安知鱼之乐”,原来你也是承认鱼是乐的,只是问我“安知”,那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边上知道的。庄子居然赢了,你看惠子窝不窝囊。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