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说课稿(1)

文档属性

名称 项链说课稿(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29 11:1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项链》教学设计说课稿
武汉市新洲区高级职业中学 王米玉
联系电话:15327215195
武汉市新洲区高级职业中学语文组(43041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王米玉,来自新洲区高级职业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莫泊桑的《项链》。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环节、板书设计和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等六个方面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课文包括《阿Q正传》、《项链》、《林黛玉进贾府》、《最后一片叶子》四篇小说。是本套教材第一个小说单元。本单元所选取的文章兼及古今中外,囊括两篇中国小说和两篇外国小说。本单元的教材编写意图是,指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用心把握小说的主题和结构。
把握小说的主题,应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进行具体分析。了解小说的结构,应抓住线索,体会作者的谋篇布局。《项链》是莫泊桑的短篇精品,小说以精巧的艺术构思、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出色的心理描写,塑造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富有个性魅力的女性形象——玛蒂尔德。然而,时至今日,人们对作品主人公的评价和主题思想的理解,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教这一课,力图从“接受美学”和“人性论”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以领悟“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的价值,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鉴于此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1、训练快速阅读、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2、通过分析小说精巧的情节来透视人物的性格。
3、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培养学生学习多角度审视、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公正客观评价玛蒂尔徳的同时,发扬人性中的善和美,摒弃虚伪和丑陋。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确定其中3、4是教学重点,同时3又是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法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诱导式教学法。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学法
叶圣陶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据此,学这篇课文,教会学生四种学习方法:
1、?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习以及人物形象的分析中。预习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写出自读心得。边读边把有关故事情节和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关键词句圈点勾画出来,并适当作点旁批。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反复阅读,理清情节结构,感受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体会艺术特色。
3、讨论法
充分讨论,互相启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团队的力量。
4、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通过探究式学习,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作用,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评价玛蒂尔徳。
四、教学环节
(一)、猜一猜:(导入新课)(2分钟)
现在,我这里有道题要考考大家。我说出一个人的有关情况,请你猜猜他是谁?(出示幻灯片1,开始给学生展示第一条,逐渐展示这些条目,如学生在没展示完所有条目,就答出来的话,干脆把几个条目都打出来,让全体学生再次熟悉莫泊桑。)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莫泊桑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项链》(板书课题及作者),亲身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出示幻灯片2)
由竞猜的方式巧设悬念,导入新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看一看(介绍背景)(3分钟) (具体内容见出示的幻灯片3、4)
让学生对小说写作背景、当时社会风气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为深入领会小说 的人物、内容、主题作铺垫。
(三)、问一问(把握情节)(4分钟) (完成教学目标1)
由于同学们在课前作了充分的预习,在这里,我们对小说的故事情节只作一个简单的梳理。主要问题设计:(启发、思考、讨论、提问、点拨)
1、提问: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出示幻灯片5) 明确:项链
2、提问:围绕项链主要写了几件事? (出示幻灯片6)
明确: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
3、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把整个故事情节简要地复述一下。(师生作精要点评)
(板书) 故事情节: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
(四)、读一读(研习心理)(15分钟)
人们常说“会看戏的看门道,不会看戏的看热闹。”《项链》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精巧的构思上,更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玛蒂尔德,看看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光辉形象的。首先研讨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完成教学目标2、3)
方式:自读和小组讨论相结合,小组派代表在班级发言。(师巡回指导、点拨)
本文中,有许多精彩语段,言简意赅,耐人寻味,让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深刻领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切实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小说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鞭笞假丑恶,弘扬真善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主要分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小说艺术一个重要特征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那么本文着力塑造的人物是谁?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的?主要采用了何种人物描写方法?(出示幻灯片7)
明确: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是玛蒂尔德,主要采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
用得最多的,也是最典型的是何种方法? (出示幻灯片8) 明确:是心理描写。
2、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关键语句,并简要分析主要刻画人物的何种性格。
主要抓住第一部分中的七个“梦想”,舞会部分中的四个“陶醉”,十年艰辛部分中的一个“回想”。(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深入探讨后,教师归纳总结。 (出示幻灯片9)
A:第一部分中的七个“梦想”:
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写出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醉心奢华,渴望过上流社会贵夫人生活的心理。
作用:揭示玛蒂尔德性格形成的思想根源,也是她的悲剧内因。(外因是当时社会环境)
B:舞会部分中的四个“陶醉”:
一连用了四个陶醉写出了玛蒂尔德梦想得到实现、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狂热兴奋,她欣喜若狂,忘乎所以,简直有些飘飘然了。
C:十年艰辛部分中的一个“回想”:
十年艰辛虽并没有使玛蒂尔德彻底抛弃虚荣,但她以诚实劳动偿还债务,表现她勇于承担责任、诚实守信、吃苦耐劳、自强务实的性格特点。
(板书)心理描写:
A:第一部分 七个“梦想”: 玛蒂尔德爱慕虚荣,醉心奢华,渴望上流社会生活。
B:舞会部分 四个“陶醉”: 玛蒂尔德狂热兴奋,欣喜若狂,忘乎所以。
C:艰辛部分 一个“回想”: 玛蒂尔德虽并未彻底抛弃虚荣,但勇于承担责任,诚实守信,吃苦耐劳,自强务实。
(五)、评一评(评价人物)(10分钟)
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评价玛蒂尔徳——一个惹人争议的女子。(完成教学目标4)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引入“人性论”和德国伊瑟尔的“接受美学”,引导学生分析玛蒂尔德人物的双重性格,对玛蒂尔德给一个公正的评价。
一个缺点:丢失项链前消极、庸俗、虚荣。
四个优点:丢失项链后“诚实守信”“勤劳坚强”“纯洁高尚”“热爱生活”。
1、玛蒂尔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出示幻灯片10)(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在全班交流,师巡回指导点拨)
讨论后,学生可能有以下观点:(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观点应该是多种多样,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面兼有的。) (出示幻灯片11)
“爱慕虚荣”观。玛蒂尔德不满足于现状,依仗美貌,充满奢望,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为物质匮乏和地位低下而苦恼,渴求被富有男人追慕,渴望能过上养尊处优的上流社会生活。这就使她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必然要以外表的虚荣装扮自己以求得暂时心理满足的选择。尽管如此,她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社交界追慕的角色也并为过,更不是错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她的虚荣心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诚实守信”观。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即使自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买项链就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她和丈夫的道德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用十年的心血偿清债务,使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因祸得福,无意中成了受惠者。
“勤劳坚强”观。玛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到水果店、杂货店,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艰难的钱。尽管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
“纯洁高尚”观。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压倒所有的女宾。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只是“沉迷在欢乐里”“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这表明,玛蒂尔德来参加晚会只是为了展示美貌,让自己唯一的“价值”得到承认。在那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玛蒂尔德完全可以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卖灵魂和肉体,可她没有这样做,她不愧是一朵高洁的荷花。
“热爱生活”观。玛蒂尔德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于现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得更好些,这反映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自寻短见,而是用行动一步步努力地改善着自己的生活。她心里始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板书)多角度审视、评价玛蒂尔徳:
“爱慕虚荣”观。
“诚实守信”观。
“勤劳坚强”观。
“纯洁高尚”观。
“热爱生活”观。
2、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是一种什么态度?(用三个词语概括)
作者在讽刺她的同时,又倾注了同情与赞赏。
(板书)作者对玛蒂尔德的态度:(用三个词语概括) 讽刺(主要是讽刺) 同情 赞赏
3、教师归纳 (具体内容见出示的幻灯片12)
玛蒂尔徳该不该有梦想?该如何看待她的梦想?如何评价这个人物?(完成教学目标5)
(六)、说一说(对话文本)(4分钟)
进一步激活思维,吊足同学们一吐为快的胃口,让他们在日常口语交际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通过多边活动,真正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文中主人公的多重对话。
根据以上我们对文本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徳多角度的审视与评价,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亲爱的玛蒂尔德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出示幻灯片13)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有如下说法。(具体内容见幻灯片14)
(七)、议一议(讨论主题)(3分钟) (出示幻灯片15)
着重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努力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
学生讨论,教师给出模式:
通过一个……故事,批判了……,又赞扬了……,同时,也告诉我们……。
生畅所欲言后,师再作总结归纳。 (出示幻灯片16)
通过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徳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批判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又赞扬了女主人公玛蒂尔徳诚实守信、吃苦耐劳、自强务实、热爱生活的可贵品质,同时,也告诉我们不要因贪慕一时享乐虚荣而迷失自我,而应热爱生活,脚踏实地,诚实守信,吃苦耐劳,自强务实,认真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八)、总一总(教师总结)(2分钟) (出示幻灯片17)
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重点内容有个清晰、完整的印象,老师有必要作简要归纳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首先简单地梳理了一下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着重研讨了心理描写对刻画玛蒂尔德的作用,并尝试着通过激烈的争论,给她作了一些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定会掌握梳理小说情节、分析心理描写作用和多角度审视、评价小说人物的方法,并自觉运用到今后的阅读、写作活动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九)、试一试(续写后传)(1分钟) (出示幻灯片18)
精巧的构思使小说情节一波多折,高潮迭起,动人心魄, 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催人深思。作品在道出项链是假的之后,戛然而止,言犹未尽,耐人寻味,它似乎又是一个不是结局的结局。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玛蒂尔德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课文,写一个《项链后传》,不少于200字。(课后完成)
这是道开放性题目,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了写作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能根据小说内在联系和自己合理想象进行续写,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物,自圆其说即可。
(十)、晒一晒(晾晒我心)(1分钟) (出示幻灯片19)
说说我们身边的“玛蒂尔德”。请同学们课后声情并茂地自主朗读郁达夫《书塾与学堂》中“让母亲为我买皮鞋”片段(片断具体内容见出示的幻灯片19),并自我解剖,将自己潮湿的心灵放在太阳底下晾晒。(课后完成)
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5,从而达到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荡涤心灵、升华人格的效果。
五、板书(板书设计详见教案和幻灯片20)
我把板书设计成了一条项链的形式,把文章的几个主要情节用图片的形式镶嵌在“项链”上,每个情节的前后分别是女主人公差别较大的心理活动,项链的中心是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表面上看这是一条项链,实际上是玛蒂尔德给自己戴上的一个精神枷锁。
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一目了然地把握课文重点,一看板书就能回忆起课文内容,体现了直观性的特点,另外,板书文字简练,版面均衡,又不单调,体现了艺术性和创造性。
六、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
如何通过课堂评价中的人本关爱,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呢?尊重学生人格,是对学生进行人本关爱的立足点。我们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尤其对于语文来说,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悟,不同的理解,更不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 既然是评价,也不可能全盘肯定。当学生阅读理解需要矫正时,必须实施否定性评价。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寻找、挖掘出学生答案中积极因素予以肯定,让成功的喜悦冲淡否定性评价产生的负效应。在矫正的同时,还要指出改正方向,并注意给学生再次尝试的机会,因为学习者参加学习过程的情感动机条件,是受学习者以往成功经验或失败经验制约的。形成良性循环后,兴趣自然日有所长。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在课堂上自始至终进行鼓励性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会读好。”“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我怎么没想到,你体会得太精彩了。”“你跟大家的想法不一样,快说出自己想法。”“很佩服你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进步真大。”“大家在认真读书,渴望知识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因为鼓励能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并使火花熊熊燃烧,照亮全班,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当然,在平时日常教学中,还可充分利用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并在班内及同年级之间定期开展“成长记录袋开放日”活动,使学生间能互相交流学习,及时从同学成长记录和作品中吸取长处,不断激励自己,时时反思自己,从而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