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三 待贾而沽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孔子的一生,历尽崎岖坎坷。他曾经度过卑贱贫苦的少年,直到青年时期仍不被贵族统治者接受。昭公二十五年(前517),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在齐国难以遂志,后又不得不回到鲁国。鲁定公九年(前501)阳货被逐,孔子才得到任用,做了中都宰,是年已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礼遇,后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直到鲁哀公十一年(前484)才得以归鲁,时年六十八岁。
不论处在顺境,还是处在困厄之中,孔子始终保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坚信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坚信“天命”在己,对社会始终抱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始终不肯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基础梳理
一、重要字词
1.字音字形
桓魋(tuí) 木铎(duó) 韫椟(yùn) 涅而不缁(zī) 匏瓜(páo) 笃信(dǔ) 豚(tún) 好从事而亟失时(qì)
2.通假字
公山弗扰以费畔(通“叛”,反叛、发动叛乱)
子路不说(通“悦”,高兴)
天下有道则见(通“现”,显现,这里指出仕)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通“智”,聪明)
归孔子豚(通“馈”,赠)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通“伺”,伺察)
遇诸塗(通“途”,道路)
3.重要词语
子畏于匡(拘囚)
文不在兹乎(代词,这、这里)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参与,介入)
匡人其如予何(如……何:对……怎么样)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果)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忧虑,担心)
笃信好学(深,甚)
守死善道(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善,完善)
无道则隐(隐居不出)
好从事而亟失时(参与。亟:屡次)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等待)
4.一词多义
5.成语积累
善贾而沽:等好的价出卖。也用来比喻怀才未遇,等待有赏识他的人才肯效劳出力,或得到高职位才出来做官。
道不同,不相为谋:比喻志趣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
二、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我待贾者也
2.宾语前置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3.介宾短语后置
子畏于匡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有美玉于斯
4.被动句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三、《论语》名句识记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句段剖析
1.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剖析: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连忙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2.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剖析: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力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孔子来到之后便急切地要去拜见;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在此,通过仪封人的赞赏,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孔子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3.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剖析:“待贾而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自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这反映了孔子积极参与社会,强烈求仕的心理。
4.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剖析: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
5.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剖析:宁武子是一个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当形势好转,对他有利时,他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的政治竭力尽忠。当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或处处装傻,以便等待时机。孔子对宁武子的这种做法,基本持赞许的态度。
结构图解
待贾而沽
审美鉴赏
孔子的出世
孔子是入世的吗?答曰:是的。但孔子同时也是出世的,他以自己的方式出世。
孔子生活在一个立谈可至卿相的时代。多少国士、游士、策士、辩士,布衣杖策,贸贸然去扣朝堂的门。然后升殿接膝,纵谈天下大事。一言称意,则怀金曳紫,位重公侯。
孔子有声望,鲁、陈、卫诸国的君主,纷纷慕名延请,待如上宾。有手段,可以利用手中短暂的威权,立诛他所认为的奸邪。有担当,曾经面折廷争,使国力微弱的鲁国在外交上不落下风。有志向,“天生德于予”,常以命世之才自诩。也有狡猾的世故,懂得在主人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不愿见的阳虎。子张问到“干禄”,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做官与行世,孔子显然都有一套。这样的人在这样一个国君可以举一国之力任其施展的时代,一展抱负正如探囊取物了吧。
但孔子却高悬标格,不肯稍稍假借。现实与自己的政治理想略有扞格,立刻抽身远隐,绝不回头。最终,他留下了一个空白的事业。而这空白的事业,便是孔子最大的事业。子赞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用其道则出身行道,一往无前;不用其道则退身守道,传之后世。孔孟所佩服的圣人,如尧与伊尹,是入世的榜样。如吴太伯,如夷齐,如柳下惠,如孔孟自己,是守道的楷模。有入世的精神,行出世的作为,一入一出之间,不变的是一个道字。这种秉一身节操,而矫矫不群的豪杰之气,正是中国读书人的根骨。有这根骨在,那么一时功业成败,竟变了鸡虫之争的小事,出世入世,又何必计较呢。
合作探究
【问题】 在中国5 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即便处在极端困厄之中,面对极端挫折之时,他也总是表现的极为豁达乐观。请以“智慧的生存态度”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导思:历代以来,学者们研究注解《论语》的不知凡几,经由此书而找到个人立身处世之道,并且成就志业的更是不可胜数。书中的几句话往往形成终身受用的座右铭,使人在委屈时愿意沉潜努力,并在顺遂时知道谦虚收敛。学习《论语》,极为重要的是学习孔子的生存智慧。
探究:第一步,仔细研读《论语》,摘录孔子有关人生以及社会生存的语句。
第二步,同学之间进行探讨,讨论孔子的处世思想,并进行概括归纳。
第三步,结合当今的社会,思考孔子的为人处世思想给予我们哪些启发。
第四步,写一篇1 000字的文章,总结自己的探究成果。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