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九 出辞气远鄙倍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孔子十分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关于语言文化,他发表了许多精要独到之见。他认为言语是用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应当如实地反映事物,实事求是,实实在在,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能花言巧语:“辞达而已矣”“巧言令色,鲜矣仁”。他看到了言语行为的道德因素,认为一个人的语言最直接地反映着他的人格,所以极力主张言必诚信,言而有信,言合时宜,讲究场合……孔子以其睿智的话语和诸多堪称经典的言语实践,启迪着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
基础梳理
一、重要字词
1.字音字形
笾豆(biān) 愆(qiān) 瞽(ɡǔ) 闵子骞(qiān) 裨谌(pí chén) 雍(yōng) 侃(kǎn)
2.通假字
出辞气,斯远鄙倍矣(通“背”,乖戾)
知者不失人(通“智”,聪明)
3.重要词语
斯远暴慢矣(怠慢)
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粗野,鄙陋)
仍旧贯,如之何(沿袭)
夫子为卫君乎(帮助)
辞达而已矣(达意)
雍也仁而不佞(有口才)
御人以口给(对付)
恂恂如也(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重视)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离)
正颜色,斯近信矣(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端庄)
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寡,减少)
6.成语积累
求仁得仁: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二、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古之贤人也
《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2.宾语前置
夫子何为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3.介宾短语后置
御人以口给
4.被动句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三、文学常识
《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另外还有数量不少的爱情诗。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给妇女造成极大的痛苦,表达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这类爱情诗的重要主题。
《书》:即《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四、《论语》名句识记
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3.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句段剖析
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像
剖析: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些道理现在看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巧言令色,鲜矣仁!
剖析:孔子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极为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孔子的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3.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剖析: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这两者在孔子观念中是对立的。善说的人肯定没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4.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剖析:孔子在此辨析了言论与仁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仁德是根本,一个人有了仁德,必有言与勇;而有了言与勇,却不一定有仁德。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孔子的语言观
语言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外在之“文”,是心灵的外现。《左传》中就曾说:“言,身之文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言语”是孔门四科之一(《论语·先进》),对语言的重视是孔子尚文思想中包含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虽然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但孔子哲学并不重在讲天道,而是落实到作为个体的人本身,重要的是讲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做人,这就是他不能回避语言这一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的问题。与“文”原于“道”一样,孔子认为支配人的语言的也应该是深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孔门高足曾子说过:“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论语·泰伯》)从言辞中能透露出人的精神气质和道德修养,所以孔子一直在认真教育弟子要重视自己的语言,如“非礼勿言”(《论语·颜渊》)、“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语言表达也一定要认真谨慎。不但慎言,而且还要“雅言”,所谓“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孔子认为原于内在道德修养的言辞这一外在文饰,应该讲究其自身表达的艺术。就孔子自身的语言表达来看,是有着很高的艺术性的,既因人而异,又言简意赅、一针见血,相当讲究表达艺术。在孔子的语言观中,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语言艺术二者应是和谐统一的。
孔子注重在社会关系中获得个体的价值,他重视语言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言辞”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重要作用。如:“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论语·宪问》)使者的回答不卑不亢,言辞洗练而又恰当地表达出了自己主人求善好进的道德品质,所以博得了孔子的连声称赞。《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被列到“言语”科的孔门高足子贡,在为保存鲁国而进行的一次政治游说活动中,折冲樽俎,凭借自己的语言艺术达到了安邦定国的政治效用,所谓“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在春秋时期的政治外交活动中盛行的“行人专对”,也是凭借语言艺术来达到协调诸侯国之间关系甚至救亡图存的巨大功用。孔子当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所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诗》的语言是当时人们心目中典雅的语言艺术的代表,在外交场合总是要“赋《诗》言志”,这从当时的行人辞令中完全可以看出来。
“言辞”落实到文字上,便是“文辞”。文辞是要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比口头表达更重要,所以更需经过反复推敲润色,即语言本身的艺术加工。“子曰:‘为命,裨堪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论语·宪问》)作为政治生活中社交辞令的“辞命”,是要经过反复斟酌、推敲损益的。在这种意义上,语言的修饰便是很重要的事情了。《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使自己的言辞起到应有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言之“文”,既言辞本身的艺术。在以上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理解孔子关于言辞的那句最高要求:“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首先强调了语言要传达出内心的思想感情,但“达”本身又是一种极高境界,不只是单纯传达,还要恰到好处的准确传达;既传达出了自己的道德修养、表达了思想感情,又切合身份,极有分寸,无过无不及;言辞本身又言简意赅,不能枝蔓横生、拖沓冗长。孔子关于言辞的这种思想在当时仅限于一般的语言运用,但对后来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却有着潜在的深远影响。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批评家当然重视作品的语言表达问题,宋代文学家苏轼更是以自己文学创作的亲身体验重新阐释了孔子的“辞达”说:“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答谢民师书》)为孔子的说法注入了文学批评的思想。
合作探究
【问题】子曰:“辞达而已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
翻开《论语》,读到这些简短的评述与描写,一个极力反对语言华采的孔子仿佛就模模糊糊地站立在我们面前。孔子真的一味地主张质朴为美,反对一切的语言修饰吗?
请以“走近孔子——倾听孔子论‘言’”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导思:《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对话是这部书叙述、明理的载体,语言传递着孔子治学、修身、为政之道的精髓,其中关于“言”的观点历经千年沧桑仍为许多人津津乐道、受益很多。真诚地倾听孔子论“言”的真谛,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素养大有裨益。
探究:第一步,借助网络等工具搜集有关孔子语言艺术研究的有关文章、论著。
第二步,认真研读《论语》,摘录孔子有关“言”的精妙论述,摘录孔子与弟子的精彩对话片段。做好读书笔记。
第三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孔子“立言”的根本、“言”的原则与方法,然后加以概括。
第四步,研读搜集的研究资料,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在此基础上研读摘录的《论语》精彩对话片段,探讨孔子如何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贯彻实施了其“言”之主张。
第五步,写一篇1 500字的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