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名师导航 语文版选修论语(12 高山仰止)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名师导航 语文版选修论语(12 高山仰止)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16 17:1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十二 高山仰止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孔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人物,他开创了儒学,塑造了历史,影响了世界,构筑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文化心理。作为一个文化的终极关怀者,一个孜孜不倦的传道者,一个身体力行的践履者,一个乐观坚毅的通达者,一个无上亲和的仁爱者,他赢得的不是一个国家的尊重,而是整个世界的尊重;他赢得的不是一个民族的尊重,而是整个人类的尊重;他赢得的不是一个时代的尊重,而是整个人类历史的尊重。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论语》,感受孔子的伟大品格。
基础梳理
一、重要字词
1.字音字形
斐然(fěi) 暴虎冯河(píng) 桴(fú) 恸(tònɡ) 牖(yǒu) 莞尔(wǎn) 偃(yǎn) 喟然(kuì)
2.通假字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通“哉”,语气词)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通“悦”,高兴)
夫子矢之曰(通“誓”,发誓)
3.重要词语
不知所以裁之(……的方法)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做。这里指施展才能)
予所否者,天厌之(不当,不对。厌:厌弃)
前言戏之耳(开玩笑)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坚实,引申为深厚)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途径)
得其门者或寡矣(或许)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应该,理所当然)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自行断绝跟对方的关系)
叔孙武叔毁仲尼(毁谤,说人坏话)
多见其不知量也(只,只是)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噫!天丧予(动词使动用法,使……丧)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博,丰富)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竭,用尽)
6.成语积累
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暴虎,空手搏虎。冯河,徒步渡河。
升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割鸡焉用牛刀: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循循善诱: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
欲罢不能:要停止也不能停止。罢,停、歇。
二、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亡之,命矣夫
偃之言是也
2.宾语前置
子行三军,则谁与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3.介宾短语后置
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
子贡贤于仲尼
其何伤于日月乎
三、《论语》名句识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句段剖析
1.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剖析:孔子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方面,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2.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剖析:这一段文字记载了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他先是用责备的口气批评子路,当其他门人都不尊敬子路时,他便改口说子路已经登堂尚未入室。这是就演奏乐器而言的。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应该讲是比较客观的,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反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剖析:颜渊在此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颜渊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钦佩与赞美之情,通过这些话语,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的高尚品格及其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
4.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剖析:面对有些人对孔子的毁谤贬低,子贡作了这样的答复。子贡对孔子十分敬重,认为他如同青天日月,高不可及。这种评价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一个学生对一位老师的评价,这是一位智者对一位先贤至圣的评价,其所流露的敬重也远远超过了一个学生对一位老师的尊敬与爱戴,其表现出的是对孔子这位历史巨人的赞颂。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孔子的读书方法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一生好学。相传他曾将鲁国史官所编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加以整理修订,又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他从三十多岁起开始从事教育,历时四十余年,弟子满天下。他去世后,其弟子把他平时对他们和别人的讲话内容记录整理成《论语》一书。书中除了有关道德、政治、伦理、立身等问题外,也有不少内容是着重论述学习方法的。
第一,认为人生在世,时时处处应好学不倦,方有长进,而少年时的学习尤为重要。他说:“少而不学,长而无能。”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
第二,认为一个人光埋头苦学并不够,还要多思,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会更加有效。
孔子曾经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只学习而不知思考消化,则茫然一无所得;如果只思考而不知学习,那就更危殆不安了。
第三,认为对于学过的东西,应该时常加以重新温习。
孔子有一句学习方面的名言,叫做“温故而知新”。意思是只有时常温习过去所学得的知识,并整理而找出头绪,加以巩固,才能不断吸收和了解新的东西。
第四,认为学习一定要谦虚。
由于孔子的学问非常渊博,对于《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的文献、历史都非常精通,有人以为他是天生的。他不同意,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说,我不是天生就知道这些东西的,而是喜好古文献,并以敏锐和全神灌注的精神而追求到的。
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倡一个人在学习中要多问多听,不懂不要装懂。不论什么人,只要他在某一方面有专长,就应该虚心向他求教。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如果有三个人同行,其中必有一个在某一方面胜过自己,自己应该选择其好的方面而学习他,对其不好的则加以改正。
合作探究
【问题】孔子,一个人格伟岸的仁者、一位“何其多能”的卓越的智者、天意纵使之而成的一代圣人(“固天纵之将圣”)(《论语·子罕》),被誉为时代的精神偶像。早在西汉之时,司马迁就已经推许孔子为“至圣”(《史记·孔子世家》)。后来儒家极力构想的、积极追求的理想人格(“内圣”),其实在孔子身上早就实现。请以“走进《论语》——感受圣者的伟大”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导思:《论语》一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而伟大的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
探究:第一步,搜集有关孔子人格的研究资料,搜集历史上有关孔子的评价;购买《史记》。
第二步,阅读《史记》之《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追求。研读《论语》,概括孔子伟大品格的具体表现。做好读书笔记。
第三步,研读搜集的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孔子的历史贡献、历史地位,真切地感受其伟大品格。
第四步,写作一篇1 500字的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