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我们认识的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第40—4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100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估计。
2、使学生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并由此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使学生获得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建立数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身边的现实问题。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应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估计能力。
教学难点:会根据一把蚕豆的粒数估计出一把花生,一把黄豆的粒数。
教具、学具准备:
1、前布置学生询问自己家里每个人的年龄(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准备一句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
2、前将学生分组,每组确定好有组织能力的小组长。
3、分小组准备好蚕豆、花生米、黄豆等。
[设计意图:本节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教师根据活动所需的材料和活动的方式作了充分、周密的考虑,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数学活动提供了保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前些日子,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板书题:我们认识的数)今天这节,我们就要用这些认识的数来说一说,猜一猜,数一数身边的事物。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目标明确。]
二、新授:说一说,比一比。
(一)说一句话。
你会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吗?评价一下,谁说的话比较好?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前搜集生活中常见的数,并在堂上用一句话描述出来,进一步体验与数相关的单位,以及与数相关的事物,把数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含义联系起来,是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表现。]
(二)说年龄。
1、师: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了解家中每个人的年龄,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2、一般情况下,小朋友及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大约是多少岁?
[设计意图:“爷爷、爸爸……大约多少岁?”的问题提得好,好在不是简单地运用已知信息,而是对信息的加工、重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小明家有个人,今年64岁,这个人可能是谁?
4、请大家比一比你们家年龄最大的是谁?最小的呢?你能用“大一些、大得多、小一些、小得多、差不多”等词比比自己家人的年龄的大小吗?(先个别说后同桌交流,每人说一句。)
[设计意图:学生用数描述和表达自己身边的人及事物,不但了解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而且用“大一些、大得多、差不多……”等词语,比较家人年龄的大小,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加深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而且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猜一猜,数一数。
1、猜蚕豆粒数。
(师抓了满满的一把蚕豆)请大家猜猜大约有多少粒?
(1)个别猜。
(2)指出数的方法。
究竟有多少粒呢?我们应该来数一数。数的时候,你准备怎样数?(一粒一粒数,两粒两粒数,五粒五粒数……)。
(3)学生示范。
谁愿意来数一数?
(4)比较思考。
大家同样抓了一把蚕豆,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数到16粒,有的数到20粒,有的数到24粒呢?(蚕豆有大有小,手有大有小)
2、猜花生米颗数。
(1)请组长抓一大把花生米放在桌上,其它小朋友先猜一猜大约有多少粒,最后大家数一数。
(2)为什么一把花生米比一把蚕豆的粒数多?
3、猜黄豆颗数。
(1)如果让你抓一把黄豆,你能估计出大约有多少粒吗?
(2)验证:请小组长抓一大把黄豆,放在桌上,数数一共有多少粒?
4、归纳推理。
同一个人同样抓一把,东西越大,抓的粒数越少;东西越小,抓的粒数越多。
5、联系生活。
其实刚才同学们的“猜”也可以说是估计,这是一项本领,不光抓花生、抓黄豆的时候要用到估计,平时学习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估计。
[设计意图:以猜、数蚕豆为重点,带动花生米、黄豆的猜与数,不仅帮助学生巩固和熟练数的方法,而且使学生对大小不同的手抓同一谷物、同一个手抓不同谷物的实践过程,进一步加深了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四、看一看,数一数。
1、请小朋友先来看看书上的小朋友们都数了些什么?
2、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后你们走出堂经常看到许多事物,请大家也去看一看、数一数吧!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我们认识的数
同一个人同样抓一把,东西越大,抓的粒数越少;东西越小,抓的粒数越多。
不同的人抓同样的东西,手的大小不同,抓的颗数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