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十五 敬鬼神而远之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从不谈怪异、武力、叛乱、鬼神的事情,他主张“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孔子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生命是最可贵的。做人就要干人的事,尽人的份。子路问事鬼神,孔子回答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明明白白地要求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做人、放在人生上,而对鬼神,对死后采取“阙疑”的态度。在当时的条件下,孔子能有这样的认识,殊为难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孔子超人的智慧和强烈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孔子从来都没有把自己看做是神、是超人:“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说到圣人和仁人,那我怎么敢当!我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烦,教学生从不疲倦罢了;“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努力去求取知识的人……孔子从不借用鬼神来传播自己的思想,他只是语重心长地谈怎么做人,怎么处世。他虽然主张慎终追远、祭祀祖先,但那是为了使“民德归厚”“民风淳正”,体现的是人对祖先的感恩心怀,而不是单纯为了寻求祖先的庇佑。
基础梳理
一、重要字词
1.字音字形
狎(xiá) 寮(liáo) 愬(sù)
2.通假字
樊迟问知(通“智”,聪明)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通“无”,没有)
3.重要词语
子不语怪、力、乱、神(谈论)
务民之义(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吾不与祭,如不祭(参与)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归依,趋于)
狎大人(亲昵而不庄重)
侮圣人之言(轻慢)
夫子固有惑志(惑:疑惑,怀疑。志:心)
道之将行也与(实行)
道之将废也与(废止)
君子敬而无失(过失)
与人恭而有礼(对待)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敬鬼神而远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离)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谨慎地对待。终:动词活用为名词,丧事,丧礼。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代的祖先)
6.成语积累
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二、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宾语前置
何谓也
3.介宾短语后置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4.省略句
子服景伯以(之)告
三、《论语》名句识记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句段剖析
1.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
剖析:“事人”,指侍奉君父。在君父活着的时候,如果不能尽忠尽孝,君父死后也就谈不上孝敬鬼神,孔子希望人们能够忠君孝父。这两句话集中表明了孔子在鬼神、生死问题上的基本态度,他不信鬼神,也不把注意力放在来世或死后的情形上。他主张在君父生前要尽忠尽孝,至于对待鬼神就不必多提了。
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剖析:樊迟向孔子询问“智”“仁”等重大问题。在回答他的问题时孔子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孔子从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张以卜筮向鬼神问吉凶。
3.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剖析:桓魋是司马牛的哥哥,由于他“犯上作乱”,所以司马牛宣布他不承认桓魋是他的哥哥。这虽然与儒家一贯倡导的“悌”的观念相违背,但孔子没有责备他,反而劝他不要忧愁,不要恐惧,只要内心无愧就是做到了“仁”。在此,子夏同样劝慰司马牛,说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礼”,那就会赢得天下人的称赞,就不必发愁自己没有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结构图解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因)
不语怪、力、乱、神 (果)
敬鬼神而远之 (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慎终追远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审美鉴赏
论孔子“鬼神”观的人文意义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曾发生过从以神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转向,孔子正是这一转向的推动者。孔子通过对传统鬼神观的内涵及其象征意义予以新的诠释,使得宗教意义上的鬼神具有了人文意义,从而在先秦时期进行了一次文化启蒙。
孔子鬼神观的人文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鬼神采取存而不论、敬而远之的态度,从而对传统宗教意义上的鬼神观作出理性回应。
《论语》中有一段描写孔子在重病时与弟子子路的对话:“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述而》)孔子以一句“有诸?”表达了他对祈祷是否有理的怀疑态度。在孔子看来,祈祷本身是否有理并不重要,如果无此理,便不用祈祷;如果有此理,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仁义、顺乎天道,也就等于是天天祈祷了。反之,如果“获罪于天”,便“无所祷也”(《八佾》)。真正决定人命运的并不是祷于鬼神,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爱人”、施“仁”。孔子不仅怀疑鬼神,而且避免谈论鬼神,尽可能地远离鬼神,因此,“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
其次,将鬼神和人事予以明确区分,积极引导人们把关注的视域聚焦于人事。
在孔子看来,鬼神属于“天道”的问题,而天道远人道迩,与“人道”相关的人事才是人们在有限生命中应该关注的中心问题。知道应该知道且能够知道的事,做应该做的事,才能称其为真正的智者。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即是说,在现实中,眼见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反而去祭祀不该你祭祀(“非其鬼”)的鬼神,这不仅是献媚,更是怯懦的表现!孔子对于弟子们一次次地问到鬼神的问题,并非避而不答,而是以巧妙的方式引导他们把关注的视线转移到现实的人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先进》)
再次,把祭祀鬼神的象征意义与伦理秩序的建构结合起来,将以往以祈福为目的的祭祀转变为自我反省,通过对死者的祭祀使生者产生无限久远的伦理责任。
在孔子那里,对鬼神的祭祀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活动,而是人们对已逝祖先“孝”的继续,是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伦理追认。在祭祀中,生者体悟到对死者承担着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并因此在死者的影响下产生敬畏之心,正是这种敬畏之心引导着生者的伦理行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生者在“慎终追远”的过程中,勇敢地担当起了对已逝者的承诺和对他者的责任,从而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伦理行为。正如《中庸》所言:“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孔子所处的时代,由于周王朝实力和威望的衰退以及周边诸侯国的兴盛,使得过去被垄断的思想文化权力逐渐分散。随着百家争鸣的兴起,思想者们开始运用理性审视礼仪制度自身存在的价值及其合理性依据。孔子关注的不是祭祀形式,而是祭祀的人文意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也就是说,祭祀祖先的时候,好像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的时候,好像神真在那里。如果自己不参加祭祀而让他人代之,则等于没祭。这充分地体现了孔子不欺人、也不自欺的理性精神。在此基础上,孔子进而把对神灵的祭祀推广为对文明创造者的敬仰:“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乡党》)这里的“祭”,是“祭先代始为饮食之人,不忘本也。”(朱熹:《四书集注·论语》)是“祭最初发明饮食的人”。
以上论述表明,孔子把鬼神从传统宗教意义上的神秘力量转变为已逝的祖先,进而通过对祖先的祭祀扩大孝道、仁心,以达至对人的伦理责任的确认和社会伦理秩序的维护,最后又把祭祀之对象推广到现实生活中文明的创造者,充分彰显了其鬼神观的人文意义。
在孔子那里,通过化宗教意义上的鬼神为人文意义上的鬼神,鬼神之内涵与功效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已经不徒有宗教迷信色彩和世俗功利意图,而主要是成为孔子实践其政治主张和道德理想的手段。楚简《鲁邦大旱》篇记载的孔子与鲁哀公的答对颇能说明这一事实。“鲁邦大旱,哀公谓孔子:‘子不为我图之?’子曰:‘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乎?唯正刑与德。’哀公曰:‘庶民以我不知以说之事鬼也,若之何哉?’子曰:‘正刑与德以事上天,鬼神感之,大旱必止矣。’”在孔子看来,国家出现旱灾,是国君在政治上“失诸刑与德”所致,因此,当务之急是“正刑与德”。但这种方法与当时普遍认同的祭祀鬼神的方法迥然不同,这就使得哀公心存疑虑,于是,孔子便顺应当时的国情民情,因势利导,以退为进,把“正刑与德”与“鬼神感之”结合起来。可见,孔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不反对鬼神并借助于鬼神去唤醒未觉悟的民众,是在宗教文化浓郁的古代社会实现其政治主张、道德理想的一种方法和途径。正如刘向在《说苑》中所言:“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这段话不仅表达了孔子既不明确肯定也不明确否定鬼神存在的真实想法,而且也进一步彰显了其鬼神观所蕴涵的浓郁的人文精神。
(郭淑新 余亚斐)
合作探究
【问题】孟子是孔丘孙子子思学生的学生,以孔丘思想的继承人自居。孟子发展和改造了孔丘的“礼治”和“德政”的理论,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另外,还主张“以德服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持“先验论”观点,认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意思是说求知识、才能,只要把他失掉的本性找回来就行了,也就是说,不用到现实中去实践。在人性善恶问题上,孟子系统地阐述了“人性”问题,提出“性善”理论。
请以“走近孔孟”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导思: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理论,孔孟之道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影响了中国千年之多。在封建社会中,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孟子被尊称为“亚圣”,可是细细比较,二者的思想还是有着细微不同的。前人对此已经有了相关的研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资料,为我们今天的活动提供了方便。
探究:第一步,购买或借助网络等工具搜集《孟子》以及有关孔孟比较研究的相关资料。
第二步,重新研读《论语》《孟子》,从不同的方面概括孔子的思想以及孟子的思想内容,然后对二者进行比较。做好笔记,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第三步,研读相关的研究资料,深入理解二者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思考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第四步,研读孔孟生活时代的有关历史资料,比较其生活时代的不同,体会孟子思想发展变化的社会动因。
第五步,写一篇1 500字的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