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中鲁教版选修《春江花月夜》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高中鲁教版选修《春江花月夜》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29 14:5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1张PPT。1、体会该诗于美景中交织的种种感慨,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分析《春江花月夜》以月光统摄群象,画意、诗情、哲理交相融汇的艺术特色。3、体会《春江花月夜》语言优美自然、声韵和谐流畅的特点。张若虚
约生于660-720年间,
扬州人,曾任兖州兵
曹。略晚于四杰,为
初、盛唐之交的诗人。
与贺知章、张旭、包
融并称“吴中四士”。 《全唐诗》中仅存张若虚两首。一首《代答闺梦还》,风格柔靡,近齐梁体,水平一般。不过,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足以奠定其在唐诗坛的地位。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属“清商曲吴声歌”。
《春江花月夜》本为六朝乐府旧题,传为陈后主所创。诗题就令人心驰神往,集中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但张若虚之前无杰作,据《乐府诗集》所录,尚有隋炀帝、张子容各二首,诸葛颖、温庭筠各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春江花月夜解题】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内容上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在形式上,由五言短篇发展为七言长制。其转韵、铺陈、节奏与唐初七言歌行相似。【春江花月夜解题】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把“春、江、花、月、夜”五种特定条件下紧密关联的事物,巧妙地组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美妙的画面。这五种景色的统一地点应是他的家乡--长江近入海口的扬州一带。腰缠十万贯,
骑鹤下扬州。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月下的春、江、花,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统摄全诗。 整首诗笼罩在月、春、江、花中,意象充实,境界开阔,“五色分光,合成一片奇锦”,由众多意象融织成完整诗境。 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表现出对美好生命的感受体认,对月圆人寿的强烈向往,对人生短促的惆怅感伤,对宇宙亘古的哲理思考,却又全都沉浸融化于既透明纯净又似有似无的春江月色之中,由此营造出明丽、静谧、梦幻般的美的情调和境界。诗情优美,哀而不伤。语言优美,韵律和谐。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大地给了长江与大海拥抱的宽阔空间,春潮给了长江以迎接拥抱的壮观气势,江海一体,波涛浩淼,滚滚浪潮推出一轮明月,照临这江、这海、这宇宙苍生。皎洁的月色与波光粼粼的江水相生共明,天地的一切都笼罩在这月色的迷蒙中。宛转的江流,环绕着花草如茵的绿洲,月光将这绿洲裹上雪样的素装,而空中流动着的蒙蒙的雾气,将沙洲隐没于一片虚幻之中。 首四句与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相同的写法与意境,但此诗更富动感、更富意境美。后四句写花,花是月下之花,芳甸是月下之芳甸。故前四句写海、月与夜,放在海潮、江波的大气魄、大境界上来烘托;后四句写月与花,又有一片朦胧空蒙之美。   八句起句就气势磅礴,“连海平”写平面,写境界之阔;“共潮生”写立体,写气势之壮。三、四句又把这种辽阔壮观之景推展到无限远处,接下去的四句则又收回视线,专注于近处的绿洲与沙滩,既放得去,又收得拢。首四句重在写江与月,后四句重在写花与月。这样,春、江、花、月、夜逐一吐出。大手笔!月江春花统摄统摄统 摄这是第一部分:自然之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究竟是谁最先看到明月?明月又是何时开始照耀人间?”问题没有答案,没有与天地长存的人,就无法知道月之始是一个什么样子。“秦时明月汉时关”,秦人不见汉时月,秦月偏能照汉人。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宋代的苏轼希望“抱明月而长终”自然也是办不到的,宇宙之广大,人在其间,只能算沧海之一粟;宇宙之永恒,人在其间,只能算日出之朝露。 宇宙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限与有限,令人深思,令人伤感。    前四句诗人由地面看到空中,由江水望到明月,天与地、水与月的联系,使诗人不禁产生一个颇带童真气的问题,有些伤感。此四句调整以博大胸襟,个体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人生代代无穷”,人类的无限发展就是为守护这宇宙江月的永恒。然而诗人也不能无视现实中的缺陷:江月待人,而流水无情。自然过渡到征夫思妇的问题上来。清人徐增说:
“首八句使人火热,此处八句又使人冰冷。”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这是第二部分:探讨人生哲理。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明媚的春天,皎洁的月色,青年男女本该享受这月下厮守的浪漫,然而,因为功名等原因,不得不两地分离。四句主要从游子角度落笔。游子象一片白云一样飘忽不定,所在的概念地点是数千里外的“青枫浦”。
 飘荡于天地之间的扁舟上的游子,独守于梳妆台畔的小楼上的少妇,都在今夜月下,各自经受离别之愁的折磨。
    大江潮起,明月如霜,天涯羁旅,孤舟一叶,能不孤寂惆怅、愁情上涌?“谁家”、“何处”问得好,这一问,便由江上之孤舟天涯转向那明月楼上的女人了。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可怜楼上月徘徊”八句主要从思妇角度落笔。月似乎有意要惹起少妇的愁思,徘徊在妆楼上不想离去。一个“妆镜台”的意象,暗示着少妇在游子走后,铜镜不照,铅粉不施,无心打扮,月光洒在上面,越发显得冷清寂寞。不尽的愁思恰如这月色,珠帘中卷不走,衣砧上拂不去。   在移步换形中,在浪漫的月色中,少妇不禁产生了浪漫的想象:想随月光去追随远方的游子,想鸿雁传书,鱼龙递柬,可鸿雁飞不出月光的范围,鱼龙也潜藏于水底,月无涯,愁无边,思无限。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夜的梦中花已落,人也会青春不再的,而游子迟迟还不回来。诗人不直接说落花,而说梦中,说梦,又先说一个“闲”字。闲梦落花,把女人惧怕衰老和殷盼游子归来的心态透露于似有似无之间。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岁月无忧,流水无情,水流,花尽,花尽,春尽,连月也西斜了。可以想象此时的女子,手把栏杆,望月,望人,可怜这羁旅之魂于其中的月也要离去了。   不管女子怎么望月欲穿,月还是一点点地沉入海水之中,随着海潮散开。此时,离人的心也要碎了。月沉入海底,花、春、月皆不见了。至此,随着付诸于精神寄托的月的沉落,恋人们自然会想:相会相逢的道路呢?从大海之滨到潇湘之水,“路漫漫其修远兮”。月无,道路虽有也是无。   月落了,人未归。但心底的情却随着花落、春去、月沉而突显出来了。大江之上,无花、无春、无月,只有深深的情。
  春色月光之情,游子思妇之情,诗人之画意诗情,相交相融,打动着读者的内心。
   春已半,江已静,花已谢,月已斜--将“春”、“江”、“花”、“月”、“夜”五字,逐一收拢。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长圆。艺术特点 【内容上】
   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在春江花月夜的瑰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 【写作手法上】
  1、构思精巧
   结构上紧扣春、江、花、月、夜的景物来写,而又以月为纽带,通贯
  全篇。 从月之初升、临空,写到西斜、沉落,其光辉也从柔和,经明亮,达于朦胧,展开了一个静谧而又辽阔的世界。月光下的江潮、芳甸、花林、汀洲、夜空、白云、青枫、扁舟、妆楼、玉户、江树、闲潭等,以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编织起来,构成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给人以柔和细腻而又不失洒脱与深沉的优美感受。开头将春、江、花、月、夜一一吐出,结尾又将其一一收拢。 2、情景理水乳交融
 本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第一部分重在写景,第二部分重在哲理,第三部分则重在抒情,然又不是截然分开,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相生,和谐相融。 3、语言声韵优美
 诗的语言清新典雅,多用白描。音韵也颇有特点,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平仄交错,每韵又都构成一幅带有鲜明感彩的形象画面,收到了诗情、声情并茂的效果,使诗的内容得到了完美的表达。    该诗诗情优美,哀而不伤。所咏非一时一地一人之情,而赋予其永恒的普遍性。浓浓的离别相思在美景之下,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却又笼罩心头。【综论】 诗中阐发哲理部分,有对人生短暂的慨叹,但诗人不低迷,不消沉,而是有“人生代代无穷”的昂扬精神,就连传统诗歌中不乏苦涩意味的游子思妇之情,在诗中也升华为极为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赞美,使全诗洋溢着青春气息。此乃初露端睨的以庄重廓大为美的盛唐诗气象。【综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清〕王闿运《湘绮楼说诗》卷一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李泽厚《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遥怨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   张九龄的《月夜怀远》意境宏大壮阔。起句“海上生明月”就很有气势,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却自然具有一种雄浑阔大的气象。接着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亦不失为一首杰作。 1、《春江花月夜》无论在艺术构思、意境创造以及抒发感情和景物描写上都表现出与前代作品不同的面貌。谈谈对本诗景、情、理结合的体会和认识。2、为什么说“月”是全诗的灵魂?
3、分析本诗所预示出的盛唐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