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下语文课时作业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下语文课时作业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0 18:5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八下语文课时作业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单选题(共6小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雾霭(ǎi) 推搡(sǎng) 棱角(léng) 骤然(zhòu)
B.汩汩(gǔ) 石窟(kū) 蜷卧(quán) 腈纶(qīng)
C.尾椎(zhuī) 琼浆(qióng) 堕落(duò) 膏药(gāo)
D.冰辙(zhé) 翩翩(piān) 霹雳(pī) 丛莽(mǎng)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相辅相承 分崩离析 自圆其说 行将就木
B.阴奉阳违 招摇撞骗 强词夺理 出类拔萃
C.不修边幅 多多益善 若无其事 理直气壮
D.如饥似渴 挑拨离间 光明正大 卑鄙无耻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曲古老的赞歌,唱出了远古文明的____,从未看过翻滚的巨浪的人,难以想象万马奔腾、____的壮面景象。让我们迈开脚步,打开____,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A.辉煌 一泻千里 心扉
B.光辉 一碧万顷 心扉
C.光辉 一泻千里 心曲
D.辉煌 一碧万顷 心曲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深受市民喜爱的广东特色建筑群——陈家祠体现了广州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面貌。
B.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
C.全校同学积极响应团委为遭受地震灾害冋胞捐款捐物献爱心,做贡献。
D.我们只有掌握了扎实的语文基础,就能为学习别的知识插上翅膀。
5.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王阳明的观点符合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B.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所以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C.由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所以他们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不知所措。
D.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是对事物的客观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
6.《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丁肇中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教育要重视实践,下列观点与作者的这一观点相似的一项是( )
A.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 ——高尔基
B.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齐白石
C.为了能够作真实和正确的判断,必须使自己的思想摆脱任何成见和偏执的束缚。 ——罗蒙诺索夫
D.大胆的见解就好比下棋时移动的一颗棋子,它可能被吃掉,但它却是胜局的起点。 ——歌德
二、复合题(共1小题;)
7.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摸叶子
①船的螺旋桨,被渔民称为叶子。摸叶子,是指清理缠在叶片上的杂物。船行驶时,高速旋转的螺旋桨常常被破渔网、海藻等杂物缠住,导致发动机熄火。于是就需要一水性好、身体壮、扛得住风浪侵袭、挡得住寒风肆虐的人,口衔尖刀,跳入海中,潜到水下,摸到叶子,割开缠绕的杂草断绳。在洋上摸叶子很凶险,因为有洋流暗潮,加上风大浪急,摸叶子的人很容易被潮流卷走,也容易被潮水挟持着,缠在叶子的破渔网、海藻里,一旦挣脱不开,就再也浮不上来了。
②我第一次见到哥摸叶子,是在一个天寒地冻的冬日傍晚,厚密的雪粒在海岛凛冽的风中,变成锋利的飞刀,割得脸庞生疼。放学路上,我不小心滑倒了,手掌被一块碎玻璃划破了。回到家,哥用热水给我清洗伤口,还到门口扯了几片草药叶,嚼了嚼,敷在上面,又用手帕包好,然后舀热水给我泡脚。哥帮我按摩着长冻疮的脚,他粗糙的掌心抚过我的脚底,痒得我咯咯直笑。爹去世后,我很少笑了。
③这时忽然有人在门口喊哥,让哥去摸叶子。哥边帮我擦脚,边应了声“好”,转身拿起父亲的旧棉袄,跟着那人去了。娘收工回来,听说哥又去摸叶子了,叹了一声:“作孽哟,这大冷的下雪天!”娘顾不上吃饭,忙着煮好姜汤盛在搪瓷杯里。娘用毛巾把它层层包好,又摘下头上的围巾紧紧裹上,匆匆出门。“我也要去!”我拉住娘的衣襟。娘看着我,欲言又止,顿了顿,说:“走吧。”
④天暗下来,风更急了,呼呼的风声,带着响哨,雪更密了,没头没脑地打在脸上,疼极了。娘一手拢着我,一手搂着那个包得严实的口杯,顶着寒风往码头去。
⑤码头上的人,看到我们,不待娘问,便指了指离岸不远的一艘渔船。不远处,一只小舢板摇过来载着娘和我靠上渔船后尾,娘趴在小舢板上,大声喊道:“程啊,上来喝口姜汤吧!”喊了好一会儿,水面漾开一圈圈涟漪,哥的头冒出来,嘴里衔着一把白晃晃的尖刀,脸冻成青紫色,嘴唇灰白。哥游过来,靠在船边,把刀子递给娘,就着娘的手,喝了一口姜汤,冲我笑了一笑。娘柔声说:“再喝点,娒伢(闽南语,小宝贝的意思)。”娘的眼里闪着泪花,声音也哽咽了。我看着整个身体还在海水里泡着的哥,心里像堵了块石头,慌慌的,想哭,却不敢哭。哥对娘说:“没事,就好了,不用等我,这么冷,带妹妹先回去吧。”说着,接过刀子,游回刚才冒头的地方,消失在海面上,海面只剩下一个个起伏不定的波浪,像狰狞的兽,一圈圈打着转,仿佛在吞噬猎物。娘搂着我,紧紧地,生怕我丢了似的,眼睛紧盯着哥消失的海面,嘴里不停地轻唤着“娒伢娒伢”。
⑥摇舢板的大爷坐在船尾吸着旱烟,嘴里嘟囔着:“造孽哟,造孽哟!”哥冒了几次头,又几次消失,终于,哥又从水下冒出来,双手僵硬地划着水,缓慢地向我们游来。娘放开我,扑到船边,尽可能地把手伸向哥,哥把手搭在娘的手上,娘拼尽全力把完全脱力的哥拉上舢板。渔船上的人把哥的衣裳扔过来,娘拣出爹的旧棉袄,披在哥的身上,又解开自己的棉衣,把浑身发抖的哥搂进怀里,示意我把姜汤端给哥喝。姜汤送到哥唇边,哥好像连喝姜汤的力气都没有了,姜汤含在口中,老半天吞不下去。好久好久,哥才喝完了姜汤,我端着瓷杯的手冻麻了,杯子咣当一声掉在船板上。我用双手包住哥的手,送到唇边,使劲地哈气,哥的手冰得像冰棍,让人本能地想弹开,却又本能地想紧紧地包住。
⑦摇舢板的大爷把我们送回岸边,对娘说:“艮嫂,别让孩子做这个了,太受罪了,小小年纪,落下病可不是玩的。”娘已说不出话来,点点头,又点点头,泪,流了下来。
⑧因为娘不同意哥去做这么危险的活,哥每次都偷偷地去,每次疲惫不堪地回家,娘就边哭骂哥不听话,边把他紧紧地抱在怀里,默默流泪,让我烧姜汤,拿火盆子,为哥搓手脚,直到哥不再浑身打哆嗦。
⑨就靠着哥的“不听话”,家里的日子才过得下去,娘的病才有钱治,我也才能坐在书桌前,没有跟那些贫困家庭的女孩一样,早早去打工,早早就嫁人。哥身上伤痕累累,他小小年纪,就患了极严重的风湿病,每到阴天,就痛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⑩因为哥,一听到“摸叶子”三个字,我就条件反射似的打哆嗦,手指上、膝盖里好像有无数针尖在扎,心中有一股子寒气嗞嗞而出。
(作者:施立松。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能否删除?为什么?
(2).文中两次写到“摇舢板的大爷”,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文章在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浓浓的亲情,请你以第⑥段为例,具体分析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5).文章是如何讲述“哥哥摸叶子”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 B
【解析】
“腈”应读jīng。
2 A
【解析】
A.承——成。
3 A
4 A
【解析】
B.句式杂糅,把“配制而成的”去掉;C.成分残缺,“积极响应团委”后加“的号召,”;D.关联词搭配不当,应为“只有……才能……”。
5 A
【解析】
原文是“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故此选项错误。
6 C
7 (1)
不能.第一段通过“摸叶子”的具体介绍,详细交代了“摸叶子”需要具备的条件和面临的危险.暗示家庭的贫困,为下文哥哥摸叶子时的艰辛做铺垫
(2)
侧面描写.通过大爷的语言,侧面表现“摸叶子”的危险和艰辛.侧面烘托出哥哥吃苦耐劳、勇敢坚韧的品质.为后文哥哥患有严重风湿病做铺垫;大爷的提醒,表现了他对哥哥的关心
(3)
第⑥段“娘拼尽全力把完全脱力的哥拉上舢板,解开自己的棉衣,把浑身发抖的哥搂进怀里”,通过母亲“拉”“解”“搂”等动作,表现了母亲对哥哥疼惜、恋爱的浓浓亲情。
(4)
最后一段通过我听到“摸叶子”三个字后的特殊反应,表现出第一次看哥哥摸叶子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用我的条件反射,侧面表现哥哥摸叶子时的巨大痛苦,抒发了我对哥哥的感激、关爱之情。
(5)
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真实可信;以哥哥为我包扎伤口为由,引入哥哥摸叶子的故事,引起读者兴趣。
第1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