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文剖析
且说(姑且先说。古典白话小说中的发端语或承接语)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首次点出与别处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旧时指年龄较大的女仆),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这“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八个字,可以说是本文的“眼”,它贯串全文。无论是对贾府环境的描写,还是对贾府众多人物的描写,无不是林黛玉细心观察的结果;而林黛玉在贾府的一言一行,又无不是慎言慎行,小心在意,这样写既可以从一个大家闺秀的眼里突出贾府庭院的气势之宏、布局之妙、陈设之精,充分显示了高门大第的威严、显豁,社会地位的尊崇、高贵,展示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同时又能表现林黛玉的聪明机智、谨小慎微的性格特征,特别是还能反映她孤身无助、寄人篱下时那种提心吊胆、如履薄冰的心态。]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形容众多而兴旺。阜,fù),自与别处不同。[总写街市的繁华,也是为写贾府作铺垫。再次点出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chì,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诏令的专称)宁国府”五个大字。[这几句话从林黛玉的眼中写宁国府正门,连用四个“大”字,表现了贾府的宏伟富丽。守门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十来个;不是随随便便坐在那里,而是“列坐”排列整齐;穿着不是随随便便,而是华冠丽服;来往人等只从角门出入。给人一种气势煊赫、门禁森严的感觉。寥寥数语暗示了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zhǎng fáng,家族中长子的一支)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建筑物靠近边角的小门)。[“照样”二字,省去多少笔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就是一箭之地,大约150步),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未成年的男仆人)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旧式住宅在二门的上头修建像屋顶样的盖,四角有下垂的短柱,柱端雕花彩绘,这种门叫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轿子进入荣府,“一箭之地”就要换成小厮来抬,到了垂花门,小厮也要“肃然”退出,由众婆子搀扶下轿,到了正房大院才由丫头迎进屋内。短短的一段路程,竟然换了四班人马,这不仅说明了贾府的排场,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贾府极严明的等级观念和封建礼规。]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院门内两侧环抱的走廊),当中是穿堂(宅院中,坐落在前后两个院落之间可以穿行的厅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放在穿堂中的大屏风,除作装饰外,还可以遮蔽视线,以免进入穿堂就直见正房)。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在栋梁等木结构上雕刻花纹并加上彩绘,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艺术),两边穿山游廊(从山墙开门接起的游廊。山,指房子两侧的墙,形状如山,俗称山墙)厢房(正房两侧的房屋),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里的环境描写,使贾府显得庄严肃穆,具有豪门贵族气派,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此处的描写形象生动,活灵活现,正如脂砚斋所评:“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好看煞。”]
这开头第1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林黛玉到贾府。通过一系列的环境描写,我们看到了贾府的豪华气派,感觉到了贾府的非同寻常。这是故事的开端。那么,和深居侯门的外祖母及相关人员相见时会是什么情景呢?请往下看!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这里的哭分三种情形:贾母感慨外孙女早年丧母、孤苦无依的身世,此番相见,既可怜又疼爱,因此“心肝儿肉叫着大哭”;侍人因见主人如此激动,被情景所感染,也陪着“掩面涕泣”;黛玉幼年丧母,缺乏母爱,此时乍见亲人,既伤心又激动,故此“哭个不住”。这里和下文写贾母的哭,感人肺腑,让人感受到天下老人疼爱儿孙的骨肉亲情。]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这是作者在叙述之中的插入语。书中人物众多,对主要人物注明一笔,以强化读者的印象)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指贾政已去世的儿子贾珠之妻李纨)。”黛玉一一拜见过。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
本段写林黛玉拜见老祖宗史老太君——贾母的情形,骨肉亲情,动人心魄。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脸蛋红润,好比刚刚熟透的荔枝),鼻腻鹅脂(鼻子滑泽,好比白润的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形体容貌)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写贾府三姊妹,先描身材,后写容颜,再叙精神。不道名字,读者却一眼便能看出,温柔者迎春,机敏者探春,幼小者惜春。绘形传神,令人叫绝。]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互相见面认识。厮:互相)过,大家归了坐。丫鬟们斟上茶来。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sāng)。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因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
此段写林黛玉与众人见面,为下文写王熙凤的出场作铺垫。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风韵)态度(言行举止所表现的神态),便知他有不足之症(中医指由身体虚弱引起的病症,如脾胃虚弱,叫中气不足;气血虚弱,叫正气不足)。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离开家庭到寺庙里去做僧尼或道士),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林黛玉来到贾府正是犯了这一条大忌,所以她的“病”是必然的不能治愈了]疯疯癫癫(精神失常的样子。常用来形容人言语行动十分轻狂),说了这些不经之谈(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此段从众人的眼里并通过与众人对话的方式,对林黛玉进行描写,表现她貌美不俗、体弱多病的特征。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感到奇怪)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有意识地收住声音,抑制呼吸,形容人安静。敛,liǎn,收拢;屏,bǐng,抑制呼吸),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行为放纵,不守规矩)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写王熙凤出场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难怪林黛玉纳罕,觉得与那些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这张张狂狂的来者实在是“放诞无礼”。]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用金丝穿绕珍珠和镶嵌八宝,如玛瑙、碧玉之类制成的珠花的发髻。攒,cuán,凑聚。用金丝或银丝把珍珠穿扭成各种花样叫“攒珠花”),绾(wǎn,旋绕打结)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一种长钗,钗上分出五股,每股一只凤凰,口衔一串珍珠);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螭,chī,古代传说中的无角龙。璎珞,yīng luò,联缀起来的珠玉。圈,项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衡,佩玉上部的小横杠,用以系饰物。比目玫瑰佩,用玫瑰色的玉片雕琢成的双鱼形的玉佩。比目,鱼名,传说这种鱼成双而行);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指在大红洋缎的衣面上用金线绣成百蝶穿花图案的紧身袄。裉,kèn,上衣前后两幅在腋下合缝的地方),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石青色的衣面上有各种彩色刻丝,衣里是银鼠皮的褂子。刻丝,在丝织品上用丝平织成的图案,与凸出的绣花不同。石青,淡灰青色。银鼠,又名白鼠、石鼠);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翡翠,翠绿色。撒花,在绸缎上用散碎小花点组成的花样或图案。洋绉,极薄而软的平纹春绸,微带自然皱纹)。[描写服饰,选取头饰、裙饰和服装三个要点,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妆扮,暗示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的空虚。]一双丹凤三角眼(俗称丹凤眼,眼角向上微翘),两弯柳叶吊梢眉(形容眉梢斜飞入鬓的样子),身量苗条,体格风骚(这里指姿容俏丽),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描写容貌,着重写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春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据《麻衣相法》上的迷信说法,“三角眼”“吊梢眉”乃为狡黠、狠毒、性巧、通变、邪淫之相。故知作者此段外貌描写意在表现王熙凤美艳的外表下包藏着一颗丑恶的灵魂,奸诈、冷酷、阴毒。]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原指没有正当生活来源的无赖,这里形容凤姐泼辣,是戏谑的称呼),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作为贾府里的“老祖宗”竟然用这样戏谑的语言与孙媳妇谈笑,这除了说明王熙凤的性格泼辣以外,更说明她是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同“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一个“真”字,一个“才”字,直把林黛玉捧上了天。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所以不惜恭维到令人肉麻的地步。]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血统最亲近的人。嫡,dí)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好一个王熙凤!恭维了林黛玉又恐贬低了贾氏三姊妹,故立即补上这一句。这真是绝妙之笔,写尽了王熙凤八面玲珑、四面讨好、随机应变的本领。]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提到黛玉的母亲,她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悲伤,所以便抢先“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好一张乖嘴!听着这样的甜言蜜语,贾母怎的不心花怒放!贾母乐,她也跟着乐,匆忙间竟自然地完成了这个感情上的急转弯。说哭就哭,说笑说笑,顺风使舵,逢场作戏,一切都顺着贾母的心意转。]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细细琢磨这些话,蛮有滋味。一是热情,在贾母面前向林黛玉大献殷勤;二是炫耀,与林黛玉虽属同辈,口气却极像一个主人在对一个怯生生的孩子说话。]
在这个段落里,作者从外貌、行动、语言各个角度,浓墨重彩地对王熙凤进行了精细描写,让这个人物从一开始便给读者留下极其鲜明的印象。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旧时富户大家每月按等级发给家中人等的零用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在描写王熙凤竭尽全力巴结讨好贾母的同时,作者没有忘记描写王熙凤还要巴结贾府另一个权势人物王夫人。在本段简洁的叙述中,通过王夫人的一笑、一点头,说明王熙凤的机变逢迎和果断能干,也已取得了王夫人的欢心,所以她才能得以成为贾府的实际掌权人。
当下茶果已撤,贾母命两个老嬷嬷带了黛玉去见两个母舅。时贾赦之妻邢氏忙亦起身,笑回道:“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biàn yí,这里是方便适宜的意思)。”贾母笑道:“正是呢,你也去罢,不必过来了。”邢夫人答头了一声“是”字,遂带了黛玉与王夫人作辞,大家送至穿堂前。出了垂花门,早有众小厮们拉过一辆翠幄青绸车(用粗厚的绿色绸类作车帐、用青色绸作车帘的车轿。幄,wò),邢夫人携了黛玉,坐在上面,众婆子们放下车帘,方命小厮们抬起,拉至宽处,方驾上驯骡(驯顺的骡子),亦出了西角门,往东过荣府正门,便入一黑油大门中,至仪门(旧时官衙、府第的大门之内的门。也指官署的旁门)前方下来。众小厮退出,方打起车帘,邢夫人搀着黛玉的手,进入院中。黛玉度(duó,揣度、估量)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进入三层仪门,果见正房厢庑(wǔ,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在。一时进入正室,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邢夫人让黛玉坐了,一面命人到外面书房去请贾赦。一时人来回话说:“老爷说了:‘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见外、客气)才是。’”[对从千里之外前来拜见的孤儿,舅舅竟懒得一见,这贪色之徒,哪有什么亲情。]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再坐一刻,便告辞。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既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和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礼节,多么聪明伶俐,多么谨慎细心。]邢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遂令两三个嬷嬷用方才的车好生送了姑娘过去。于是黛玉告辞。邢夫人送至仪门前,又嘱咐了众人几句,眼看着车去了方回来。
写贾赦居处“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在”,正可见出贾赦幽居简出,不好做官而喜好女色的性格特征。
一时(一会儿工夫)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两边的厢房用钻山的方式与鹿顶的耳房相连接。鹿顶,一作盝顶,单独用时指平屋顶。耳房,连接在正房两侧的小房子。钻山,指山墙上开门或开洞,与相邻的房子或游廊相接),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此处指庭院里正中的用砖、石铺成的通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这是皇帝印章上的文字。万几,同“万机”,就是万事,形容皇帝政务繁多,日理万机的意思。宸翰,chén hàn,皇帝的墨迹。宸,北宸,即北极星,代指皇帝。翰,墨迹、书法。宝,皇帝的印玺)”。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待漏,旧时大臣在五更前到朝房里等待上朝的时刻。漏,铜壶滴漏,古代计时器,指代时间。随朝,按照大臣的班列朝见皇帝。墨龙大画,巨龙在云雾海潮中隐现的大幅水墨画。旧时以龙象征帝王,画中之“潮”与朝见之“朝”谐音。隐喻朝见君王的意思。室内挂着这幅大画,用以表明对皇帝的忠诚与尊敬),一边是金蜼彝(原为有蜼形图案的青铜祭器,后作贵重陈设品。蜼,wěi,一种长尾猿。彝,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通称),一边是玻璃(hǎi,盛酒的器具)。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一种银雕工艺。錾,zàn,雕刻)的字迹,道是: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形容座中人和堂上客的衣饰华贵:佩戴的珠玉如日月般光彩照人,衣服的图饰如烟霞般绚丽夺目。珠玑,珍珠。黼黻,fǔ fú,古代官僚贵族礼服上绣的花纹。来往的宾客都是豪门贵族,从这副对联见出贾府的尊贵地位)。
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原来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亦不在这正室,只在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堂屋两旁小屋,如人之两耳)内。于是老嬷嬷引黛玉进东房门来。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西洋出产的毛织的毯子。罽,jì),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坐时搭扶胳膊的一种圆墩形的倚枕),秋香色(淡黄绿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文王鼎,指周朝的传国国鼎,这里说的是小型仿古香炉,内烧粉状檀香之类的香料。匙箸,拨弄香灰的用具。香盒,盛香料的盒子);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宋代汝州,即今河南临汝窑烧制的一种仿古瓷器。觚,gū,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茶)碗痰盒等物。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搭在椅上的一种长方形的绣花绸缎饰物),底下四副脚踏。椅之两边,也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其余陈设,自不必细说。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之又一表现]本房内的丫鬟忙捧上茶来。黛玉一面吃茶,一面打谅这些丫鬟们,妆饰衣裙,举止行动,果亦与别家不同。[第三次点出与别处不同]
这几段文字作者用工笔描写贾府内室的豪华摆设,处处展示贾府“果亦与别家不同”。
茶未吃了,只见一个穿红绫袄青缎掐牙(锦缎双叠成细条,嵌在衣服或背心的夹边上,仅露少许,作为装饰)背心的丫鬟走来笑说道:“太太说,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老嬷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层叠地放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揖让之间,看来事小,但林黛玉绝不轻易从事,足见谨慎小心至极。]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古人在祭祀、礼佛或举行隆重大典前,沐浴、吃素,静养一至三日,摒除杂念,以示诚敬)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niè,灾祸)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古小说中某些神魔、绿林人物的外号。这里用来戏称宝玉的顽皮、任性),今日因庙里还愿(求神保佑的人实践对神的许诺)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写王熙凤出场人未到声先闻,用的是先声夺人的手法,写贾宝玉则不同,用的是先抑后扬的笔法。这里先借王夫人的话一抑。]
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内室,女子的居处。帏,幕帐)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再借黛玉耳闻之语一抑。]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顽皮。憨,hān),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王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身边使唤的小仆人。幺,yāo,幼小)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是对贾宝玉性格的最好概括。自古以来离经叛道之人,总是被那些守旧的正人君子骂为“疯子”“狂人”,贾宝玉也同样不能幸免。]
此两段写林黛玉拜见王夫人,通过两人对话为宝玉的出场造势。
黛玉一一的都答应着。只见一个丫鬟来回:“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王夫人忙携黛玉从后房门由后廊往西,出了角门,是一条南北宽夹道。南边是倒座(与正房相对的坐南朝北的房子)三间小小的抱厦厅(回绕堂屋后面的侧室),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即照壁,用以遮蔽视线,以免外人直见屋内),后有一半大门,小小一所房室。王夫人笑指向黛玉道:“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来,少什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把头发扎成髻)的小厮,都垂手侍立。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摆放筷子),王夫人进羹(gēng,煮成或蒸成的有浓汁的食物)。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外祖母家与自家毕竟不同,为座位事推让再三,直到贾母作了解释,才肯入座。林黛玉时时处处持这种谨慎态度,可见寄人篱下的酸楚。]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一种拂拭尘土或驱赶蝇蚊的用具,形如马尾,后有持柄,俗称“蝇甩子”)、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宴席间向客人敬菜、劝餐)。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这里描写了贾府吃饭的一个场面,这气势,这氛围,这礼仪,无一不显示这个簪缨世家“与别处不同”,无一不表现这个膏粱锦绣之家的繁文缛节,又无一不渲染这位“老太君”无上威严的地位。]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第四次点出与别家不同。]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寄人篱下,一切由不得自己,一杯茶吞下了多少苦水!]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guàn,洗)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贾母便说:“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又说了两句闲话,方引凤、李二人去了。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封建礼教的法规,《四书》《五经》是男人们读的书。难怪贾母听了林黛玉的话,竟是一脸的不高兴。]
此二段写贾府一次普通的便宴,有着一套繁文缛节。如用饭时,“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十分讲究位次;丫鬟旁边执着拂尘,李纨、熙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寂然”吃饭。吃过饭了,漱口洗手,之后吃茶。一套仪节,均不得乱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贾府繁烦的礼仪、豪华的排场、等级的森严,也见出贾母在贾府的至尊无上的地位。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涎皮赖脸的意思。惫,bèi)人物,懵懂(不明了,糊涂。懵,měng)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据俞平伯《脂砚斋红楼梦辑评》引言,这一句可能是混入正文的批语)。[此处借林黛玉的心理活动又是一抑。经过反复贬抑,贾宝玉应该出场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把头发束扎在顶部的一种髻冠,上面插戴各种饰物或镶嵌珠玉),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装饰着二龙抢珠图案的金抹额。抹额,围扎在额前,用以压发、束额的饰带);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用两色金线绣成的百蝶穿花图案的大红窄袖衣服。箭袖,原为便于射箭穿的窄袖衣服,这里指男子穿的一种服式),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五彩丝攒花结,用五彩丝攒聚成花朵的结子,指绦带上的装饰花样。长穗宫绦,指系在腰间的绦带。长穗,是绦带端部下垂的穗子。绦,tāo),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团,圆形团花。倭缎,又称东洋缎。排穗,排缀在衣服下面边缘的彩穗。倭,wō);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指黑色缎面、白色厚底、半高筒的靴子。青缎,黑色的缎子。朝靴,古代百官穿的“乌皮覆”)。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发怒时睁大眼睛看。瞋,chēn)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串珠玉而成的装饰物,多用为颈饰),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从林黛玉的眼里第一次写宝玉,先写他外出时的穿着打扮,再写他的外貌特征。百闻不如一见,原来宝玉却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年轻公子,黛玉顿感眼熟亲近,这是一扬。]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请安,即问安。清代的请安礼节是,在口称“请某人安”的同时,男子打千,垂右手,屈左膝,上身微前俯;女子双手扶左膝,右腿微屈,往下蹲身),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结扎束缚),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八宝,泛称金饰物上所嵌各色珍珠宝石。坠角,置于朝珠、床帐等下端起下垂作用的小装饰品,这里指辫子梢部所坠的饰物);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旧时迷信习俗,怕幼儿夭亡,给寺院或道观一定财物,让幼儿当“寄名”弟子,并用锁形饰物系在幼儿颈上,表示借神的命令将幼儿锁住)、护身符(旧时迷信习俗,道士画的一种符箓,带在身上,号称可以避祸免灾)等物;[从这些物件足见贾宝玉对于贾府是多么重要,是他们的希望和真正的“命根子”啊!]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从林黛玉的眼里第二次写宝玉,先写他在家中的日常穿着打扮,再写他的外貌特征,重在传神,突出他英俊多情。这是二扬。下面作者用《西江月》二词,似贬实褒,再扬。]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一作“皮袋”,指人的躯壳。佛教认为人的灵魂不死不灭,人的肉体只是为灵魂提供暂时住所,犹如皮口袋),腹内原来草莽(喻贾宝玉腹中只有杂草,没有当时一般人所说的才学)。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这里指出了贾宝玉对自己的举止行为不加约束检点;在结交仕人、应酬官府、遵守礼教,特别是对当时盛行的科举取士等方面一概不通,不符合封建正统派人物的要求;他对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四书》《五经》这些科举取士必读之儒家著作,对猎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八股文章毫无兴趣。反映贾宝玉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行为偏僻(偏激,不端正)性乖张(偏执,不驯顺,与众不同),那管世人诽谤![反映贾宝玉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可惜白白地浪费了大好时光。可怜,这里是可惜的意思。辜负,本意是违背、对不起,这里有浪费的意思),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贾宝玉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因此被人们看作是“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之徒。]寄言纨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赠给公子哥儿一句话:可别学这孩子的坏样子。寄言,赠言。纨裤,同纨绔,细绢制成的裤。膏粱,肥肉精米:这里借指富贵子弟)!
这三段文字描写了宝玉的出场。先两次描写宝玉外貌,再用《西江月》词揭示宝玉的性格特征。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形容眉毛像一抹轻烟。罥,juàn,挂,缠绕),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意思是妩媚的风韵生于含愁的面容,娇怯的情态出于孱弱的病体。态,情态、风韵。靥,yè,面颊上的酒涡。袭,承继,由……而来)。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走路时好比疾风中的嫩柳,摇摇晃晃)。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意思是,林黛玉聪明颖悟胜过比干,病弱娇美胜过西施。比干,商(殷)朝纣王的叔父。《史记·殷本纪》载,纣王淫乱,“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古人认为心窍越多越有智慧。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相传西施有病,时常皱眉)。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林黛玉看见宝玉觉得面熟,宝玉看见黛玉又似久别重逢,这里既照应了第一回的“木石前盟”,更暗示了宝黛二人心气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谅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稍许,稍微)认得几个字。”[贾母问读什么书时,黛玉回答是“念了《四书》”,但当宝玉问她念什么书时,她却照着贾母的意思改口了。可见她多思多虑,小心谨慎。]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从下文来看,可能是宝玉的杜撰)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dù zhuàn,没有根据地编造,凭空想出来)。”宝玉笑道:“除《四书》(指儒家《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经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关键时刻尤其得如此,不由得黛玉不深思而慎言。]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贾宝玉衔玉而生,这块被贾府视为命根子的玉石称为通灵宝玉。通灵,神异,与神灵相通)’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北方方言,指使人讨厌的东西。也写作“牢什子”)了!”[在别人看来是“命根子”的通灵宝玉,贾宝玉却全不放在心上,只要“发作起痴狂病来”,就“摘下那玉,狠命摔去”。用王夫人的话说,就是“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用《西江月》中的词句,就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其实,这也是贾宝玉对封建思想不满和反抗的一种形式。应该说,摔玉的情节正表现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旧时家长骂不肖子弟的话。也写作“业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在贾府的掌权人眼里,一块石头比人重要。没落的阶级总是把他们的命运寄托于土偶木梗!]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古代一种风俗,用财物、器具陪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戴上,仔细(小心)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戴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林黛玉尽管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最终还是差点儿闯下了弥天大祸,听着贾母说“你如今怎比得他?”林黛玉一定会觉得有刀子在剐身上的肉。“今儿才来了,就惹出你们哥儿的病来。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难怪林黛玉到贾府第一天便忍不住伤心掉泪。]
此段文字通过宝玉胡说、杜撰、摔玉、受哄等一系列细节的描写,充分表现了他疯疯癫癫的性格特征。
第2—14段可以看作课文的第二部分,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其中第2—4段是第1层,写林黛玉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第5—6段是第2层,写林黛玉会见王熙凤。第7—11段是第3层,写林黛玉拜见贾赦、贾政,王夫人介绍贾宝玉。第12—14段是第4层,写林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
当下,奶娘来请问黛玉之房舍。贾母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与正房相连的两侧房间)暖阁儿(在套间内再隔成的小房间,内设炕褥,两边安有隔扇,上边有一横眉,形成床帐的样子)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碧纱橱(也称隔扇门、格门,用以隔断房间,中间两扇可以开关。格心多灯笼框式样,灯笼心上常糊以纸,纸上画花或题字;宫殿或富贵人家常在格心处安装玻璃或糊各色纱,所以叫“碧纱橱”。“碧纱橱里”,是指以碧纱橱隔开的里间)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宝玉道:“好祖宗,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何必又出来闹的老祖宗不得安静。”贾母想了一想说:“也罢了。”每人一个奶娘并一个丫头照管,余者在外间上夜听唤。一面早有熙凤命人送了一顶藕合色(浅紫而微红的颜色)花帐,并几件锦被缎褥之类。
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外亦如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清代皇子一出生,就有保母、乳母各八人;断乳后,增“谙达”,“凡饮食、言语、行步、礼节皆教之”。据《清稗类钞》,“谙达”系满语,伙伴、朋友的意思,这里指陪伴并负有教导责任的人。贵族家庭的“教引嬷嬷”,职务与皇宫的“谙达”相似),除贴身掌管钗钏(chāi chuàn。钗:妇女头上的首饰。钏:手镯)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数一数,贾府一个大小姐该有多少人伺候?再看看贾宝玉这样公子哥儿又该有多少人伺候?由此推开去,王熙凤、王夫人、贾赦、贾政、贾母呢?如此一个只会培养寄生虫的家族,怎能不一天天走向没落?]当下,王嬷嬷与鹦哥陪侍黛玉在碧纱橱内。宝玉之乳母李嬷嬷,并大丫鬟名唤袭人者,陪侍在外面大床上。
这两段文字是本段故事的结局,写贾母对居处和人事的安排,进一步表现贾家贵族小姐们的气派和寄生虫一般的生活。
这最后两段可以看作课文第三部分,写为林黛玉安排住处,是进贾府这段故事的结尾。
形象概要
林黛玉——美貌多情,聪明沉稳,体弱多病,心态复杂,言行小心谨慎。
王熙凤——精明能干,刁钻狡黠,善于阿谀奉承,惯于玩弄权术。
贾宝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蔑视世俗、卓然独立,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
结构巧解
课文内容可用下图表示:
写作特色
1.调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出场。
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中心事件,通过林黛玉的见闻,介绍了众多的出场人物,但所使用的方法却绝不相同。有详有略,详写的如贾宝玉、王熙凤,略写的如王夫人、邢夫人等。有实有虚。实写,人物出场,作者作正面的直接描写,如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虚写,人物不出场,作者从侧面作间接描写,如贾赦、贾政。有的单独介绍,如贾宝玉、王熙凤;有的集体介绍,如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有的是在人物出场之后再通过语言、行动等描写来表现其性格特点,如王熙凤;有的则是在人物出场之前就作了侧面描写,充分铺垫,在人物出场之后再作正面直接描写,刻画其性格特点,如贾宝玉。有的人物是只见其形不闻其声,如迎、探、惜春三姐妹;有的则是未见其形而先闻其声,如王熙凤。写法变幻无穷,笔法摇曳多姿。
2.通过人物语言反映人物性格。
小说是语言艺术。人物语言是小说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小说作者往往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精确描绘,来展现人物的感情、态度,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课文中王熙凤见黛玉和贾宝玉见黛玉时的语言描写,就充分地展示了各人不同的心理、性格与感情。
3.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贾家情况。
宏伟的外观暗示了贾府显豁高贵的社会地位。讲究的布局表现出豪门贵族气派,华贵的陈设显示着主人显赫的社会地位,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
值得注意的是,课文的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穿插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环境描写又全是通过林黛玉的观察,这正好表现了她时时在意、事事留心的心态。
主旨探究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本文通过记叙林黛玉初进贾府的见闻感受,展现了封建大家族贾府的富贵豪华,生动地描写了贾府这一“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奢侈生活,初步揭示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2.节选的课文介绍了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人物及其活动的典型环境,从而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森严的礼法制度,揭露了封建贵族的奢侈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所依赖的封建王朝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也展示了小说男女主人公初见就两心相通、感情相投的微妙关系以及他们与封建正统观念格格不入的叛逆性格。
3.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天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她的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的一大批重要人物,形象地展现了贾府这样一个“与别家不同”的豪华府第,拉开了《红楼梦》故事发展的帷幕。
你对本文主旨是怎样看的呢?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