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冲刺】2022小升初语文-阅读鉴赏-成语故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闻鸡起舞
西晋的时候,一个名叫祖逖的青年,与好友刘琨住在一起。他们面对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无限忧虑和悲愤。
一天夜里,祖逖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怎样才能练好本领,为国家效力呢?到了后半夜,他听到鸡叫的声音,受到启发,决心练一身过硬的本领,报效国家。于是,他推醒刘琨,两个人起床到院子里练习武艺。祖逖手持长剑,刘琨手挥大刀,在皎洁的月光下,刀光剑影,认真地挥舞起来。从此以后,无论是凛冽的寒冬,还是炎热的酷暑,也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一听到鸡叫,他们就立刻起身练武。由于勤学苦练,他们的武艺都很高强。
后来,祖逖当上了将军。他带领的队伍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打了不少胜仗,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成语“闻鸡起舞”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后来人们用它比喻有志气的人奋发图强、勤学苦练,获得了真本领。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1)来回翻动身体,也指思维或动作上的反复。( )
(2)比喻有志气的人奋发图强、勤学苦练,获得了真本领。( )
2.祖逖和刘琨面对( )的社会现实,无限( )。
3.用“_______”在文中画出具体描写祖逖和刘琨练习武艺的句子。
4.仿写句子,用上加点的词语。
(1)到了后半夜,他听到鸡叫的声音,受到启发,决心练一身过硬的本领,报效国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祖逖手持长剑,刘琨手挥大刀,在皎洁的月光下,刀光剑影,认真地挥舞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实际,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孟母三迁
孟子名叫孟轲,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
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孟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带有人送葬、筑坟、祭吊、哭泣……时间一长,孟子和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她决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一个市场旁边。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孟子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有时,老师领着学生演习各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学生演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
6.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孟”指的 ,名叫 。( )
A.孟子 亚圣 B.孟子 孟轲
C.孔子 孟轲 D.孔子 亚圣
7.用下列哪个词语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最恰当?( )
A.事不过三 B.知错就改
C.择邻而居 D.知子莫若母
8.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
A.城外公墓旁 学堂旁 市场旁
B.学堂旁 市场旁 城外公墓旁
C.市场旁 学堂旁 城外公墓旁
D.城外公墓旁 市场旁 学堂旁
9.孟母两次带孟子搬家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短文。
滴水穿石
①雨越下越大,本来我要到同学家去学习,这下只好拉倒了。我坐在门口,看着瓢泼大雨出神。爸爸喊我:“你看,雨水都溅在身上了。”我没理会,却好像发现了什么奇妙的东西:“爸爸,你看! 屋檐下的石头,怎么隔着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小窝?”爸爸还没有回答,我就自己解释说:“爸爸,我知道了,那是让屋檐滴下的雨水打的。”“是吗?”爸爸故意惊奇地问:“雨水有那么大的尽儿,把石头打出窝窝来?”爸爸这一问,我也愣住了。
②爸爸见我答不出,就走过来笑着说:“这叫‘水滴石穿’。咱们这房子已有几十年了,雨点的力量虽小,可是长年累月,它总滴到一个地方,渐渐地就打出小窝来了。”接着,爸爸又说,“无论干什么事情,只要有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就一定会成功的。”
③听了爸爸的话,我心里想:要永远记住‘滴水穿石’的启发。
11.“我”发现了什么美妙的东西?(用用波浪线划出文中的句子回答。)
12.用“——”标出有关的句子,来说明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
13.联系这篇文章回答:
(1)爸爸为什么要“故意”地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阅读。
管鲍之交
管仲是春秋时齐国的名相,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当时的霸主。鲍(bào)叔牙又称鲍叔,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他们两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官仲一起做生意。做生意的时侯,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的。可是,当赚了钱后,管仲却拿得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就说:“这个管仲不够意思,本钱出得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得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儿没有关系的。”
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真是贪生怕死!”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了,他不是怕死,他是得留着命去照顾老母亲呀!”
齐襄(xiānɡ)公即位后,每天只顾吃喝玩乐,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公子小白逃到莒(jǔ)国,管仲则带着公子纠逃到鲁国。
不久之后,齐襄公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内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君,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齐桓公一听,说:“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才这么做的呀!”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让齐国走上了霸主之路。后来管仲回忆起与鲍叔牙相交以来的事,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临终前,齐桓公问他,鲍叔牙可不可以接替他的相位,管仲说不行,因为鲍叔牙过于刚正,不能包容坏的一面。如果把政权交给他,既害了你齐恒公,又害了他自己。鲍叔牙知道这件事后,不但没有不满,反而很高兴,认为只有管仲最了解他。
“管鲍之交”就是说春秋时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来这个词常被用来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14.“管鲍之交”的“管”指的是__________,“鲍”指的是__________。“管鲍之交”本来指的是_______________,后来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_。
15.鲍叔牙推荐管仲当宰相的原因是( )
A.管仲是他的好朋友 B.管仲的能力更能胜任此职
C.管仲对母亲很孝顺 D.齐国内乱时管仲帮助了齐桓公
16.请结合内容说说管鲍之交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有人认为,鲍叔牙举荐了管仲,但管仲却没有举荐鲍叔牙,管仲太不顾朋友之情,你同意吗?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卧薪尝胆
①两千多年前,在长江下游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他们都想征服对方,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
②会稽一战,越国打了败仗。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吴国的谋臣们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
③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受尽了屈辱。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
④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白天,他亲自下田耕种: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⑤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出奇兵灭掉了吴国。
18.越王勾践时刻不忘的耻辱是_______ 。
19.勾践夫妇在吴国受到的屈辱有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20.短文第四自然段的结构特点是( )
A.先分再总 B.先总后分 C.总分结合 D.并列关系
21.勾践“卧薪尝胆”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说说“卧薪尝胆”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纸上谈兵
①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谈论起行军打仗来,头头是道,有时连他父亲都说不过他。赵奢知道自己的儿子只是说说而已,没有带兵打仗的真本事,临终前对赵括说:“你不是当大将的人才,千万不要担任将军的职务。如果你当了大将,会给赵国军队带来覆灭的命运。”
②公元前262年,秦国进犯赵国。赵王听信谗言,任命赵括做大将,有人劝赵王说:“赵括兵书虽然读得很熟,但是不会灵活运用。”赵王不听。
③赵括接受兵权后,不根据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兵书上的条文,传令全军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准备攻击秦军。
④公元前260年的一天,赵括向秦军发起全面攻击。秦军假装战败,边战边退,赵军一直被引诱到秦军大营前。赵括知道中计,忙下令撤军,可是为时已晚,退路已被秦军堵死;他又下令攻打秦军的大营,但秦军的防御工事坚固,根本奈何不得;等他下令收兵暂歇时,秦军又四处骚扰,赵军得不到休息。赵军进退不得,成了瓮中之鳖。
⑤秦军不忙于攻击赵军,只是将赵军紧紧围困,并切断赵国的援军和粮草救济。几十万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陷入绝境。
⑥九月的一天,赵军断粮已有四十六天,秦军的包围圈也越来越小,赵括决心孤注一掷地向外突围。可还没跑到秦军阵地前,他就被乱箭射死。主帅一死,赵军全线崩溃,饿坏了的官兵,不得不向秦军投降。最后四十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
⑦赵国的精锐部队在这次长平战役中全军覆灭,从此以后赵国便一蹶不振。
23.划掉下面画线字的错误读音。
谗言(chán cán) 引诱(xiù yòu)
骚扰(sāo shāo) 崩溃(ɡuì kuì)
24.在文中找出“纸上谈兵”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_________________
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_
25.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写在后面括号里。
(1)比喻逃脱不了的人或动物。 ( )
(2)比喻一遭到挫折,便再也振作不起来了。 ( )
(3)比喻在危急关头用尽所有力量做最后一次冒险。 ( )
26.赵军在赵括的率领下是如何成为秦军的瓮中之鳖的?用“ ”在文中将有关语句画下来。
27.赵军四十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的原因有(多选)( )
A.赵王顽固,用人不当。
B.秦国兵强马壮。
C.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他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术,而是生搬硬套兵书上的条文进行作战。
28.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 )家里很穷,( )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有一天匡衡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 囫囵吞枣)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多看一些书的愿望更加(紧急 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要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29.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挖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饥似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1.用“√”选择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词语。
32.文中画线的句子说明匡衡是一个怎样的人?(抓住匡衡的动作、语言等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凿壁偷光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
盲人摸象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叫大臣牵来一头象,他让几个盲人摸一摸,然后说象的样子。他们认真地摸了摸大象,争先恐后地要求说出大象的样子。国王叫他们不要急,一个一个轮着讲。
一个盲人说:“大象长得像一根长长的大萝卜。”另一个人说:“不对,大象长得像一只大簸箕。”第三个赶紧喊道:“不对!不对!它长得像一根大柱子!”其余的几个盲人不约而同地笑起来。国王说:“你们笑什么?说说看。”一个又高又大的盲人说:“照我看,大象就像一堵墙。”最后一个盲人摇着头说:“不对,我一遍又一遍地摸过,大象又长又细,仿佛一根绳子。”
“你说得不对!”“你说得也不对!”……
几个盲人,争论不休。国王哈哈大笑,说:“____________________。”
34.联系上文理解下列词语。
(1)争先恐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争论不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你能猜到几个盲人分别摸到大象的哪个部位吗?选择词语填空。
耳朵 牙齿 身体 尾巴 腿
说大象长得“像一根长长的大萝卜”的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___________;说大象长得“像一只大簸箕”的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___________;说大象长得“像一根大柱子”的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___________;说大象长得“像一堵墙”的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___________;说大象“仿佛一根绳子”的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___________。
36.短文最后一段中,国王听了几个盲人的争论哈哈大笑,你觉得国王会说什么呢?联系上文想一想,并把自己的猜想填在横线上。
37.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我们要保护眼睛,不然很多东西看不完整。
B.要多学习,见识太少会闹出笑话。
C.我们要从全局出发,客观看问题,不要局限于部分,不然很容易以偏概全。
九、课外美文阅读。
围魏救赵
①战国时期,魏国和赵国之间隔着一条漳河,魏国强大,赵国弱小,魏国早就想吞并赵国。这一年,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
②赵国危在旦夕。赵国国君一面竭力防卫,一面派人去齐国求救。齐国担心赵国灭亡后魏国乘胜追击,将战火烧到齐国。为了自己的安全,齐国决定出兵。
③齐威王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大军出征。
④田忌打算直奔邯郸,去解救赵国。
⑤孙膑却连连摇头,对田忌说:“不等我们赶到,邯郸就会失守,你这样做又有什么用呢?”
⑥田忌说:“你说该怎么办?”
⑦孙膑胸有成竹地说:“魏国集中全国的主力去打邯郸,自己的都城大梁却只剩下了一些老弱残兵,这不正是个大好机会吗?我们现在去救邯郸,会跟魏国主力硬拼,伤亡一定很大。倒不如乘虚而入,直取大梁。魏国国都一旦危急,主力必定会回师自救。我们在他们返回的路途做好准备,以逸待劳,岂不是稳操胜券!”
⑧一番话说得田忌心服口服,他立即下令,大军直奔魏国的大梁而去。
⑨消息一传出来,庞涓果然马上停止攻打邯郸,慌忙带领魏国的精兵回国支援。孙膑提前派了一路齐军埋伏在魏军的必经之路桂陵,等魏军奔到桂陵时,齐国军队忽然发动袭击。由于长途跋涉,魏国的军队非常疲惫,被齐军打得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留的部队,狼狈地退回魏国首都大梁。
⑩经此一战,齐国军队大获全胜,赵国的危难也得到了解除。
38.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列关系:
赵国都城:________________
魏国都城:________________
齐国大将:________________
魏国大将:________________
39.齐国答应救援赵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第⑦节的“胸有成竹”,与文中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差不多。
41.“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之一。根据文章内容,请你概述这条计策的精妙之处:(至少两个方面,4分)
妙处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妙处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结合《围魏救赵》与《田忌赛马》,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孙膑。
B.两个故事取胜的思维都跟平常不一样。
C.两个故事都可以看出田忌非常信任孙膑。
D.两个故事都可以看出孙膑擅长智取,是个有谋略的人。
十、阅读理解。
滥(làn)竽(yú)充数
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情况,就到齐宣王那里,自称技艺高超,请求参加吹竽队。齐宣王把他编在吹竽队里,给他很高的待遇。每逢吹竽,南郭先生总是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人发觉。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的爱好与齐宣王不同,他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他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急忙偷偷地逃走了。
43.课文哪一句话说出了题目的意思?用“ ”画出来。
44.齐宣王和齐湣王听吹竽的方式不一样。齐宣王喜欢__________________,齐湣王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
45.“有个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情况,就到齐宣王那里,自称技艺高超,请求参加吹竽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个情况”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6.请你帮齐宣王想个办法,既能保证他的爱好不变,又能防止滥竽充数的事情发生。想一想,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你身边有滥竽充数的现象吗?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塞翁失马
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有一户人家,家里有一位老人和他年轻的儿子。这位老人养了许多匹马。有一天,老人的一匹马突然跑丢了,邻居们都替他惋(wǎn)惜,纷纷来安慰他们。老人却说:“丢了一匹马 可惜, 怎么见得这不是件好事呢?”
过了几个月,那匹马突然跑回来了,而且是带着一匹胡人的骏马一起回来的。大伙儿很为老人一家高兴,纷纷前来祝贺,羡慕他们因祸得福。这时,老人又对大家说:“大伙儿先别忙着祝贺,很难说这不是一件坏事。”果然,老人的儿子因为有了骏马,每天都要骑上跑一圈,不料,有一次不慎(shèn)从马上摔下来,结果摔断了腿。邻居们关心地前来探望,有的劝老人的儿子安心养伤,有的对老人表示同情。老人还是那句话:“不见得这不是一件好事。”大伙将信将疑。
不久,边关起了战争,附近的青壮年都应征入伍,上了战场。等到战争结束了,活着回到家乡的只是极少数人,绝大多数人都战死了。老人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没有入伍,所以保全了性命。
48.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入文中画横线的地方。
A.无论……都……
B.虽然……但是……
C.因为……所以……
49.“疑”字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先查音序_____,再查音节_____;“疑”共___画,第10画是____。“疑”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不信,因不信而猜测;②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半信半疑”中的“疑”应选择( )(写序号)。
50.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不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惋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读读画“ ”线的句子,句子中“因祸得福”中的“祸”是指__________,“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A.凡事都要想到好的和坏的两个方面。
B.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C.坏事和好事能够相互转化,所以遇事要有乐观、豁达的心态。
十二、课外阅读。
杯弓蛇影
晋朝制有个当官的名叫乐广,性情恬淡,非常好客。他有个朋友常到他家来喝酒,聊天。可是有长时间,不见那个朋友来家中做客了。乐广很思念他,便前去看望,登门后,只见朋友卧在病床上,样子很憔悴,使便关心地问道“你怎么病成啦?好些了吗?”那夜朋友有气无力地回答说:“上次去你家作客,端着酒杯喝酒时,见杯中有条蛇,心中十分厌恶。可是当时有好几个朋友在座,不便说出,也不好不喝,只得硬着头皮把酒喝了下去。回家之后总觉得恶心,不知怎的就病倒了。”
乐广觉得奇怪,想来想去,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弓。他料想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中了。
看罢朋友,乐广归家。为了医治朋友的病,乐广又在原地置酒招待那位朋友。当把那位朋友请来后,乐广硬扶他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斟上满满的一杯酒,恭敬地请客人喝。那朋友连连摆手说:“杯里有蛇,我不喝,我不喝!”这时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墙上的弓说明原委,那朋友豁然开朗,眉头舒展,疾病顿时痊愈。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杯弓蛇影”,用来比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5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原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乐广朋友得病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乐广是怎样治好朋友的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用“﹏﹏”在文中画出“杯弓蛇影”的比喻义。
57.谈一谈“杯弓蛇影”给你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三顾茅庐
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一天,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刘备上前敲门,里面走出一个书童,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立即叫人备马。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张飞满口答应。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又出来了,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门外等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见刘备还在等着,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 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进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连忙答礼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国家大事。
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立大业。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求教,就答应了。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58.根据所给解释找出文中对应词语,写在横线上。
①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形容天气异常寒冷。__________
②比喻诚心地邀请别人。__________
59.文中画线部分是__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_。
60.本文主要通过对张飞的__________描写,突出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61.本文中__________与__________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62.通过短文内容,下列对刘备的性格特征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B.故意作秀给张飞和关羽看。
C.有政治抱负,但性格懦弱。 D.没有主见,人云亦云。
63.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阅读。
画龙点睛
传说,古时候有位画家,在一座寺庙(miào)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他先给龙画了头,又画了身子,接着画了尾巴,最后又画了爪子。
大家赞(zàn)不绝(jué)口,他们一个一个都对画家竖(shù)起了大拇(mǔ)指,还有一些人使劲为画家鼓掌。可是,大家发现,这几条龙都没有画眼睛,就问画家为什么。画家说:“画了眼睛,龙就会飞走了。”
人们不相信,一定要动家试试。
于是画家拿起笔,给两条龙点上眼睛。眨眼间,天上响起“隆(lóng)隆”的雷声,墙壁一下裂(liè)开了,人们惊呼道:“ !”只见两条龙抖动着身子,张牙舞(wǔ)爪,腾(téng)空而去,墙上只留下两条没有画上眼睛的龙。
从此就有了“画龙点睛”的成语。
64.文中的“抖”字我没学过,我猜它读______。我还需要用部首查字法验证,先查_______,除去部首再查_______画。
65.我能排列出画家画龙的顺序。(在括号里填序号)
( )身子( )眼睛( )头( )爪子( )尾巴
66.我能猜出来“赞不绝口”的意思是( )。
A.赞美 B.高兴 C.批评
67.下面哪句话在写大家对画家“赞不绝口”?( )
A.他们一个一个都对画家竖起了大拇指,还有一些人使劲为画家鼓掌。
B.可是,大家发现,这几条龙都没有画眼睛,就问画家为什么。
C.人们不相信,一定要画家试试。
68.我能将文中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十五、阅读理解。
有志者事竟成
一年疾病(流 留)行,华(huà huá)佗亲眼看到许多人被病痛折磨得呻吟着、挣扎着,痛不欲生。为解除病人的痛苦,华佗立志学医。他风餐露宿,历尽艰辛,来到西山,拜师学医。
华佗拜见师傅后,师傅说:“这里有许多病人,你就专门侍候他们吧。”华佗一面耐心地侍候病人,一面留心观察每个病人病情的变化,研究用药的情况。因此,他在3年时间里就了解了不少病源、病理和用药的方法。
一天,师傅说:“你已磨练了3年,学了不少东西,但是还要学些医书、药典。”他带华佗来到内室,只见到处是书籍、挂图。华佗高兴极了,从此便不分昼夜、如饥似(sì shì)渴地攻读起医书来。
暑去寒来,又是3年。一天,华佗正在读医书,忽然有个人跑来说:“师傅病了,你快去看看吧!"
华佗连忙跑过去,只见师傅两眼紧闭,手脚僵硬。他摸摸师傅的额头,又按按师傅的脉搏,然后笑着说:“师傅没有大病,自己会好的。”人们都责怪华佗不懂医道。
就在这时候,师傅突然(坐 座)起来,哈哈大笑说:“华佗说得对,我是故意装病,试试你们本领的。”众人听了,个个惭愧,不得不佩服华佗的本领。
有志者事竟成!华佗终于学得一手好医术,辞别了师傅,下山给人治病去了。
69.圈出括号内正确读音和字。
70.从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责备—( ) 羞愧—( )
餐风饮露—( )
71.华佗为什么立志学医?在短文中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
72.文中的哪两个词写出了华佗为了拜师学医而吃尽了苦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写出了华佗学医时的认真和勤奋。
74.读了这篇短文,你一定明白了“有志者事竟成”的含义,请把它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六、课外阅读。
毛遂自荐
秦国和赵国交战,秦国军队围住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谈判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请楚王发兵救赵。
平原君准备从自己的几千名门客中,挑选20名文武兼备的人一同前往。挑了19名,便再也挑不出最后一名了。平原君正在为难的时候,忽然有一个门客走上前来自我推荐,说:“我听说到楚国去谈判还缺一人,请君侯把我也算上吧!”
平原君一看,说话的是毛遂,便问:“先生来我这里几年了?”
“三年了。”毛遂回答道。
“人的才能是有目共睹的,就好像锥子放在布袋里,那锥子尖马上就会显露出来。先生来了三年了,我从来没听说您有什么才能。先生还是留下吧!”
毛遂马上说:“我今天就是请求把我放到布袋中呀。您若早把我放到布袋中,我早就脱颖而出了,不仅只露出点儿锥子尖!请您把我放到随行的人员中吧。”
平原君考虑再三,最终答应了毛遂的请求。
到了楚国,平原君向楚王提出联合抗秦的要求,但从早晨谈到中午,楚王仍没有答应。平原君的随从人员都在焦急地等待,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突然,毛遂用手按着佩剑把手,大步跨上宫殿的台阶。他对平原君说:“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能讲明白,现在快晌午了,为什么还没定下来?”
楚王见来人按着佩剑走上来,吃了一惊,忙问:“他是谁?”平原君回答说:“这位是我的门客。”楚王马上大声呵斥道:“还不快下去!我正与你的主人谈话,你来干什么?”毛遂手握剑柄,走近楚王说:“你耍什么威风!眼下你我只有几步距离,你的性命就操在我的手中。我的主人在此,你呵斥谁?”
楚王被毛遂的气势镇住了,一时不知所措。
这时,毛遂放缓了语气,说:“当初商汤只有方圆七十里土地,统一了天下;周文王也不过方圆百里土地,最终做了帝王。现今楚国方圆五千里,军队上百万,这是称霸的优势啊!凭借楚国的强大,天下没有人能阻挡。”
楚王连连点头。毛遂话锋一转,说:“可是,秦国的大将白起不过率领几万军队,与你们楚国交战,一战就占领了楚国的国都,再战就铲平了楚王的祖坟,连楚怀王都死在了秦国。这真是奇耻大辱、百代仇恨啊!我们赵国都替你们害羞,难道大王你不感到羞耻吗?”
楚王满脸通红,不知如何回答。毛遂一见,抓住时机说:“联合抗秦,实际上也是在为你们楚国报仇,并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赵国啊!”
楚王被毛遂的话打动了,忙说:“先生说得对!我愿意尽全国之力与赵国共同抗秦。”
楚、赵两国终于订立了盟约。毛遂的一席话,帮平原君顺利地完成了使命,最终解了邯郸之围。平原君感慨地说:“毛先生的三寸之舌,比百万军队都管用啊!”
75.“荐”在字典中的意思有:①草垫子;②推举,介绍;③献,祭;④草。“毛遂自荐”中“荐”的意思是( )。(填序号)
76.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语。
( )地说 ( )地等待 ( )地议论
77.楚王的神态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你根据短文内容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语。
( )→大声呵→( )→( )→( )
78.楚王被毛遂的哪句话打动了?用“——”在短文中画出来。
79.“毛先生的三寸之舌,比百万军队都管用啊!”请你用两个词语来夸一夸毛遂的口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毛遂自荐”是什么意思?后用来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如释重负
春秋时,季孙、叔孙和孟孙三个家族掌握了鲁国的军政大权。鲁昭公为夺回权利,派兵去攻打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知道后,立刻前来救援。三家联合起来,把昭公的军队打得大败,昭公只得逃亡齐国。因为他原来已经失去了民心,百姓反而感觉像放下沉重的负担。
81.鲁昭公为什么派兵攻打季孙氏?( )
A.因为季孙氏想要造反。
B.因为鲁昭公想要夺回军政大权。
C.因为季孙氏不听从鲁昭公的命令。
82.“如释重负”一词中“释”的意思是( )
A.放下、放开 B.消除、消散 C.解说、说明
83.鲁昭公为什么落得失败逃亡的下场?( )
A.鲁昭公带领的军队人数太少。
B.叔孙氏和孟孙氏三家实力碾压鲁昭公。
C.叔孙氏和孟孙氏帮助季孙氏,三家联合抵御昭公的攻打,且鲁昭公不得民心。
十八、空中楼阁
从前有一个财主,他看见别人的三层楼房,心里十分羡慕,决定也造一座。他要求找来的工匠只造第三层楼,第一层、第二层统统不要。工匠们听了哭笑不得,说:“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事,没有第一层和第二层,怎么能盖起第三层呢?”
84.为什么财主想要建楼?( )
A.因为他喜欢住楼房。
B.因为他想检验一下工匠的技术。
C.因为他看见别人的三层楼房,心里十分羡慕。
85.你觉得财主想要只造第三层楼的想法在过去能实现吗?( )
A.能 B.不能 C.无法判断
8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A.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事。
B.富人是一个想象力丰富,有创新意识的人。
C.工匠是一群无知的人,无法完成富人的要求。
十九、阅读
鹤立鸡群
草地上有一群鸡。其中一只大公鸡,夸耀自己强壮,羽毛金黄亮丽,最为出众。另一只芦花大公鸡不以为然,说自己打起鸣来,声音嘹亮,才是最优秀的。就在他们互不服气,要打起来的时候,一只仙鹤突然从天而降,落在鸡群中,两只公鸡相形见绌,不再争斗了。
87.芦花大公鸡认为自己优秀的原因是( )
A.因为它强壮,羽毛金黄亮丽。
B.因为它打起鸣来,声音嘹亮。
C.因为它打架非常厉害。
88.两只大公鸡不再争斗的原因是( )
A.因为其中一只公鸡胜利了。
B.因为两只大公鸡和仙鹤争斗了起来。
C.因为两只大公鸡见到仙鹤之后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89.现在通常用鹤立鸡群比喻( )
A.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B.坏人臭味相投,相互勾结。
C.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二十、名落孙山
宋朝时候,有个名叫孙山的读书人,他与同乡的儿子一起去参加科举考试,虽考取了最后一名但是仍然榜上有名。看完榜后,他马上高兴地回家去了,同乡问他:“我儿子考中了吗?”他幽默地回答;“您儿子的名字排在孙山后面呢!”
90.故事“名落孙山”的“孙山”指的是谁?( )
A.人名
B.地名
C.山名
91.故事中孙山的性格特点是?( )
A.机智幽默
B.和蔼可亲
C.助人为乐
92.文中划线句子中孙山说的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是?( )
A.您的儿子考上了,但是名次排在一个叫孙山的后面。
B.孙山比你儿子考得好,孙山没有考上,你的儿子也没有考上。
C.孙山是最后一名,你的儿子在他后面,你的儿子没有考上。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翻来覆去 奋发图强
2. 腐朽黑暗 忧虑和悲愤
3.祖逖手持长剑,刘琨手挥大刀,在皎洁的月光下,刀光剑影,认真地挥舞起来。
4. 这消息使她下决心不再拖延。 我们学习要踏实认真,不要好高骛远。
5.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而且,还要有远大的抱负,这样自己的梦想才有可能实现。
【解析】
1.考查词语解释。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来回地翻动身体。
闻鸡起舞: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志士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
2.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一段“他们面对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无限忧虑和悲愤。”可得出答案。
3.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结合第二段“祖逖手持长剑,刘琨手挥大刀,在皎洁的月光下,刀光剑影,认真地挥舞起来。”可得出答案。
4.考查词语造句。
要想写出好句子,必须要理解自己所运用的词语,能够准确理解所要运用词语的含义,包括其词性和感彩,才能够更加明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比如:我决心要重新研究这种情况。
老师不但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而且一一做了记录。
5.考查理解文章的主旨。
祖逖和刘琨无论是凛冽的寒冬,还是炎热的酷暑,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可知想要取得成功,就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6.B
7.C
8.D
9.第一次搬家是怕儿子沉迷送葬的游戏;第二次搬家,是担心儿子学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将来会变坏。
10.我体会到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以及母爱的伟大与奉献。
【解析】
6.本题考查了文学常识。
结合“孟子名叫孟轲,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可知选B。
7.
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过阅读短文可知,孟母的三次搬家都是因为周围环境或邻居影响孟子成长,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成长与学习环境,才三次搬家,最终搬到了学堂边。所以最恰当的是“择邻而居”。故“择邻而居”正确,选C。
8.
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阅读短文内容的基础上填空。
熟读短文可知,孟母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第二次住在市场的旁边,第三次住在学堂旁边。所以选D。
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孟子和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可知,第一次搬家是怕儿子沉迷送葬的游戏。
结合“孟子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可知,第二次搬家,是担心儿子学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将来会变坏。
10.
本题考查了思维拓展。
此题为阅读拓展题目,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围绕故事主题即可。例: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和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11.屋檐下的石头,怎么隔着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小窝?
12.无论干什么事情,只要有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就一定会成功的。
13. 让我养成学会思考,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只要长年累月地努力去做,就一定能成功。
【解析】
11.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第一段“屋檐下的石头,怎么隔着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小窝?”中可以看出“我”发现“隔着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小窝”,
12.
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第二段“无论干什么事情,只要有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就一定会成功的。”中可以看出,爸爸是要“我”要永远记住‘滴水穿石’的启发。
13.
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1)结合第一段“‘是吗?’爸爸故意惊奇地问:‘雨水有那么大的尽儿,把石头打出窝窝来?’爸爸这一问,我也愣住了。 ”中可以看出父亲希望“我”能养成善于思考、观察的行管。
(2)考查学生的文章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题,作答时要结合对文章的进行理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语言作答即可,表达合理,答案不唯一。
结合第二段“无论干什么事情,只要有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就一定会成功的。”中可以看出,爸爸是要“我”要永远记住‘滴水穿石’的启发。作答时刻围绕此进行展开,表达合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14. 管仲 鲍叔牙 春秋时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 交情深厚的朋友
15.B
16.①管仲贫困,鲍叔牙仍然善待他。②管仲遭遇不幸,鲍叔牙仍然向齐桓公推举他。
17.不同意。因为两人的友谊很深,了解对方的为人,知道如果推荐对方去担任不合适的职位,就等于在害他。鲍叔牙举荐管仲是因为他知道管仲可以胜任,而管仲没有举荐鲍叔牙也是因为他知道鲍叔牙不适合做宰相,并不是他不顾朋友之情。
【解析】
1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文章第1自然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都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及他们的友情深厚,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即可找到答案。
15.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结合第5自然段中鲍叔牙的话“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可知鲍叔牙推荐管仲当宰相的原因,即管仲的能力更强,能胜任宰相职位。因此选B项。
16.
本题考查文本事件的概括。
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事件找到对应的段落,然后再用简洁的语句概括。
结合文章第2、3、5自然段所写的三件事来概括,第2自然段写鲍叔牙和管仲做生意的事,第3自然段写鲍叔牙和管仲一起去打仗的事,第5自然段主要写鲍叔牙举荐管仲做宰相的事,从鲍叔牙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很了解管仲。
17.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
答题时,首先结合文章中心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由第5自然段鲍叔牙举荐管仲当宰相和管仲让齐国走上霸主之路,可知鲍叔牙举荐管仲是因为他知道管仲的能力强,能胜任宰相的工作;由第6自然段中管仲的话可知,管仲没有举荐鲍叔牙是因为他知道鲍叔牙不适合当宰相,当宰相只会害了鲍叔牙;从第6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话可知,鲍叔牙得知这件事后很高兴,认为管仲最了解他。这也从侧面说明管仲并不是不顾朋友之情。
18.兵败会稽
19. 穿粗布农 住石头房 给吴王养马驾车 舂米推磨
20.B
21.勾践想励精图治,发愤團强,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从而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
22.文中指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实现了自己的远大理想。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也要做一个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人。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中“会稽一战,越国打了败仗。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分析可知,越王勾践时刻不忘的耻辱是兵败会稽。
19.
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阅读文章可知,“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受尽了屈辱。”这句话中,“穿粗布农”“住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这些均是勾践夫妇在吴国受到的屈辱。
20.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段落结构的理解。
阅读文章第四自然段可知,该段主要讲述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来提醒自己不忘报仇雪恨。“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是本段的总起句。先总写不忘报仇雪恨,然后分别叙述勾践是如何做的。由此可知,该段是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进行写作的。
2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中“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出奇兵灭掉了吴国。”分析可知,勾践“卧薪尝胆”的原因是勾践想励精图治,发愤團强,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从而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
2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据文中“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受尽了屈辱。”“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出奇兵灭掉了吴国。”分析可知,“卧薪尝胆”在文中指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实现了自己的远大理想。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也要做一个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人。
23.cán xiù
shāo ɡuì
24. 坐而论道 脚踏实地
25. 瓮中之鳖 一蹶不振 孤注一掷
26.公元前260年的一天,赵括向秦军发起全面攻击。秦军假装战败,边战边退,赵军一直被引诱到秦军大营前。赵括知道中计,忙下令撤军,可是为时已晚,退路已被秦军堵死;他又下令攻打秦军的大营,但秦军的防御工事坚固,根本奈何不得;等他下令收兵暂歇时,秦军又四处骚扰,赵军得不到休息。赵军进退不得,成了瓮中之鳖。
27.AC
28.成功来之丰富的实践生活,而不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解析】
23.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等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谗(chán)言 引诱(yòu)
骚(sāo)扰 崩溃(kuì)
24.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近义词及反义词的掌握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所给词语的意思,再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近义词或反义词即可。
“纸上谈兵”意思是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故在文中可找出与之相近的词语是“坐而论道”,与之相反的词语是“脚踏实地”。
2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回答本题,要学会掌握理解其中的重要信息,就容易在文中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词语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1)结合词语意思“比喻逃脱不了的人或动物”可知是文中的“瓮中之鳖”词语。
(2)结合词语意思“比喻一遭到挫折,便再也振作不起来了”可知是文中的“一蹶不振”词语。
(3)结合词语意思“比喻在危急关头用尽所有力量做最后一次冒险”可知是文中的“孤注一掷”词语。
2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寻找关键信息能力。完成此类题目,按照题目要求找出赵军在赵括的率领下是如何成为秦军瓮中之鳖的语句即可。
通过快速阅读本文可知,描写赵军在赵括的率领下是如何成为秦军瓮中之鳖的句子是“公元前260年的一天,赵括向秦军发起全面攻击。秦军假装战败,边战边退,赵军一直被引诱到秦军大营前。赵括知道中计,忙下令撤军,可是为时已晚,退路已被秦军堵死;他又下令攻打秦军的大营,但秦军的防御工事坚固,根本奈何不得;等他下令收兵暂歇时,秦军又四处骚扰,赵军得不到休息。赵军进退不得,成了瓮中之鳖。”再根据要求用横线画出来即可。
2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想准确的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抓住重点的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后再回归整体的感知,如此文章的内容就能很好的理解。
通过阅读文章,结合文中内容“公元前262年,秦国进犯赵国。赵王听信谗言,任命赵括做大将”、“赵括接受兵权后,不根据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兵书上的条文,传令全军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准备攻击秦军”可知,赵军四十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的原因有赵王顽固,用人不当与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他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术,而是生搬硬套兵书上的条文进行作战。故本题选:AC。
28.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主旨一般分为:情感、道理、批判和品质。
通过阅读本文可知文中主要讲述了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的故事。从中可以懂得做事要根据实际出发,书本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否则就会失败的道理。(意对即可)。
29. 文中指匡衡的邻居用尖酸刻薄的话讥笑匡衡。 文中指匡衡读书时非常认真的样子。
30.因为 所以
31.如饥似渴 迫切
32.从这两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匡衡是一个热爱读书,勤奋好学的人。
33.我们应该向匡衡学习热爱读书的精神。
【解析】
29.
本题考查词语理解,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分析。
挖苦:用尖酸刻薄的话讥笑(人)。文中指匡衡的邻居用尖酸刻薄的话讥笑匡衡。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非常迫切。文中指匡衡读书时非常认真的样子。
30.
本题考查关联词,仔细读句子找出句子前后的联系。
“家里很穷”和“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句子之间是因果的关系,是因为“家里很穷”,所以才要干许多活。故应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
31.
本题考查词语搭配,先读一读句子,结合句子意思选择。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非常迫切。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经消化理解,笼统接受。
文章要表达的是匡衡读书时非常认真的样子,故应选“如饥似渴”。
紧急:必须立即采取行动、不容许拖延的。
迫切:需要到难以等待的程度;十分急切。
文章要表达的是匡衡想继续多看一些书的愿望十分急切、难以等待。故应选“迫切”。
32.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及赏析,仔细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
画线句子是对匡衡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从动作描写“卷着铺盖”及对主人说的话,可以看出匡衡是一个热爱读书,勤奋好学的人。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33.
本题考查内容主旨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
可从匡衡“热爱读书、好学勤奋”这一角度作答,注意联系自身生活实际,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34. 争着在前,生怕落到最后。 你一言,我一语,怎么也争不出结果。
35. 牙齿 耳朵 腿 身体 尾巴
36.你们摸的地方不同所以感觉不一样,等你们摸完再说吧
37.C
【解析】
34.本题考查成语解释。
争先恐后:争着在前,生怕落到最后。
争论不休:你一言,我一语,怎么也争不出结果。
35.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为盲人摸到大象不同的部位,所以感觉是不同的东西。由“像一根长长的大萝卜”可知,摸到的是大象的的牙齿;由“像一只大簸箕”可知,摸到的是大象的的耳朵;由“像一根大柱子”可知,摸到的是大象的的腿;由“像一堵墙”可知,摸到的是大象的的身体;由“仿佛一根绳子”可知,摸到的是大象的的尾巴。
36.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几个盲人摸到的明显不是完整的大象。首先要对几个人的观点给予否定,然后交代清楚原因即可。
37.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就乱加猜测,而应看全局才能了解事物的全面和真实情况。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每个人摸到大象的不同部位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大象的样子。
38. 邯郸 大梁 田忌 庞涓
39.齐国担心赵国灭亡后魏国乘胜追击,将战火烧到齐国。为了自己的安全。
40.胜券在握
41. 讲究逆向思维,绕开问题的表象,着手于本源。 不惜舍近求远,最后达到一招制胜的奇效。
42.A
【解析】
38.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结合短文内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狼狈地退回魏国首都大梁。”;“齐威王命田忌为主将”;“消息一传出来,庞涓果然马上停止攻打邯郸,慌忙带领魏国的精兵回国支援。”作答。
39.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短文内容“齐国担心赵国灭亡后魏国乘胜追击,将战火烧到齐国。为了自己的安全,齐国决定出兵。”作答。
40.
此题考查 对成语的理解能力。
胸有成竹:汉语成语,意思是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胜券在握:比喻很有把握,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成功。
二者意思相近。
41.此题考查对“围魏救赵”这条计策的分析能力。
短文写的是是魏国攻打赵国的邯郸,赵国则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应了出兵,但不是直接去增援邯郸,而且采取了进攻魏国都城,迫使魏国的庞涓从邯郸撤兵,进而化解了赵国危机的故事,后人则是把这个故事引申为一项计策,意为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计策的妙处为:讲究逆向思维,绕开问题的表象,着手于本源,不惜舍近求远,最后达到一招制胜的奇效。
42.
此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田忌赛马》主要讲述了齐国的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进行赛马比赛反败为胜的故事。田忌一向认为孙膑很厉害,非常相信他的能力,所以田忌不仅没有放弃比赛,还加注了,最后也是田忌赢得了比赛,得了千金。单从这个故事出发,田忌以弱胜强赢了齐威王千金,孙膑也向外人展示了自己的智慧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不一定弱者就一定战胜不了强者,弱者可以用自己的长处去攻击对手的短处取胜。这也是以弱胜强的经典范例,也向世人展示了智谋的魅力。
主人公是田忌、孙膑、齐威王。
43.每逢吹竽,南郭先生总是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44. 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
45.齐宣王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46.吹竽队必须经过层层考验才能加入。
47.课堂上老师抽查背诵古诗文时,有的同学并不会背,只是张大嘴巴,随便乱说些什么,和其他同学们一起摇头晃脑地背起来。
【解析】4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故事的理解能力。
滥竽充数:本义是指古代齐国有一位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的乐队里充数。
由此可以对应到第2自然段描写南郭先生吹竽的句子。
4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题目中的提示,我们可以在第3自然段中找到描写他们父子俩爱好的区别的句子,然后从中直接提取关键信息作答。
阅读文章可知,齐宣王和齐湣王都喜欢听吹竽,但是他们的爱好不同:齐宣王喜欢大家一齐吹给他听,齐湣王喜欢大家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
45.
本题考查对指代义的理解。
对于指代义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找到“这个情况”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可知南郭先生之所以有勇气自荐,是因为齐宣王“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46.
本题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
大家可以给齐宣王出出主意,让他不再受骗。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没有真才实学,靠蒙骗过日子是不行的,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才能经受住考验。
47.
本题是开放性题型。
通过对本文中心思想的理解,结合生活写出符合文章的现象。
语段选自《滥竽充数》。短文讲的是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可以选以次充好的现象进行书写。
48.B
49. Y yi 14 ①
50. 不小心。 觉得可惜。
51. 跑丢了一匹马 马跑回来了,还带着一匹胡人的骏马
52.C
【解析】
48.
本题你考查的是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仔细分析语境中的前后句话之间的关系,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即可。本题中A项:无论都表示条件关系。B项:虽然但是表示转折关系。C项: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
句子“丢了一匹马 可惜, 怎么见得这不是件好事呢?”前后分句属于转折关系。
49.
此题考查汉语拼音、音序、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字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本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对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对不会写的字用音序查字法,一字多义要结合语境来理解。本题中“半信半疑”意思是一半相信,一半怀疑。表示对真假不敢肯定。“疑”的意思是不信,因不信而猜测。
50.
本题考查的是解释词语的含义,根据题干的要求写出相应的词语含义即可。写出词语的本义以及文中义。本题中不慎意思是不小心;粗心大意。也指做事马虎,不细心。惋惜意思是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不如人意的变化表示同情、可惜。
51.
本题考查的时候对划线句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原句所在原文中的语境进行分析。本题中,结合原文内容“过了几个月,那匹马突然跑回来了,而且是带着一匹胡人的骏马一起回来的。大伙儿很为老人一家高兴,纷纷前来祝贺,羡慕他们因祸得福。”可以得出“因祸得福”中的“祸”是指跑丢了一匹马,“福”是指跑回来了,还带着一匹胡人的骏马。
52.
本题考查的是文段主旨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本题中故事告诉我们的故事是好事和坏事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所以要有一颗的乐观的心。
53. 事情的始末。 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
54.端着酒杯喝酒时,见杯中有条蛇,心中十分厌恶,但还是硬着头皮喝了下去。回家之后总觉得恶心,就病倒了。
55.乐广再次请朋友喝酒,指着墙上的弓说明原委,那朋友豁然开明,眉头舒展,疾病顿时痊愈。
56.比响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57.示例:做任何事情都不要疑神疑鬼,自相惊扰找,要弄清事实。
【解析】
53.
本题考查词语解释,联系上下文理解。
结合“这时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墙上的弓说明原委,那朋友豁然开朗,眉头舒展,疾病顿时痊愈”可知,“原委”指事情的始末。“豁然开朗”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
54.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即可。
结合“上次去你家作客,端着酒杯喝酒时,见杯中有条蛇,心中十分厌恶。可是当时有好几个朋友在座,不便说出,也不好不喝,只得硬着头皮把酒喝了下去。回家之后总觉得恶心,不知怎的就病倒了。”可知,乐广朋友得病的原因是着酒杯喝酒时,见杯中有条蛇,心中十分厌恶,但还是硬着头皮喝了下去。回家之后总觉得恶心,就病倒了。
55.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即可。
结合“这时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墙上的弓说明原委,那朋友豁然开朗,眉头舒展,疾病顿时痊愈”可以得到答案。
56.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认真分析文章即可。
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可知,“杯弓蛇影”,用来比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57.
本题考查文章的中心主旨,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和结合生活实际谈即可。
本题答案不唯一,结合文章主旨即不要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谈,合理即可。
58. 数九寒天 三顾茅庐
59. 环境 更加衬托出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态和他真诚的态度
60. 语言 急躁、鲁莽、直爽
61. 刘备 张飞 从侧面表现了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形象
62.A
63.我们要学习刘备谦虚和做事有恒心的品质。
【解析】
58.
此题考查的是词语解释。
数九寒天: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形容天气异常寒冷。
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郡邓县隆中聘请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59.
此题考查的是描写方法。由句子“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我们可知句子所运用的是环境描写,该句子运用环境描写,更加衬托出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态和他真诚的态度。
60.
此题考查的是描写方法,通读全文可知,本文着重描写的是张飞的语言,因此是语言描写,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张飞急躁、鲁莽、直爽的性格。
61.
此题考查的是表现方法,显然文章是将刘备和张飞进行对比,用张飞的鲁莽、直率更加衬托除了刘备的礼贤下士以及求贤若渴的形象。
62.
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我们可抓住这些词:“下马”“吩咐”“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等动作,感知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
63.
从文章可知,刘备三次到诸葛亮草庐当中去拜访他,并且恭恭敬敬,非常谦虚,而且有恒心,因此我们要学习他这方面的品质。
64. dǒu 扌 4
65. ② ⑤ ① ④ ③
66.A
67.A
68.龙活了!龙活了
69.流 huà sì 坐
70. 责怪 惭愧 风餐露宿
71.一年疾病流行,华佗亲眼看到许多人被病痛折磨得呻吟着、挣扎着,痛不欲生。为解除病人的痛苦,华佗立志学医。
72.风餐露宿、历尽艰辛。
73. 不分昼夜 如饥似渴
74.有了明确的目标,加上自己不断努力,就定能达到目标。
【解析】
69.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字音及选字填空。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识记常见字词的字音及一些常见词语的组成形式及意思,还要注意要联系上下文。
对于字音,字音是小学比较基础的知识点。同学们要想做好此类题目,最重要的是拼音知识过关。同学们平时要多听、多读、多写。拼音知识扎实了,同学们做此类题的正确率会很高。
华佗:huà tuó
如饥似渴:rú jī sì kě
流行:广泛传布;盛行。
坐起来:起身而坐。
70.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近义词。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识记常见词语的意思,注意积累近义词的相关知识,还要注意要联系上下文。
责备:以尽善尽美要求人;批评;指摘(责)。
羞愧:动词,指对自己的过失感到内疚、后悔。出自《后汉书·刘玄传》。
餐风饮露:意思是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出自《瘗旅文》。
71.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寻找文章关键句子。
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
从“一年疾病流行,华佗亲眼看到许多人被病痛折磨得呻吟着、挣扎着,痛不欲生。为解除病人的痛苦,华佗立志学医。”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
当华佗看到许多人被病痛折磨得痛不欲生。他立志学医,来解除病人的痛苦。
72.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寻找文章关键词语。
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要识记常见字词的意思,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
在“他风餐露宿,历尽艰辛,来到西山,拜师学医。”中“风餐露宿、历尽艰辛”可以看出华佗为了拜师学医经历很多困苦。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历尽艰辛:经历种种辛酸、困苦。
73.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寻找文章关键词语。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也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还要识记常见字词的意思,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
从“。华佗高兴极了,从此便不分昼夜、如饥似渴地攻读起医书来。”中的“不分昼夜、如饥似渴”我们可以看出,华佗学医时十分地认真和勤奋。
不分昼夜:不管(不分)是白天还是黑夜。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非常迫切。也说如饥如渴。
74.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概括文章内容主旨。
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理解文章每个层次的意思,学会归纳总结。
有志者事竟成,意思是指有志向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告诉我们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奋斗,在风雨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出自《后汉书·耿弇传》。
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根据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来给出词语的恰当解释。
75.②
76. 感慨 焦急 七嘴八舌
77. 吃了一惊 不知所措 连连点头 满脸通红
78.联合抗秦,实际上也是在为你们楚国报仇,并不仅仅是为了
我们赵国啊!
79.能言善辩、伶牙俐齿。
80.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解析】
75.
本题考查的是字词的解释,结合词语的含义进行分析。选择恰当的词语解释即可。仔细分析词语毛遂自荐的意思是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所以可以得出“荐”的意思是推举,介绍。
76.
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搭配,结合词语的特点进行合情合理的搭配。仔细分析词组的含义及特点选择合理的搭配即可。
77.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文段的内容“平原君考虑再三,最终答应了毛遂的请求。到了楚国,平原君向楚王提出联合抗秦的要求,但从早晨谈到中午,楚王仍没有答应。平原君的随从人员都在焦急地等待,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楚王被毛遂的气势镇住了,一时不知所措。”“楚王连连点头。毛遂话锋一转,说:“可是,秦国的大将白起不过率领几万军队,与你们楚国交战,一战就占领了楚国的国都,再战就铲平了楚王的祖坟,连楚怀王都死在了秦国。这真是奇耻大辱、百代仇恨啊!我们赵国都替你们害羞,难道大王你不感到羞耻吗?”楚王满脸通红,不知如何回答。”可以得出楚王的神态先后变化,刚开始是吃了一惊→大声呵→不知所措→连连点头→满脸通红。
78.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文段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找到楚王被毛遂的“联合抗秦,实际上也是在为你们楚国报仇,并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赵国啊!”这句话打动了。
79.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句内容“毛先生的三寸之舌,比百万军队都管用啊!”可以用能言善辩、伶牙俐齿来夸一夸毛遂的口才。
80.
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释义,结合全文的内容以及对成语的积累,可以在文章中得出“毛遂自荐”的意思是毛遂自我推荐。后来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81.B
82.A
83.C
【解析】
8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根据文中“春秋时,季孙、叔孙和孟孙三个家族掌握了鲁国的军政大权。鲁昭公为夺回权利,派兵去攻打季孙氏。”可知,鲁昭公想要夺回军政大权,于是派兵攻打季孙氏。
82.
本题考查学生字义的理解,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理解字义。
8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文中“叔孙氏和孟孙氏知道后,立刻前来救援。三家联合起来,把昭公的军队打得大败,昭公只得逃亡齐国。因为他原来已经失去了民心,百姓反而感觉像放下沉重的负担。”可知,鲁昭公之所以落得失败逃亡的下场是因为叔孙氏和孟孙氏帮助季孙氏,三家联合抵御昭公的攻打,且鲁昭公不得民心。
84.C
85.B
86.A
【解析】
8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根据文中“从前有一个财主,他看见别人的三层楼房,心里十分羡慕,决定也造一座。”可知,财主看见别人的三层楼房,心里十分羡慕,于是决定建楼。
85.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文中“工匠们听了哭笑不得,说:‘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事,没有第一层和第二层,怎么能盖起第三层呢?’” 可知,想要只造第三层楼的想法无法实现。
86.
本题考查文章说明的道理,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文章讲述了财主看见别人的三层楼房,心里十分羡慕,于是决定建楼。但他之间第三层楼的方法被工匠告知不能实现的故事。故事告诫我们应该要善于思考,不要像书中的主人翁一样以为任何事情都是能实现的,我们不要学习他的无知,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做事。
87.B
88.C
89.A
【解析】
87.
本题考查信息提取能力,结合文中“另一只芦花大公鸡不以为然,说自己打起鸣来,声音嘹亮,才是最优秀的。”可知选项B正确。
88.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文中“就在他们互不服气,要打起来的时候,一只仙鹤突然从天而降,落在鸡群中,两只公鸡相形见绌,不再争斗了。”可知选项C正确。相形见绌:意思是指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89.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故事中,两只大公鸡都因为自己的优点而骄傲不已,但是当它们见到仙鹤的时候,却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所以感到相形见绌,这里的仙鹤在大公鸡中显得很出众。本题选项A正确。
90.A
91.A
92.C
【解析】
90.本题考查对故事内容的理解,通过文中“宋朝时候,有个名叫孙山的读书人”可知选项A正确。
91.
考查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孙山是最后一名,同乡的儿子考在孙山的后面,其实就是没有考上,但是孙山却没有直接说,而是委婉地说,可以分析出孙山这个人“机智幽默”,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了同乡的问题。
92.
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分析,通过文中“宋朝时候,有个名叫孙山的读书人,他与同乡的儿子一起去参加科举考试,虽考取了最后一名但是仍然榜上有名。”可知孙山是最后一名,邻居家的儿子考在他后面,其实就是没有考上。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