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同步课时练习:21 古代诗歌五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同步课时练习:21 古代诗歌五首(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0 20:1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数学
化学
21 古代诗歌五首
结构图示
考点提炼
品味诗歌中的炼字
[问题] 《望岳》一诗颔联中的“钟”和“割”好在哪里 试加以品析。(对应训练见第18题)
[点拨]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收到简练贴切、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等表达效果。品味诗歌炼字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1)辨析字词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修辞手法以拟人、比喻、通感等为主),看词语是否具有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或情趣性等特点。
(2)分析运用这个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集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品味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看是否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甚至全篇。
[解答] “钟”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把神奇秀美的景色聚集到泰山,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之情;“割”字写高大的泰山将阳光切断,形成山南山北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两句总写近望所见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怆然(  )  涕下(  )  青未了(  )  鸡豚(  )
决眦(  ) 吟鞭(  ) 即天涯(  ) 箫鼓(  )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独怆然而涕下(悲伤的样子)
B.决眦入归鸟(眼眶)
C.拄杖无时夜叩门(没有时间)
D.吟鞭东指即天涯(诗人的马鞭)
3.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C.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默写。
(1)念天地之悠悠,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         ,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登飞来峰》)
(3)莫笑农家腊酒浑,         。 (陆游《游山西村》)
(4)         ,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5)浩荡离愁白日斜,         。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6)陆游《游山西村》中的“        , ”,
既表现了诗人看到胜景迭出的喜悦,又给人以逆境中孕育希望的启示。
(7)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        ,        ”两句表现了诗人虽辞官还乡仍思报国奉献的爱国情怀。
(8)勇攀登,困难踩脚下,壮志凌云;登高望,万物收眼底,豪情满怀。杜甫在《望岳》一诗中写出了“        ,        ”的名句,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写出了“        ,          ”的句子,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课内精读
(一)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问题。
5.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二)阅读《望岳》,回答问题。
7.描述“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所呈现的画面。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阅读《登飞来峰》,回答问题。
9.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两句。



10.(2020龙东)“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中“不畏”如何理解 写出后两句诗蕴含的深刻哲理。



(四)阅读《游山西村》,回答问题。
11.(2020常德)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1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流传甚广。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己亥杂诗》(其五),回答问题。
14.(2021海南)品读诗文,补全下表中的批注内容。
归类摘抄 批注
诗句 修辞 内容 主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1) (2) (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对偶 青山接着青山,水路往复回环,小路曲折,像是陷入绝境,却忽然在转弯处看到另一个美妙去处。 表达作者对山西村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蕴含着“人处于困境中,只要坚持不懈,就有可能绝处逢生”的哲理。
(1)
(2)

(3)

15.请描绘“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所展现的画面。


16.(2020北京)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本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写到了落花。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7.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课外阅读
(2021泸州)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早 归
[唐]元 稹
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
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
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
18.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笼”与“影”两字的妙处。(4分)★



19.尾联写出了黄莺的哪些特点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分)



诗/词/解/读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内容、情感: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复返,写出时间的绵长。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却无缘相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之情跃然纸上。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内容:这两句,诗人通过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更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感情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悲情。 炼字:“独”字表现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这首诗通过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寂、惆怅之情。
望 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内容:开篇以问答的形式,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表现了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这是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内容:前两句是静景,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后两句是动景,写细望泰山,只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震荡;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都要裂开了。 炼字:“昏”和“晓”两个天地是泰山“割”开的!“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耸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写望时的这种全神贯注,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令人震撼的力量。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内容:诗人仰望泰山极顶,层云变幻,归鸟翱翔,不禁产生了一种登山的渴望。用“众山小”反衬出泰山之“高大”,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豪情壮志。 炼字:“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表现出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修辞: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塔的高。“千寻”从正面写塔高;“鸡鸣”就能“见日升”,言“见日升”之早,从侧面衬托塔高。这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的景象,点出了诗人的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内容:“不畏”道出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身在最高层”是点睛之笔,点出了“不畏浮云”的原因,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升华了主旨。 炼字:“浮云”指诗人遇到的挫折和困难等消极的事物,既是实写,也是比喻,喻指当时的保守势力。 哲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这首诗借写登临飞来峰,表现诗人的立足点之高、志向之远大,表明了诗人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人生态度。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内容:诗人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浊的口吻,写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间接抒写了自己在山西村农家做客时的感受。 炼字:“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写出了丰收的景象,表现了农家待客的盛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又一村”则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的哲理。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情感:通过描写热闹的乡俗民事,表达了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与热情好客的乡民的赞美。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情感:写出了诗人归途中的悠闲惬意和对重游的期望,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围绕“游”字展开,以明快、抒情的笔调,勾勒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村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乡村风光、淳朴民俗的赞美,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内容:此二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内容:此二句展开联想,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掉落的花瓣并不是冷酷无情、自哀自怜的,而是消融在泥土中以更好地保护盛开的鲜花,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在比喻中融入议论,自然而朴实。 情感: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表达了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受,表现了他不畏挫折、不甘沉沦的坚强性格和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神。
答案
21 古代诗歌五首
1.chuàng tì liǎo tún zì yín jí xiāo
2.[解析] C “无时”的意思是“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3.[解析] D 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1)独怆然而涕下
(2)飞来山上千寻塔
(3)丰年留客足鸡豚
(4)造化钟神秀
(5)吟鞭东指即天涯
(6)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7)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8)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5.诗人登楼远眺,想到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无缘相见,自己生不逢时;进而又联想到天地悠悠而生命短暂,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寂惆怅之情。
6.示例一:“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示例二:用登临幽州台所见北方原野苍茫广阔的图景,衬托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叠词的使用,使意境更显苍茫,增强了衬托效果。
7.[解析] 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答题时,可以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如“曾云”“归鸟”;再扣住重点词语,如“荡胸”的意思是“心胸震荡”,“决眦”的意思是“张大眼睛”。在此基础上,描绘诗歌画面即可。
[答案] 示例: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使人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感觉眼眶都要裂开了。
8.[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登上绝顶的壮志,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出一种勇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答案]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9.第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塔高表明诗人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10.“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后两句诗蕴含的深刻哲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或:人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11.[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赏析。“足”的意思是“备足”。前两句诗的意思是:不要笑农家腊月酿的酒浑浊,在丰收年景里待客备足鸡肉、猪肉。可见农家人的热情好客。“足”字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的盛情,显示了农家人的好客、纯朴。
[答案] “足”字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时的盛情,淋漓尽致地显示了主人的敦厚纯朴和诚挚好客。
12.示例一:艺术方面,采用对偶句的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
示例二:意境方面,前一句写山重水复似无路可寻的无奈,后一句则写出了披花拂柳发现另一个村庄的喜悦。
示例三:情感方面,表达了诗人对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13.这首诗通过写诗人罢官归故里后,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14.(1)比喻
(2)纷纷飘落的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它即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
(3)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坚定信念及其无私奉献的精神。
15.示例: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离愁。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16.《春晓》中,诗人借落花表达了惜春之情。《己亥杂诗》(其五)中,诗人借落花表达了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爱国之情。
17.示例:这两句诗以“落红”和“春泥”为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虽辞官离京,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要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神。
18.[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此题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体会它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笼”是“笼罩”的意思,“远山笼宿雾”写出远山被雾霭笼罩、萦绕的朦胧之美。“影”在这里是“投影”的意思,“高树影朝晖”写出晨光映照,树影投在地面上的景象。这两个词语均简洁、形象,富有表现力。
[答案] “笼”是“笼罩”或“萦绕”之意,写出了远山在晨雾萦绕之中若隐若现的朦胧美;“影”是“投影”之意,表现了树木在晨光映照下,树影投在地上时明暗交错的立体美。
19.[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体会。诗人从花丛中走过,朝露沾衣,惊飞了黄莺,“似相恼”将黄莺人格化,显示出它的可爱。“含啭傍人飞”写其叫声之动听。尾联写鸟怨人来,实际表现出诗人早晨经过树林的愉悦之情。
[答案] 写出了黄莺的娇小轻盈、俏皮可爱,叫声婉转动听。通过写鸟与人和谐相处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