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化学
17 短文两篇
文章主旨
《陋室铭》通过对陋室内外情景简要而生动的描绘和对“陋室不陋”的分析证明,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一文托物言志,借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结构图示
考点提炼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活用
[问题] “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乱”如何解释 (对应训练见《爱莲说》第12题)
[点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名词用作动词。如“愿为市鞍马”中的“市”,本为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买”。②名词作状语。如“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本为名词,在这里作状语,意为“像狗似的”。③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闻之于宋君”中的“闻”,本为动词,在这里意为“使听到”。④形容词用作名词。如“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新”,本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名词,意为“旧的知识”“新的知识”。⑤形容词用作动词。如“尔安敢轻吾射”中的“轻”,本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轻视”。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乱”,本为形容词,在这里意为“使……受到扰乱”。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乐”,本为形容词,在这里意为“以……为快乐”。⑧动词用作名词。如“传不习乎”中的“传”,本为动词,在这里活用为名词,意为“老师传授的知识”。
[解答] “乱”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受到扰乱”。
陋室铭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德馨( ) 诸葛庐( ) 案dú( ) 鸿rú(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斯是陋室 (2)有龙则灵
(3)惟吾德馨 (4)谈笑有鸿儒
(5)往来无白丁 (6)无案牍之劳形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无丝竹之乱耳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水陆草木之花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5.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
(1)《陋室铭》中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 。写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 , 。写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写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
(2)有诗云:“时人莫笑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 , ”的意思与此相近。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内精读
阅读《陋室铭》,回答问题。
7. 在文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陋室”不陋的
8.说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入”二字的表达效果。
9.作者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还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0.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联系课文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说说我们应该如何交友。
链接材料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陋室铭》
[乙] 子欲居九夷①。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
(选自《论语·子罕》)
[注]①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无案牍之劳形
(2)斯是陋室
(3)子欲居九夷
(4)或曰
1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或曰:“陋,如之何 ”
13.甲、乙两文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 ”和“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14.甲、乙两文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2分)
文/白/互/译
词语注释
①名:出名,有名。②斯:这。
③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④鸿:大。
⑤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⑥调:调弄。
⑦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⑧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⑨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案牍(dú):指官府文书。
劳:使……劳累。
形:形体、躯体。
爱莲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蕃( ) 濯( ) 鲜有闻( ) yū( )泥
清lián( ) 隐yì( ) xiè( )玩 mǔ( )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
(2)晋陶渊明独爱菊
(3)出淤泥而不染
(4)濯清涟而不妖
(5)宜乎众矣
(6)亭亭净植
(7)陶后鲜有闻
3.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康肃笑而遣之
C.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D.博学而笃志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益”与“香远益清”中的“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获益匪浅 B.延年益寿
C.日益发达 D.良师益友
5.填空。
(1)《爱莲说》的作者是 ,字 ,北宋 家。著有《 》《 》等。
(2)《爱莲说》借助莲来表达作者的志向和愿望,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
(3)《爱莲说》一文中,作者从生长环境的角度赞美莲品质高洁的句子是: ,
。
(4)《爱莲说》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
(5)《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是: , 。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课内精读
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晋陶渊明独爱菊 无独有偶
B.香远益清 天朗气清
C.陶后鲜有闻 鲜为人知
D.宜乎众矣 因地制宜
8.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隐逸者也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9.本文以花喻人,文中的“菊”“牡丹”“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10.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11.作者写自己喜爱莲,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爱莲说
[宋]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书幽芳亭记(节选)
[宋] 黄庭坚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③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
[注] ①楚之逐臣: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是:不被赞同。④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展示自己。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可爱者甚蕃
(2)亭亭净植
(3)自古人知贵兰
(4)来岁不改其性也
13.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花之君子者也
B.无丝竹之乱耳
C.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
D.清风过之
1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1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什么手法 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文/白/互/译
词语注释
①蕃:多。
②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③染:沾染(污秽)。
④濯(zhuó):洗。
⑤涟(lián):水波。
⑥妖:艳丽。
⑦蔓:横生藤蔓。
⑧枝:旁生枝茎。
⑨亭亭:耸立的样子。
⑩植:竖立。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鲜:少。
答案
17 短文两篇
陋室铭
1.xīn lú 牍 儒
2.(1)这。
(2)神异。
(3)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4)大。
(5)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6)指官府文书。
3. C A、B、D三项中的“之”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中的“之”为助词,的。
4. D A项,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项,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项,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1)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2)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6.(1)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3)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7.是从陋室的环境、与室主人交往的人和室主人的生活情趣三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的。
8.“上”为“蔓延”之意,“入”为“映入”之意,苔痕、草色本为静态,用此二字化静为动,富有情态,描绘出了陋室自然环境的清幽之美。
9.用诸葛庐、子云亭进行类比,暗示“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10.略。(围绕“与品德高尚、志同道合的人交友”来谈即可)
[参考译文]
[链接材料] 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满是香草的房间,时间长了就闻不到香草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低劣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卖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自己和臭味融为一体了。
11.(1)使……劳累。
(2)这。
(3)居住。
(4)有人。
12.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讲求“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只要忠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并且语意通顺明白即可。对于句中重点字词,一定要翻译到位。就本题而言,第(1)句翻译时要注意正确理解“乱”“劳”等词语的意思;第(2)句选自课外,“或”在课内文言文中学过,是“有人”的意思,“曰”是“说”的意思,“陋”是“简陋”的意思。
[答案] (1)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2)有人说:“(那地方)太简陋了,怎么住呢 ”
13.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题干要求用原文语句填空,相对来说难度较小。甲文,作者认为自己的陋室不陋,是因为陋室的主人品德高尚,即“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乙文,“何陋之有”,也是因为其居住之人的品质高洁,即“君子居之”。
[答案] 惟吾德馨 君子居之
14.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能力。从甲、乙两文来看,“君子”的形象是美好的。从“君子”的交往、日常生活,及“子欲居九夷”而不觉其陋,可以看出“君子”的情操。
[答案] 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参考译文]
[乙] 孔子想要居住在偏远的地方。有人说:“(那地方)太简陋了,怎么住呢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
爱莲说
1.fán zhuó xiǎn 淤 涟 逸 亵 牡
2.(1)多。
(2)只。
(3)沾染(污秽)。
(4)洗。
(5)应当。
(6)竖立。
(7)少。
3. A A项和例句中的“而”都是连词,表转折。B项,连词,表修饰;C项,连词,表承接;D项,连词,表并列。
4. C 例句中的“益”是“更加”的意思。A项,好处;B项,增加;C项,更加;D项,有益的。
5.(1)周敦颐 茂叔 哲学 太极图说 通书
(2)托物言志
(3)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4)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6.(1)(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
(2)对于菊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7. C A项,“独”分别是“唯独”“一个”的意思;B项,“清”分别是“清芬”“(液体或气体)纯净没有混杂的东西”的意思;C项,“鲜”都是“少”的意思;D项,“宜”分别是“应当”“合适”的意思。
8. D A、B、C三项中的“之”都是助词,“的”的意思;D项中的“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9.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慕名利的隐士。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10.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1.作者分别用“菊”和“牡丹”来做正衬和反衬,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表现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人生态度。
12.(1)多。
(2)耸立的样子。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
(4)本性。
13. B B项与例句中的“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A项,助词,的;C项,代词,代指兰花;D项,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14.(1)(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2)(兰花)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中,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散发香气。
15. 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甲文以莲喻人,托物言志,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乙文以兰花比喻君子,也比喻作者自己,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身处逆境能安守贫贱,静待时机施展抱负的人生态度。
[答案]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甲文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污浊世风的鄙弃和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乙文表达了作者不因无人赏识而烦闷,即使遭受外界残酷环境的摧残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静待时机施展抱负的人生态度。
[参考译文]
[乙] 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美兰花之后)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中,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散发香气;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而日见肃杀后,第二年仍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赞同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身形洁净,(但)平时与艾蒿没有什么两样。清风吹过,它的香气芬芳,在室内(香气)满屋,在厅堂(香气)满厅堂,(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展示自己。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