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化学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无限景仰和缅怀之情。
结构图示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行合一 德高望重
考点提炼
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
[问题] 作者通过一系列事件,重点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两种过人品行 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对应训练见第11题)
[点拨] 解答此类题,可从以下角度入手:①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②侧面描写;③人物的典型事例;④作者的评价(作者对人物的评价一般能直接反映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答题模式:用准确的词语(短语)评价+结合文意分析。
[解答] ①待人厚。叶圣陶先生在修改文章、送客、写信等事件中的言行和态度,体现了他诚恳谦逊、待人宽厚的品质。②律己严。叶圣陶先生对做学问和使用语言上“写话”与“简洁”的重视,突出了他一丝不苟、以身作则的品行。
拓展链接
叶圣陶名言
1.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2.在现代中国做一个人,决不可放弃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的每一个机会。
3.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修润(rùn) 譬如(pì) 累赘(zhui) 商酌(zhuó)
B.拖沓(tà) 妥帖(tiē) 悲哀(āi) 丁卯(mǎo)
C.恳切(kěn) 监督(jiān) 不朽(xiǔ) 生疏(shū)
D.草率(shuài) 感慨(kǎi) 朦胧(méng) 别扭(niǔ)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华同学在学习上勤勤恳恳,诲人不倦,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B.“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扎根基层,以身作则,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成为众多教师的表率。
C.这几年,随着父母工作的变动,王欣颠沛流离地换了好几个学校。
D.学问是“问”出来的,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主动向老师请教,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这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B.不仅叶圣陶先生有为人宽的一面,还有严的一面,那就是律己。
C.市长能否下河游泳,成为一些市民检验河道水质达标的标准。
D.有专家指出,运动过少是导致部分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在当今,汉语新词汇大量产生, , , , 。
①但绝大多数新词汇喧嚣数日或数月之后
②平均每天产生二十个以上
③犹如春风野草
④便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之中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②③①④ D.③②④①
5.下列选项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
A.联欢晚会现场,李明激动地说:“我很高兴为大家朗诵一首小诗,请大家认真聆听。”
B.班主任打电话邀请你到他家做客,你说道:“感谢您的邀请,我一定按时光临寒舍。”
C.我每次在微信朋友圈为选秀选手投票,家母都会说:“别把朋友圈当成了‘投票圈’。”
D.假如你穿越到了三国时代,见到诸葛亮时,你会说:“今日得见先生,足下三生有幸矣!”
◆课内精读
阅读“以上说待人厚……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回答问题。
6.文中举叶圣陶先生确定“做”和“作”的分工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7.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下面语句的作用。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8.结合具体内容,说说选文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发。
◆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
——怀念叶圣陶先生
肖复兴
①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
②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他起的作用举足轻重。
③他就是叶圣陶先生。
④一九六三年,我正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一张画像》,是写教我平面几何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教课很有趣,为人也很有趣,这篇作文写得让我也自以为很有趣。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自然,我挺高兴。一天,语文老师拿来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 ”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个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先生修改得相当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⑤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二十篇作文。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继而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
⑥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即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也规范多了。而“书皮”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⑦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⑧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⑨那天,天气很好。下午,我来到东四北大街一条并不宽敞却很安静的胡同。叶老先生的孙女叶小沫在门口迎接了我。院子是典型的四合院,敞亮而典雅,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⑩叶小沫引我到客厅,叶老先生已在门口等候了。见了我,他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落座之后,他用浓重的苏州口音问了问我的年龄,笑着讲了句:“你和小沫同龄呀!”那样随便、和蔼,作家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随之消失了。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来,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爷爷一样,让人感到亲切。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所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所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落日的余晖悄悄染红了窗棂。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那时候,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 ”他笑着点点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说着,他眯起眼睛,若有所思地望望窗外那爬山虎。
我应该庆幸,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对于一个孩子平等真诚又宽厚期待的谈话,让我十五岁的那个夏天富有了生命和活力。我仿佛觉得那个夏天变长了,总有回味的嚼头。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地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在我的眼中,那一片爬山虎永远都那么绿着。
(选自《肖复兴散文》,有删改)
9.文章写了“我”与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 请概括回答。(4分)
10.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11.在作者的眼中,叶圣陶先生是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叶圣陶先生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4分)★
12.请简要分析文章以《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为标题的好处。(4分)
13.学习了本文后,班级开展以“走近叶圣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你的积累,请你将下面评价叶圣陶先生的对联补充完整。(只填序号)
上联:捧得一颗心来
下联:
A.不带半根草去 B.献身教育事业
C.照亮整个世界 D.成就万千学子
(2)班级掀起纪念叶圣陶先生的热潮,同学们都以极高的热情积极筹备。请你仿照示例,为这次纪念活动再设计两个活动项目。
示例:播放有关叶圣陶先生的纪录片
(3)请你为叶圣陶先生写一段赞美词,作为活动的结束语。(不超过100字)
答案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 D “扭”应读“niu”。
2. B A项,“诲人不倦”的意思是教育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B项,“以身作则”的意思是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用在此处符合语境。C项,“颠沛流离”的意思是生活艰难,四处流浪。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D项,“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3. D A项,语序不当,应将“纠正并指出”改为“指出并纠正”;B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应将“不仅”调到“叶圣陶先生”之后;C项,两面对一面,可将“否”删除。
4. C ②句和前面的“汉语新词汇大量产生”衔接紧密;③句承接②句,体现新词汇的旺盛生命力;①句中的“但”字表转折,排在③句后;④句说明绝大多数新词汇的结局,应为最后一句。
5. C A项,“聆听”常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多用于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所以让别人“聆听”自己朗诵,不恰当。B项,“光临”是敬辞,称宾客来到,不能用于自己;“寒舍”是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此处用于指别人的家,不恰当。C项,“家母”是谦辞,指对人称自己的母亲,运用正确。D项,“足下”是对朋友的尊称,此处用于称自己,不恰当。
6.以确定“做”和“作”的分工为例,具体说明叶圣陶先生重视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努力追求完美,表现了一名语文教育家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7.这句话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话承上,总结上文写叶圣陶待人厚的一面;第二句话启下,总领下文写叶圣陶律己严的一面。运用过渡句,衔接自然,使上下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8.示例一:叶圣陶先生说,写文章要“写话”,也就是写文章要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像说话一样。这一点给我的启发是:写作文不必堆砌华丽的辞藻,朴实自然、简洁如话才最真挚。
示例二:叶圣陶先生写文章力求简洁,甚至说“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这一点给我的启发是:写文章要学会锤炼语言,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示例三:叶圣陶先生在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甚至抄稿的格式,都对自己严格要求,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这一点给我的启发是:写文章一定要认真,力求完美,不要草率了事。
9.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通读全文,抓住叶圣陶先生与“我”之间的事情,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答案] 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叶圣陶先生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10.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墙绿得沉郁的爬山虎比作“一片浓浓的湖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浓浓的绿意,突出了它生机勃勃的特点。
11.①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的作文,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由此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②“我”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时,他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由此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
12.标题借物喻人,借爬山虎来比喻充满活力(或“质朴真诚”)的叶圣陶先生,表达了“我”对叶圣陶先生的赞美、崇敬(或“感激、怀念”)之情。
13.(1) A 可以根据叶圣陶先生的“奉献精神”,以及对联的知识(“一颗”对“半根”,“来”对“去”)进行判断。
(2) 活动方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纪念意义,表达对这位作家的崇敬之情。
[答案] 示例:①搜集叶圣陶先生的照片;②介绍叶圣陶先生的人生经历(写出一个即可)
(3) 赞美词应该抓住叶圣陶最明显的特点来写,同时应注意语言的简洁和优美。
[答案] 示例:你有大海般宽广的胸怀、大地般广博的爱,你是文化史上的巨子、教育界的专家,你知识渊博,著作等身,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你桃李满天下,智慧泽后世。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