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魏 征
课前准备:课本、非常学案
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遭挖心、屈原被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余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反而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
魏征是如何说服唐太宗,阐释自己的政治主张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体会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的特点,感受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
第八单元 责任与担当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第15课 谏太宗十思疏
素养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文言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古今异义现象;背诵全文。
2.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3.赏析文章的说理风格及语言风格。
4.学习仁人志士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的崇高品格。
识作者:直言敢谏的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犯颜直谏,史有“诤臣”之称。死后赠司空,谥号“文贞”。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探背景:
唐太宗是历史上著名的开明君主,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劝谏,甚至被誉“从谏如流”。但到了贞观中期,随着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百姓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有大臣为此进谏,太宗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针对这些情况,魏征在贞观十一年,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中,连给太宗上了四疏,《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的第二疏,也称“论时政第二疏”,简称《十思疏》。
知常识:疏
疏,奏文的一种。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
“疏”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诸葛亮的《街亭自贬疏》等。
听录音:整体感知
魏征在这篇给唐太宗的奏疏中,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十思”,简明地论述了什么道理。
一、读准字音
求木之长(zhǎng) 浚其泉源(jùn)
塞(sè)源 壅蔽(yōnɡ) 谗邪(chán)
黜恶(chù) 谬赏(miù) 载舟(zài)
概括段意:
作者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人君” 应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厚积德义
克制欲望
思考:作者总结了怎样的历史现象?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
(1)作者首先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这一历史现象,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江山与守江山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突出他们往往都有这样的通病:“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之后,作者针对现实,扣住“纵情以傲物”加以发挥。“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到了这种地步,那么,即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用严厉的声势来威吓,人们也不会心服。一旦民怨迭生,则社稷也将为之倾覆。
(2)作者剖析这一历史现象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将第一段所论述的道理具体化。通过这两段论证居安思危之重要,不这样做的危害已经讲得十分透彻。这就自然地引出下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算居安思危呢?这时进而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概括段意:
作者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与守业、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竭诚待下
敬畏人民
文言基础知识:
(1)
动词,砍伐
动词,讨伐,进攻
(2)
形容词,大
名词,日光
名词,景观,风景
(3)
副词,能够
副词,能够
动词,克制
动词,战胜、打败
(4)
动词,选拔
形容词,简单
形容词,简便,容易
(5)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形容词,牢固,稳固
副词,本来
动词,巩固
(6)
动词,坚持到底
名词,最后
(7)
形容词,安定
形容词,安逸,安乐
动词,养,奉养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8)
形容词,喜庆,福禄
副词,不要
(9)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递进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并列
(10)
代词,它的
代词,自己
表祈使,还是
副词,表揣测,大概
(11)
连词,表目的,来
介词,用
连词,表目的,来,以便
介词,把
思考: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请你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文章开头使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加强了说服力。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知其不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不厚而思国之理”“知其不可”。因此,人君当“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这样,文章的主旨就凸显出来了。
第二段“殷忧而道著”与“功成而德衰”的对比,“善始者”“繁”与“克终者”“寡”的互现,“竭诚”与“傲物”不同结果的比较,“载舟”经验与“覆舟”教训的对照,处处证明君主“积其德义”的重要性,主题得到了深化。“奔车朽索”的危险,“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的危害与“文武争驰,在君无事”的清明,“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安康,更令唐太宗坚定了“积其德义”的信念。
思考:“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十思”的意义是什么? ?
思考:“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十思”的意义是什么? ?
内容五方面:
一是俭,“知足”“知止”,生活方面戒贪心奢侈,实际上是要减轻人民的负担,取得民心;
二是谦,“谦冲自牧”“江海下百川”,待人方面戒骄傲自满,实际上是要“竭诚以待下”,以免君臣解体,离心离德;
三是慎,“三驱为度”“慎始敬终”,处事方面戒好逸无度,要始终谨慎,不要盘游懈怠;
四是正,“虚心纳下”“正身黜恶”,用人方面戒受蒙蔽利用,虚心纳谏,不为谗邪壅蔽;
五是明,“无因喜谬赏”“无因怒滥刑”,执法方面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肆意赏罚。
核心内容:居安思危、正己安人,积其德义,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
意义:总此十思,弘兹九德,可以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概括段意: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并阐明实行“十思”的好处。
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十思九德
无为大道
文本对应练: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加强自身修养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信者:诚信的人
C.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能:选拔有才能的人
D.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凡百:上百个
D [凡百:所有的。]
文本对应练: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以怒而滥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若属皆且为所虏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A [A项,都是“因为”。B项,表转折/表修饰。C项,……的/表被动。D项,就/判断词,是。]
文本对应练: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宗庙之事,如会同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C [A项,古义:植物的根,在土里的部分。今义:主要的,重要的;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B项,古义: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今义: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C项,古今都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D项,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文本对应练:
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必固其根本
C [C项中的“乐”为意动用法,其他三项中加点的词语均为使动用法。]
文本对应练: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A.以其无礼于晋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既而得其尸于井
D.月出于东山之上
B [B项为宾语前置句,例句和其他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思考: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请你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文章开头使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加强了说服力。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知其不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不厚而思国之理”“知其不可”。因此,人君当“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这样,文章的主旨就凸显出来了。
第二段“殷忧而道著”与“功成而德衰”的对比,“善始者”“繁”与“克终者”“寡”的互现,“竭诚”与“傲物”不同结果的比较,“载舟”经验与“覆舟”教训的对照,处处证明君主“积其德义”的重要性,主题得到了深化。“奔车朽索”的危险,“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的危害与“文武争驰,在君无事”的清明,“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安康,更令唐太宗坚定了“积其德义”的信念。
课堂小结:
本文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作者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十思”,简明扼要地论述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
布置作业:
整理《非常学案》第95页-97页,第197页(文本对应练二十六)作业,完成全文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