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剖析 新人教必修4(5.柳永词两首)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课文剖析 新人教必修4(5.柳永词两首)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16 17: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文剖析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钱塘是东南形势显要、湖山优美、风景秀丽的地方,它是三吴的都会,自古以来十分繁华。东南形胜:是说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形胜,地理形势特别好的地方。三吴:说法不一,《水经注》以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这里泛指江、浙一带。都会:人口和货物集中的大城市。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唐宋时已经是一座著名的大城市,当时属吴郡)[起句是总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一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东南”就方向言,“三吴”就地点言,“形胜”状其自然景观,“都会”赞其人文景观。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下句紧接着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词开篇三句就这样以“形胜”“都会”“繁华”六字对杭州给以概括交代,下面如数家珍,依次进行具体铺叙,形象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如烟似雾的柳树、彩绘如画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高高低低、犬牙交错的房屋,约有十万户人家。烟柳画桥:这句写美丽的景色。烟柳,雾气罩着的柳树。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梁。风帘翠幕:挡风的帘子和翠绿色的帏幕。这句写富贵人家的陈设。参差:cēn cī,高下、大小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楼阁、房屋的外形)[这是上承“三吴都会”一句进行的铺展描画。纵目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卧波,胜景似画。这里人烟阜盛,楼阁参差,勾心斗角,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家家悬挂风帘,户户张设翠幕,微风过处,风帘轻摆,翠幕荡漾。真是人间仙境、地上天堂啊!“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确数。]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高耸入云的大树笼罩着沙堤,奔腾的江流翻滚着巨浪,溅起雪白的浪花,一条大江浩浩荡荡、铺天盖地、绵延无边。云树:树木茂密如云。怒涛卷霜雪:又急又高的潮头冲过来,浪涛汹涌像卷起来的白色霜雪。怒涛,每年阴历八月钱塘江有特大的潮汛。天堑无涯: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这里指的是钱塘江。天堑,险要的江河。堑,qiàn。涯,yá,边际)[这是对“东南形胜”作铺展的描写。诗人视线从城内转到钱塘江边,高耸入云的古树围绕着江堤,汹涌的海涛像发怒一样奔腾呼啸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卷起千堆雪”,钱塘江无际无涯就像一道天然的壕沟。一“绕”字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一“卷”字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动静相映,气象万千。]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家户户堆积着绫罗绸缎,人人互相攀比,竞争奢华。市列珠玑:市场上陈列的商品尽是珍珠宝货。玑,jī,珠子。户盈罗绮:大户人家穿的都是绫罗绸缎。绮,qǐ,彩色的丝绸。竞豪奢:攀比豪华,赌注阔气)[这是就“繁华”二字进一步铺展。诗人款步街头,走走看看,珠玉宝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人们的衣饰更是鲜丽豪华,互相攀比,竞相斗艳。诗人用市场上的珠宝,泛指商品的丰富;用百姓的衣着,泛写生活的富裕,最后以“竞豪奢”三字归结。以点及面、以小见大,形象地表现了杭州经济繁荣,生活富庶。]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相映相衬,清秀美丽,更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香飘万里。重湖:西湖白堤两侧的里湖和外湖。重,chóng。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峰。巘,yǎn。三秋桂子:秋天的桂花。三秋,阴历九月)[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锦山秀水实在是清丽可嘉;而更美的还是山中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诗人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了西湖之美。“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重重叠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桂子”照应“叠巘”二字,“荷花”照应“重湖”二字;“三秋”形容时间之长,“十里”突出空间之广。这几句诗引用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三秋桂子”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抛向人间的“绣球”。因此宋之问《灵隐寺》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十里荷花”,香飘万里,让人联想起杨万里的著名诗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白天,晴空中飘荡着欢乐的羌笛;夜晚,采菱的姑娘一边划船一边放开嘹亮的歌喉。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一个个嬉笑颜开。羌管弄晴:悠扬的羌笛声在晴空中飘荡。羌管,笛子。相传笛子是羌地出产的。羌,qiāng,我国古代西北方的一个民族。弄,吹奏。菱歌泛夜:采菱夜归的船上一片歌声。泛,漂浮。嬉嬉钓叟莲娃:形容人们都游玩得很快乐。钓叟,钓鱼的老翁。莲娃,采莲的姑娘)[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因此诗人由景及人。“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互文见义,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泛舟湖中自由地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嬉嬉钓叟莲娃”,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知府大人由庞大的仪仗队簇拥着出巡,乘着酒兴听着吹箫击鼓,观看欢歌燕舞,一边吟诗一边观赏美丽风光。千骑拥高牙:形容孙何与大官僚游湖时前呼后拥的排场。千骑,大批的马队。骑,jì。高牙,大官僚的仪仗旗帜。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吟赏烟霞:一面赏景,一面吟诗。烟霞,指代美丽的自然风景)[权贵出行气派威风,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呼百应,声势暄赫。公务闲暇,携酒游湖,品酒赏音,吟诗作画,啸傲山水,儒雅风流。]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图将:把杭州美景描画出来。将,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凤池:凤凰池,古代宰相衙门所在地,这里借指朝廷)[日后把这美景画出来,回到朝廷,足可以向同僚夸耀。至此,诗人彰显本意,“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足以向朝廷“夸”的“好景”,显然是赞美孙何治杭的政绩。这首词为赠献之作,故以恭维、夸张之语作结。]
钱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北宋的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
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词的下片,写杭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诗人以西湖为中心,由景及人,由平民百姓及达官贵人,多侧面,多角度,层层铺展,落笔“好景”二字。
关于这首词,有一则趣闻。传说金主完颜亮拜听此曲后,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也想到江南“吟赏烟霞”,享受人生。于是宋朝上下把金兵入侵的这场兵祸怪罪于柳永,说他千不该万不该写这么好的词。谢处厚竟写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但是,罗大经却不赞成,他在《鹤林玉露卷十三》云:“余谓此词虽牵动长江之愁,然卒为金主送死之媒,未足恨也。至于荷艳桂香,妆点湖山之清丽,使士大夫流连于歌舞嬉游之乐,遂忘中原,是则深可恨也。”罗大经认为“万里愁”一语是统治者推卸责任的伪装。妖娆江山秀丽风物本无关情与恨,士大夫们自己歌舞欢声疏于国事,以致忘记身上的职责而亡家亡国,干柳耆卿之词何干?所以罗大经紧接着又和谢处厚诗一首:“杀胡快剑是清讴,牛渚一片依然秋。却恨荷花留玉辇,竟忘烟柳汴宫愁。”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孰是孰非,一目了然。抛开历史是非之辩,此词影响之深远,于是可见一斑。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傍晚时分,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一对有情之人在长亭面对面窃窃叙情,大雨已经停歇,游子将要出行,这痛苦哪能够忍受!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蜩,tiáo。长亭:古时在大道旁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人休息。人们多在长亭送行。骤雨:急速的大雨)[词一开头就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景物。知了叫声悲凉凄惨,这是写眼前的实景,也点明了秋天的时令,为全词定下悲哀的情调。“长亭”是送别的地方。“对”不是人对着长亭,而是离人在长亭中默默相对,时间已经黄昏。“骤雨”是暴雨、急雨。本来天公作美,下来一场暴雨,行将分别的人原想可以多留恋一会儿,可是现在雨停了,水涨了,就要行路了。诗开头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渲染出一阵浓重的伤离气氛。]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心爱的人在长亭摆设宴席为我送别,哪有心思饮酒啊,两情依依,难舍难分,却不断传来船夫冷漠催行的吆喝声。都门帐饮:在京都汴京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帐,篷帐。无绪:没有心思,无精打采。兰舟:木兰木做的船。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都门”,京都的郊外,也是长亭的所在地。“帐饮”,古代人送别时在郊外临时搭的帐篷,饮酒饯别。有美酒佳肴,却“无绪”享用。依依不舍的之时,却有人硬生生把有情人拆分。诗人用美酒反衬愁苦,用无情反衬有情,
表现不忍离别又不能不离别的苦恼。]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这一刻千金之时,就要分别的人手拉手想再仔细瞧瞧,但各自泪眼模糊,想再讲几句话,好像喉咙被堵塞,却说不出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噎,yè)[这是正面描写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一个“竟”字,表示临别时有千言万语要说,却说不出一句半句,这是料想不到的,说不完道不尽的遗憾。]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怎敢想象别离的情景,傍晚时分,一叶孤舟漂泊江波之上,浓重的雾气压在心头,千里之遥的南国哪里有我落宿的地方?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暮霭:傍晚的云气。霭,ǎi。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以“念”字领起,避开当前,设想别后。“去去”即“去一程,又去一程”,二字重叠,表示越去越远。“烟波”,烟雾笼罩的水面。“暮霭”,傍晚的云气。“沉沉”,形容暮霭的深厚、浓密。离别后千里烟波,楚天空阔,雾海沉沉,前途茫茫。这两句从眼前想到别后,用无边之景衬无限之情,更深一层表现别离的凄凉。]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因离别伤怀,更何况我们别离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那别离之苦又怎么能忍受啊。清秋节:凄冷的秋天。节,季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诗人把古人江淹《别赋》和宋玉悲秋的情思结合提炼出来,融化为自己的诗句,愁上加愁,使离别的痛苦更加一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夜喝了别离酒,酒入愁肠,浑浑噩噩,朦朦胧胧,酒醒后,船会行驶到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停在垂杨岸边,冷风吹面,唯有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承上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别后的凄凉。柳岸,使人想起折柳赠别;晓风,寒;残月,冷,孤单单、冷清清,诗人把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叠加起来,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离情,含蓄而有余味,几如身历其境;没有一个字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浓重的愁绪,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披露眼前。]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次一别,佳期难再,年复一年,相爱的人不在一起,良辰美景又有什么意义,就算有无数的相爱相思之情,又能向谁诉说?经年:一年又一年。千种风情:形容说不完的相爱、相思之情)[这四句是更深一层推想到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情况。“良辰好景”是值得欣赏流连的,离开了相爱的人,也就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美景”不是等于虚设吗?“风情”是指男女相恋相爱的风流情事,现在已经离开了欢爱的人,即使有许多许多的风情,又能跟什么人仔细倾谈呢?这样地结束就蕴涵了无限的意义。我们从这里联想得到,作者和他欢爱的人平日里是有说不完欢乐情事的,因而这次的离别才会感到这么痛苦。“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顺着上几句更进一层,唐圭璋先生谓其“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这首词是柳永写离情别绪、羁旅行役的代表作。词的上片写送别时的情景。词的下片设想分别以后彼此的凄凉处境。
对于这首词历来评家众多,评价很高: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
贺裳《皱水轩词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
周济《宋四家词选》:清真词多从耆卿夺胎,思力沉挚处,往往出蓝。然耆卿秀淡幽艳,是不可及。
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宋于庭谓柳词多“精金粹玉”,殆谓此类。词末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意象概要
《雨霖铃》启动了许多表现愁的意象:
开头三句有长亭、蝉、黄昏。长亭,送别的地点。词中的长亭应在汴河岸上。宋代的汴河两岸多种杨柳,因此宋代词人写到“长亭”,往往和杨柳联系起来。柳和蝉有不解之缘,柳树多的地方蝉总是特别多,因而词人往往把柳和蝉并用。一阵骤雨过后,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称诵的句子,所以动人,还是在于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意象。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削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这是一。“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清,难以感受。古代要赶远程的行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这是二。至于杨柳和别情有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历来都是这样看法,“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具有必然性的联系。这是三。词人深一层想到今夜酒醒的时候,不见心爱的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当空,这情景多么难受。
写作特色
《望海潮》李清照在其《词论》中说:“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望海潮》词调始见《乐章集》,即为柳永自创新声,极尽杭州之富庶与秀美。从写作视角看,由宏观而微观,由内而外,由陆而水,由远而近;从写作声势看,则由博大而细致,由雄浑而婉丽,由激越而清柔;从修辞手法来看,明喻和暗喻交叉,借代和互文更替,夸张和对偶并举;从表达方式来看,叙述和描摹融通,实写和虚构兼美;从句法措词看,以点铺面,以关键字眼带动全句,乃至全篇,行文畅达淋漓。具体而言《望海潮》词中,“形胜”“繁华”两词为点睛之笔,“绕”字用得准,用得简约,“泛”字从岸上移步至船上,“嬉嬉”写出人物怡然之态。总之,《望海潮》显示柳永词风的另一面,即雅的方面。
《雨霖铃》这首抒写离愁别恨的词,有着很强的感染力,除了作者有真实深刻的体验外,还运用了精湛的艺术技巧。首先,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先写离别之时的愁苦;次写别后羁旅途中之愁苦;再想象“此去经年”的愁苦。三个层次,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叹为观止。其次,词人由外到内,由近及远,刻画离人的愁苦,由外界景物,刻画到内心世界,由当前处境,推想到分别后的处境,情景交融,虚实相间,把离情别绪表现得特别充分、细腻,体现了作者善于铺叙的艺术才能。第三,词铺叙情景,不用典故,不堆砌辞藻,能做到语意清新,情致缠绵,一派离情曲曲写出,意兴写尽方才收笔。第四,音韵优美。此词用入声韵,加重离别时凄惨悲切感情的表现。还有双声词(凄切),叠韵词(寒蝉)的运用,领句字(念),仄声字(骤雨、帐饮、泪眼、暮霭、自古)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成为千古名句,它像柳永的名字一样不朽。
主旨探究
对这两首词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望海潮》有人认为这首词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以后,经过宋真宗、仁宗两朝休养生息,所呈现的繁荣太平景象,基本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的投赠之作,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充满了阿谀奉承之词,一味粉饰当时的太平盛世,而对杭州“官租未了私租逼”所造成的广大盐民“虽作人形俱菜色”的苦况,视而不见,它不是一首现实主义的诗作。
《雨霖铃》一词,通过描写一对青年男女在凄冷的清秋离别的场面,表达了“多情自古伤离别”的真挚情感。
对上述观点,你有什么看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