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三章 声的世界 单元测试卷
一、填空题
1.(2016·抚顺模拟)在月考考场上,随着铃声的响起,同学们开始了紧张的考试,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其中铃声是通过 传到人耳的.为了保持考场安静,监考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始终保持稳步轻声,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的.
2.(2016八·宁远月考)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 ;响度相同的是
3.(2018八上·郾城期中)复读机的扬声器发声时,它的纸盆在 ;当复读机加速快放时,发出声音的响度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音调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2016·衡阳)音乐会上,演员正在演奏二胡,二胡发声是因为琴弦在 ,演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5.(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2016年1月6日,我国地震台网探测到朝鲜境内发生了一次强度约为5级的地震,朝鲜证实进行了核试验,核爆炸产生的 (超声波/次声波)能绕过障碍物传得很远,这种波的频率比可听声波 (高/低),这种波对人体有杀伤力,这说明它具有 .
6.(2016八下·沂源开学考)女高音与男低音中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 不一样,这主要是由声源的振动 决定的;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 不一样,主要是由声源振动的 决定的,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7.(2017·辽阳)“我是歌手”的比赛现象,吉它手弹奏电吉它时,不断改变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美妙的歌声是通过 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如果把点燃的蜡烛放到音箱附近,烛焰会随着音乐跳动,这说明声音能传递 .
8.(2017八下·潮阳期末)星期天,小明在练小提琴之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改变琴声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悠扬的琴声是由于琴弦的 发出的.练了一会儿,有位同学在楼下叫他去打球,他一听就知道是小刚,马上答应了.他是根据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判断是小刚在喊他.
二、实验题
9.按要求完成填空:
(1)如图1敲击桌子一端,耳朵紧贴桌面能在另一端清楚的听到声音,说明
(2)如图2所示,将塑料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减小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塑料尺发出声音的音调 (选填“变高”或“变低”);当塑料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塑料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3)图3中的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 处控制噪声的,请举出一个在生活中与此方式相同的控制噪声的例子
(4)如图4所示,小华应 (选填“听到枪声”或“看到枪冒烟”)开始计时才能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除了使用秒表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
10.下面是小娜和张婷同学做“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现象 (如图所示).
(1)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出现的变化是
(2)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响度与声源的 有关,而且是 越大,响度越
(3)探究过程中,将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 动转化成乒乓球的摆动,采用的思维方法是 (填“转换法”“等效法”或“类比法”).
11.(2016八上·镇江期中)如图所示,在利用钢尺探究影响乐音特性的因素的实验中,小明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发出的声音.
(1)小明发现,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会看到用力越大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越大,听到声音越响.这说明声源的 越大,声音的 越大.
(2)逐渐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听到的声音也不同.伸出桌面的钢尺越长,钢尺的振动越慢,听到声音的越低.这说明声源振动频率 ,声音的 越低.
(3)实验中小明还发现,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只看到钢尺振动得很慢.通过查阅资料小明了解到,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 Hz,这时钢尺发出的声音不在这一范围内,是 波.
三、计算题
12.一辆汽车静止在山前方鸣笛,0.4秒以后听到了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1)请求出汽车到山的距离(计算时尽量写出必要的步骤).
(2)用回声测距的方法能不能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说明理由.
13.(2016八上·呼和浩特期中)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多少?(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m/s)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信息;空气;声源
【知识点】声与信息;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解.
考场上,随着铃声的响起,同学们开始了紧张的考试,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铃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监考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始终保持稳步轻声,是防止发出声音,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信息;空气;声源.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2.【答案】甲和乙;甲和丙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解:从甲乙丙三幅图可以看出,甲和乙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所以甲和乙的音调是相同的;
甲和丙两种波形的振幅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响度是相同的.故答案为:甲和乙;甲和丙.
【分析】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快慢有关系;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
3.【答案】振动 ;不变 ;升高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1)扬声器发声是纸盆在振动;
(2)快放时振动的振幅不变,声音的大小不变,所以响度不变;
(3)快放时振动的快慢变快了,即频率变高,所以音调变高。
故答案为:振动;不变;升高。
【分析】(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音调由振动的快慢,即频率决定,响度由振幅和听者与声源的距离决定。
4.【答案】振动;音调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演员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振动发声;当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琴弦的振动快慢就会不一样,故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此题考查的是声音的产生、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分析解答,是一道声学的基础题.
5.【答案】次声波;低;能量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解:
核爆炸可以产生次声,所以可以通过产生对它们进行监测;次声波频率比可听声波低,次声波对人体有杀伤力,这说明它具有能量.
故答案为:次声波;低;能量.
【分析】(1)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的听觉范围在20﹣20000Hz之间;
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大自然的许多运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核爆炸等,都伴有次声波发生;(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6.【答案】音调;频率;响度;振幅(幅度)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女高音与男低音中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音调不同;声音音调的高低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声音的响度不一样,是由声源振动的幅度决定的,还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故答案为:音调;频率;响度;振幅(幅度).
【分析】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根据音色能辨别发声体.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7.【答案】音调;空气;能量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解: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用手指拨动琴弦使琴弦振动而发声;不断地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从而改变了琴弦振动的快慢,也就改变了声音的音调;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美妙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的.
把点燃的蜡烛放到音箱附近,烛焰会随着音乐跳动,这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音调;空气;能量.
【分析】(1)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3)声音不但能传递信息,还能够传递能量;
8.【答案】音调;振动;音色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解: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琴弦绷得越紧,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小明在练小提琴之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琴声的音调;
琴弦振动发出悠扬的琴声,琴声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中;
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熟悉的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所以小明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是小刚在喊他.
故答案为:音调;振动;音色.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掌握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搞清影响它们的因素: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9.【答案】(1)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2)变高;振动频率太低,低于人耳听觉范围
(3)声源;城市中禁止鸣喇叭
(4)看到枪冒烟;刻度尺.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1)某同学耳朵紧贴在课桌一端的桌面上,在桌面的另一端用手轻轻地敲击该同学能听到声音,说明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2)增加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部分体积增大,质量增大,越来越难振动,频率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低.若减小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塑料尺,看到塑料尺的振动变快,塑料尺发出声音的音调变高.
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很难振动,频率小于20Hz,人耳感觉不到.
(3)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生活中与此方式相同的控制噪声的例子,如:在城市中禁止鸣喇叭;
(4)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因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看到枪冒烟时开始计时,当听到枪声立即停止计时较为准确.此实验中,除了使用秒表外,还需要用刻度尺测量二者之间的距离.
故答案为:(1)固体能够传播声音;(2)变高;振动频率太低,低于人耳听觉范围;(3)声源;城市中禁止鸣喇叭;(4)看到枪冒烟;刻度尺.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声音在固体中传声效果最好,液体次之,气体最差.
(2)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3)防治噪声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4)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比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慢很多,以烟为信号及时,更能反映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的实际情况.
10.【答案】(1)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变大
(2)振幅 ;振幅 ;大
(3)转换法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2)使同一支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时,观察到乒乓球弹起的幅度越大;
(3)通过实验可以判断物体振幅是不同的,说明了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而且是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两次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乒乓球的振动而得知音叉的振动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
故答案为:(2)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变大;
(3)振幅;振幅;大;
(4)转换法.
【分析】(2)(3)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时,音叉振动的幅度越大,乒乓球弹起的幅度越大,据此得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4)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转换法.
11.【答案】(1)振幅;响度
(2)越低;音调
(3)20~20000;次声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1)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会看到用力越大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越大,听到声音越响,这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与钢尺振动快慢有关,当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频率越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3)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部分体积增大,质量增大,越来越难振动,频率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低,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很难振动,频率小于20Hz,是次声,而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所以人感觉不到.
故答案为:(1)振幅,响度;(2)越低(越小),音调;(3)20~20000,次声.
【分析】(1)响度与振幅有关;(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3)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12.【答案】解:(1)喇叭发出的声音传到山的时间t=×0.4s=0.2s,
由v= 可得,汽车到山的距离s=vt=340m/s×0.2s=68m;
(2)用回声测距的方法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答:(1)汽车到山的距离为68m;
(2)不能;因为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解析】【分析】(1)已知喇叭发出的声音经山崖反射后再传到人耳(回声),是两趟路程,再利用速度公式变形求求出汽车到山的距离;
(2)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波.
13.【答案】解: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t= ×4s=2s,
由v= 得,该处海水的深度:
h=vt=1500m/s×2s=3000m.
答: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3000m.
【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解析】【分析】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声速,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水的深度.
1 / 12017-2018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三章 声的世界 单元测试卷
一、填空题
1.(2016·抚顺模拟)在月考考场上,随着铃声的响起,同学们开始了紧张的考试,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其中铃声是通过 传到人耳的.为了保持考场安静,监考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始终保持稳步轻声,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的.
【答案】信息;空气;声源
【知识点】声与信息;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解.
考场上,随着铃声的响起,同学们开始了紧张的考试,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铃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监考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始终保持稳步轻声,是防止发出声音,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信息;空气;声源.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2.(2016八·宁远月考)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 ;响度相同的是
【答案】甲和乙;甲和丙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解:从甲乙丙三幅图可以看出,甲和乙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所以甲和乙的音调是相同的;
甲和丙两种波形的振幅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响度是相同的.故答案为:甲和乙;甲和丙.
【分析】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快慢有关系;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
3.(2018八上·郾城期中)复读机的扬声器发声时,它的纸盆在 ;当复读机加速快放时,发出声音的响度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音调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答案】振动 ;不变 ;升高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1)扬声器发声是纸盆在振动;
(2)快放时振动的振幅不变,声音的大小不变,所以响度不变;
(3)快放时振动的快慢变快了,即频率变高,所以音调变高。
故答案为:振动;不变;升高。
【分析】(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音调由振动的快慢,即频率决定,响度由振幅和听者与声源的距离决定。
4.(2016·衡阳)音乐会上,演员正在演奏二胡,二胡发声是因为琴弦在 ,演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答案】振动;音调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演员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振动发声;当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琴弦的振动快慢就会不一样,故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此题考查的是声音的产生、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分析解答,是一道声学的基础题.
5.(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2016年1月6日,我国地震台网探测到朝鲜境内发生了一次强度约为5级的地震,朝鲜证实进行了核试验,核爆炸产生的 (超声波/次声波)能绕过障碍物传得很远,这种波的频率比可听声波 (高/低),这种波对人体有杀伤力,这说明它具有 .
【答案】次声波;低;能量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解:
核爆炸可以产生次声,所以可以通过产生对它们进行监测;次声波频率比可听声波低,次声波对人体有杀伤力,这说明它具有能量.
故答案为:次声波;低;能量.
【分析】(1)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的听觉范围在20﹣20000Hz之间;
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大自然的许多运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核爆炸等,都伴有次声波发生;(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6.(2016八下·沂源开学考)女高音与男低音中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 不一样,这主要是由声源的振动 决定的;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 不一样,主要是由声源振动的 决定的,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答案】音调;频率;响度;振幅(幅度)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女高音与男低音中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音调不同;声音音调的高低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声音的响度不一样,是由声源振动的幅度决定的,还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故答案为:音调;频率;响度;振幅(幅度).
【分析】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根据音色能辨别发声体.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7.(2017·辽阳)“我是歌手”的比赛现象,吉它手弹奏电吉它时,不断改变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美妙的歌声是通过 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如果把点燃的蜡烛放到音箱附近,烛焰会随着音乐跳动,这说明声音能传递 .
【答案】音调;空气;能量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解: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用手指拨动琴弦使琴弦振动而发声;不断地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从而改变了琴弦振动的快慢,也就改变了声音的音调;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美妙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的.
把点燃的蜡烛放到音箱附近,烛焰会随着音乐跳动,这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音调;空气;能量.
【分析】(1)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3)声音不但能传递信息,还能够传递能量;
8.(2017八下·潮阳期末)星期天,小明在练小提琴之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改变琴声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悠扬的琴声是由于琴弦的 发出的.练了一会儿,有位同学在楼下叫他去打球,他一听就知道是小刚,马上答应了.他是根据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判断是小刚在喊他.
【答案】音调;振动;音色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解: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琴弦绷得越紧,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小明在练小提琴之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琴声的音调;
琴弦振动发出悠扬的琴声,琴声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中;
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熟悉的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所以小明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是小刚在喊他.
故答案为:音调;振动;音色.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掌握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搞清影响它们的因素: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二、实验题
9.按要求完成填空:
(1)如图1敲击桌子一端,耳朵紧贴桌面能在另一端清楚的听到声音,说明
(2)如图2所示,将塑料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减小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塑料尺发出声音的音调 (选填“变高”或“变低”);当塑料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塑料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3)图3中的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 处控制噪声的,请举出一个在生活中与此方式相同的控制噪声的例子
(4)如图4所示,小华应 (选填“听到枪声”或“看到枪冒烟”)开始计时才能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除了使用秒表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
【答案】(1)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2)变高;振动频率太低,低于人耳听觉范围
(3)声源;城市中禁止鸣喇叭
(4)看到枪冒烟;刻度尺.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1)某同学耳朵紧贴在课桌一端的桌面上,在桌面的另一端用手轻轻地敲击该同学能听到声音,说明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2)增加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部分体积增大,质量增大,越来越难振动,频率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低.若减小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塑料尺,看到塑料尺的振动变快,塑料尺发出声音的音调变高.
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很难振动,频率小于20Hz,人耳感觉不到.
(3)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生活中与此方式相同的控制噪声的例子,如:在城市中禁止鸣喇叭;
(4)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因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看到枪冒烟时开始计时,当听到枪声立即停止计时较为准确.此实验中,除了使用秒表外,还需要用刻度尺测量二者之间的距离.
故答案为:(1)固体能够传播声音;(2)变高;振动频率太低,低于人耳听觉范围;(3)声源;城市中禁止鸣喇叭;(4)看到枪冒烟;刻度尺.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声音在固体中传声效果最好,液体次之,气体最差.
(2)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3)防治噪声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4)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比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慢很多,以烟为信号及时,更能反映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的实际情况.
10.下面是小娜和张婷同学做“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现象 (如图所示).
(1)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出现的变化是
(2)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响度与声源的 有关,而且是 越大,响度越
(3)探究过程中,将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 动转化成乒乓球的摆动,采用的思维方法是 (填“转换法”“等效法”或“类比法”).
【答案】(1)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变大
(2)振幅 ;振幅 ;大
(3)转换法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2)使同一支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时,观察到乒乓球弹起的幅度越大;
(3)通过实验可以判断物体振幅是不同的,说明了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而且是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两次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乒乓球的振动而得知音叉的振动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
故答案为:(2)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变大;
(3)振幅;振幅;大;
(4)转换法.
【分析】(2)(3)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时,音叉振动的幅度越大,乒乓球弹起的幅度越大,据此得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4)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转换法.
11.(2016八上·镇江期中)如图所示,在利用钢尺探究影响乐音特性的因素的实验中,小明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发出的声音.
(1)小明发现,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会看到用力越大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越大,听到声音越响.这说明声源的 越大,声音的 越大.
(2)逐渐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听到的声音也不同.伸出桌面的钢尺越长,钢尺的振动越慢,听到声音的越低.这说明声源振动频率 ,声音的 越低.
(3)实验中小明还发现,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只看到钢尺振动得很慢.通过查阅资料小明了解到,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 Hz,这时钢尺发出的声音不在这一范围内,是 波.
【答案】(1)振幅;响度
(2)越低;音调
(3)20~20000;次声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1)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会看到用力越大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越大,听到声音越响,这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与钢尺振动快慢有关,当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频率越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3)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部分体积增大,质量增大,越来越难振动,频率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低,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很难振动,频率小于20Hz,是次声,而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所以人感觉不到.
故答案为:(1)振幅,响度;(2)越低(越小),音调;(3)20~20000,次声.
【分析】(1)响度与振幅有关;(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3)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三、计算题
12.一辆汽车静止在山前方鸣笛,0.4秒以后听到了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1)请求出汽车到山的距离(计算时尽量写出必要的步骤).
(2)用回声测距的方法能不能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说明理由.
【答案】解:(1)喇叭发出的声音传到山的时间t=×0.4s=0.2s,
由v= 可得,汽车到山的距离s=vt=340m/s×0.2s=68m;
(2)用回声测距的方法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答:(1)汽车到山的距离为68m;
(2)不能;因为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解析】【分析】(1)已知喇叭发出的声音经山崖反射后再传到人耳(回声),是两趟路程,再利用速度公式变形求求出汽车到山的距离;
(2)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波.
13.(2016八上·呼和浩特期中)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多少?(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m/s)
【答案】解: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t= ×4s=2s,
由v= 得,该处海水的深度:
h=vt=1500m/s×2s=3000m.
答: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3000m.
【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解析】【分析】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声速,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水的深度.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