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戏》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社戏》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0 08:2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社戏
人教版8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2.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3.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4.领悟鲁迅作品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初感“社戏”
试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梳理“社戏”
从全文来看,最能表达作者情感、充满抒情意味的关键语句是哪一句?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朗读指导:重读“真的”“一直”“实在”“再”“也不再”“好”等,体会破折号表达的遗憾、留恋、怀念之情。
从表达方式来看,文眼往往是议论、抒情的文句,是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语句。从标点符号看,关注破折号的作用:对怀念之情的深化、强化,表示“我”怀念“好豆”,更怀念“好戏”。
本文标题是《社戏》,请找出其中直接描写社戏的片段,看看全文在整体布局上有何特点。圈画,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直接描写看社戏本身的内容很少。
1
看戏前有小朋友的建议、借船、路上风景等。
2
返回途中有偷豆、煮豆、吃豆等情节。
3
从全文看,本文虽名为《社戏》,但直接描写社戏的内容比较少,描写其他事件比较多,其中涉及四样关键物件:船、戏、豆和人。由此可以看出,社戏只是一个由头,看社戏的过程一波三折,因戏而借船,因划船而看戏,因看戏而偷豆,因偷豆而送豆,逻辑清晰,好戏连台。
看社戏风波,寻民风之美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和许多农民很亲近。《社戏》这篇小说取材于他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这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文中的“我”看成就是鲁迅本人。《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部分,课文节选的是后一部分,叙述了“我”少年时回乡看社戏的往事,在记叙看戏的风波中也展现了作者记忆中理想农村的优美画卷。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在绍兴,社也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即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在绍兴,社日演戏由来已久。南宋时,陆游的《春社》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学习过程
通读课文
1.通读全文,感知课文内容,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1)随母归省 (2)乡间生活 (3)戏前波折 (4)夏夜行船
(5)赵庄看戏 (6)归航偷豆 (7)六一送豆 (8)怀念好豆
2.探究“我”的情感,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民风之美。
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豆好吃吗?戏好看吗?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 “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也只不过是农家极普通的罗汉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那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他怀念的到底是什么?
原因(1):旧时江南水乡平桥村——因为开头写了这里“在我是乐土”。 阅读第1-3段,思考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并完成下面表格。
要表现的关键词 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相关内容 分析表达效果
乐土
描写——白描
平桥村概况
记叙、描写
“我”和小伙伴的乡间生活
知识链接
白描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粗线条地勾勒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人物的精神面貌,要求作家准确地把握住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鲁迅的小说是白描的典范作品。鲁迅曾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原因(2):戏前风波——因为课文第5、6、7段详细地记叙了这次看戏前的风波,日日盼望却看不成戏,那着急的心情至今难忘。
要表现的关键词 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相关内容 分析表达效果
看不成戏的着急
记叙
看戏前的一波三折
示例: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怕外祖母要担心。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这样写笔法曲折,很好地表现了“我”看不成戏的“着急”心情,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制造了悬念
心理描写
实写:“我急得要哭。”虚写:“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是”加重语气,三个“了”表达了“我”无可奈何的心情。想象听到锣鼓声,更加突出“我”渴望看社戏的心情
“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其他孩子都开开心心讲戏,只有我不开口。”
记叙
原因(3):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戏,兴奋愉快的心情——几经波折,得之不易的兴奋自然难忘,而且课文也写得比较详细。
要表现的关键词 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相关内容 分析表达效果
和小伙伴一起去看戏的“兴奋愉快”
动作描写
“我们立刻一哄地出了门。”“大家跳下船。”......
示例:“一哄”,有声音,有动作,有神态,有心情,有群体形象,也可以想象个体表现。如果换成“大家上了船”表达效果就差多了,“跳”字有动作有声音有场面,把高兴劲儿写得活灵活现
“轻松” “舒展”与上文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我高兴了。”“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原因(4):和“我”一起去看戏的那群热情、淳朴、友善的小伙伴。
要表现的关键词 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相关内容 分析表达效果
( )的双喜
( )的桂生
( )的阿发
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①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②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时,双喜大声打包票——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③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④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表现双喜考虑周到;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⑤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⑥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同学们,你们认为还有别的原因吗?请仿照老师的示例,阅读文本,分析探究,与大家交流你的发现、看法与感受。
如,怀念的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偷豆、煮豆的好玩、剌激,怀念的是六一公公的大方、友善与热情……
总结内容
3.总结课文所表现的民风民俗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地域与时代 旧时的江南水乡(平桥村)
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自然条件包括地形、自然资源、地势、海拔、气候、水源、土壤、植被等社会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教水平、资源能源、历史文化等
民风民俗的文化内涵:在民风民俗中表现出的民众的情感、思想等意识形态方面的特点
作者的思想情感(作品主题)
偏僻、闭塞,交通不便有山有水,环境优美,风光宜人人们生活自给自足,安定和美教育、文化水平不高......
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真诚友善、彼此和睦封建礼教、等级观念的约束不大精神生活比较富有(每年各村都有社戏活动),看不到物质生活的匮乏和精神生活的闭塞与麻木……
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留恋,对理想农村的向往,对中国社会的期望……
总结: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在文章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穿插使用的。描写可以使文章更生动饱满,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是一种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的表达方式,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之中,使感情同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议论融合在一起而自然流露出来。我们在阅读时要理解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表达方式的,在写作文时,学习名家笔法,也能根据需要灵活、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前文对比
对比《社戏》前文,理解作者情思
对比《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对“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思考这两次看戏与课文平桥村看社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分析表达方式的运用,品味语言,体会和理解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所表达的情思。
问题 “我”的情感 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相关内容 分析表达效果
相同之处 枯燥乏味
不同之处 对人情冷漠的批判,对戏的厌烦
1.两次看戏与课文平桥村看社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这两场戏“我”也都没有看到什么,觉得枯燥乏味,运用记叙、描写表现出来,如看戏的“我”三次都中途告退,还有对老旦的描写等。
不同之处:地点不同,都市和乡村;心情不同,沉重压抑与轻松自在。
2.通过记叙、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情思。
如通过描写这两次看京戏的拥挤,表现的“我”的压抑窝囊的内心,通过语言描写表现的人与人关系的冷漠,还有直接对“我”窝囊压抑的心理描写等等,这都表现了“我”的厌烦和倦怠。
值得一提的是,具有鲁迅特色的一处:“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鲁迅用这种反复排比式的记叙,表现看京戏过程中“我”煎熬难耐的心情,压抑烦闷的心绪,很是精彩。
全文通过前后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风景、人情美的怀念,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附: 社 戏 鲁 迅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的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①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出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
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②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③!”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而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注】①谭叫天(1847-1917年):即谭鑫培,又称小叫天,当时的京剧演员,擅长老生戏。②目连:释迦牟尼的弟子。据《盂兰盆经》说,目连的母亲因生前违犯佛教戒律,堕入地狱,他曾入地狱救母。《目连救母》一剧,旧时在民间很流行。③龚云甫(1862-1932年):北京人,当时的京剧演员,擅长老旦戏。
回味“好戏”
这篇文章题为《社戏》,仅仅是写社戏吗?除了这一场社戏,还有哪些“好戏”?
戏中之戏,戏外之戏;更是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好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