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的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即怎样正当地生活。宗教家断言神的绝对存在,哲学
高二语文试题
2022.5
家则告诉我们,不管神是否存在,我们都要当作它是存在的那样生活,关心自己的灵魂,省
察自己的人生,重视生活的意义远过于生活本身。
(摘编自周国平《苏格拉底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材料二:
注意事项:
T0岁的孔子是人间的立法者。更具体地说,孔子是传统习惯、社会规范与是非标准的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传承者、捉炼者、制定者,他通过《春秋》的编纂,礼乐诗书的整理,并以招徒讲学等方式,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一整套具有规范性的话语体系全面推向社会、推向未来,从而完成了为天地立心、为人间立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法的使命。可以想象,当孔子自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时候,在他的潜意识里,也许就是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指:自己心之所想,就是“矩”;把心之所想付诸言行,就是“垂范”;一种“示范性的言行”,不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就是一套“静态规矩”的“动态表达”么?谈何“逾矩”?既然如此,对于70岁的孔子来说,怎
中
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做,都是正当的,没有“逾矩”的顾虑。这,就是70岁的孔子所
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享有的自由。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孔子作为立法者享有的这种“从心所欲”式的自由,苏格拉底大概是难以体会的。苏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拉底不是某种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捍卫者,更无意为当下及未来制定永久性的规范或权成
材料一:
性的标准。大致说来,苏格拉底是一个秉承神意的使者,更具体地说,他是流行观念的质疑
如何运用理性能力来认识道德,苏格拉底的典型方法是辩证法,亦即亚里士多德视为
者,人生价值的省察者,德性智慧的提倡者,酣睡同胞的唤醒者、劝告者、责备者…履行这
他的主要贡献的归纳论证和普遍性定义。比如说,他问你什么是美德,你举出正义、节制、
样一些角色,既是神的要求,同时也使苏格拉底经常被置于公众趣味的对立面。譬如,普通
勇敢、豪爽等等,他就追问你,你根据什么把这些不同的东西都称作美德,迫使你去思考它
公众都偏爱积累钱财、猎取名誉,但在苏格拉底看来,这是舍本逐末,因为德性与智慧更加
们的共性,寻求美德本身的定义。为了界定美德,你也许又必须谈到正义,他就嘲笑你仍在
重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公众的趣味;再壁如,肥大的良种马喜欢懒洋洋地睡大觉,
没
用美德的一种来定义整个美德。所有这类讨论几乎都不了了之,结果只是使被问者承认对
苏格拉底却偏要做一只马蛇,一心只想刺激这匹懒马,让它清醒过来,这就难免引起懒马的
原以为知道的东西其实并不知道,但苏格拉底也未能为所讨论的概念下一个满意的定义。
厌烦甚至愤懑;懒马如果要摆脱马蛇的刺激,不受打扰地酣睡,最彻底的办法就是处死这只
从逻辑上说,这很好解释,因为任何一个概念都只能在关系中被界定,并不存在不涉及其他
讨厌的马蛇,一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其实就代表了一匹懒马对一只马蛇的正常态度。
概念的纯粹概念。但是,苏格拉底似乎相信存在着这样的概念,至少存在着纯粹的至高的
这,就是苏格拉底作为一只马蛇的命运。换言之,苏格拉底除了选择死亡,没有别的选
善,它是一切美德的终极根源和目标。
择,一除非他不再做一只马蛇,除非他也与懒马一起酣睡,然而,那还是苏格拉底吗?因
现在我们可以解释苏格拉底式辩证法的真正用意了。他实际上是想告诉人们,人心固
此,在苏格拉底与雅典公众的对峙中,苏格拉底要么放弃马虻的神圣职责,要么选择死亡,
有向善的倾向,应该把它唤醒,循此倾向去追寻它的源头。然而,一旦我们这样做,便会发
舍此二途,他没有第三条路可走。这就是苏格拉底面临的现实困境,也是他不自由的根源。
现人的理性能力的有限,不可能真正到达那个源头。只有神能够认识至高的善,人的理性
(摘编自喻中《七旬圣贤的境遇: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
器
只能朝那个方向追寻。因此,苏格拉底说:唯有神是智慧的,人只能说是爱智慧的。不过,
材料三:
能够追寻就已经是好事,表明灵魂中有一种向上的力量。爱智慧是潜藏在人的灵魂中的最
(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
宝贵特质,哲学的作用就是催生这种特质。这便是苏格拉底以接生婆自居的含义。但哲学
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
家不具备神的智慧,不能提供最后的答案,所以他又说神禁止他生育。
苏格拉底我的好朋友啊,我们一块研究吧。要是你对我所说的话有异议,请提出反
苏格拉底所寻求的普遍性定义究竟是观念还是实存,他所说的神究竟是比喻还是实
驳吧,我会听的。要不,你就别再向我重复那句话,要我违背雅典人的意愿
指,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我看来,其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他也无意分得太清。他真正要
跑掉。我虽然很愿意你把我说服,使我按照你的意思办,却只能说服,不能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青年作家被杀后鲁迅震惊,并赋诗一首,表现出他极度的悲愤。
(2)“柔软之心”体现在对青年作家的扶持与提携:①鲁迅与白莽、柔石的交往中有对青年
一、(35分)
作家的信赖与关怀;②柔石被捕后,鲁迅担心天冷他没有被褥,没有收到洋铁碗,表明对
(一)(19分)
青年作家的牵挂和惦念。
1.B(根据材料一,“神是一切智慧的源头”不合文意;苏格拉底相信神的存在,只是对神是比
(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喻还是实指无意分得太清)
二、(35分)】
2.C(A.强加因果;B.《侍坐》中,“曾皙所描绘的春日畅游欢愉图景”体现的是孔子所追求的
(一)(20分)》
礼乐治国的理想境界,材料二中“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种“示范性的言行”,体现的是作
10.C
为社会规范的“自由”,二者概念不同;D.于文无据)
11.B(庄稼丰熟为穰,菜蔬不熟为馑)
3.A(A.体现的是苏格拉底与别人探讨哲学问题的方式;B.C.D.体现的是归纳论证和普遍
12.C(“和《过秦论》一样气势充沛,铺张扬厉”错)
性定义,属于“苏格拉底式辩证法”)
13.同:两人都提倡重视农业。异:贾谊提倡限制商业的重农抑商思想;司马迁认为农、工、
4.①采用递进式结构,结构严谨。首先指出苏格拉底是一个秉承神意的使者,接着具体分
商、虞各务其事,不可偏废
析了苏格拉底不可避免与公众存在着对立,最后指出了苏格拉底不自由的根源;②采用
(“同”1分,“异”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对比、举例、比喻等论证手法,论证充分。如将苏格拉底比作马虻,生动形象地解释了他
14.(1)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
的选择和命运;③论证语言严谨。如使用“大致说来”“更具体地说”“换言之”“除非”等词
之谈。
语,使论证更加严谨、充分,具有说服力。
(2)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每点2分,答出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每句4分,共8分)
5.(1)价值追求:面对死刑的借误判决,苏格拉底坚持正义,体现了重视生活的意义远过于
(二)(9分)
生活本身的价值追求。(2)理性思维品质:①面对异议,苏格拉底请格黎东提出反驳,并
15.A(“为全词奠定了轻松愉悦的基调”错)
表示只能被说服,不能被勉强,体现了以理服人的理性精神;②面对格黎东让他越狱的请
16.①词的上阕描绘了雨后初晴的荷塘景象,“久作长安旅”交代了羁旅在外的处境,这是实
求,苏格拉底步步设问,层层论证,最终证明“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
写;②“五月渔郎相忆否”从对方着笔,把自己的思绪引向故乡,以“小楫轻舟”的梦境作
体现了思维的缜密和说理的严密。
结,这是虚写;③词人将眼前之景与回忆中故乡的景象联系起来,虚实相生,营造出了清
(第1条2分,第2条4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新明丽、如梦似幻的艺术境界,表达了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之情。
(二)(16分)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6.A(“惋惜”错)》
(三)(6分》
7.D(“与《记念刘和珍君》直露显豁、汪洋恣肆的抒情方式一致”错)
17.(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8.①内容上:渲染了月夜寂静祥和的氛围,暗示了新时代的绍兴在鲁迅文化的影响下更具
(2)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活力,引发读者的思考:②结构上:照应题目和开头,以步出酒店、夜访鲁迅故里开篇,以
(3)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坐至夜半、回酒店休息收束,首尾圆和,结构完整;③主旨上:通过夜访鲁迅故里,更深刻
(每空1分,有错误该句不得分)
地认识到鲁迅带给后世的影响,表达了对鲁迅的崇敬之情,升华主旨
三、(20分)】
(每点2分,共4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一)(11分)
9.(1)“挺立的身姿”体现在面对黑暗势力时的毫不畏惧、坚强不屈:①柔石被捕后,鲁迅受
18.C
到牵连,但他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表现出对反动政府的蔑视;②柔石等
19.D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第1页(共4页)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