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文剖析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凭着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赵惠文王:赵武灵王的儿子,赵国第七个君主,在位三十三年,即前298~前266年。惠王十六年即前283年。阳晋:齐邑,在今山东省郓城西。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卿:周天子及诸侯所属高级官职的通称,分上、中、下三级。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闻:闻名、出名。]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蔺:lìn,姓。宦者令:宦官的首领。缪贤:宦者令的姓名。缪,miào,姓。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第一部分(第1~2段),文章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出廉颇和蔺相如,分别介绍了两人的身份和地位。一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地位高低悬殊,影响大小迥异,怎么可以合在一起写传?文章一开头,就使读者疑窦顿生,激起阅读的兴趣。这一段同时也为后文写廉颇自恃功高而鄙视蔺相如的出身埋下伏笔,为以后廉蔺之间的矛盾作了铺垫。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和氏璧:用楚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雕琢成的璧。事载《韩非子·和氏篇》。据古书记载,和氏璧“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后归秦王嬴政,为历代王朝的传国玉玺,后唐末帝李从珂时失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秦昭王:即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即前306~前251年。遗:wèi,送。易:交换。]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地被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见:被,表示被动。即:则,就。患:忧虑,担心。]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的结构,即“可使报秦之人”,在句中作动词“求”的宾语。报:答复、回复。这是描写人物出场的背景,秦以城易璧,揭开秦赵矛盾。面对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左右为难,束手无策。故事这样开头,一是将人物放在尖锐复杂的背景之中,为表现人物性格作铺垫;二是因为求人不得,才有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王问:“何以知之?”[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里打算逃离赵国跑到燕国去。窃计:私下打算。窃,私自、私下。自谦之词。亡走燕:即亡赵走燕。亡,逃。走,跑。]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止:阻止。]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语:yù,告诉。境:赵燕两国的边境。]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与您结交。现在您却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那情势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归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的赦免。’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于,被。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意谓逃离赵国,投奔燕国。束:捆绑。肉袒伏斧质:赤身露体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把上身袒露出来。袒,tǎn。斧质:腰斩犯人的刑具。质,同锧,承斧的砧板。《汉书·项籍传》颜师古注:“质,谓砧也。古者斩人,加于砧上而斫之也。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亏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宜:应该。这里写缪贤荐才。缪贤获罪,欲亡赵走燕,相如劝阻,着重指出缪贤的做法是自寻死路,说明蔺相如有非凡的洞察力,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他提议缪贤“肉袒伏斧质请罪”,自认死罪而求活命,说明他有非凡的胆识。最后借缪贤之口概括蔺相如智勇双全的性格特征,点明本文描写的中心。这段侧面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能,有先声夺人之妙,为下文的叙述张本。]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寡人:寡德的人,旧时君主自称的谦词。不:fǒu,通“否”。]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池换取璧玉如果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国璧玉如果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担负理亏的责任。”而:如果,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曲:理亏。均之二策:衡量予璧不予璧两个计策。均,同钧,权衡,比较。负秦曲:使秦负曲。负,带双宾语,对前一个宾语“秦”是使动关系,对后一个宾语“曲”是一般动宾关系。]王曰:“谁可使者?”[赵王问:“谁可以出使呢?”]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蔺相如回答说:“大王如果真的是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池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没有给赵国,我将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必:如果确实,若硬是。奉:通“捧”。请:动词,表示敬意,请允许我。完: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赵王就派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这一段写赵王召见,从正面初步显示蔺相如非凡的才能。秦王求璧,使赵国面临三大难题:予璧还是不予;予璧,秦城不可得,怎么办;谁能出使秦国。所以,赵王召见蔺相如,立即摆出这三大难题。对于第一个问题,蔺相如说:“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蔺相如审时度势,从“秦强赵弱”的大局出发,不可因一块璧玉而殃及国家安危。对于第二个问题,蔺相如在权衡得失利弊之后,说:“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说明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他有总揽全局,把握主动的超群才干。最后,蔺相如自告奋勇,慷慨赴任,“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则“完璧归赵”,保证既不“见欺”,又不受辱,将赵国君臣久而未决的疑难一一化解,蔺相如大智大勇的形象初步得到展现。]
第3~5段,描写蔺相如出场。这是“完璧归赵”故事的前奏。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章台:秦离宫中的台观之一,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故城西南角的渭水边。奏:呈献、进献。]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传以示:传观,传下去看。以,连词,连接“传”与“示”。美人:指妃嫔。左右:指侍从。相如献上璧玉,秦君臣一片欢腾,山呼万岁,庆贺骗璧成功,眼看故事到此结束。]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玉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点给大王看。”前:用作动词,走上前。瑕:玉上的斑点,疵病。]王授璧。[蔺相如一眼看穿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不是正式接见外臣的处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狂呼万岁庆贺诳骗成功,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于是顿生一计,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秦王不知是计,复授璧。相如将璧取回,主动权在握。]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后退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向上竖直,像要把帽子顶起来,对秦王说。授:交、给。却:退。怒发上冲冠:这是夸张的说法,用以形容极其愤怒。]“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发书:发信。悉:全、都。负:凭仗、依恃。空言:口头上说的话。]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往。布衣,平民,古代平民以麻布、葛布为衣,故称。]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而且因为一块璧玉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逆:违背,触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送出国书。斋戒:一种礼节,古人在举行典礼或祭祀之前,须先沐浴更衣,不茹荤酒,静居戒欲,以示虔诚庄敬,称斋戒。书:国书。庭:通“廷”,朝廷。]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严:用作动词,尊重。修敬:表示敬慕,修,整饰。此谓斋戒、拜送、修敬、皆是临时设辞,以斥责秦王之倨。]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玉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列观:一般的宫殿,此指章台。观,guàn,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秦对赵使不尊重,故不在朝廷接见。倨:jù,傲慢。]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池,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急: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处境危急,这里是逼迫的意思。得璧不等于得胜,蔺相如孤身一人陷于虎狼之国,怎么办?惟有以死相搏,于是“持璧却立”,远离秦王,获得了头与璧俱碎于柱的自由;“倚柱”,构成了头与璧俱碎于柱的条件;“怒发上冲冠”,显出了头与璧俱碎于柱的决心。同时,慷慨陈词,说明“献璧”“复取璧”的缘由,指责秦“无意偿城”,声言“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此时矛盾激化,蔺相如没有了回旋的余地。]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蔺相如拿着那块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睨,nì,斜视。]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从这里而往东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破: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有司:官吏的通称。古时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官吏为有司,此指专管国家疆域图的官吏。案图:查明地图。案,通“按”,审查、察看。都:城。就在蔺相如欲持璧击柱之时,情节也因此急转直下,秦王“恐其破璧”,答应予赵城。从表面看,相如献璧,秦王予城,至此大功告成。]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的手段假装作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度:duó,忖度,推测。特:只,只不过是。诈佯为:诈,诡计;佯为,假装作。另解,“诈佯为”三字同义复用,为,通“伪”。]“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共传:共同传扬,即公认的意思。]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赵王送璧玉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九宾:古时外交上最隆重的礼仪。朝会大典由傧相九人依次传呼接迎宾客上殿。宾,通“傧”。傧相,即赞礼官。]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行取得,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强夺:用强迫的办法夺取。强,qiǎng。舍:动词,安置,留宿。广成传:宾馆名。传,zhuàn,招待宾客的馆舍。相如识破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于是又生缓兵之计,临时设辞,“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不知就里,不得不就范。蔺相如凭着他临场应变的机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取得了第一个回合的胜利。这是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的结果。]
第6~8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的第一个回合的斗争,蔺相如献璧又取璧,胁迫秦王让步。这部分写秦王的诈和怯与蔺相如的智和勇之间的矛盾,构成波澜曲折的情节,显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相如献璧,秦王得璧是一折;相如复取璧,秦王诈许城,为二折;相如提出献璧礼仪,秦王许斋五日,为三折。凡三折,把蔺相如的慧眼和勇气崭露如生。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会把城池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那块璧玉,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衣褐:yì hè,穿上粗麻布短衣。伪装作平民。衣,动词,穿。怀:名词活用作动词,怀里揣着。径道:便道、小路。]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引:延请。读到这里,我们的一颗心顿时吊了起来:秦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又许诺相如“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隆重地第二次接见相如,但是蔺相如却悄悄地把璧玉送归了赵国。如此,则由赵“见欺于秦”变成了秦“见欺于赵”,由“曲在秦”变成了“曲在赵”,蔺相如这样做,不是不仅完全把外交上的主动权拱手送给了秦国,而且再一次置自己于死地吗?]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定明白遵守信约的。缪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缪,通“穆”。秦从缪公起开始强大,到昭王共二十二君。坚明约束:动宾结构。坚明,固定明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约束,捆绑,动词;引申为名词,约定,契约。]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玉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见欺于王:被大王欺骗。见、于合用,表被动。负:辜负,对不起。间,jiàn,小道。这里是名词作状语,“从小路”的意思。]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就立刻捧着璧玉送来了。一介之使:一个使臣。介,个。]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如果先割让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一块璧玉而得罪大王呢?]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当诛:判处死刑。就:动词,接近。这里是承受、接受的意思。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镬,huò,煮汤的大锅。]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唯:通常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的语气。孰:通“熟”,仔细、再三。就凭这一番说辞,蔺相如竟然死里逃生,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现在来看看蔺相如的说辞:“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这里值得深思的是,蔺相如这样公开诋毁秦国,秦王为什么默认不怒?这里涉及当时的文化背景,秦赵和氏璧之争,从某种意义看也是中原文化和秦文化的碰撞。秦昭王闻赵得和氏璧,派人致书愿以十五城易璧,蔺相如的第一反应是:“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后又责问秦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这是典型的理直气壮的讲诚信、尚礼义的关东文化的思维方式。而秦既有原始的戎文化因素,也有春秋战国时代华夏礼仪文化的影响,但起关键作用的则是缪公行商鞅变法之后的功利主义,只重结果,不拘手段。昭王“空言求璧”,得璧之后“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然后又“诈佯为予赵城”,正是这种思想的表现。所以秦昭王在与蔺相如交锋时,始终心虚理亏,面对蔺相如“未尝有坚明约束”的指责,惟有“相视而嘻”,竟无言以对。既然秦国一向不守诚信,所以“臣诚恐见欺于王”,“令人持璧归”也就合乎情理,“归璧”不是“欺秦”,而是害怕“被秦欺”,是你失信于前,我才违约在后。这样,蔺相如一开口便辞锋犀利,气势夺人,占据有理的地位,化被动为主动。接着蔺相如又摆出赵国“坚明约束”,讲求诚信的事实“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由此蔺相如推出一个无可辩驳的结论:“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赵国是诚信之邦,璧玉虽然回去,但只要你恪守信诺,割出十五都,还可以再回来,现在就看你秦国是不是有平等交换的诚意了。蔺相如就这样轻轻地把责任完全推给了秦国,主动权又回到了自己手中。到了这时候,蔺相如自请“就汤镬”,但马上提醒秦国:请你们仔细想想吧,是杀了我,背上不讲信诺的名声,让秦赵结仇好呢,还是让我回国,使秦赵和好更为妥当呢?蔺相如以此提醒秦王,不要意气用事,不要因小失大。]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相视而嘻: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形容秦王与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嘻:惊怪之声,这里作动词用。引:牵、拉。]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秦王就说:“如果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这机会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因而:因之而,就此,趁此。厚遇:好好招待。厚,优厚。遇,招待、款待。]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卒:终于。廷见:在朝廷上正式接见。廷,名词用作状语。归之:使之归,让相如回去。蔺相如的说辞显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聪明的秦王当然知道怎样权衡得失利弊,相如因此能够虎口脱身。如果说,在第一个回合里,蔺相如敢于“头与璧俱碎于柱”,是因为他摸准了秦王“恐其破璧”的心理,故能置之死地而后生,那么在第二个回合里,蔺相如明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而敢于冒“就汤镬”之刑的风险,原来是他看准了秦王心虚理亏的本质。蔺相如的智就在于他巧妙地把赵“理曲”说成“理直”,把秦“理直”说成了“理曲”,表现了极高的雄辩之才。]
第9~11段写蔺相如与秦王进行的第二个回合的斗争,蔺相如归璧之后,在秦廷据理力争,逼秦王“毕礼而归之”,终于完成使命。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大夫:官名,分上、中、下三等。相如奉命使秦,按照当时外交上的通例,当已取得大夫之衔。]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第12~13段,蔺相如“使不辱于诸侯”,功成加官,秦赵两国的矛盾得以暂时缓和。
第二部分(第3~13段),以“和氏璧”为线索,记叙了蔺相如“完璧归赵”故事的经过及其前因后果。这部分可分三层。第3至第5段为第一层,通过缪贤的介绍和与赵王的对答,初步显示蔺相如出众的才干。第6至第11段为第二层,作者叙述了“完璧归赵”故事的经过,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外交较量,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蔺相如大智大勇的崇高形象。第12~13段是第三层,“完璧归赵”故事的尾声。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后来,秦军讨伐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拔石城:时在赵惠文王十八年即前281年。拔,攻下。石城,赵国地名,在今河南省林州西南八十五里。明年:过了一年,即第二年。]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结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使使者:派遣使者。西河: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古称西河,在今陕西省渭南地区黄河以西之地。渑(miǎn)池:战国时韩邑,后属秦,即今河南渑池县。渑池在西河以东,所以秦称其为“西河外”。渑池之会,时在赵惠王二十年即前279年。渑,miǎn。]赵王畏秦,欲毋行。[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毋:wú,不。]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计:商议。]赵王遂行。相如从。[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诀:jué,辞别,告别。这里有准备不再相见的意思。度:duó,估计。道里:道路里程,行程。会遇之礼:相见会谈的仪式。绝秦望:断绝秦国的念头。指秦国可能扣留赵王作人质来进行要挟的打算。]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这一段写渑池之会的背景和会前的计议。渑池之会是在危险的局势下发生的,秦伐赵“拔石城”,复攻赵,“杀二万人”,约赵王“相会”,名义上“为好”,实际上是恃强凌弱,不怀好意,甚至还有可能借机扣留赵王作人质。赵王因此又陷入两难境地。文章通过这样的背景交代,烘托了这次赴会环境的险恶,任务的艰巨,从而反衬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非凡作用。廉颇诀别赵王的一席话,一方面进一步暗示此次行程凶多吉少,给赵王和蔺相如的出行渲染了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气氛,同时也表明廉颇的忠心和深谋远虑,廉颇不但勇于冲锋陷阵,而且很有政治头脑,对赵国赤胆忠心,为后文廉、蔺矛盾的解决作铺垫。]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秦王喝酒喝得高兴了,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好音:爱好音乐。好,hào。瑟:sè,同琴相似的一种乐器,通常有二十五弦。]赵王鼓瑟。[赵王就弹起瑟来。鼓:弹奏。]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御史:战国时史官之称,专管图籍、记载国家大事。明清时指主管纠察的官吏。渑池会上,秦王盛气凌人,炙手可热,玩赵王于股掌,先是叫赵王弹琴为其饮酒助兴,接着秦御史上前大书一笔,一个“令”字,不仅把赵国置于秦国的臣属地位,而且视赵王以优伶的身份,这是对赵国的极大侮辱。]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里也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也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声:秦国乡土乐曲。盆缶:均为瓦器。《史记集解》引《风俗通义》:“缶者,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也。”缶,fǒu。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缻,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缻,即“缶”。]秦王怒,不许。[秦王发怒,不答应敲缶。]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在这时候蔺相如走上前去进献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击缶。[秦王不愿意敲击瓦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泼溅在大王身上!”五步之内:言距离近。请得:请求许可。本是委婉之辞,此处软中带硬,借以威胁。以颈血溅大王:拿头颈的血溅在大王身上。意谓跟秦王拼命。紧要关头,蔺相如的大智大勇顿时迸发出来,只见他大步上前,步步紧逼,“前曰”“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前”“跪”,这是两个极为普通的动作,却表现出蔺相如极不平常的机智和勇气,惟有“前”,再“前”,才构成与秦王“五步之内”的距离;“跪”,既表示了对秦王的恭敬,又暗藏了杀机,因为“跪”便于一跃而起,为其“以颈血溅大王”蓄势。通过这两个动作,一刹那之间,局势急转直下,在总体上赵虽然仍处劣势,但从局部看,秦王全在蔺相如的掌握之中、控制之下。]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刃:刀锋,此处用作动词,意为杀。靡:mǐ,倒退,吓倒。秦君臣见势不妙,“左右欲刃相如”,而“相如张目叱之”,一声断喝,神勇无比,如山崩地裂,如电闪雷鸣,仿佛就要“血溅秦王”,秦“左右”投鼠忌器,吓得“尽靡”,作者描绘蔺相如神形兼备,如闻其声,如见其状。]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怿:yì,高兴、喜悦。]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回过头来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顾:回头。蔺相如迫使秦王击缶后,“顾召赵御史”书,这个“顾”字蕴涵了许多深意。它告诉读者,蔺相如已“前”,而赵御史还呆立在原处,但相如并不折返回来,而是仅回过头,仍据守威胁秦王的有利位置,可见他是处处谨慎,一着不让,决不授敌以可乘之机。赵王弹琴,秦御史立即“前书”,说明秦早有预谋;而秦王击缶,却要“顾召”,说明赵国君臣卒逢变故,呆若木鸡,以此反衬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超凡。秦御史书,秦王“令赵王鼓瑟”,傲慢强横;蔺相如将“令”字改成“为”字,既维护了赵国尊严,又不过分伤害秦王自尊,有理有节,表现了很好的外交才华。]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给秦王献礼。”寿:用作动词,向人进酒或献礼。]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献礼。”咸阳:秦国的都城,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这段文字生动地叙述了渑池之会的经过。渑池会上,秦王步步紧逼,耍弄赵王,蔺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秦王终于由“怒”而“不肯”,由“不肯”而“不怿”,虽“不怿”而不得不为赵王“击缶”。作者把这场短兵相接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在激烈的对抗冲突中,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突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把蔺相如那蔑视强权的凛然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再一次为我们展示了蔺相如大智大勇的高大形象。鉴赏这段文字,要特别注意细节的描写,“前进缶”“跪请秦王”“张目叱之”“顾召御史”,诸如此等细节,作者只在行文之中随加点染,并不加以工笔细描,或是重彩涂抹,更无一字评议。可是因为这些行动都是发生在千钧一发、无暇思索的紧张时刻,几乎全是一种下意识的举动,非反应机敏、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智大勇的人不可以为之,因而这样的描写便能塑造一个威武壮烈、英勇无畏的爱国者形象!怪不得明代凌稚隆说:“相如渑池之会,如请秦王击缶,如召赵御史书,如请咸阳为寿,一一与之相匹,无纤毫挫于秦,一时勇敢之气,真足以褫秦人之魄者,太史公每于此等处,更著精神。”]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竟酒:酒宴完毕。加胜于赵:胜过赵国,意思是占赵国的上风。加,动词。胜,这里作名词。]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盛设兵:大规模部署军队。盛,多。]既罢,归国,[渑池之会结束后,回到赵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第16~17段,写斗争结果。秦“终不能加胜于赵”,这是外交上的胜利。“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点出外交上的胜利,是以廉颇陈兵边境、严阵以待的军事力量作后盾的,暗点了廉颇的作用。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说明赵王知人善用,同时也催生了廉蔺之间矛盾。文章自然地过渡到第四部分。]
第三部分(第14~17段),渑池之会,蔺相如再次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挫败了秦王的阴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徒:只、不过。口舌:代指言语。素贱人:本来是卑贱之人。指相如为宦者令的舍人。素,向来、本来。]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宣言:对外扬言。廉颇居功自傲、这是矛盾的发生。这几个句子呼应了篇首,文章开头概括介绍廉、蔺两人身份,前为上卿,后为门客,一贵一贱,两人地位高下悬殊。文章结尾,廉颇居功自傲、囿于贵族等级观念、甚感不平的一段牢骚话,有力地回应了开头的伏笔。]相如闻,不肯与会。[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相如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意跟廉颇争位次高下。争列:争班列、位次。列,职务、职位。]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相如就掉转车子避开他躲藏起来。已而:不久,过了些时候。匿:藏。面对廉颇的骄横,蔺相如退让回避。这段文字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非常高明,写廉颇,只写他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以突现他的骄横张扬;写蔺相如,只写他的行动,透过“闻”“称”“望”“避”“匿”,暗示出他内心的隐忍谦让。]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的原因,仅仅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恐惧得太过分了。即使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相与:共同,一齐。谏:下对上的劝告。臣:秦汉以前表示谦卑的自称,对方不一定是君主。去:离开。同列:同一个职列,指二人同为上卿。殊甚:太过分。殊,很、极。甚,过分。且:连词,即使,表示假设兼让步。羞之:以之为羞。羞,意动用法,以……为羞。之,指蔺相如竭力退让廉颇的做法。不肖:不贤、不才。]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公:敬称对方之词。廉将军孰与秦王:即“廉将军孰与秦王甚”的省略,意为“廉将军与秦王孰甚”。]曰:“不若也。”[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蔺相如说:“像秦王那样有威势,我蔺相如却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大臣们。我蔺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驽:nú,劣马,比喻庸碌无能。独……哉:表示反问,难道……吗?]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的原因,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顾:但是、只是。加兵于赵:对赵国动武。]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如果现在两虎相斗,那情势必不能都活下来。不俱生:不共存,谓必有一死。]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我所以采取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头而把个人的怨仇放在后头啊!先:意动用法,以……为先。“后”用法同。写蔺相如向舍人说明避让廉颇的原因。“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表现出蔺相如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和命运为重的高贵品德。]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浅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鞭打。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荆,灌木,古代常用它的枝条做成荆杖。因宾客:通过自家的宾客引导。因,通过、经由。鄙贱:见识鄙陋,身份卑贱。自责之词。将军:指蔺相如。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因此卿统称“将军”。战国时“将军”开始作为武官名,而卿仍有“将军”之称。这里写廉颇悔过,负荆请罪。]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最终两人互相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卒:终。刎颈之交:即生死之交。写矛盾的解决,将相和好。]
第四部分(第18~21段),负荆请罪,廉、蔺交欢。这部分并写廉、蔺二人,写廉、蔺矛盾的激化与解决的过程。
在结尾的这一部分里,作者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使蔺相如的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作者把蔺相如面对秦王与面对廉颇的态度进行对比,从多层面表现了蔺相如的“勇”。为了维护赵国尊严,面对威武的秦王和如虎似狼的秦臣,蔺相如临场不慌,临危不惧,廷叱秦王,辱其群臣,敢于头与璧俱碎于柱,敢于以颈血溅秦王,这说明他有不畏强暴之勇,有不怕牺牲之勇。同样,为了使秦国“不敢加兵于赵”,蔺相如面对廉颇的嫉妒和侮辱,忍辱抱屈,一味退让,说明他有隐忍退让之勇。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真正的大勇之士!
作者把蔺相如和宾客对比,表现蔺相如过人的见识和气量。对于蔺相如一味退让廉颇,门客以为蔺相如“恐惧殊甚”,以之为羞,竟至于“请辞去”。而蔺相如心里想的是“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时时事事想的是国家的利益和安危。为了国家,他可以赴汤蹈火,为了国家,他可以忍辱含垢,一个尽忠报国之士的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扬言“必辱之”。而蔺相如念及“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深知廉颇是支撑赵国大厦不可或缺的一根大柱,是名闻天下、战功显赫的良将。蔺相如爱国忠诚,不以“争列”为念,更重要的是,相如明白“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让,不是害怕廉颇,而是考虑赵国的安危。在这个事件中,廉颇与蔺相如,一为私,一为国,一个目光短浅,一个计虑深远,境界高下,识见深浅,不判自明。更妙的是相如这番内心话不是义正词严地在大庭广众之中向廉颇说出,而是在舍人因为这件事准备辞退,不得已之时才在府内讲出来的,这更让人感动。当廉颇听到这些话后“肉袒负荆”,又从侧面反映了相如的识见和处事的深谋远虑,确非常人可比。总之,廉蔺交欢的故事,进一步展示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司马迁评说完全正确:“相如一奋其气,威信(伸)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形象概要
蔺相如——目光远大、心胸宽阔的爱国者;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大智大勇者;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的外交家。
廉颇——勇于冲锋陷阵,很有政治头脑,坦率真诚,知错就改,是一个热爱祖国的有勇有谋的将军。
写作特色
1.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
这篇课文以写蔺相如为主,廉颇为辅。写蔺相如,没有写他一生的事迹,只选择了他一生中的三个片断来写,突出他的性格特征。“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他对敌斗争的大智大勇;“负荆请罪”,写他对内的顾全大局、团结为重。三个典型事件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蔺相如的思想品质,取得了集中、凝练、鲜明的艺术效果。写廉颇,主要从“负荆请罪”这个典型事件中反映他的思想变化和性格特征,同时也在前两个事件中给读者以暗示。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司马迁善于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蔺相如这个人物是在秦国威胁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又在秦廷上与秦王面对面紧张而尖锐的斗争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他处理与廉颇的矛盾,是那样的谦让,似乎是在逃避,却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对待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从中我们能清楚、全面地认识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思想性格。
3.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这篇课文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对话占了很大篇幅,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如蔺相如劝缪贤肉袒伏斧质请罪;蔺相如建议赵王以璧易城,分析利害,提出对策,不由人不信服。蔺相如在秦廷向秦王说的话,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方寸不乱;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有时怒不可遏,以死抗争。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出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勇有智、能言善辩的外交家。
主旨探究
对这篇文章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本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赞美了蔺相如的智勇与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赞美了廉颇的忠于赵国与勇于改过。
2.本文反映了战国时候诸侯之间尖锐复杂的斗争,揭露了秦国恃强凌弱、欺诈专横的暴行,赞美了那些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与强秦斗争的外交家和军事家。
对这篇文章的主旨,你是怎么看的呢?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