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
两弹:
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
一星:
人造地球卫星。
我国是何时掌握原子弹的?
我国的原子弹之父是谁?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时间:
人物:
1964年10月16日
邓稼先
地点:
西部戈壁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钱学森,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后赴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
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他于1947年被麻省
理工学院聘为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火箭
专家。他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
国,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
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钱学森
邓稼先
邓稼先,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赴美留学,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1958年的一天,在二机部部长办公室里,邓稼先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中国自己的原子弹谈何容易,那时中国还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缺乏资料,外国的研究成果又都严格保密。
邓稼先说:“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后来,他和许多科学家同心协力,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成功。
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逝世。研制原子弹是国家机密,所以邓稼先一生都默默无闻地工作和奉献着,直到逝世后,他的名字才广为人知。
“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材料研读
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
域占有一席之地》
结合材料,想一想,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杨利伟走出舱门
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翟志刚太空漫步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能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
相关史事
1979年5月,美国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访华时,我方送给他1.5千克杂交稻种。这些种子被带回美国试种后,表现出明显优势,比美国当地的水稻良种增产33%~93%。这引起了威尔其的极大兴趣。1980年,威尔其来华与中方正式签订了中国杂交水稻技术转让合同。这是我国农业第一个对外技术转让合同。袁隆平等人也应邀赴美国进行技术指导。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有什么意义?
①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袁隆平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20世纪60年代,为寻
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
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
量展开研究。中国药学家
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
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70年
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文化事业的发展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文学、戏剧、电影、音乐
等领域都取得了累累硕果。长
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
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
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那一时期的出色作品。
《茶馆》
《东方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科技文化成就
科技
“两弹一星”(邓稼先、钱学森)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杨利伟)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翟志刚太空行走)
杂交水稻(袁隆平)
青蒿素(屠呦呦)
文化
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
作家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课
堂
小
结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日常生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当家做主,经济
恢复,物价稳定,人
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
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0世纪70年代的衣着
现代服装
衣
食
饮食结构单一
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住
住房拥挤、设施简单
面积扩大,装修和居住环境改善
相关史事
1978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只有6.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为8.1平方米。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城市里的许多人告别了拥挤的大杂院,搬进了规划整齐的居民小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单元房。许多农村的情况也有明显好转,砖瓦房代替了土坯房和茅草房。在一些富裕农村,还建起了漂亮的住宅小区。
美丽乡村
上海的居民小区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材料研读
结合右表,搜集材料,说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交
通条件很落后。新中国成立
后,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改善
交通条件,并取得巨大成就。
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
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的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
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与世界
许多国家的大城市设有直通航
线,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城市道路建设也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如今汽车进入千家万户
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汽车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长途旅行时,人们可以选择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多种交通工具。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
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固定电
话早已进入千家万户,移动
电话的使用十分普遍。
中国的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通
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时间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原因
衣
食
住
行
经济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低,物资匮乏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解放
买衣服凭布票,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衣着丰富多彩,服饰成为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温饱问题
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
步行、自行车、火车等
地铁、出租车、私家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
单元小结
1.改革开放前,人们曾使用过五花八门的粮票、油票和布票,反映了当时我国( )
A.经济落后,物资匮乏
B.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C.市场经济,政府把控
D.打击投机,平抑物价
A
课
堂
练
习
2.1987年北京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23.6公斤,比1978年减少59.1公斤,下降32.3%。对此现象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北京粮食供应紧张,粮食供不应求
B.改革开放后,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
C.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缓慢,长期滞后
D.居民工资低微,无力购买粮食
B
3.下列表述,不符合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总体状况的是( )
①衣着单一,质量较差
②吃饱吃好,追求营养
③住房短缺,狭小拥挤
④交通发展,出行便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1.(2020·四川成都·14)每年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50年前的这一天,我国航天领域发生的一件大事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使我国成为第五个进入太空时代的国家。这件大事是指中国( )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艘无人飞船试验成功
C.第一位航天员被送人太空 D.第一位航天员完成太空行走
2.(2020·江苏无锡·12)“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材料中赞誉的“他”是(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袁隆平 D.钱学森
中考演练
A
C
3.(2020·贵州遵义·34)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是( )
A.贾平凹 B.莫言
C.屠呦呦 D.路遥
4.(2020·甘肃武威·4)有一位科学家、物理学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妻子说:“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这位科学家是( )
A.焦裕禄 B.邓稼先
C.钱学森 D.黄继光
B
B
中考演练
5.(2020·山东菏泽·12)右图是2020年4月24日,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纪念邮票。和此邮票有关的卫星是( )
A.嫦娥一号 B.东方红一号
C.神舟一号 D.北斗导航卫星
6.(2020·山东省临沂·16)图5中的人物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是( )
A.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B.发现了治疗癌症的新方法
C.创新了治疗心脏病的方法
D.改进了治疗脑血栓的方法
B
A
中考演练
8.(2020·内蒙古赤峰·11)下图是某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总结的史实摘要,你认为图中内容的共同影响应该是( )
7.(2020·安徽·9)词汇变化反映时代变迁。《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时曾一次性增收了5000多个新词条,如市场经济、超市、电脑、绿色食品、下海等。本次修汀可能发生在( )
A.1956年 B.1978年
C.1984年 D.1996年
D
D
A.加强了中国对外交往
B.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
C.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
D.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中考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