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三、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开篇词)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吗?那你一定能记住不少熟悉的三国人物的面孔,请同学们一边听歌曲,一边欣赏图片,然后选一个最感兴趣的人物谈谈看法。
二、作者及《三国演义》简介(课下注释)
三、朗读课文 理解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需要积累的词语,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划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读准字音
3、翻译句子
四、研读课文 把握事件
1、什么原因直接导致杨修的死?
“鸡肋”事件
2、如果没有这件事,操会杀修吗?那杨修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杨修数犯曹操之忌
3、课文写了杨修数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4、复述故事
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在小组内复述。
要求详细具体,要加进自己的想象,活画出人物的心态
五、探究课文 辩论死因
辩题:正方:杨修恃才放旷,终致杀身之祸。
反方:曹操忌才嫉能,处死杨修以消除祸患。
男生代表,女生代表抽辩题。并各选四名同学担任辩手。其他同学是辩论团成员,支持本团并补充材料等。
老师提醒学生,一、四辩主要负责陈述和总结观点,二、三辩主要负责收集自由辩论的材料、观点,要反应快,抓得住对方的漏洞要害,抓准时机给以反击。
学生准备2分钟
老师担任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
学生辩论
学生主辩总结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
老师点评并总结:1、杨修死因有三:(1)是由于杨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嫉妒她的才能,故杀之以除心腹之患;(2)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他的被杀也是咎由自取;(3)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2、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嫉才妒能、阴险狡诈的奸雄形象,而在正史的记载中并非如此、请同学们课外阅读陈寿的《三国志》,了解历史上真正的的英雄曹操。
六、延伸拓展 体验反思
???“杨修之死”给你什么启示或感想?在生活中如何对待“杨修”这样的人呢?
七、作业
1、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2、(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杨修之死》说课稿 一、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 1、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课的重点,这里不再赘述。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这节课也将采用这一方法。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 3、对教材的处理 作为名著中的名篇,《杨修之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为时已久,在学习这篇老课文时,怎样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进行了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在早读课时充分预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理解处教师及时点拨明确,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小说的内容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本课中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教师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一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这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至于教学环节的安排中,是先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再探讨杨修的死因,还是先探讨杨修的死因,再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我的考虑是,在学生充分探讨杨修死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提炼人物形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若先概括形象,则学生在探讨死因时就不太容易形成不同的看法。 最后的拓展迁移部分,实际上是希望学生从杨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目标的设定 1、基于以上分析,设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部分提到:“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确立为: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三、学法设计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文章进行表面化的理解。 3、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应采用的方法 学生课前结合课后习题一进行充分预习,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并对杨修死因能有自己的认识,为课堂中的探究讨论打下基础。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对问题各抒己见,再辅之以教师适时地点拨归纳。从而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 四、教法设计 1、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安排 情境导入——初读课文(把握情节)——再读课文(探讨死因) ——研读课文(概括形象)——拓展迁移——作业布置 2、重难点突破方法 ①????设疑激趣法,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 ②????引导点拨法,在探讨杨修死因时,学生可能会谈的不够深入,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 3、导入和过渡的设计 由《三国演义》开篇词(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进入情境。 各个教学环节的国度,则根据上下环节的内容,或设疑或总结,自然过渡。 4、教辅手段的运用 本节课之所以选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是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图片、声音的选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进入到课堂情景中;二是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清晰明了,更易把握。 五、作业设计 1、作业设计目标及意图 ①、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②、(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作业一,学生上课时已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应进一步深入思考,形成文字材料,对学生的触动更大。 作业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结合《观沧海》、《短歌行》以及正史中的曹操形象和小说中的曹操形象进行一番比较,应该会更好的认识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拥刘反曹”的倾向。 2、难易梯度和针对性 作业一相对较容易,学生有话可说。 作业二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并能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有一定的挑战性。
课件22张PPT。杨 修 之 死罗贯中营山金华希望小学校 伍红英杨修刘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诸葛亮关羽张飞孙权周瑜鲁肃诸葛亮曹操杨修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时间:公元219年夏 地点:阳平关外
背景:故事发生在曹、刘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朗读课文 理解文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需要积累的词语,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划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庖官( ) 夏侯惇( )主簿( ) 分食讫( )谮害( ) 绰刀( )Páo dūnbù qì zèn chāo读准下列字音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侍卫?”
3、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翻译下列句子
什么原因直接导致杨修的死?杨修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鸡肋”事件杨修数犯曹操之忌研读课文 把握事件回顾:杨修数犯曹操之忌。改造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揭发“梦中杀人”告发曹丕密谋教植斩吏而出为曹植作答教竟取匙与众分食讫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知其事,迳来告操君奉王命而出……为曹植作答教十几条虽称美,心忌之丞相嫌园门阔耳虽喜笑,心恶之愈恶之愈恶之大怒大怒,有杀修之心生活小事宫廷斗争逐 渐 加 深(插叙)反方:
曹操嫉才妒能,处死杨修以消除祸患。探究课文 辩论死因正方:
杨修恃才放旷,终致杀身之祸。PK“杨修之死”给你什么启示?在生活中该如何对待“杨修”这样的人呢?延伸拓展 体验反思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杨修这个素负才名的文士,当他自以为
能读解曹操的心思时,等待他的却是死亡。后人诗曰: 小 说 中 的 杨 修 走 了,留 给 我 们 的 是 无 尽 的 思 索……
如 果 我 们 用 功 利 的 目 光 审 视 杨 修,那 么 他 的 举 止 无 疑 是 自 取 灭 亡,令 人 费 解。 然 而,在 杨 修 身 上,我 们 却 可 以 感 受 到 什 么 是 个 性 飞 扬,什 么 是 疏 放 洒 脱,什 么 是 君 子 坦 荡 荡,什 么 是 独 步 啸 群 雄。 翻 开 罗 贯 中 的 《三 国 演 义》,我 们 看 到 一 位 位 血 肉 丰 盈 的 知 识 分 子 如 杨 修 者,大 多 以 悲 剧 的 命 运 结 束 了 自 己 的 人 生 之 舞。
但,那 不 是 他 们 的 错! 斯 人 已 逝,作 为 生 者,我 们 可 以 选 择 韬 光 养 晦 的 人 生 哲 学。然 而 , 我 们 不 应 该 鄙 弃 甚 至 打 击 那 些 才 华 外 显 、放 旷 直 言 之 人。
因为,没有宽容就没有未来。 这 堂 课 就 要 结 束 了,但它 带 给 我 们 的 思 索 也 许 远不 会 停 止,相 信 我 们 都 会 渐 次 成 长 为 一 个站 立 的 人布置作业:
1、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2、(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篇文章。
推荐网站:
春韵网站 http://www.chunyun.net
三国艺苑 http://www.sanguocn.com书海引航:重温经典开阔视野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荒城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
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
一夜风云散哪……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
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