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龙西北八校联合体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学科试卷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C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国民对社会财富配置的关注一旦转向‘差距内涵’”错误。曲解文意。从原文“而一旦演化为后一类,社会表情就会向社会焦虑、社会愤怒等不合作型演化”可知,“出现社会焦虑等社会表情”的原因并非“国民对社会财富配置的关注一旦转向‘差距内涵’”,而是财富配置差距“演化为后一类”,即财富配置差距体现为“长期差距”“沉淀差距”等状况。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B.“是为了论证社会表情与个体表情存在类似的地方”错误。论证分析有误。引用社会学家库利的话语,是为了论证“群体甚至整个社会也有表情”。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A.“这个拐点就是人均GDP3000美元”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而一旦发展水平越过拐点如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可知,“人均GDP3000美元”只是可作为拐点的标志之一。
B.“当社会财富配置随经济发展出现差距……”错误。信息遗漏。原文为“随着发展水平继续提升,当财富配置差距扩大局面持续一段时间后,国民对社会财富配置的关注就会从‘扩大程度’转向‘差距内涵’”,选项漏掉了“当财富配置差距扩大局面持续一段时间后”这一条件。
C.“如果……就……”错误。表述绝对。由原文“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如果主流意识形态缺乏引领力,而社会稳定的调节能力也差,必然会导致一些社会群体无法正确认知社会、他人与自我,从而作出错误的社会判断,使其社会表情与客观现实之间形成错位”可知,要“在社会群体中形成合作型的社会表情”,除了“主流意识形态具备强大的引领力”,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会稳定的调节能力”。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C 5.A
6.①空间利用率更高,核心舱内部结构更简洁;
②使用更先进的三结砷化镓电池,光电转化率高,无需散热板;
③巡天光学舱与“天宫”空间站共轨运行,维修方便;
④使用霍尔推进器,调整大气阻力带来的轨道高度损失,效率更高。
(一条1分,两条3分,三条5分,4条6分)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资源舱是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错误。由原文“生活控制舱又分大柱段、小柱段,是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可知,“生活控制舱”是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领先世界”错误。由原文“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的顺利对接运行,标志着中国‘天宫’空间站建设完成了重要一环”可知,文中并没有说我国空间站建设技术领先世界,属于无中生有。
C.“乘舱返回时被东风着陆场准确搜救”错误。由原文“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也是东风着陆场首次执行载人飞船搜索回收任务”可知,他们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D.“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3名乘员的安全着陆”错误,由原文“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可知,应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而不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由原文“相较于国际空间站,‘天宫’有明显的后发优势。设备技术进步让‘天宫’的空间利用率更高,其核心舱内部结构更简洁”可知,“天宫”空间站空间利用率更高,核心舱内部结构更简洁。
由原文“‘天宫’太阳能组件使用更先进的三结砷化镓电池,具备良好高能量密度以及特殊环境耐受性能,光电转化率可以达到30%,而国际空间站4部太阳能电池翼转化率不及15%,在进行电力传输时还需要专门的散热板进行控温,‘天宫’却不需要”可知,“天宫”空间站使用更先进的三结砷化镓电池,光电转化率高,无需散热板。
由原文“‘天宫’将来的巡天光学望远镜是一个独立舱段,巡天光学舱与‘天宫’空间站共轨运行,在轨维修时与空间站对接即可”可知,巡天光学舱与“天宫”空间站共轨运行,维修方便。
由原文“‘天宫’空间站使用霍尔推进器调整大气阻力带来的轨道高度损失,而国际空间站却使用货运飞船来帮助调整”可知,“天宫”空间站使用霍尔推进器,调整大气阻力带来的轨道高度损失,效率更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C
8.如“他很郑重地从别的牢监里叫了一个懂得外国话的囚人”,用“郑重”这样的反语,明褒暗贬,以造成讽刺效果;
如“我没有读过《论语》,不知道”,借“我”的口吻插入议论,压抑的愤怒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如“为着‘人道”,也许是为要替中国革命‘保存’干部的缘故”,运用引号,表示否定和讽刺,“人道”辛辣地讽刺了狱卒打着正义的旗号摧残革命者。
(任何两点均可满分,例子1分,分析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注意:两点必须是两种手法。)
9.①写麻雀是为了衬托囚房里的革命者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
②写狱卒,是以他的冷血和残忍,反衬革命者不屈的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③一正一反,塑造了革命者丰满的形象,他们既是普通人,也是反抗者。(每条2分)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A.“联通外界,获得营救和自由”错,由“请它顺便带封信出去。写上这样一句话:‘请爱惜你的每一分钟的自由,朋友。捉篮桥监狱囚人启。’”可知,文中革命者们并未有过希望通过麻雀联通外界获得营救的想法;
B.“暗示了它将死于非命的悲惨结局”错,“小麻雀没有食欲,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只是因为它被囚在牢中,失去自由,没有暗示它“将死于非命”的意味;
D.“耐心劝慰他认为要自杀的小柳,展示人性的复杂”错,小柳根本没有自杀的念头,狱卒劝小柳不要自杀,完全出于主观臆断,是为惩罚革命者找理由,并非缘于善良,也没有表现人性的复杂。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首先“讽刺”手法是用夸张的手法暴露对象的缺点和可笑之处,以达到贬低的效果。再从文中举出带有讽刺效果的语言,结合具体语境加以分析即可。
如“他很郑重地从别的牢监里叫了一个懂得外国话的囚人”,“郑重”原本是褒义词,“严肃认真”之意,此处用于一个叫“二十七号”的狱卒,为了查找小柳想要自杀的证据,专门找了一个懂得外国话的囚人,替他做翻译。“郑重”一词褒词贬用,刻画了狱卒丑恶的嘴脸。
再如“我没有读过《论语》,不知道”,原文“他还用上低音唱了一曲不知谁作的《甜蜜的家》的短歌,并且引证说,孔夫子也曾经说了“甜蜜的家”是很重要的”。一个根本不懂《论语》的外国狱卒居然用孔夫子的《论语》来说教,“我没有读过《论语》,不知道”正话反说,这句议论,是真正读过《论语》的中国人对狱卒的蔑视和讽刺。
类似的讽刺语言还有“为着‘人道”,也许是为要替中国革命‘保存’干部的缘故”,加引号的两个词“人道”“保存”运用反语,表达了与字面意思相反的含义,是“非人道”“摧残(迫害)”之意,这种反语加强了否定和讽刺意味。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形象塑造和构思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结合“它不吃,眼睛只望着铁窗子外的一小块还很明亮的天空,拍动它的小翅膀,想飞出去。它真像一个第一次被捕的囚人,没有食欲,而且是极度的不安和焦躁”“我们好像看见我们对于自由生活的一个黄昏的快乐的梦想也被抛到了窗子外”可知,麻雀被关在牢房,失去了自由,但向往外面的蓝天,写麻雀是为了衬托囚房里的革命者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
结合“小柳被判决吃三天冷水饭”“手捏着棍身,用那系在柄端的白色细麻的绳圈,在你的手背上、眼角上随意地抽打两三下。给你留下两三条精致的、红色的鞭痕”“那一次二十七号灌了小柳三天冷水饭”“他把它丢在走廊上,用他穿着硬底皮鞋的右脚踩在它身上”可知,狱卒用吃冷水饭虐待监牢中的革命者,残忍的抽打他们,而在这种冷血和残忍之下,革命者顽强生存,写狱卒反衬革命者不屈的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可见,写麻雀是从正面塑造革命者向往自由和美好的形象;写狱卒,是从反面衬托革命者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古代诗文阅读
10. B 11. D 12. C 15.D
13. (1)王世贞去职离官奔赴京城,和弟弟王世懋每日跪倒在严嵩门前,痛哭流涕,请求严嵩宽恕。
(2)王世贞最初与李攀龙轮流主持文坛,李攀龙死后,王世贞独自主持文坛二十年。
(每句4分)
14. 原因:①张居正当朝为相时有意提拔王世贞,而王世贞却对张居正不太亲近依附。②王世贞认为地震是因为臣权过重,致使大地不安,借此以规劝张居正。结果:张居正借皇上的名义罢免王世贞的官职。(原因2分,结果1分)
16.①有伤别之情:诗人描写溪云压头、霜雪染白两鬓的画面,勾勒出一种苍凉的氛围,表达出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②有开阔胸襟:虽然不舍分别,但诗人理智地告诫学生用不着太多的书信问候,要用心做学问,希望能早日登科及第。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等到王世贞被提拔为南京刑部尚书,御史黄仁荣说王世贞先前被弹勃,不应享受俸禄,他依据旧例据理力争。王世贞再三称病辞官,于万历二十一年卒于家。
根据上文,王世贞先前两次被弹劾,“先被劾”不宜断开,排除AC。
“据故事力争”是完整的句子,“力争”是谓语,并且王世贞是后一个句子的主语,在“力争”后断开,排除D。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D.“表示官职晋升的词还有‘擢’‘拔’‘权’‘假’‘补’‘起’等”说法错误,“权”“假”是代理官职,“补”是补任官职,“起”是起任,都不指官职晋升。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大学士徐阶的手下为其父恢复了官职”错。原文为“隆庆元年八月,兄弟伏阙讼父冤,言为嵩所害,大学士徐阶左右之,复忬官”,应该是在大学士徐阶的帮助下王忬的官职爵位得以恢复。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解官”,去职离官;“日”,名词作状语,每日;“蒲伏”,跪倒;“贷”,宽恕。
(2)“始”,最初;“狎”,轮流;“殁”,死去;“操柄”,主持。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原因:
由“张居正枋国,以世贞同年生,有意引之,世贞不甚亲附”可知张居正当朝为相时有意提拔王世贞,而王世贞却对张居正不太亲近依附。
由“所部荆州地震,引京房占,谓臣道太盛,坤维不宁,用以讽居正”可知王世贞认为地震是因为臣权过重,致使大地不安,借此以规劝张居正。
结果:
由“居正积不能堪,会迁南京大理卿,为给事中杨节所劾,即取旨罢之”可知张居正借皇上的名义罢免王世贞的官职。
参考译文
王世贞,字元美,太仓人,是右都御史王忬之子。王世贞禀性聪明,读书看过一遍,终身都不会忘记。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方十九岁便中进士,授职刑部主事。王世贞爱好作诗文,在京城做官,加入王宗沐等人的诗社,又和李攀龙等唱和,秉承(绍述:继承)前辈何、李(何景明、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名声一天天变得更高。多次升迁为员外郎、郎中。有个姓阎的奸人犯了法,逃匿在锦衣卫都督陆炳家中,被王世贞搜出了他。陆炳仗严嵩之势去说情(介:凭借),(王世贞)不肯徇情枉法。杨继盛被诬告下狱,(王世贞)不时为他送汤送药,代其妻子写状申冤。杨继盛冤死,(王世贞)又给他安葬。严嵩恨(王世贞)入骨。
王世贞的父亲王忬(在抵御外敌时误中敌计)致使滦河失守,被严嵩罗织罪名而身陷大牢(构:设计陷害),等待处决。王世贞去职离官,奔赴京城,和弟弟王世懋每天伏地而行于严嵩门前(蒲伏:匍匐,伏地而行),痛哭流涕,请求严嵩宽恕(贷:宽恕)。严嵩暗地里维持着王忬死刑原判,却常常以谎言宽慰王氏兄弟(谩语:指说谎话)。两兄弟每天身穿囚服(代父之罪的意思),跪在路旁,拦阻达官显贵的车马,磕头哀求请求他们仗言搭救。达官显贵畏惧严嵩的权势,不敢替王抒辩解,王忬最终在西市被处决。兄弟俩哀痛欲绝,护送父亲的灵柩回乡安葬,守丧三年只吃粗食,不在内室歇息。守丧期满,脱去丧服后,仍旧不戴帽子不束腰带,穿草鞋戴葛布头巾(苴履:用草做成的鞋垫,用以垫鞋底。苴:衬垫;以……为垫子),不参加宴会。
隆庆元年八月,兄弟二人上朝为父伸冤,直言父亲王忬是被严嵩构陷,最后,在大学士徐阶的帮助下(左右:有帮助,辅佐;袒护,保护等义),(父亲的冤案得以昭雪,)王忬的官职爵位得以恢复。(后来)他升任为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因母亲去世他回家守丧,服丧期满,调任到湖广,不久改任广西右布政使,后入朝任太仆卿。(江陵人)张居正当朝为相,因王世贞和自己是同榜考中者,曾有意提拔他,而王世贞却对张居正不太亲近依附。荆州发生地震,(王世贞)引西汉人京房的卜辞,说地震是因为臣权过重,致使大地不安,借此以规劝张居正。张居正对王世贞积怨难平,恰逢(王世贞)调任南京大理寺卿,被给事中杨节弹劾,就趁机以皇上的名义罢了王世贞的官职。后被起用任应天府尹,又被劾而罢官。直到张居正死后,(王世贞)才被起用为南京刑部右侍郎,但称病不赴任。许久以后,因其好友王锡爵执政,才出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在这之前,王世贞担任副都御使、大理寺卿、应天府尹和侍郎,官阶都在正三品。等到王世贞被提拔为南京刑部尚书(比:及,等到),御史黄仁荣说王世贞先前于家被弹劾,不应享受俸禄(享正三品爵位),他依据旧例,据理力争。王世贞再三称病辞官,于万历二十一年病卒于家。王世贞与李攀龙交替为文坛盟主(狎:更替),李攀龙死后(殁:死),王世贞独主文坛二十年。他的才华最高,地位最显赫,名扬四海。他认为文章一定效法西汉,诗歌则须以盛唐为楷模,唐大历以后的书,太重于词藻,不要去读。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委婉含蓄”分析不当,由首联的“诸贤相送愧间关”、颔联的“愁重”、尾联的“相思不作勤书礼”等词句可以看出,本诗的情感表达较为直白。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情感基调的能力。
本诗前两联“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斑”中写道:诸门生一路远送,穿行于乱山之间高低不平的小路。大风吹起诗人的衣服,雪花沾满了鬓发。此二联勾勒出一种苍凉的氛围,形象的画面中蕴含着诗人深深的伤别之情。
本诗后两联“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攀。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中,诗人勉励学生要用心做学问,改正愚钝之性。此处诗人的情感宕开,理智地劝导学生们不用留恋不舍,应专心学问,早日登第。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8.C 19.A 20.C
21.①也在持续增加 ②导致全球气温上升 ③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2.碳中和是人类通过生态系统建设或收集、转化、节能减排等行为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实现排放量与固碳量相等(或:实现净零排放)。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语境讲中国青年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选用“不负众望”。
浇灌:意思是指浇水,灌溉;把液体倒进模子里。浇筑:将拌制好的混凝土料浇筑入仓、平仓、捣固密实的施工过程。语境讲中国青年用“热泪和汗滴”灌溉“幸福之花”,选用“浇灌”。
身先士卒:指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代也指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敢为人先:比别人早预知的事情,果断的作出相应的决策,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语境讲青年们勇担责任,有先见之明,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等,选用“敢为人先”。
千钧一发:原义是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情况极其危急。危如累卵:比喻形势非常危险,如同堆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修饰“之时”,突出情况紧急,选用“千钧一发”。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前面讲“从青年志愿者积极加入抗疫前线,到各行各业青年写下请战书”等,这些都是青年们的实际行动,先讲奋战前线的,后讲“写下请战书”,与“守航在后”一致,排除BD。
主语为“青年们”,且关联词为“不论……都”,先讲所处的境况,后面为总结,也就是说是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誓言,排除C。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错误:
语序不当,“一代代”修饰“青年人”,改为“一代代青年人”。
搭配不当,关联词运用不当,“既然……就”搭配错误,“铸就国家辉煌的现在”“决定国家未知的明天”是并列关系,可以改为“既……也”。只有C项修改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结合常识及后文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不断增长的,故填“也在持续增加 ”。②“这层‘毯子’越厚”比喻二氧化碳越多,又因为“二氧化碳有不错的保温能力”,所以此处应填“导致全球气温上升”。③结合后文“排放量与固碳量相等,则为碳中和”可知,实现碳中和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故此处应填“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筛选相关信息为“碳中和的概念等同于‘净零排放’”“通过生态系统建设吸收二氧化碳,或把二氧化碳收集后转为工业品或封存于地下”“排放量与固碳量相等,则为碳中和”。首先确定主干:碳中和是……实现排放量与固碳量相等(或:实现净零排放);再把“(人类)通过生态系统建设吸收二氧化碳,或把二氧化碳收集后转为工业品或封存于地下”等关键信息压缩整合作修饰成分:人类通过生态系统建设或收集、转化、节能减排等行为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整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 碳中和是人类通过生态系统建设或收集、转化、节能减排等行为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实现排放量与固碳量相等(或:实现净零排放)。
四、作文
23.[写作指导]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引语式材料。材料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引用的《礼记》中的一句话,并对这句话进行了解释。提示语“这句古语对我们当代青年在求学、做人、做事等方面都有启示”,则为考生指明了思考和立意方向:如何在求学、做人、做事等方面践行“致广大而尽精微”。
所以,写作时要充分理解“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话的含意,“致广大”,可理解为要有远略,或要有大局观,或有大格局;“尽精微”,可理解为要注意细节,要从小事做起,要有格物致知的态度。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是辩证统一的,考生在写作时要把握好二者关系。
对于个人而言,“致广大”意味着人生要有格局和胸怀,要把个体选择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高举信仰的旗帜。同时,也要能日拱一卒、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从而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人生境界。对于组织、国家而言,“致广大”意味着明确的战略方向和愿景。同时,为了实现理想目标,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尤其是要做好一时、一事的“绣花针功夫”,认真对待工作中每一处细节,这样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用形象化的比喻,“致广大”就是学习曹冲称象的整体思维、全局思维,“尽精微”就是学习庖丁解牛的细节意识。
从“感悟”一词来看,文体主要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什么是“致广大而尽精微”,如何在求学、做人、做事等方面践行“致广大而尽精微”,这样做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也可以就其中一个方面运用并列式来谈。考生要注意,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立意】
1.“致广大而尽精微”,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2.胸怀大局,脚踏实地。
3.尽其“精微”,方能致人生“广大”之境。
写作示范
“致广大而尽精微”,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致广大而尽精微”,出自《中庸》,意指通达广大之境而又极尽细微之处。“致广大”与“尽精微”,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是辩证统一的。“尽精微”是为了“致广大”,而“致广大”又促进了“尽精微”,二者相辅相成。现在,我们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更要谨记教诲,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只有了解大局、把握大局,才能高瞻远瞩、找准定位,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解放战争初期,党中央决定先“放弃”延安,毛泽东鼓励广大战士说:“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而今天,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作为肩负民族未来的时代青年,我们更需要有大视野、大担当、大作为,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自觉把个人的发展放到国家的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去把握、去推进,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落实落细、积微成著,始终脚踏实地。“干事业做工作大方向要正确,重点要明确,战略要得当,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防止因为‘细节中的魔鬼’损害大局。”任何工作都是由小及大,一点一滴完成的。正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无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尽精微”,把控好细节,否则,就会因为“细节中的魔鬼”而导致功亏一篑。对于我们来说,要切实增强细节意识,从小处、细处着手,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对待学习和生活上的每一个环节。只有抓细、抓小,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终将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永葆奋进之心。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在新的征程上,无论是“致广大”还是“尽精微”,都必须以奋斗来支撑。数百万驻村干部驻扎在乡村振兴一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而奋战;广大抗疫工作者坚守岗位、勇敢逆行,在战“疫”一线守护大众的生命……这一幕幕场景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圆梦,没有躺赢的捷径,只有奋斗的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奋进之心砥砺前行。无论面对多大的风险和挑战,始终坚定必胜的信心,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为伟大复兴事业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恰是风华正茂时,继往开来再出发。在新时代“赶考之路”上,我们要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以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号”巨轮劈波斩浪、一往无前。2021一一2022学年度下学期龙西北八校联合体期中考试
差距,等等。这些差距如果雏持在前一类上,则社会幸福、社会安
高二语文学科试卷
逸等社会合作型的社会表情就会占据主导地位;而一旦演化为后一
类,社会表情就会向社会焦虑、社会愤怒等不合作型演化。
从社会控制结构看,社会调控能力是影响社会表情变化的主要
本试卷总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制度性因素。在社会调控能力中,有作为软控制的意识形态引导能
-、现代文阅读(36分)
力,也有作为硬控制的社会秩序维护能力。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如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果主流意识形态缺乏引领力,而社会稳定的调节能力也差,必然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致一些社会群体无法正确认知社会、他人与自我,从而作出错误
社会个体有表情,个体表情是指个体在进行认知、作出价值判
的社会判断,使其社会表情与客观现实之间形成错位。如果主流意
断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情感表达。与此类似,群体甚至整个社会
识形态异常强大但缺乏吸引力,强力维持社会秩序的能力也很强大,
也有表情。社会学家库利指出:“每个时代和国家都多少有些独特
则短期内可能会营造出一团和气的社会表象,但一些社会群体的负
的情感方式,正如每个时代和国家都有独特的恩想方式一样。”社
面情绪无法正常呈现,就会在社会心理层面不断郁积,最终可能会
会表情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在进行充分的社会认知和
以异常激烈的形式爆发。
作出集体价值判断后所形成的情感表达。特定社会表情的形成和变
社会表情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良好的社会表情是社会合作秩
化是各种因素复杂作用的产物。从宏观的社会结构视角出发,可以
序得以形成和维系的心理基石。因此,面向未来,我国应当积极思
识别出影响一个社会或其主要群体的社会表情变化的主要因素。
谋,在社会中引导形成并长期维持社会幸福等社会合作型的社会表
从社会变迁性质看,社会变革状态是影响社会表情变化的社会
情,从而为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新时代的总任务提供
环境性因素。一般而言,在没有推行社会变革的凝滞型社会中,社
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
会安逸的表情会长期存在,但随着经济社会等结构性因素的变迁,
(摘编自王道勇《社会表情与社会合作》)
整个社会或其中的主要群体可能会呈现出社会焦虑甚至是社会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怒的表情。在一个变革型社会中,如果主要进行增量玫革,不触动
A.个体表情与社会表情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处,二者的形成
现有利益结构,主要是通过在新领域创造增量来实现社会总福祉的
都需要作出价值判断。
最大化,一些主要社会群体的社会表情是幸福的或者是安逸的:如
B.增量改革中,由于没有直接利益受损群体,一些主要群体的社
果主要进行存量改革,由于被玫革群体要承担各种改革风险、付出
会表情是幸福或安逸的。
各种改革成本,因此短期内其社会表情可能是焦虑的,甚至是愤怒
C.国民对社会财富配置的关注一旦转向“差距内涵”,就会出现
的,而一旦改革的长期正向效应显现出来,社会整体上就会处于一
社会焦虑等社会表情。
种持续的幸福状态。
D.要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可将造就社会幸福等社会合作型的社
从社会财富结构看,社会财富配置是社会表情形成和维持的当
会表情作为有效方法。
期直接的决定性因素。在快速发展的初期,财富总量增长会使各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会群体的幸福感快速提升,而一旦发展水平越过拐点如人均GDP超
A.文章先阐释社会表情,然后分析影响社会表情的因素,最后提
过3000美元,幸福感与财富总量增长就可能不存在直接相关。随
出建议,脉络清晰。
着发展水平继续提升,当财富配置差距扩大局面持续一段时间后,
B.文章引用社会学家库利的话语,是为了论证社会表情与个体表
国民对社会财富配置的关注就会从“扩大程度”转向“差距内涵”
情存在类似的地方。
如关注这种差距是三五年的短期差距还是三五十年的长期差距,是
C.文章使用假设分析,从两个方面揭示了社会改革会对社会表情
社会纵向流动畅通的流量差距还是财富分配格局已经定型的沉淀
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高二语文试题(共7页)
1
高二语文试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