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检测卷
一、单选题
1.(2019七下·温州月考)踏青游玩,游客喜欢用“自拍神器”给自己拍照,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是为了( )
A.在手机里成虚像 B.在手机里成放大的图像
C.增大物距 D.增加像的清晰度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手机拍照的原理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
【解答】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可以增大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
故答案为:C。
2.如图所示,对光有发散作用的透镜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两种透镜的结构特点区分: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解答】对光有发散作用的透镜是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为凹透镜;因此B选项中的透镜为凹透镜;A、C、D选项中的透镜为凸透镜。
故答案为:B。
3.下列事例中,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的是( )
A.夜深人静时,说话声特别响亮
B.雷雨时,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C.蝙蝠利用次声波捕捉昆虫
D.渔民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夜深人静时,没有其他声音的干扰,所以说话声显得响亮些,选项A错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速快,选项B错误;蝙蝠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昆虫时被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能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根据回声带来的信息,它还能判断目标(昆虫)的种类等,选项C错误;声呐系统就是根据蝙蝠的回声定位原理发明的,选项D正确;故选D。
4.小明在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后,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移动蜡烛,先让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然后他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了不同类型的眼镜片,关于本次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A.放置眼镜片之前,蜡烛在图示位置,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放置眼镜片之前,蜡烛在图示位置,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C.将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D.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AB、由图知,物距大于2f,像距小于物距,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A错误,B错误;
C、远视镜片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所以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像将提前会聚,使光屏靠近透镜,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C正确;
D、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所以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像将延迟会聚,使光屏远离透镜,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D错误.
故选C.
【分析】(1)根据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关系,来判断成像的特点;
(2)远视镜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3)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5.(2016七下·杭州期中)如图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
B.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C.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快
D.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物体振动的快慢叫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当一个物理量受多个因素影响时,需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解答】解:A、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质量越大,体积越大,越难振动,振动的越慢;因此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探究音调跟频率的关系时,需控制其它因素都不变,因此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频率越小.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一凸透镜焦距为6cm.若将物体放在此透镜前15cm处,可得到(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解答】解:一凸透镜焦距为6cm.若将物体放在此透镜前15cm处,即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B.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确定成像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7.(2020八下·余姚期末)在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图甲中,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B.图乙中,河底看起来变浅
C.图丙中,斑马在水中形成“倒影”
D.图丁中,建筑物上空的灯光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在光的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不会停止传播,而是改变传播方向在原来介质中继续传播,这就是光的反射现象,主要有“倒影”和平面镜成像现象。
【解答】A.图甲中,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发生光的折射,故A错误;
B.图乙中,河底看起来变浅,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故B错误;
C.图丙中,斑马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C正确;
D.图丁中,建筑物上空的灯光,属于光沿直线传播,故D错误。
故选C。
8.若空中有一竖直放置的大凸透镜,在主光轴位置上拉一根钢丝,一个小杂技演员从很远的地方沿着钢丝向焦点处匀速走来(始终保持u>f)。下列叙述:①小演员每走一步,像也走一步;②像的脚步始终比小演员大;③像大时脚步大,像小时脚步小,即“大像”走大步,“小像”走小步;④像总朝远离小演员的方向运动,好像在逃离。其中正确的是( )
A.只有①②正确 B.只有①②④正确
C.只有①③④正确 D.只有③④正确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①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物距发生变化,那么像距肯定同时发生变化,因此小演员每走一步,像也走一步,故①正确;
②③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像大时脚步大,像小时脚步小,即“大像”走大步,“小像”走小步,故②错误,③正确;
④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当物距减小时,像距肯定增大,即像总朝远离小演员的方向运动,好像在逃离,故④正确。
那么正确的是①③④。
故选C。
9.如图,若要让反射光线中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 )
A.竖直向上移动 B.竖直向下移动
C.水平向右移动 D.水平向左移动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解答】A、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右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右移动,光斑会向上移动,不能中目标,故A不符合题意;
B、将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左边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左移动,光斑会向下移动,能中目标,故B符合题意;
C、将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不能中目标,故C不符合题意;
D、将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不能中目标,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2015九下·平阳竞赛)小明在听讲座时,想把银幕上用投影仪投影的彩色幻灯片图像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由于会场比较暗,他使用了闪光灯。这样拍出来的照片( )
A.色彩鲜艳,比不用闪光灯清楚多了
B.色彩被“闪”掉了,拍到的仅有黑色的字和线条
C.反而看不清投影到银幕上的图像,倒是把银幕上的一些污渍拍了出来
D.与不用闪光灯时效果一样,因为拍摄的是银幕上的像,而不是实际的景物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闪光灯的光比投影仪的光强,白光盖过了投影仪的光。银幕反射彩色的光本来就是漫反射。光很弱,如果用闪光灯,银幕反射白光强度大,反而使得漫反射出的图像的颜色与屏幕相比更暗。
【解答】闪光灯的光照射到物体上,可以使物体表面的亮度增大,但闪光灯照射到银幕上以后,只能增加银幕的亮度,而不能增加图象的亮度,相反,图象的亮度和清晰度明显减弱,所以反而看不清银幕上的图象,而银幕上的污渍更加清晰了,综上所述,只有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11.一块由玻璃制成的凸透镜,在空气中使用时焦距为f,如将它放在水中,则它( )
A.仍是会聚透镜,但焦距变大 B.仍是会聚透镜,但焦距变小
C.仍是会聚透镜,但焦距不变 D.将成为发散透镜
【答案】A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解答】若将凸透镜浸入水中,平行于主轴的光线从空气进去水中不改变方向;而从凸透镜折射出来浸入水中的光线要比浸入空气中的偏折程度小,所以光线的交点在S点的下方;故仍是凸透镜焦距变大;
故选A。
【分析】由图可知,平行于主轴的光线从空气进去水中不改变方向,再根据从凸透镜折射出来浸入水中的光线要比浸入空气中的偏折程度小。
12.小明在学习中发现,把写有“爱物理”字样的纸条先后放在左右两水滴下方的桌面上,小明从水滴上方看到的像如图甲、乙所示,则水滴变凸( )
A.焦距变大,放大功能变大 B.焦距变大,放大功能变小
C.焦距变小,放大功能变大 D.焦距变小,放大功能变小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解答】如甲、乙可知,像都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水滴相当于于放大镜,并且乙中的像更大,故水滴变凸,其放大功能变大,说明物体靠近了焦点,因此焦距变小。
故答案为:C
13.许多家庭的门上都装有防盗门镜(俗称“猫眼”),从室内透过防盗门镜向外看,可以看到来客的正立、缩小的像,由此可以断定,门镜的作用于一个:( )
A.照相机镜头 B.幻灯机镜头
C.放大镜 D.凹透镜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门镜是由两块透镜组合而成。当我们从门内向外看时,物镜是凹透镜,目镜是凸透镜。物镜的焦距极短,它将室外的人或物成一缩得很小的正立虚像,此像正好落在目镜的第一焦点之内,目镜起着放大镜的作用,最后得到一个较为放大的正立虚像,所以防盗门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门镜是由两块透镜组合而成。当我们从门内向外看时,物镜是凹透镜,目镜是凸透镜。最后看到来客的正立、缩小的像.所以防盗门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故答案为:D
14.某同学在做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透镜20cm的地方,当它向透镜移动时,其倒立的像移动速度大于蜡烛移动速度,则可判断此透镜( )
A.是凸透镜,焦距为20cm B.是凸透镜,焦距可能为15cm
C.是凹透镜,焦距为20cm D.是凹透镜,焦距可能为15cm
【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凸透镜可以成倒立的像,也可以成正立的像;凹透镜成正立的像。
(2)凸透镜成像时,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时,物体移动速度大于像的移动速度;当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物体移动速度小于像的移动速度。
(3)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凸透镜的焦距取值范围.
【解答】蜡烛经透镜成倒立的像,说明此透镜一定是凸透镜,故C、D选项不正确;蜡烛放在距离透镜20cm的地方,当它向透镜移动时,其倒立的像移动速度大于蜡烛移动速度,说明蜡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此时2f>20cm>f,解得20cm>f>10cm,所以焦距不可能为20cm,但可能为15cm,故A选项不正确,B选项正确。
故选:B
15.某人手拿边长为6cm的正方形平面镜测量身后一棵树的高度。测量时保持镜面和地面垂直,镜子与眼睛的距离为0.4m在某位置时,他在镜中恰好能够看到整棵树的像,然后他向前走了6m,发现用镜子长度的5/6就能看到整棵树的像。这棵树的高度为( )
A.4m B.4.5m C.5m D.5.5m
【答案】B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正确作出光路图,然后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和光的反射定理找到隐含条件,通过相似三角形的特点计算出树的高度。【解答】设树高为H,树到镜的距离为L,如图所示,是恰好看到树时的反射光路图,由图中的三角形可得:;即①;
当人远离大树6m时,得到:②;
以上两式解得:L=29.6m,H=4.5m。
故选B。
二、填空题
16.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到达绿纸做的光屏上,光屏上应该有 种色光,但眼睛只能在光屏上看到 光;对于流入市场上的假币,人们常借助验钞机发出的 来辨别真伪。
【答案】七;绿;紫外线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色散
【解析】【解答】(1)白光经过三棱镜后发生光的色散现象,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2)绿纸做的光屏只能反射绿色的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所以七色光照在绿色光屏上光屏只显绿色;(3)光谱紫光以外的光为紫外线,属于不可见光,紫外线的作用有:①杀菌作用、②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③使荧光物质发光,验钞机能够发出紫外线使钱币上的荧光物质发光。
【分析】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紫外线具有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性质,验钞机就是利用这个性质制成的。
17.在森林游玩时不能乱丢矿泉水瓶,一旦瓶内进水后相当于 镜,对光线有 作用。
【答案】凸透;会聚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解答】装有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由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易引燃位于焦点处的树叶等.所以不允许随便丢弃矿泉水瓶。
【分析】透明物质都可以制成凸透镜或凹透镜,不同的形状对光线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18.(2017·嘉兴)如图所示是医学上常用的内窥镜,它是一种在细管顶端装有小型摄像机的医疗器械,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1)用内窥镜检查时常采用从口腔插入的方法,这会引起病人强烈的恶心和呕吐,因此现在开始采用从鼻腔插入的方法。内窥镜经口腔或鼻腔插入都能进入胃,是因为它们都与 这一器官直接相连。
(2)检查时,要使观察更加仔细,就要减小观察范围,此时应该使内窥镜细管顶端 患处。(选填“接近”或“远离”)
(3)目前大量手术都是采用内窥镜与激光“刀”等配合使用的微创术,如发现胃溃疡出血,利用激光灼烫即可使出血点迅速凝固止血,这说明激光“刀”能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 。
【答案】(1)咽
(2)接近
(3)内能(或“热能”)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消化道器官的结构分析;(2)由于内窥镜相当于凸透镜,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3)根据原理利用激光灼烫,可以分析出激光刀发生的能量转化。
【解答】(1)内窥镜经口腔或鼻腔插入都能进入胃,是因为它们都与咽相连;
(2)内窥镜相当于凸透镜为了减小观察范围,应该减小物距,应该使内窥镜细管顶端接近患处;
(3)利用激光灼烫,可以分析出激光“刀”能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内能(或“热能”)。
故答案为:(1)咽;(2)接近;(3)内能(或“热能”)。
19.盲人皮肤内的 感受器比视力正常的人敏锐;此感受器在人体的 部位比较集中。
【答案】触觉;指尖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此题是一道基础知识题,考查的是皮肤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解答】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能阻挡化学物质的侵入,生发层中有黑色素细胞能产生黑色素,阻挡紫外线对内部组织的损伤。真皮中有大量的弹性纤维、胶原纤维,使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使皮肤得到营养,还能够接受冷、热、痛、触等刺激。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所以盲人用手指尖“阅读”盲文时是依靠皮肤中的触压觉感受器。
故答案为:B
20.(2019七下·南浔期末)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m
【答案】4.6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物像等距”计算出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到视力表的距离,然后再减去人到视力表的距离即可。
【解答】视力表距离平面镜2.5m,那么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距离平面镜也是2.5m,它距离视力表:2.5m+2.5m=5m,因此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5m-0.4m=4.6m。
21.如图所示,MM′为平面镜,A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入射角∠AON等于60°。已知∠NOB等于30°,∠NOC等于45°,∠NOD等于60°。则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将沿着 (填“OB”“OC”或“OD”)方向射出。
【答案】OD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知道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概念,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确定出反射光线。
【解答】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是反射角,根据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NOD=∠NOD=60°,所以反射光线将沿着OD方向射出。
故答案为:OD。
22.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与主光轴平行且宽度为a,照射到一个凹透镜上,经过折射后在距透镜L的光屏上形成一个宽度为b的光斑,则此凹透镜的焦距为 。
【答案】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解答】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变得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将图中折射光线反向延长,与主光轴交与点F,则O、F之间的距离就是焦距f,如下图所示:
该图简化成如下图所示:
大三角形和小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则有 ,解得 。
【分析】掌握透镜对光线的作用、透镜的三条特殊的光线。
23.阅读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将举行盛大阅兵仪式.99式主战坦克预计会再次成为本次阅兵的一大亮点.
99式主战坦克为我国自行研制,火炮威力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炮弹初速为1940m/s,居世界第一.炮管中部的抽烟装置,由储气筒、喷嘴等组成.炮塔内炮手发射炮弹,弹丸经过喷嘴时储气筒会充入高压气体,弹丸飞离炮口后,储气筒内的高压气体便由喷嘴向外冲出,迫使炮塔中的有害气体沿炮口流出,净化了车内空气.
炮管外装有隔热套,隔热套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是为了减少环境对炮管的影响,内层是为了能使火炮发射时产生的热量快速传递,使炮管温度趋于一致,减少变形.
99式坦克还配备红外夜视仪、激光测距仪等先进设备,能够全天候作战.
(1)高速飞行的炮弹能够击穿2000m外900mm厚的装甲,是因为它具有较大的 能.
(2)抽烟装置喷嘴的开口方向,你认为图中哪一选择最符合要求
(3)炮管隔热套内层材料的性质最应该具有( )
A.熔点低 B.熔点高 C.导热性好 D.导热性差
(4)红外夜视仪夜晚能够识别人体、岩石、坦克,是因为被识别物体的 不同,发出的红外线强度不同.
【答案】(1)动(机械)
(2)A
(3)C
(4)温度
【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动能的影响因素;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解答】解:(1)高速飞行的炮弹能够击穿2000m外900mm厚的装甲,说明能对外做功,因此它具有较大的动(机械)能.
(2)由题意可知,炮塔内炮手发射炮弹,弹丸经过喷嘴时储气筒会充入高压气体,弹丸飞离炮口后,储气筒内的高压气体便由喷嘴向外冲出,迫使炮塔中的有害气体沿炮口流出,净化了车内空气.从开口的方向来看,最符合要求的应该是A;
(3)由题意可知,炮管内层是为了能使火炮发射时产生的热量快速传递,使炮管温度趋于一致,减少变形,因此,炮管隔热套内层材料的性质最应该具有导热性好的特点,故C符合题意.
(4)红外夜视仪夜晚能够识别人体、岩石、坦克,是因为被识别物体的温度不同,发出的红外线强度不同.
故答案为:(1)动(机械); (2)A; (3)C;(4)温度.
【分析】(1)物体能对外做功,我们就说物体具有能,据此结合能量的类型作答;
(2)根据抽烟装置的要求,可判断哪种设计更适合这一功能;
(3)根据炮管隔热套内层的作用特点可判断其材料的性质;
(4)任何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红外线越强.
24.(2016九下·镇海竞赛)图1是利用激光测转的原理示意图,图中圆盘可绕固定轴转动,盘边缘侧面上有一小段涂有很薄的反光材料.当盘转到某一位置时,接收器可以接收到反光涂层所反射的激光束,并将所收到的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在示波器显示屏上显示出来(如图2所示)
(1)若图2中示波器显示屏横向的每大格(5小格)对应的时间为5.00×10-2s,则圆盘的转速为 转/s.
(2)若测得圆盘直径为10.20cm,则可求得圆盘侧面反光涂层的长度为 cm.(保留3位有效数字)
【答案】(1)5
(2)1.60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图2中每两次信号之间的时间差就是圆盘转动一周的时间,然后根据转速与周期的关系式求出转速;
(2)根据一个周期中反光信号的时间宽度和转动一周时间之比,得到反光涂层与圆盘周长的比值,然后根据圆的周长公式计算即可。【解答】(1)因为每大格(5小格)对应的时间为5.00×10-2s,
所以每格表示1.00×10-2s;
根据图2可知,圆盘转动一周在横轴上显示22格,
所以圆盘转动的周期为:1.00×10-2s×22=0.22s,
则转速为:
(2)根据图2可知,反光中引起的电流图象在横坐标上每次一小格,
说明反光涂层的长度占圆盘周长的,
故圆盘上反光涂层的长度为:
。
25. 如图是人的眼球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4] 的曲度可以调节.
(2)刚从电影院出来,[3]瞳孔将会 .(填变大或者缩小)
(3)只有物像落在[8] 上时,才能看清物体.
(4)[5] 病变或者受到损伤,可通过移植使病人重新获得光明.
(5)不同人种,[2] 的颜色不同.
【答案】(1)晶状体
(2)缩小
(3)视网膜
(4)角膜
(5)虹膜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解答】(1)在眼球的结构中,图中4晶状体透明、有弹性,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睫状体内有平滑肌,通过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使眼睛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2)图示中虹膜中央有3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光线强,瞳孔变小;光线弱,瞳孔变大.电影院里面的光线弱,瞳孔变大,才能看清;当我们从电影院走出来时,外面的光线强,因此瞳孔由大变小,才能减少外界光线对眼的刺激.
(3)正常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晶状体的调节作用,都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汇聚在8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4)图示中的5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利于光线的透入,如果角膜病变或受损,会影响光线进入眼球内部,使物像模糊不清,甚至失明,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来使病人得到恢复.
(5)图中2虹膜的中央有瞳孔,虹膜中含有许多色素细胞,在这些细胞中所含色素量的多少就决定了虹膜的颜色.东方人是有色人种,虹膜中色素含量多,所以,眼珠看上去呈黑色,因此被称为黑眼珠.
故答案为:(1)晶状体
(2)缩小
(3)视网膜
(4)角膜
(5)虹膜
【分析】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图示中的1是睫状体、2是虹膜、3是瞳孔、4是晶状体、5是角膜、6是巩膜、7是脉络膜、8是视网膜、9是视神经、10是玻璃体.
三、实验探究题
26.利用一根钢尺,研究声音的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1)实验的步骤:
(2)实验的现象:
(3)实验的结论:
【答案】(1)把一根钢尺的一段固定在桌面上,使钢尺的另一端伸出桌边,用手拔动钢尺的伸出端,听钢尺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频率
(2)尺子伸出的长,难振动,振动的慢,频率小,音调低
(3)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解答】(1)实验的步骤:在“探究音调与频率关系实验”中,把一根钢尺的一段固定在桌面上,使钢尺的另一端伸出桌边,用手拔动钢尺的伸出端,听钢尺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频率;(2)实验的现象:尺子伸出的长,难振动,振动的慢,频率小,音调低;(3)通过本实验可得到的初步结论为: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分析】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27.如图是小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情景,此时光屏上已经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1)这个成像原理与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相同.
(2)若将凸透镜换成和它材质相同、口径相同但中间更厚的另一凸透镜,透镜、光屏和蜡烛的位置不变,光屏上的像将变模糊.这时需要将光屏向 (选填“左”“右”)移动,光屏上才能重新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3)取下光屏,眼睛在光具座的右端向左观察,能看到____(填正确选项的标号)
A.烛焰缩小的像 B.烛焰放大的像 C.一个光斑
【答案】(1)照相机
(2)左
(3)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解答】(1)由图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所成的像小于物,即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2)由题意知,换成中间更厚的凸透镜,此时凸透镜的焦距变小,相对于增大了物距,要使像成在光屏上,就要减小物距,这时需要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才能重新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3)当把光屏去掉后,眼睛在光屏的位置时实际光线会进入人的眼睛,所以眼睛能看到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1)照相机;(2)左;(3)A.
【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判断成像性质,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根据透镜的凸度越大折光能力越强,焦距越小,据此进行分析.
(3)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28.(2021九下·海曙月考)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哪种液体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的实验中,小明提出如下实验方案:先让一束入射光从空气直接斜射入透明的空水槽中,记录下光斑位置(如图所示);接着分别倒入水和油,记录对应的光斑位置,再通过分析就可得到实验结论。经讨论,同学们认为这一方案是可行的,于是进行了探究实验。
(1)要实现探究目标,他们应选择图中的 (选填字母序号)两图示实验;
(2)实验时,同学们在水槽底部贴上一把自制纸质刻度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3)某小组同学正确实验后,所记录的三次光斑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经分析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 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
【答案】(1)B、D
(2)记录每一次光斑的位置
(3)油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解答】(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要探究水和油对光的偏折本领大小,必须控制入射角和液面的高度相同,符合条件的有B、D两图;(2)在水槽底部贴上一把自制纸质刻度尺,目的是为了记录液体对光的偏折的光斑的位置,比较液体对光的偏折程度,体现了转换法的思想;(3)根据记录,油中光斑的位置距离空气比较远,因此油对光线的偏折程度大,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
【分析】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水和油对光的偏折本领,因此需要控制入射角和液面的高度相同;
为了把液体对光线的偏折程度体现出来,需要在水槽底部贴上刻度尺,记录折射光线照射在水槽底部的光斑的位置;
通过记录的位置,和空气中照射点光斑相比较,距离空气中光斑越远,说明对光的偏折本领越大。
29.(2016七上·浙江期中)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所示).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6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20.2 20.8 21.1 20.5 20.7 20.9 20.7
双层 19.9 20.3 20.1 20.2 19.9 20.2 20.1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实验中为了能使两种玻璃把玻璃球弹开的距离有较大的差异,请你提出一种可行的实验改进办法:
【答案】(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
(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3)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4)减小斜面的坡度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此实验是把玻璃板振动的强弱转换成了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利用了转换的思想方法,这样通过观察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就可以比较单层和双层玻璃板的振动强弱.解决此类实验题目要结合相关的物理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是造成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的主要原因;(2)当玻璃板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这是转换的研究方法;(3)同样的撞击下,单层玻璃后的玻璃球比双层玻璃后的玻璃球运动的距离远;所以结论是: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4)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振动时,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较近,为了能使两种玻璃把玻璃球弹开的距离有较大的差异,可减小斜面的坡度进行实验. 故答案为:(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3)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4)减小斜面的坡度.
30.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我们要让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烛焰在如图所示位置时,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 .
(3)若想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得再小一些,在不改变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蜡烛向 (选填“靠近透镜”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同时适当调整光屏的位置.
【答案】(1)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2)缩小;照相机
(3)远离透镜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
(1)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的目的是为了使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的像能够成在光屏上,便于观察.
(2)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图中蜡烛距凸透镜25cm,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3)凸透镜成实像时,若想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得再小一些,蜡烛应远离透镜一段距离,物距增大,像距减小.
故答案为:(1)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2)缩小;照相机;(3)远离透镜.
【分析】(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为了使像能够成在光屏上,就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2)当物距大于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投影仪是根据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3)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分析蜡烛及光屏的移动方向.
31.小丽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
(1)如果有5mm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就合适.实验中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
(2)在实验过程中,小丽移动蜡烛B,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确定了 的位置,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小丽用光屏代替蜡烛B,她 (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蜡烛A的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
(3)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如图2所示,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现象是 .
【答案】(1)2;大小
(2)像;不能;虚
(3)蜡烛B与蜡烛A的像不能重合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解答】(1)①当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越近,可以近似看成一个像,使实验简单化.所以选择2mm的玻璃板;
②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在实验过程中,小丽移动蜡烛B,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确定了像的位置,平面镜成像实验时,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3)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蜡烛成的像不与蜡烛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故答案为:(1)2;大小;(2)像;不能;虚;(3)蜡烛B与蜡烛A的像不能重合.
【分析】(1)①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两个反射面都能成像.当玻璃板比较厚时,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比较远,实验时会出现明显的两个像,使实验比较复杂;当玻璃板比较薄时,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比较近,可以近似看成一个像,使实验简单化;
②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用光屏是否能承接到像,是判断实像和虚像的最佳方法;
(3)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所成的像不在水平面上,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另一支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
32.(2013·湖州)小唐了解到电视机遥控是通过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红外线来传输信号的。他想进一步了解红外线是否具有可见光的某些传播规律.进行了探究:
实验一:在遥控器前面分别用相同厚度和大小的硬纸板与玻璃板遮挡,保持遥控器方向、遥控器和电视机的距离相间,多次按下遥控器的“开/待机”按钮,发现用硬纸板遮挡时不能控制电视机,用玻璃板遮挡时能控制电视机。
实脸二:将遥控器对准天花板,调整遥控器的方向并多次按下遥控器的“开/待机”按钮,发现遥控器处于某些方向时能控制电视机。
(1)小唐进行实验一所探究的问题是 ?
(2)实脸二现象能证明 。
A.红外线遇障碍物会发生反射
B.红外线反射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1)红外线能否透过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或:红外线能否透过硬纸板和玻璃板;或:硬纸板与玻璃能否阻挡红外线的传播)
(2)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
(1)根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研究的变量是硬纸板与玻璃板,即红外线与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关系,据此提出相关的问题;
(2)结合光的反射知识进行解答。
【解答】
(1)根据实验一可知,本实验研究的变量是硬纸板与玻璃板,硬纸板是不透明的物体而玻璃板是透明的物体,所以小唐探究的问题是:红外线
能否透过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或:红外线能否透过硬纸板和玻璃板;或:硬纸板与玻璃能否阻挡红外线的传播)
(2)光射到物体表面,有一部分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将遥控器对准天花板,调整遥控器的方向并多次按下遥控器的“开/待
机”按钮,发现遥控器处于某些方向时能控制电视机,说明红外线遇到了天花板的阻碍被反射了回来,故选A。
故答案为:(1)红外线能否透过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或:红外线能否透过硬纸板和玻璃板;或:硬纸板与玻璃能否阻挡红外线的传播) (2)A
四、解答题
33.俗话说“响水不开,开水不响”,开水真的不响吗 小明想对此进行实验,观察得到的数据如表:
水温t/℃ 声音强度/dB 现象
21 37.5 无气泡
40 38.0 无气泡
60 40.5 有小气泡产生
70 43.4 少量气泡上升
80 46.8 上升气泡增多
85 52.9 大量气泡上升
90 54.4 水面有气泡形成
95 55.2 更多小气泡形成,水变浑浊
100 52.8 沸腾
通过表中的数据,说明“响水不开,开水不响”的原因。
【答案】“响水不开,开水不响”与水内气泡的多少及变化情况有关。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分贝是来计量声音的响度的.在沸腾前声音的响度更大一些。
【解答】声强最大时,水变浑浊,可能是水中的小气泡破裂使水振动产生的。开水并非是不响,而是响度相对于不开的水弱一点;没开的水响可能是气泡在水中破裂激起水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由于振动水最后才会浑浊。
34.光源、光线和光束宇宙间的物体不论其大小与种类,其中发光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光源.在研究光现象时,我们常常根据光源的大小将光源分为点光源和面光源.当发光物体的大小远远小于它到观察者的距离时,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发光点,称为点光源.哪些不能作为一个发光点看待的光源,则称为面光源。
由于通常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因此在描述与研究光的传播时,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行进方向,这样的直线称为光线,它可以表示沿箭头方向传播的极细的一束光。
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一束光是有一定宽度的,我们可以把一束光看成由围绕一条轴线分布的无数光数组成的,称为光束.在几何光学中我们常用到的光束有平行光束,会聚光束和发散光束.普通光源产生的是发散光束,在普通光源和其它光学器件组合使用时,可以得到平行光束或会聚光束,激光器可以产生很好的高亮度的平行光束。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光线的概念是人为引入的,它是 (填“抽象”或“真实”)的;
(2)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是 可以产生高亮度的平行光束。
【答案】(1)抽象
(2)激光器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解答】(1)我们了解到光线的概念是人为引入的,它是抽象的;(2)根据文中信息可知:激光器可以产生高亮度的平行光束。
【分析】光线是指带箭头的直线,箭头代表方向,直线代表传播路径;它是为了在描述与研究光的传播方便而假设存在的,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观察不到的。
35.小明喝水时,偶然发现透过水面看不见玻璃水杯外侧的手指。他感到很惊奇:玻璃和水都是透明物质,为什么光却不能透过呢?小明决定找出原因。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根据光经过的路径,首先想到了这种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为此他根据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路进行了推测,如图所示,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会不会……
(1)小明的推测是 。
(2)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小明观察到 ,证实了自己的推测。
(3)当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也会出现“看不见”的现象吗?说出你的观点并解释: 。
【答案】(1)折射光线消失
(2)光斑消失
(3)不会,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找出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变化规律可知小明的推测;(2)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折射光线会消失,观察到光斑会消失;(3)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折射角增大到某种程度后,折射光线会消失;根据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光线从空气斜射向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不会消失。
【解答】(1)小明推测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折射光线消失;
(2)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折射光线消失,小明观察到光斑会消失,证实了自己的推测;
(3)当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不会出现“看不见”的现象;因为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光线从空气斜射向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不会出现上述现象。
故答案为:(1)折射光线消失;(2)光斑消失;(3)不会;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
36.(2019七下·江干月考)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着一座高崖,他大喊一声,历时五秒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此时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求:
(1)若汽艇静泊在水面,它离高崖多远?
(2)若汽艇以10米/秒的速度正对着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多远?听到声音时离高崖多远?
【答案】(1) 若汽艇静泊在水面,它离高崖;
(2) 他喊时到高崖的距离:;
听到声音时离高崖的距离:。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当汽艇静泊在水面时,它离高崖的距离就是声音传播距离的一半,即:;
(2)若汽艇以10米/秒的速度正对着高崖驶去,那么5s内汽艇行驶的距离与声音传播的距离之和正好是他喊时到高崖距离的2倍,即高崖距离;听到声音时到高崖的距离等于他喊时的距离与汽艇行驶路程的差,即。
1 / 1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检测卷
一、单选题
1.(2019七下·温州月考)踏青游玩,游客喜欢用“自拍神器”给自己拍照,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是为了( )
A.在手机里成虚像 B.在手机里成放大的图像
C.增大物距 D.增加像的清晰度
2.如图所示,对光有发散作用的透镜是( )
A. B. C. D.
3.下列事例中,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的是( )
A.夜深人静时,说话声特别响亮
B.雷雨时,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C.蝙蝠利用次声波捕捉昆虫
D.渔民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4.小明在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后,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移动蜡烛,先让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然后他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了不同类型的眼镜片,关于本次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A.放置眼镜片之前,蜡烛在图示位置,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放置眼镜片之前,蜡烛在图示位置,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C.将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D.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5.(2016七下·杭州期中)如图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
B.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C.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快
D.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6.一凸透镜焦距为6cm.若将物体放在此透镜前15cm处,可得到(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7.(2020八下·余姚期末)在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图甲中,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B.图乙中,河底看起来变浅
C.图丙中,斑马在水中形成“倒影”
D.图丁中,建筑物上空的灯光
8.若空中有一竖直放置的大凸透镜,在主光轴位置上拉一根钢丝,一个小杂技演员从很远的地方沿着钢丝向焦点处匀速走来(始终保持u>f)。下列叙述:①小演员每走一步,像也走一步;②像的脚步始终比小演员大;③像大时脚步大,像小时脚步小,即“大像”走大步,“小像”走小步;④像总朝远离小演员的方向运动,好像在逃离。其中正确的是( )
A.只有①②正确 B.只有①②④正确
C.只有①③④正确 D.只有③④正确
9.如图,若要让反射光线中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 )
A.竖直向上移动 B.竖直向下移动
C.水平向右移动 D.水平向左移动
10.(2015九下·平阳竞赛)小明在听讲座时,想把银幕上用投影仪投影的彩色幻灯片图像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由于会场比较暗,他使用了闪光灯。这样拍出来的照片( )
A.色彩鲜艳,比不用闪光灯清楚多了
B.色彩被“闪”掉了,拍到的仅有黑色的字和线条
C.反而看不清投影到银幕上的图像,倒是把银幕上的一些污渍拍了出来
D.与不用闪光灯时效果一样,因为拍摄的是银幕上的像,而不是实际的景物
11.一块由玻璃制成的凸透镜,在空气中使用时焦距为f,如将它放在水中,则它( )
A.仍是会聚透镜,但焦距变大 B.仍是会聚透镜,但焦距变小
C.仍是会聚透镜,但焦距不变 D.将成为发散透镜
12.小明在学习中发现,把写有“爱物理”字样的纸条先后放在左右两水滴下方的桌面上,小明从水滴上方看到的像如图甲、乙所示,则水滴变凸( )
A.焦距变大,放大功能变大 B.焦距变大,放大功能变小
C.焦距变小,放大功能变大 D.焦距变小,放大功能变小
13.许多家庭的门上都装有防盗门镜(俗称“猫眼”),从室内透过防盗门镜向外看,可以看到来客的正立、缩小的像,由此可以断定,门镜的作用于一个:( )
A.照相机镜头 B.幻灯机镜头
C.放大镜 D.凹透镜
14.某同学在做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透镜20cm的地方,当它向透镜移动时,其倒立的像移动速度大于蜡烛移动速度,则可判断此透镜( )
A.是凸透镜,焦距为20cm B.是凸透镜,焦距可能为15cm
C.是凹透镜,焦距为20cm D.是凹透镜,焦距可能为15cm
15.某人手拿边长为6cm的正方形平面镜测量身后一棵树的高度。测量时保持镜面和地面垂直,镜子与眼睛的距离为0.4m在某位置时,他在镜中恰好能够看到整棵树的像,然后他向前走了6m,发现用镜子长度的5/6就能看到整棵树的像。这棵树的高度为( )
A.4m B.4.5m C.5m D.5.5m
二、填空题
16.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到达绿纸做的光屏上,光屏上应该有 种色光,但眼睛只能在光屏上看到 光;对于流入市场上的假币,人们常借助验钞机发出的 来辨别真伪。
17.在森林游玩时不能乱丢矿泉水瓶,一旦瓶内进水后相当于 镜,对光线有 作用。
18.(2017·嘉兴)如图所示是医学上常用的内窥镜,它是一种在细管顶端装有小型摄像机的医疗器械,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1)用内窥镜检查时常采用从口腔插入的方法,这会引起病人强烈的恶心和呕吐,因此现在开始采用从鼻腔插入的方法。内窥镜经口腔或鼻腔插入都能进入胃,是因为它们都与 这一器官直接相连。
(2)检查时,要使观察更加仔细,就要减小观察范围,此时应该使内窥镜细管顶端 患处。(选填“接近”或“远离”)
(3)目前大量手术都是采用内窥镜与激光“刀”等配合使用的微创术,如发现胃溃疡出血,利用激光灼烫即可使出血点迅速凝固止血,这说明激光“刀”能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 。
19.盲人皮肤内的 感受器比视力正常的人敏锐;此感受器在人体的 部位比较集中。
20.(2019七下·南浔期末)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m
21.如图所示,MM′为平面镜,A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入射角∠AON等于60°。已知∠NOB等于30°,∠NOC等于45°,∠NOD等于60°。则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将沿着 (填“OB”“OC”或“OD”)方向射出。
22.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与主光轴平行且宽度为a,照射到一个凹透镜上,经过折射后在距透镜L的光屏上形成一个宽度为b的光斑,则此凹透镜的焦距为 。
23.阅读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将举行盛大阅兵仪式.99式主战坦克预计会再次成为本次阅兵的一大亮点.
99式主战坦克为我国自行研制,火炮威力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炮弹初速为1940m/s,居世界第一.炮管中部的抽烟装置,由储气筒、喷嘴等组成.炮塔内炮手发射炮弹,弹丸经过喷嘴时储气筒会充入高压气体,弹丸飞离炮口后,储气筒内的高压气体便由喷嘴向外冲出,迫使炮塔中的有害气体沿炮口流出,净化了车内空气.
炮管外装有隔热套,隔热套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是为了减少环境对炮管的影响,内层是为了能使火炮发射时产生的热量快速传递,使炮管温度趋于一致,减少变形.
99式坦克还配备红外夜视仪、激光测距仪等先进设备,能够全天候作战.
(1)高速飞行的炮弹能够击穿2000m外900mm厚的装甲,是因为它具有较大的 能.
(2)抽烟装置喷嘴的开口方向,你认为图中哪一选择最符合要求
(3)炮管隔热套内层材料的性质最应该具有( )
A.熔点低 B.熔点高 C.导热性好 D.导热性差
(4)红外夜视仪夜晚能够识别人体、岩石、坦克,是因为被识别物体的 不同,发出的红外线强度不同.
24.(2016九下·镇海竞赛)图1是利用激光测转的原理示意图,图中圆盘可绕固定轴转动,盘边缘侧面上有一小段涂有很薄的反光材料.当盘转到某一位置时,接收器可以接收到反光涂层所反射的激光束,并将所收到的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在示波器显示屏上显示出来(如图2所示)
(1)若图2中示波器显示屏横向的每大格(5小格)对应的时间为5.00×10-2s,则圆盘的转速为 转/s.
(2)若测得圆盘直径为10.20cm,则可求得圆盘侧面反光涂层的长度为 cm.(保留3位有效数字)
25. 如图是人的眼球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4] 的曲度可以调节.
(2)刚从电影院出来,[3]瞳孔将会 .(填变大或者缩小)
(3)只有物像落在[8] 上时,才能看清物体.
(4)[5] 病变或者受到损伤,可通过移植使病人重新获得光明.
(5)不同人种,[2] 的颜色不同.
三、实验探究题
26.利用一根钢尺,研究声音的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1)实验的步骤:
(2)实验的现象:
(3)实验的结论:
27.如图是小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情景,此时光屏上已经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1)这个成像原理与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相同.
(2)若将凸透镜换成和它材质相同、口径相同但中间更厚的另一凸透镜,透镜、光屏和蜡烛的位置不变,光屏上的像将变模糊.这时需要将光屏向 (选填“左”“右”)移动,光屏上才能重新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3)取下光屏,眼睛在光具座的右端向左观察,能看到____(填正确选项的标号)
A.烛焰缩小的像 B.烛焰放大的像 C.一个光斑
28.(2021九下·海曙月考)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哪种液体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的实验中,小明提出如下实验方案:先让一束入射光从空气直接斜射入透明的空水槽中,记录下光斑位置(如图所示);接着分别倒入水和油,记录对应的光斑位置,再通过分析就可得到实验结论。经讨论,同学们认为这一方案是可行的,于是进行了探究实验。
(1)要实现探究目标,他们应选择图中的 (选填字母序号)两图示实验;
(2)实验时,同学们在水槽底部贴上一把自制纸质刻度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3)某小组同学正确实验后,所记录的三次光斑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经分析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 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
29.(2016七上·浙江期中)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所示).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6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20.2 20.8 21.1 20.5 20.7 20.9 20.7
双层 19.9 20.3 20.1 20.2 19.9 20.2 20.1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实验中为了能使两种玻璃把玻璃球弹开的距离有较大的差异,请你提出一种可行的实验改进办法:
30.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我们要让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烛焰在如图所示位置时,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 .
(3)若想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得再小一些,在不改变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蜡烛向 (选填“靠近透镜”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同时适当调整光屏的位置.
31.小丽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
(1)如果有5mm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就合适.实验中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
(2)在实验过程中,小丽移动蜡烛B,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确定了 的位置,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小丽用光屏代替蜡烛B,她 (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蜡烛A的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
(3)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如图2所示,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现象是 .
32.(2013·湖州)小唐了解到电视机遥控是通过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红外线来传输信号的。他想进一步了解红外线是否具有可见光的某些传播规律.进行了探究:
实验一:在遥控器前面分别用相同厚度和大小的硬纸板与玻璃板遮挡,保持遥控器方向、遥控器和电视机的距离相间,多次按下遥控器的“开/待机”按钮,发现用硬纸板遮挡时不能控制电视机,用玻璃板遮挡时能控制电视机。
实脸二:将遥控器对准天花板,调整遥控器的方向并多次按下遥控器的“开/待机”按钮,发现遥控器处于某些方向时能控制电视机。
(1)小唐进行实验一所探究的问题是 ?
(2)实脸二现象能证明 。
A.红外线遇障碍物会发生反射
B.红外线反射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四、解答题
33.俗话说“响水不开,开水不响”,开水真的不响吗 小明想对此进行实验,观察得到的数据如表:
水温t/℃ 声音强度/dB 现象
21 37.5 无气泡
40 38.0 无气泡
60 40.5 有小气泡产生
70 43.4 少量气泡上升
80 46.8 上升气泡增多
85 52.9 大量气泡上升
90 54.4 水面有气泡形成
95 55.2 更多小气泡形成,水变浑浊
100 52.8 沸腾
通过表中的数据,说明“响水不开,开水不响”的原因。
34.光源、光线和光束宇宙间的物体不论其大小与种类,其中发光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光源.在研究光现象时,我们常常根据光源的大小将光源分为点光源和面光源.当发光物体的大小远远小于它到观察者的距离时,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发光点,称为点光源.哪些不能作为一个发光点看待的光源,则称为面光源。
由于通常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因此在描述与研究光的传播时,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行进方向,这样的直线称为光线,它可以表示沿箭头方向传播的极细的一束光。
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一束光是有一定宽度的,我们可以把一束光看成由围绕一条轴线分布的无数光数组成的,称为光束.在几何光学中我们常用到的光束有平行光束,会聚光束和发散光束.普通光源产生的是发散光束,在普通光源和其它光学器件组合使用时,可以得到平行光束或会聚光束,激光器可以产生很好的高亮度的平行光束。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光线的概念是人为引入的,它是 (填“抽象”或“真实”)的;
(2)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是 可以产生高亮度的平行光束。
35.小明喝水时,偶然发现透过水面看不见玻璃水杯外侧的手指。他感到很惊奇:玻璃和水都是透明物质,为什么光却不能透过呢?小明决定找出原因。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根据光经过的路径,首先想到了这种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为此他根据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路进行了推测,如图所示,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会不会……
(1)小明的推测是 。
(2)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小明观察到 ,证实了自己的推测。
(3)当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也会出现“看不见”的现象吗?说出你的观点并解释: 。
36.(2019七下·江干月考)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着一座高崖,他大喊一声,历时五秒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此时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求:
(1)若汽艇静泊在水面,它离高崖多远?
(2)若汽艇以10米/秒的速度正对着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多远?听到声音时离高崖多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手机拍照的原理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
【解答】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可以增大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
故答案为:C。
2.【答案】B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两种透镜的结构特点区分: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解答】对光有发散作用的透镜是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为凹透镜;因此B选项中的透镜为凹透镜;A、C、D选项中的透镜为凸透镜。
故答案为:B。
3.【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夜深人静时,没有其他声音的干扰,所以说话声显得响亮些,选项A错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速快,选项B错误;蝙蝠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昆虫时被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能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根据回声带来的信息,它还能判断目标(昆虫)的种类等,选项C错误;声呐系统就是根据蝙蝠的回声定位原理发明的,选项D正确;故选D。
4.【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AB、由图知,物距大于2f,像距小于物距,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A错误,B错误;
C、远视镜片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所以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像将提前会聚,使光屏靠近透镜,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C正确;
D、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所以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像将延迟会聚,使光屏远离透镜,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D错误.
故选C.
【分析】(1)根据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关系,来判断成像的特点;
(2)远视镜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3)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5.【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物体振动的快慢叫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当一个物理量受多个因素影响时,需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解答】解:A、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质量越大,体积越大,越难振动,振动的越慢;因此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探究音调跟频率的关系时,需控制其它因素都不变,因此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频率越小.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解答】解:一凸透镜焦距为6cm.若将物体放在此透镜前15cm处,即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B.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确定成像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7.【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在光的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不会停止传播,而是改变传播方向在原来介质中继续传播,这就是光的反射现象,主要有“倒影”和平面镜成像现象。
【解答】A.图甲中,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发生光的折射,故A错误;
B.图乙中,河底看起来变浅,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故B错误;
C.图丙中,斑马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C正确;
D.图丁中,建筑物上空的灯光,属于光沿直线传播,故D错误。
故选C。
8.【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①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物距发生变化,那么像距肯定同时发生变化,因此小演员每走一步,像也走一步,故①正确;
②③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像大时脚步大,像小时脚步小,即“大像”走大步,“小像”走小步,故②错误,③正确;
④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当物距减小时,像距肯定增大,即像总朝远离小演员的方向运动,好像在逃离,故④正确。
那么正确的是①③④。
故选C。
9.【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解答】A、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右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右移动,光斑会向上移动,不能中目标,故A不符合题意;
B、将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左边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左移动,光斑会向下移动,能中目标,故B符合题意;
C、将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不能中目标,故C不符合题意;
D、将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不能中目标,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闪光灯的光比投影仪的光强,白光盖过了投影仪的光。银幕反射彩色的光本来就是漫反射。光很弱,如果用闪光灯,银幕反射白光强度大,反而使得漫反射出的图像的颜色与屏幕相比更暗。
【解答】闪光灯的光照射到物体上,可以使物体表面的亮度增大,但闪光灯照射到银幕上以后,只能增加银幕的亮度,而不能增加图象的亮度,相反,图象的亮度和清晰度明显减弱,所以反而看不清银幕上的图象,而银幕上的污渍更加清晰了,综上所述,只有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11.【答案】A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解答】若将凸透镜浸入水中,平行于主轴的光线从空气进去水中不改变方向;而从凸透镜折射出来浸入水中的光线要比浸入空气中的偏折程度小,所以光线的交点在S点的下方;故仍是凸透镜焦距变大;
故选A。
【分析】由图可知,平行于主轴的光线从空气进去水中不改变方向,再根据从凸透镜折射出来浸入水中的光线要比浸入空气中的偏折程度小。
12.【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解答】如甲、乙可知,像都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水滴相当于于放大镜,并且乙中的像更大,故水滴变凸,其放大功能变大,说明物体靠近了焦点,因此焦距变小。
故答案为:C
13.【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门镜是由两块透镜组合而成。当我们从门内向外看时,物镜是凹透镜,目镜是凸透镜。物镜的焦距极短,它将室外的人或物成一缩得很小的正立虚像,此像正好落在目镜的第一焦点之内,目镜起着放大镜的作用,最后得到一个较为放大的正立虚像,所以防盗门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门镜是由两块透镜组合而成。当我们从门内向外看时,物镜是凹透镜,目镜是凸透镜。最后看到来客的正立、缩小的像.所以防盗门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故答案为:D
14.【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凸透镜可以成倒立的像,也可以成正立的像;凹透镜成正立的像。
(2)凸透镜成像时,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时,物体移动速度大于像的移动速度;当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物体移动速度小于像的移动速度。
(3)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凸透镜的焦距取值范围.
【解答】蜡烛经透镜成倒立的像,说明此透镜一定是凸透镜,故C、D选项不正确;蜡烛放在距离透镜20cm的地方,当它向透镜移动时,其倒立的像移动速度大于蜡烛移动速度,说明蜡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此时2f>20cm>f,解得20cm>f>10cm,所以焦距不可能为20cm,但可能为15cm,故A选项不正确,B选项正确。
故选:B
15.【答案】B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正确作出光路图,然后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和光的反射定理找到隐含条件,通过相似三角形的特点计算出树的高度。【解答】设树高为H,树到镜的距离为L,如图所示,是恰好看到树时的反射光路图,由图中的三角形可得:;即①;
当人远离大树6m时,得到:②;
以上两式解得:L=29.6m,H=4.5m。
故选B。
16.【答案】七;绿;紫外线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色散
【解析】【解答】(1)白光经过三棱镜后发生光的色散现象,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2)绿纸做的光屏只能反射绿色的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所以七色光照在绿色光屏上光屏只显绿色;(3)光谱紫光以外的光为紫外线,属于不可见光,紫外线的作用有:①杀菌作用、②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③使荧光物质发光,验钞机能够发出紫外线使钱币上的荧光物质发光。
【分析】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紫外线具有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性质,验钞机就是利用这个性质制成的。
17.【答案】凸透;会聚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解答】装有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由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易引燃位于焦点处的树叶等.所以不允许随便丢弃矿泉水瓶。
【分析】透明物质都可以制成凸透镜或凹透镜,不同的形状对光线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18.【答案】(1)咽
(2)接近
(3)内能(或“热能”)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消化道器官的结构分析;(2)由于内窥镜相当于凸透镜,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3)根据原理利用激光灼烫,可以分析出激光刀发生的能量转化。
【解答】(1)内窥镜经口腔或鼻腔插入都能进入胃,是因为它们都与咽相连;
(2)内窥镜相当于凸透镜为了减小观察范围,应该减小物距,应该使内窥镜细管顶端接近患处;
(3)利用激光灼烫,可以分析出激光“刀”能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内能(或“热能”)。
故答案为:(1)咽;(2)接近;(3)内能(或“热能”)。
19.【答案】触觉;指尖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此题是一道基础知识题,考查的是皮肤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解答】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能阻挡化学物质的侵入,生发层中有黑色素细胞能产生黑色素,阻挡紫外线对内部组织的损伤。真皮中有大量的弹性纤维、胶原纤维,使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使皮肤得到营养,还能够接受冷、热、痛、触等刺激。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所以盲人用手指尖“阅读”盲文时是依靠皮肤中的触压觉感受器。
故答案为:B
20.【答案】4.6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物像等距”计算出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到视力表的距离,然后再减去人到视力表的距离即可。
【解答】视力表距离平面镜2.5m,那么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距离平面镜也是2.5m,它距离视力表:2.5m+2.5m=5m,因此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5m-0.4m=4.6m。
21.【答案】OD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知道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概念,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确定出反射光线。
【解答】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是反射角,根据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NOD=∠NOD=60°,所以反射光线将沿着OD方向射出。
故答案为:OD。
22.【答案】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解答】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变得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将图中折射光线反向延长,与主光轴交与点F,则O、F之间的距离就是焦距f,如下图所示:
该图简化成如下图所示:
大三角形和小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则有 ,解得 。
【分析】掌握透镜对光线的作用、透镜的三条特殊的光线。
23.【答案】(1)动(机械)
(2)A
(3)C
(4)温度
【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动能的影响因素;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解答】解:(1)高速飞行的炮弹能够击穿2000m外900mm厚的装甲,说明能对外做功,因此它具有较大的动(机械)能.
(2)由题意可知,炮塔内炮手发射炮弹,弹丸经过喷嘴时储气筒会充入高压气体,弹丸飞离炮口后,储气筒内的高压气体便由喷嘴向外冲出,迫使炮塔中的有害气体沿炮口流出,净化了车内空气.从开口的方向来看,最符合要求的应该是A;
(3)由题意可知,炮管内层是为了能使火炮发射时产生的热量快速传递,使炮管温度趋于一致,减少变形,因此,炮管隔热套内层材料的性质最应该具有导热性好的特点,故C符合题意.
(4)红外夜视仪夜晚能够识别人体、岩石、坦克,是因为被识别物体的温度不同,发出的红外线强度不同.
故答案为:(1)动(机械); (2)A; (3)C;(4)温度.
【分析】(1)物体能对外做功,我们就说物体具有能,据此结合能量的类型作答;
(2)根据抽烟装置的要求,可判断哪种设计更适合这一功能;
(3)根据炮管隔热套内层的作用特点可判断其材料的性质;
(4)任何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红外线越强.
24.【答案】(1)5
(2)1.60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图2中每两次信号之间的时间差就是圆盘转动一周的时间,然后根据转速与周期的关系式求出转速;
(2)根据一个周期中反光信号的时间宽度和转动一周时间之比,得到反光涂层与圆盘周长的比值,然后根据圆的周长公式计算即可。【解答】(1)因为每大格(5小格)对应的时间为5.00×10-2s,
所以每格表示1.00×10-2s;
根据图2可知,圆盘转动一周在横轴上显示22格,
所以圆盘转动的周期为:1.00×10-2s×22=0.22s,
则转速为:
(2)根据图2可知,反光中引起的电流图象在横坐标上每次一小格,
说明反光涂层的长度占圆盘周长的,
故圆盘上反光涂层的长度为:
。
25.【答案】(1)晶状体
(2)缩小
(3)视网膜
(4)角膜
(5)虹膜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解答】(1)在眼球的结构中,图中4晶状体透明、有弹性,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睫状体内有平滑肌,通过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使眼睛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2)图示中虹膜中央有3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光线强,瞳孔变小;光线弱,瞳孔变大.电影院里面的光线弱,瞳孔变大,才能看清;当我们从电影院走出来时,外面的光线强,因此瞳孔由大变小,才能减少外界光线对眼的刺激.
(3)正常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晶状体的调节作用,都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汇聚在8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4)图示中的5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利于光线的透入,如果角膜病变或受损,会影响光线进入眼球内部,使物像模糊不清,甚至失明,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来使病人得到恢复.
(5)图中2虹膜的中央有瞳孔,虹膜中含有许多色素细胞,在这些细胞中所含色素量的多少就决定了虹膜的颜色.东方人是有色人种,虹膜中色素含量多,所以,眼珠看上去呈黑色,因此被称为黑眼珠.
故答案为:(1)晶状体
(2)缩小
(3)视网膜
(4)角膜
(5)虹膜
【分析】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图示中的1是睫状体、2是虹膜、3是瞳孔、4是晶状体、5是角膜、6是巩膜、7是脉络膜、8是视网膜、9是视神经、10是玻璃体.
26.【答案】(1)把一根钢尺的一段固定在桌面上,使钢尺的另一端伸出桌边,用手拔动钢尺的伸出端,听钢尺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频率
(2)尺子伸出的长,难振动,振动的慢,频率小,音调低
(3)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解答】(1)实验的步骤:在“探究音调与频率关系实验”中,把一根钢尺的一段固定在桌面上,使钢尺的另一端伸出桌边,用手拔动钢尺的伸出端,听钢尺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频率;(2)实验的现象:尺子伸出的长,难振动,振动的慢,频率小,音调低;(3)通过本实验可得到的初步结论为: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分析】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27.【答案】(1)照相机
(2)左
(3)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解答】(1)由图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所成的像小于物,即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2)由题意知,换成中间更厚的凸透镜,此时凸透镜的焦距变小,相对于增大了物距,要使像成在光屏上,就要减小物距,这时需要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才能重新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3)当把光屏去掉后,眼睛在光屏的位置时实际光线会进入人的眼睛,所以眼睛能看到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1)照相机;(2)左;(3)A.
【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判断成像性质,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根据透镜的凸度越大折光能力越强,焦距越小,据此进行分析.
(3)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28.【答案】(1)B、D
(2)记录每一次光斑的位置
(3)油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解答】(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要探究水和油对光的偏折本领大小,必须控制入射角和液面的高度相同,符合条件的有B、D两图;(2)在水槽底部贴上一把自制纸质刻度尺,目的是为了记录液体对光的偏折的光斑的位置,比较液体对光的偏折程度,体现了转换法的思想;(3)根据记录,油中光斑的位置距离空气比较远,因此油对光线的偏折程度大,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
【分析】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水和油对光的偏折本领,因此需要控制入射角和液面的高度相同;
为了把液体对光线的偏折程度体现出来,需要在水槽底部贴上刻度尺,记录折射光线照射在水槽底部的光斑的位置;
通过记录的位置,和空气中照射点光斑相比较,距离空气中光斑越远,说明对光的偏折本领越大。
29.【答案】(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
(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3)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4)减小斜面的坡度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此实验是把玻璃板振动的强弱转换成了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利用了转换的思想方法,这样通过观察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就可以比较单层和双层玻璃板的振动强弱.解决此类实验题目要结合相关的物理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是造成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的主要原因;(2)当玻璃板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这是转换的研究方法;(3)同样的撞击下,单层玻璃后的玻璃球比双层玻璃后的玻璃球运动的距离远;所以结论是: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4)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振动时,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较近,为了能使两种玻璃把玻璃球弹开的距离有较大的差异,可减小斜面的坡度进行实验. 故答案为:(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3)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4)减小斜面的坡度.
30.【答案】(1)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2)缩小;照相机
(3)远离透镜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
(1)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的目的是为了使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的像能够成在光屏上,便于观察.
(2)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图中蜡烛距凸透镜25cm,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3)凸透镜成实像时,若想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得再小一些,蜡烛应远离透镜一段距离,物距增大,像距减小.
故答案为:(1)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2)缩小;照相机;(3)远离透镜.
【分析】(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为了使像能够成在光屏上,就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2)当物距大于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投影仪是根据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3)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分析蜡烛及光屏的移动方向.
31.【答案】(1)2;大小
(2)像;不能;虚
(3)蜡烛B与蜡烛A的像不能重合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解答】(1)①当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越近,可以近似看成一个像,使实验简单化.所以选择2mm的玻璃板;
②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在实验过程中,小丽移动蜡烛B,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确定了像的位置,平面镜成像实验时,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3)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蜡烛成的像不与蜡烛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故答案为:(1)2;大小;(2)像;不能;虚;(3)蜡烛B与蜡烛A的像不能重合.
【分析】(1)①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两个反射面都能成像.当玻璃板比较厚时,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比较远,实验时会出现明显的两个像,使实验比较复杂;当玻璃板比较薄时,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比较近,可以近似看成一个像,使实验简单化;
②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用光屏是否能承接到像,是判断实像和虚像的最佳方法;
(3)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所成的像不在水平面上,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另一支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
32.【答案】(1)红外线能否透过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或:红外线能否透过硬纸板和玻璃板;或:硬纸板与玻璃能否阻挡红外线的传播)
(2)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
(1)根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研究的变量是硬纸板与玻璃板,即红外线与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关系,据此提出相关的问题;
(2)结合光的反射知识进行解答。
【解答】
(1)根据实验一可知,本实验研究的变量是硬纸板与玻璃板,硬纸板是不透明的物体而玻璃板是透明的物体,所以小唐探究的问题是:红外线
能否透过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或:红外线能否透过硬纸板和玻璃板;或:硬纸板与玻璃能否阻挡红外线的传播)
(2)光射到物体表面,有一部分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将遥控器对准天花板,调整遥控器的方向并多次按下遥控器的“开/待
机”按钮,发现遥控器处于某些方向时能控制电视机,说明红外线遇到了天花板的阻碍被反射了回来,故选A。
故答案为:(1)红外线能否透过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或:红外线能否透过硬纸板和玻璃板;或:硬纸板与玻璃能否阻挡红外线的传播) (2)A
33.【答案】“响水不开,开水不响”与水内气泡的多少及变化情况有关。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分贝是来计量声音的响度的.在沸腾前声音的响度更大一些。
【解答】声强最大时,水变浑浊,可能是水中的小气泡破裂使水振动产生的。开水并非是不响,而是响度相对于不开的水弱一点;没开的水响可能是气泡在水中破裂激起水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由于振动水最后才会浑浊。
34.【答案】(1)抽象
(2)激光器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解答】(1)我们了解到光线的概念是人为引入的,它是抽象的;(2)根据文中信息可知:激光器可以产生高亮度的平行光束。
【分析】光线是指带箭头的直线,箭头代表方向,直线代表传播路径;它是为了在描述与研究光的传播方便而假设存在的,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观察不到的。
35.【答案】(1)折射光线消失
(2)光斑消失
(3)不会,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找出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变化规律可知小明的推测;(2)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折射光线会消失,观察到光斑会消失;(3)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折射角增大到某种程度后,折射光线会消失;根据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光线从空气斜射向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不会消失。
【解答】(1)小明推测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折射光线消失;
(2)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折射光线消失,小明观察到光斑会消失,证实了自己的推测;
(3)当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不会出现“看不见”的现象;因为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光线从空气斜射向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不会出现上述现象。
故答案为:(1)折射光线消失;(2)光斑消失;(3)不会;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
36.【答案】(1) 若汽艇静泊在水面,它离高崖;
(2) 他喊时到高崖的距离:;
听到声音时离高崖的距离:。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当汽艇静泊在水面时,它离高崖的距离就是声音传播距离的一半,即:;
(2)若汽艇以10米/秒的速度正对着高崖驶去,那么5s内汽艇行驶的距离与声音传播的距离之和正好是他喊时到高崖距离的2倍,即高崖距离;听到声音时到高崖的距离等于他喊时的距离与汽艇行驶路程的差,即。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