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之《荷塘月色》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之《荷塘月色》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17 12:3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 荷塘月色说教材
说教法和学情
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说教材(一)教材分析: 粤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是散文单元, 《荷塘月色》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散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新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朱自清先生把荷塘月色刻画的形象生动、语言优美,艺术技巧纯熟、自然,是一篇难得的经典散文。
根据我对以上的分析,结合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基本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三)教学重点和难度 《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由于考虑到我们学校的学生在散文阅读知识积累中较为薄弱的实际,所以我把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两个:
一是通感手法的学以致用和叠词在文中的表达技巧。
二是品味文章语言美。 说教法和学情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本校学生上课自觉性不高,独立性不强的现实,以及学生原有的年龄、心理特征,我采用学校积极推广的讲学稿跟踪学习法。从学生的预习到上课,都在学案中跟踪体现出来,让学生觉得有章可循,上课期间有事可做。在课堂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法
此法可使学生渐入佳境,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使学生在语文情感上引起共鸣。这也贯穿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2、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
3、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讲学稿的科学应用。课前通过讲学稿预习,通过讲学稿来明确课堂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后拓展,根据本校学生自己不喜欢找资料学习的实际,我尽量选取一些符合我们学生实际的相关课外阅读文章,通过讲学稿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完成课后拓展。2、 播放录音,让学生模仿示范朗读,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3、 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3分钟)
图片切入:展示月色下的照片,让学生体会月色下的意境。让学生回顾旧知识,例举出关于“荷” “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 “出淤泥而不染” “月上柳梢头” “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说时代背景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理解文章的内涵。讲学稿呈现。) 课堂教学评价
在整个朗诵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进入朗诵状态,这种方式自然亲切。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我将通过富有诗意的评价语言,巧妙地嫁接到学生学习的主干上去,这样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也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2、赏析语言美,品味画面美(25分)
提问:这三段主要写了什么?都说它美,它美在何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找出4.5.6三段中,学生认为是写的美的地方,并说明它美在哪里? 通过巡堂和学生的回答可以反馈出,学生所认为的美,其实就是散文的语言美和画面美。通过这一环节就可以顺利过渡到对语言美和画面美的赏析。⑴ 语言美
本文语言突出特点,运用大量修辞手法,神采飞扬,其中的叠词、通感为重点,对此学生却较生疏。①叠词
切入角度:用音乐的击鼓打节奏方式领略叠词独有的韵律感,如“曲曲/折折”“阴/森森”“脉脉”节奏分别是……(学生用手指叩响桌子去感受叠词带来的音乐美感,荷塘月色的灵动飘逸。)
结合这三段的叠词,总结出叠词的作用——增加了文章和谐的音乐美 。课外拓展:《迢迢牵牛星》中的大量叠词,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
请学生试着赏析《迢迢牵牛星》叠词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②通感:
明确通感的定义和用法,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典型例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让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得到了嗅觉、听觉上的双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隐若现、扑朔迷离。课外拓展: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通感现象,注意积累。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
学以致用:在讲学稿上,当堂造句,巩固消化,锻炼文笔。
举个例子:你笑的很甜。
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在讲学稿的完成情况。在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时,我采用多元性的课堂评价拒绝“唯一标准”,达到预设与生成的相互结合。⑵画面美
语言的美即表现出了画面的美,详见板书。
根据心理学“注意规律”的教学运用:展出几幅荷塘月色图幻灯片,让学生用原文中的句子进行描述。此法的作用一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二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进行自检。课外拓展:
教育学“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教学运用: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图片的荷塘月色与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你觉得哪个更美?”引导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表现力,最终落实本课教学目标,品位语言美,从而感受语言背后的画面美。教学评价表课后作业:
学以致用,运用本课语言技巧“叠词”“通感”等,以“城市月色”为题写一片情景交融的小短文。 课堂小结(5分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上,我重点对荷塘月色的优美语句的品读和对通感修辞手法的讲解,以及叠词的运用。在课堂的教学上,尽量做到预设与生成的相互结合。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