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长恨歌作者简介 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到沪。1970年赴安徽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 自1976年发表第一篇散文,至今出版发表有小说《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站》、《流逝》、《小鲍庄》、《叔叔的故事》、《69届初中生》、《长恨歌》等短、中、长篇,约有400万字,以及若干散文、文学理论。其中一度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二度获全国中篇小说奖。翻译为外国语的有英、法、荷、德、日、捷、韩等文字。 1995年,王安忆的《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年底出
版了单行本,很快引起评论界的注意,评论者认为王安忆
的写作直承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传统2000年
《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继而在一项以“三
城记”(上海、香港与台北)来命名的出版计划中,王安
忆又成为“上海”的代言人这本写了一个好看的“上海故
事”的《长恨歌》,再次受到媒体与学界的垂青。人们不
仅“在小说中阅读城市”,更是在关于“上海”这座城市
的想像和争论中来阅读这部小说。 《长恨歌》这部小说以委婉从容细致的笔调,虚构了一个美丽、善良而又柔弱的女性不幸的一生和悲剧的命运。
我们可以从她虚荣而又务实、精致而又凄凉的生活中窥见很多人类共通的无奈,人活着就是一种艰辛,无处可逃,别无选择。
同时,在更深层面上,小说可以说是通过一个女人的故事来表达一个城市的传奇与命运,并寄寓了自己对这种沧桑嬗变的哀伤。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当提到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有时难免令读者以为是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的小说版。其实两者并没有一点儿关系的! 小说中最令人触目的是主角王琦瑶的出场。作者花费篇幅来描写上海的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目的只有一个:衬托王琦瑶像是吸尽黄浦精华的结晶。 「……上海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亲似的。它有着触手的凉和暖,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积着油垢的厨房后窗,是专供老妈子一里一外扯闲篇;窗边的后门,是供大小姐提着书包上学堂读书,和男先生幽会的……」细致和属於女性的笔触,具体描写弄堂的一切。 事实上,在王安忆发表了《长恨歌》后,便有学者或文学评论将之归类为张爱玲的「延续」,试想像着如葛薇龙、白流苏、赛姆生太太等角色的舞台由中华民国的上海转移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上海,一群曾经过着声色的男女,如何在夸张禁欲的政权里,度过馀生。
1.一个好故事小说分三部,每部章节若干至第一部第二章,小说才开启了对故事的讲述。在一片波涛汹涌的
弄堂景观中,王琦瑶的故事缓缓展开:这位上海弄堂的普通女儿,
靠着美貌与内秀,在1946年“上海小姐”的竞选中脱颖而出,成为
受人瞩目的“三小姐”。骨子里的不安分,让她拒绝了对她一往情
深的程先生而跟了一个有权势的国民党官僚,做了爱丽丝公寓里的
金丝雀。1949年,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瑶经历短暂的外乡避
难后重回上海,在一条名为“平安里”的弄堂里隐藏身份,过着她
的平凡日子。在对日常生活的精致而琐碎的维系中,王琦瑶与几个
怀着与她同样心情的人一起,平静地度过了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
社会改造和“文化大革命”的时代,中间经历了与几个男子不成功
的恋爱,并有了一个私生女儿。“文革”结束后,已近中年的王琦
瑶,成为女儿薇薇的时代里人们追慕和怀想旧时上海的依凭,旧时
光好像要回来了,但她却成了旁观者。王琦瑶试图用大员留给她的
金条换得怀旧的“老克腊”的陪伴,但这盒金条使她死于女儿同学
的男友(一个名叫“长脚”的流氓)以抢劫为动机的凶杀。故事就
此结束。2.关于节选部分
一、节选部分前后的主要情节
1949年,上海解放,“三小姐”和“旧时代”都被抛进了历史。王琦瑶被迫到邬桥避难,在邬桥,她意识到自己已经与上海不可分割,上海叫人“长相思不能忘”。于是王琦瑶又回到上海,隐姓埋名在上海最普通的“平安里”安居下来,由爱丽丝公寓的金丝雀变成了柴米油盐的普通人。政权的更迭改变了她的命运,但并没有改造她的生活。她的“平安里”的屋子里,渐渐聚集起资产阶级的“故人”──严家师母,她的表弟毛毛娘舅,以及无产阶级的国际混血儿萨沙这样的闲人。时代在翻天覆地,他们却兀自在弄堂的“芯子”里维系着布尔乔亚式的精致生活,他们打牌,聊天,喝下午茶,自然免不了还有打情骂俏……节选的部分就描述王琦瑶在“平安里”的这段生活。3.王琦瑶
王琦瑶是故事的主角,虽然她的性格不是特别突出,甚至是“性格
扁平”,但是读懂这个人物对于理解整部小说是很有帮助的。王琦
瑶内在和外在有两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坚强与美丽。 在王安忆的笔下,上海的弄堂也是有灵魂的,这灵魂也是一个少女的形象——王琦瑶。王琦瑶闭月羞花,着阴丹士林蓝的旗袍,身影袅袅,漆黑的额发掩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单看这些,王琦瑶与经典恋爱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别忘了,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她的心是上海弄堂的心。王琦瑶的身世遭遇具有象征意义
代表“过去时”的上海,是由历史与现状构成的上海旧幻的神话。
王安忆试图将上海40年飘摇变迁的历史浓缩于王琦瑶一个人的经历
之中,试图将旧上海的风貌浓缩在王琦瑶生活的那个陋巷蜗居之中。
主题
1.日常与历史
我觉得事件总是从日常生活开始的,等它成为事件实际上已经从日
常生活增值了。历史的变化都是日常生活里面的变化。”也就是说,
“历史”在《长恨歌》这部长篇小说里,并不是由时间构成的,而
是被琐细平淡的日常人生所搭建的,这种日常的平凡琐细构成了历
史的底子。
2.时尚与怀旧
上海怀旧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一种文化时尚,从绘画、电影、文学,
到日常消费领域,关于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的各种表述层出不穷。
外滩建筑、咖啡馆、月份牌……“老上海”的物质代码,成为新一代的
消费时尚,人们依托着一种对于“过去”的发掘,来填补当下的文化缺
失,并表达着对于“未来”的想像。在这个意义上,《长恨歌》似乎应
景地为人们提供了怀旧的资料。3.女人和城市
关于《长恨歌》,王安忆坦言:“在那里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王琦瑶这个角色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上海这座城市息息相关、血脉相连,她的一生也即上海40年文明进程与社会变迁的映射。 王安忆之所以看中王琦瑶这个人物,写她,是因在她身上看见了一份怆凉。一份逼人的、摆脱不了的怆凉。这份怆凉与其说来自命运来自历史变迁,不如说来自生命本身;与其说来自王琦瑶,不如说来自王安忆自己。这份怆凉是王安忆人到中年对生命的感悟,是对美好生命流水般逝去的一首挽歌、一声叹息。"长恨歌"最大的成功正在于以冷静的旁观角度叙述了这份实在的、透自骨髓、挥之不去的怆凉。 还得略谈“长恨歌”的不足。比如说,关于王琦瑶的女儿薇薇;比如说,王琦瑶被长脚杀死...... 薇薇这个人物可有可无,没有也许更好。作者想通过青少年薇薇写出那个年代,可薇薇没写好那年代也没写好。明确让人感到的,只剩作者写微微的用心(又一个刻意)。王琦瑶为什么会死?作者想以她的死来加强悲剧效果,加强她身上存有的那种怆凉感。然而,王琦瑶身上的怆凉感不是靠死来突出的,而是靠活,靠她怎么活下去怎样活出怆凉来。长脚杀王琦瑶杀得莫名其妙,杀得太戏剧化,这一杀,将一本沉甸甸的书、将一个严肃的作家,“杀”出了一些轻浮、杀出了一些稚嫩。 然而,“长恨歌”纵有再多的不足,一切不足在她获得的巨大成功面前都显得不重要。 "长恨歌"不可取代,王安忆不可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