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永遇乐 · 元宵李清照 永遇乐 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词风,把握本词的风格。
2、能从审美方向探讨词作的好处。
3、能体会对比手法使用的效果。 词风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清丽明快,宛转曲折。
其后期的词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欧阳修《六一诗话》“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 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至矣。”一、介绍词风及背景 二、写作背景
1127年,金人灭宋,俘徽、钦二宗北去。 1129年8月,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又病卒。时金兵渡江南侵,李清照避乱流离于浙东西各地。1136年始回临安。这十年既遭到国破家亡之痛,又身受颠沛流离之苦,这就使得她后期的作品渗透了深沉的故国之思。 这种感情,在诗文中表达得比较直率,“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在词中则表达得比较含蓄委婉。《永遇乐》便是其中颇负盛名的一首。 三、 朗读并讨论:
永遇乐 · 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诗朋酒侣。
中州盛日,闺门无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诗朋酒侣。 (恰逢佳节,无心玩赏)分析1、今日元宵节的景象如何?落日熔金,暮云合壁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元宵佳节,融合天气 (客观欢快)分析2、作者的情绪怎样?人在何处 岂无风雨 (主观悲凉)
患难后漠然心态四、词作分析:(上阙) 中州盛日,闺门无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汴京欢乐临安凄凉)分析3、昔日的佳节景象如何?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 拈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 盛装畅游)分析4、作者的情绪如何?怕见夜间出去(伤感凄凉)词作分析:(下阙) 这首词上片先写元夕景物,是佳节的“融和天气”,但是自己兴致不好,所以“酒朋诗侣”虽然以“香车宝马”来相召,但是自己辞谢了。下片换头处宕开(这是作词时惯用之法)。自“中州盛日”至“簇带争济楚”数句,追忆当年承平之时,汴京(“中州”即指汴京)妇女“闺门多暇”,非常重视元宵佳节(“三五”即指正月十五日),每到这时,都是盛妆打扮,整齐美丽(“济楚”是宋时俗语,整齐美丽之意),到街市中游赏观灯(言外当时自己也是很有兴致的,不过这层意思不点自明)。“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三句,一下跌到现在,点出饱经丧乱后沉哀隐痛的心情,笔力矫健。结尾两句写孤寂情怀,大家都去欢庆灯节了,自己只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而已。至此借咏元夕,写出自己饱经沧桑世变之后感怀家国身世的沉痛心情。上阙:恰逢佳节,无心玩赏
下阙:汴京欢乐 临安凄凉
艺术手法:对比
1、丽景与悲情的对比
2、今日与昔日的景况对比
小结:评价 这首词不仅情感真切动人,语言也很质朴自然。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易安居士,南渡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农,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叠云:‘于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妙者难。山谷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从上面的分析看来,这个评语还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吴瞿安(梅)先生在《词学通论》中说:“大抵易安诸作,能疏俊而少沈着。即如《永遇乐》元宵词,人咸谓绝佳;此事感怀京洛,须有沉痛语方佳。词中如‘于今憔悴,风鬟雾鬓,怕向花间重去’,固是佳语,而上下文皆不称。上云‘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下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皆太质率,明者自能辨之。”我们认为,吴氏对李清照这首词的评语是不够公允的。相反,作者在这首词的下片中,无论是用当年在汴京赏灯过节来作今昔对比也好,还是用今天的游人的欢乐来反衬自己的处境也好,都能更好地刻划出诗人当前的凄凉心情。真是语似平淡而实沉痛已极。 一百多年后,宋室已亡,遗民刘辰翁每读此诗,总是悲不自胜:“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足见本词感人之身。清照印象 李清照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她的作品中曾经写到过她早年生活中欢乐的一面,如《点绛唇》写她少女时代荡秋千为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她泛舟流连忘返,等等。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性格爽朗、感情奔放的女性。但是,曾几何时,夫死之悲,亡国之痛,接踵而至,使得她的心情起了巨大的变化,以至她“试灯无意思,踏雪莫心情”(《临江仙》)。“双溪春尚好”,她也不愿去泛舟;虽值元宵佳节,又值“融和天气”,她也无心去观灯。不仅如此,她还是个关心国家大事、力主抗金的爱国志士。而当时的南宋王朝,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偏居东南一隅,一味寻欢作乐。从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等书关于临安过元宵节的描写,可以看出,“大率仿宣和盛际,愈加精妙”(《武林旧事》:“元夕”条)。林升的《题临安邸》一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写出了南宋时期统治阶级荒淫逸乐的生活以及广大人民对之不满的情绪。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忧国伤时的女诗人,又安得而不愤懑、不忧心忡仲呢。因此,那些“酒朋诗侣”驾着“香车宝马”“来相召”,被她婉言谢绝了;而她躲到帘儿底下听到的仍然是游人的笑语。这里,在平淡的词句后面,既有用当年汴京繁华来反衬的今昔盛衰之感,又有用当前游人笑语来对比的人我苦乐之别,而在这种反衬对比之中,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赋予了这首词以深刻的社会意义。南宋末年爱国词人刘辰翁读了这首词,“为之涕下”,并按照它的调子填了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情调的词,足见李易安的这首词的感人之深。分析下列关于头发梳妆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意绪?
1、髻子伤春懒更梳《浣溪纱》
2、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凤凰台上忆吹箫》
3、日晚倦梳头《武陵春》
4、风鬟霜鬓《永遇乐》拓展欣赏1:拓展欣赏2: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误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