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中鲁教版选修《永遇乐》课件2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高中鲁教版选修《永遇乐》课件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30 13:0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1张PPT。写作背景《永遇乐》写于1205年 ,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他先居上饶,后徙铅山,1203年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镇江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但很快他便发觉了宰相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发泄心中的怒气和怨恨。后来,韩侂胄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于1206年不听辛弃疾劝告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次年,韩侂胄被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gē)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cí)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上片:英雄盛事 缅怀两位古代英雄:孙权、刘裕
典故1: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
典故2:(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坚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宋的开国皇帝, 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03年篡晋称帝。公元404年,刘裕在家乡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后燕,后灭后秦,公元420年大权在握的刘裕代晋称帝。 上片感情:
1.作者对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向往,对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的赞扬。
2.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渴望建功立业。
3.渴望南宋有像孙、刘那样的英雄与明君。 下片:衰败之史 典故3: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出兵北伐,结果是仓皇败阵,落得个无功而返。
作用:借古讽今,是针对韩侂胄的以北伐邀功而发的,他主张要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告诫)
典故4:佛狸祠(北魏太武帝占领后建造行宫的地方,后来就成了太武帝的祠庙)前却是祭神赛社,烟火不断!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借古讽今,批评人们居然舍弃了被金人占领的国土,忘记了国恨家仇,批判南宋统治阶级苟且偷安。 典故5:战国时赵国的老将廉颇因被人陷害而逃奔魏国,后来秦军攻打赵国,赵王想起老将廉颇,曾派人前去探视,看他能否再带兵出征。
主旨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感情:渴望报效国家,不被朝廷重用的愤懑。
找出文中对比的地方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
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
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淡了;
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小结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用人才的愤懑。 《水龙吟》与《永遇乐》比较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1174年,35岁)、晚年(1205年,66岁)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总体风格上的雄健、豪放,两首词也是一致的。只是前期词多些昂扬、激奋;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