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上册 3.5 体温的控制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18八下·海曙期末)下列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正常的体温大约是37℃
B.一天中,人体的体温会随时间波动
C.人体体温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共同调节
D.在炎热的天气下,为了增加散热,人体皮肤血管会收缩,汗腺分泌增加
2.(2018八上·义乌月考)小芳安静地在教室里听课,主要产热的部分是( )
A.内脏
B.内脏和肌肉、皮肤一起产热
C.肌肉、皮肤
D.内脏和肌肉、皮肤都没有产热
3.早产儿出生后,往往被安置在育婴箱中进行监护,这主要是由于 ( )
A.早产儿质量较轻,体质差
B.早产儿从母体获取的养料不够多
C.避免早产儿被病菌感染
D.早产儿体温调节机制发育不完善
4.(2017八上·乐清期中)人体各器官产热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常人在运动情况下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
A.脑 B.内脏 C.骨骼肌 D.其他器官
5.下列动物中体温恒定的动物( )
A.田鼠 B.蟾蜍 C.蝗虫 D.蛇
6.在暑期军训中,进行队列训练时,一女生恶心呕吐,出现昏厥现象,下列处理不正确的是 ( )
A.用冷水浸湿毛巾敷在头部 B.原地用人工呼吸进行抢救
C.给病人服用人丹、十滴水等 D.用30℃酒精擦身降温
7.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更有生存优势的原因在于 ( )
A.恒温动物耗氧少 B.恒温动物需要的食物少
C.恒温动物更适应环境变化 D.恒温动物所需要的能量少
8.如图表示人体皮肤的结构,在炎热环境中,加快散热依靠其中的( )
A.1和2 B.1和4 C.3和5 D.2和3
9.(2017八上·温岭期末)小明在1000米中长跑测试中,大汗淋漓,此时小明( )
A.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B.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减少
C.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增加 D.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10.关于生物体温调节的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蛙、蛇在天气寒冷时,会增加活动量来产热
B.人类在天气炎热时,皮肤血管扩张,流人皮肤的血液量增多,可以散热
C.小狗在天气寒冷时,肌肉颤抖,可以产热
D.水牛在天气炎热时,食欲减退、活动迟缓,可以减少体热产生
二、填空题
11.人体体表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调节。如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状态是 图,此时体温 环境温度。
(2)皮肤血管口径如C图时,血管处于 状态。流经皮肤的血液量 皮肤温度 ,散发的热量将 。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 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该更类似于图 。
12.(2017·浙江模拟)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T—E—N—F—A途径表示 过程(填“激素调节”或“神经调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
(2)人体在安静状态下主要由 产生热量。
(3)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 h内都处于39.5 ℃,若A、B、C、D都表示热量,则此人的A+B C+D;后经用药,此病人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则在恢复过程中A+B C+D。(填“>”“<”或“=”)
(4)体温主要是由上述方式进行调节的,但也离不开激素调节。在处于寒冷环境中的人体血液中, 激素的含量会升高,从而加速体温上升。
13.(2017·金华)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如图表示人体皮肤对 (填“寒冷”或“炎热”)刺激的反应示意图。立毛肌收缩等反射活动都要通过 才能实现。
三、解答题
14.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为了探究小白鼠调节体温的器官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制定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材料用具】略
【实验步骤】
①取两只性别与年龄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作处理作为对照。
③把甲、乙两鼠均置于人工温室内,温室温度为0℃,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若甲鼠体温 ,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成立;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不成立。
(2)以上实验步骤中还存在两点缺陷,这两点是: 。
15.(2018·温州)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对热的感觉有不同的程度,散热越困难时往往会感觉到越热,人的热感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据图判断,在25℃和35℃时,哪种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两种温度时,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情况作出解释。
四、实验探究题
16.(2017八上·临海期末)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等情况而改变。那体温会随运动强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吗?晓东在家里利用体温计、跑步机等器材进行了下述实验:
Ⅰ.晓东在跑步机上快走10分钟后,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为37.2℃;
Ⅱ.休息30分钟后,晓东在跑步机上快跑10分钟,再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为37.5℃;
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晓东得出:人的体温变化受运动强度的影响,随着运动强度的增
大而增加。
(1)晓东把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论带到学校里和老师及同学分享,大家发现晓东的实验有一个明显的不足,请帮晓东改进: ;
(2)进行剧烈运动后,晓东脸变得通红,这个原因是由于运动时人体的 产生大量的热,脸部皮肤中的血管处于下图中 (填字母)状态,导致皮肤中血流量的改变,从而出现满脸通红的情况。这一情况可帮助人体散热。
(3)人体的体温调节是在神经系统和 协调工作下完成的,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实验后晓东上网查阅资料发现:运动中散热过程落后于产热过程,所以体温会逐渐升高。长跑之后,人的体温可能升高到38.5℃,更剧烈的运动时,直肠温度甚至会超过40℃,肌肉温度可达41℃。而42℃在人体里是个临界值,超过这个温度组织会因为蛋白质凝固坏死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的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人体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解答】A、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故A正说法确。
B、正常体温一天中,人体的体温会随时间波动,在24小时内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故B正说法正确。
C、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温的调节是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故C正说法正确。
D、在炎热的天气下,人体皮肤血管会舒张,汗腺分泌增加,增加散热,故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2.【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产热的器官分安静时和运动时两种情况。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时产热的器官主要是骨骼肌。
【解答】根据分析可知,小芳安静地在教室里听课,主要产热的部分是内脏,A选项正确。
故选A
3.【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早产儿是胎龄在37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也叫未成熟儿,早产儿的皮下脂肪少,体内调节温度的机制尚未完善,没有一层皮下脂肪为他保温。即可解答。
【解答】母体怀孕40周左右,胎儿就发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儿才从母体的阴道产出的,早产儿是胎龄在37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也叫未成熟儿,早产儿的皮下脂肪少,体内调节温度的机制尚未完善,没有一层皮下脂肪为他保温。
故答案为:D
4.【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在安静是,内脏是主要的产热器官,在运动时骨骼肌则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解答】A、在运动时脑产热只占到1%,A错误。
B、在运动时内脏产热占了8%,B错误。
C、运动时骨骼肌产热占了90%,是主要产热器官。
D、其它器官运动时。产热1%,D错误。
故答案为:C
5.【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恒温动物,如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做变温动物.
【解答】解:鸟类和哺乳动物,它们的体表大都被毛(羽毛),循环路线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内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所以能维持正常的体温,为恒温动物;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它们的体温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都属于变温动物.田鼠是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蟾蜍是两栖动物,蝗虫是节肢动物,蛇是爬行动物,都属于变温动物.
故选A
6.【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一般中暑是因长期在高温导致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和体内热量过度积蓄,引发神经器官受损。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天气。如有出现中暑现象,可以采取以上的措施常见的体外降温,在迅速降低深部体温。脱去衣服,吹送凉风并喷以凉水或以凉湿床单包裹全身。如体外降温没有好转,建议立即去正规医院,采取对应的治疗。
【解答】中暑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体温过高导致的,最主要采用合理的措施使其降温。
A、用冷水浸湿毛巾敷在头部,可以通过热传递的形式降低温度。故A正确;
B、原地用人工呼吸进行抢救,不能降低温度,应及时将病人抬到阴凉的地方。故B错误;
C、给病人服用人丹、十滴水等,这些药物可以缓解中暑症状。故C正确;
D、用30℃酒精擦身降温,酒精蒸发可以带走热量从而降低温度。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7.【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关键知道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
【解答】在动物界中只有鸟类和哺乳类为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减少了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比变温动物更适应环境的变化。
故答案为:C
8.【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解答】3汗腺和2血管能够调节体温,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和排出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这是由于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汗腺.
故选:D
【分析】皮肤内能调节体温的主要结构是血管和汗腺.
9.【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生发层细胞有很强的分裂能力;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以及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毛发、皮脂腺、汗腺、指(趾)甲等是皮肤的附属物.皮肤的功能有保护、分泌和排泄、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等.
【解答】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当外界气温较高时,皮肤内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多,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增多,通过汗液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多;外界气温较低时,皮肤内的大多数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通过皮肤散发的热量减少,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减少,通过汗液的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因此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
故选:A
10.【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体温调节,意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生物体在不同情况下,对其体温产生了不同调节方式。
【解答】
A蛙蛇为变温动物,不需要增加活动来产热,所以错误;
B人类在天气炎热时,皮肤血管扩张,流人皮肤的血液量增多,可以散热,正确;
C小狗在天气寒冷时,肌肉颤抖,可以增加产热,正确;
D水牛在天气炎热时,食欲减退、活动迟缓,可以减少体热产生,正确。
11.【答案】(1)A;高于
(2)舒张;大;高;增多
(3)汗液蒸发;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内能调节体温的主要结构是血管和汗腺.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和排出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皮肤内血管舒张,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 。
【解答】(1)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如A图,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
(2)天热时,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散失更多的热量。
(3)在炎热环境中,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排汗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图C。
故答案为(1)A 高于 (2)舒张 大 高 增多 (3)汗液蒸发 C
12.【答案】(1)神经调节;脑干
(2)内脏
(3)=;<
(4)肾上腺素、甲状腺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E是温度感受器,N是体温调节中枢,说明T→E→N→F→A过程表示神经调节;体温不变,说明产热和散热相等;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新陈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使产热量增多.当血糖浓度降低时,机体通过调节使血糖维持相对稳定,此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多,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减少;血糖的来源有三条:食物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1)E是温度感受器,N是体温调节中枢,说明T→E→N→F→A过程表示神经调节;(2)据图可知,安静时产热器官是内脏;(3)据图可知,骨骼肌和内脏是产热器官,皮肤是散热器官,某人24h内都处于39.5℃,体温不变,说明产热和散热相等;后经用药,此病人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说明产热小于散热;(4)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新陈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使产热量增多。
13.【答案】寒冷;反射弧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在寒冷环境和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过程,属于中档题。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1)如图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骨骼肌颤栗,属于人体皮肤对寒冷环境的反应;
(2)立毛肌收缩反射活动都要通过反射弧才能实现。
故答案为:(1)寒冷;(2)反射弧。
14.【答案】(1)明显减少(或不恒定)
(2)实验前要先测定甲、乙鼠的体温;要有重复实验,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主要考查你对 科学研究方法 等考点的理解。
【解答】(1)由题意可知,该实验是探究小白鼠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实验变量是下丘脑,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作为实验组,乙鼠不做处理作为对照组,若甲鼠体温 明显降低(或不恒定),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说明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有关;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说明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无关。
(2)实 验设计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排除非实验因素对探究的干扰,使探究具有可信度,保证探究的严谨有效;通过重复实验,或扩大样本,排除其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 确性.以上实验步骤中还存在两点缺陷,这两点缺陷是实验前要先测定甲、乙鼠的体温;要有重复实验,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故答案为:(1)明显减少(或不恒定);(2)实验前要先测定甲、乙鼠的体温;要有重复实验,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
15.【答案】在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更大。因为气温为25℃时,人体主要靠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体温,散热快慢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差,所以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不大。气温为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得更热。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看作一个热力系统,人体与环境的能量交换遵守能量转换及守恒定律,即系统所获得的能量减去系统所失去的能量等于系统内部储存的能量:S=M-W-R-C-E。式中S为人体的蓄热率,M为新陈代谢率,W为人所做的机械功,R为环境的辐射,C为人体与环境的对流热交换,E为人体由于呼吸、皮肤表面水分蒸发及出汗所造成的与环境的热交换。若蓄热率S为零,说明人体系统的得热量正好等于失热量,从动态平衡角度看,人体处于热平衡状态
【解答】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相同的,而夏季散热主要依赖于汗液的蒸发,蒸发的过程中会带走大量的热量;体外温度越高,人体散热的截止温度也越高;且外界的相对湿度越大,越不利于蒸发,热量的散失则会减慢,这样人就会感觉很热;故答案为:在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更大。因为气温为25℃时,人体主要靠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体温,散热快慢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差,所以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不大。气温为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得更热。
16.【答案】(1)未测量安静状态时的体温
(2)骨骼肌;B
(3)激素(内分泌系统)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实验需要设置对照组;(2)人体运动时,主要产热部位是骨骼肌。人体体温升高,毛细血管会舒张,增加血流量,从而增加散热,为此人体体温平衡;(3)人体体温能够保持稳定,是因为受到人体自身的调节,人体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当人体热量增多时,神经调节体表毛孔张开,同时神经反馈给下丘脑,释放激素,调节相应的器官转化入储能物质;葡萄糖,蛋白质等:相反,当人体热量减少时,神经调节体表毛孔闭合,甚至表皮振颤,同时神经反馈给下丘脑,释放激素,调节相应器官把储能物质;葡萄糖,蛋白质等分解,释放补充热量,从而达到体温平衡。
【解答】(1)实验的明显不足时未设置对照组,需要测量安静状态时的体温,在与运动后的体温进行比较;(2)运动骨骼肌产生大量的热,脸部的毛细血管舒张,运输氧气的血液流动速度很快。而脸上奔涌着大量血液的毛细血管舒张后在脸上显现红色,因此答案为:骨骼肌、B;(3)人体的体温调节是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协调工作下完成的。
1 / 1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上册 3.5 体温的控制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18八下·海曙期末)下列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正常的体温大约是37℃
B.一天中,人体的体温会随时间波动
C.人体体温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共同调节
D.在炎热的天气下,为了增加散热,人体皮肤血管会收缩,汗腺分泌增加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的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人体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解答】A、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故A正说法确。
B、正常体温一天中,人体的体温会随时间波动,在24小时内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故B正说法正确。
C、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温的调节是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故C正说法正确。
D、在炎热的天气下,人体皮肤血管会舒张,汗腺分泌增加,增加散热,故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2.(2018八上·义乌月考)小芳安静地在教室里听课,主要产热的部分是( )
A.内脏
B.内脏和肌肉、皮肤一起产热
C.肌肉、皮肤
D.内脏和肌肉、皮肤都没有产热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产热的器官分安静时和运动时两种情况。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时产热的器官主要是骨骼肌。
【解答】根据分析可知,小芳安静地在教室里听课,主要产热的部分是内脏,A选项正确。
故选A
3.早产儿出生后,往往被安置在育婴箱中进行监护,这主要是由于 ( )
A.早产儿质量较轻,体质差
B.早产儿从母体获取的养料不够多
C.避免早产儿被病菌感染
D.早产儿体温调节机制发育不完善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早产儿是胎龄在37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也叫未成熟儿,早产儿的皮下脂肪少,体内调节温度的机制尚未完善,没有一层皮下脂肪为他保温。即可解答。
【解答】母体怀孕40周左右,胎儿就发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儿才从母体的阴道产出的,早产儿是胎龄在37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也叫未成熟儿,早产儿的皮下脂肪少,体内调节温度的机制尚未完善,没有一层皮下脂肪为他保温。
故答案为:D
4.(2017八上·乐清期中)人体各器官产热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常人在运动情况下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
A.脑 B.内脏 C.骨骼肌 D.其他器官
【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在安静是,内脏是主要的产热器官,在运动时骨骼肌则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解答】A、在运动时脑产热只占到1%,A错误。
B、在运动时内脏产热占了8%,B错误。
C、运动时骨骼肌产热占了90%,是主要产热器官。
D、其它器官运动时。产热1%,D错误。
故答案为:C
5.下列动物中体温恒定的动物( )
A.田鼠 B.蟾蜍 C.蝗虫 D.蛇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恒温动物,如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做变温动物.
【解答】解:鸟类和哺乳动物,它们的体表大都被毛(羽毛),循环路线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内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所以能维持正常的体温,为恒温动物;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它们的体温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都属于变温动物.田鼠是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蟾蜍是两栖动物,蝗虫是节肢动物,蛇是爬行动物,都属于变温动物.
故选A
6.在暑期军训中,进行队列训练时,一女生恶心呕吐,出现昏厥现象,下列处理不正确的是 ( )
A.用冷水浸湿毛巾敷在头部 B.原地用人工呼吸进行抢救
C.给病人服用人丹、十滴水等 D.用30℃酒精擦身降温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一般中暑是因长期在高温导致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和体内热量过度积蓄,引发神经器官受损。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天气。如有出现中暑现象,可以采取以上的措施常见的体外降温,在迅速降低深部体温。脱去衣服,吹送凉风并喷以凉水或以凉湿床单包裹全身。如体外降温没有好转,建议立即去正规医院,采取对应的治疗。
【解答】中暑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体温过高导致的,最主要采用合理的措施使其降温。
A、用冷水浸湿毛巾敷在头部,可以通过热传递的形式降低温度。故A正确;
B、原地用人工呼吸进行抢救,不能降低温度,应及时将病人抬到阴凉的地方。故B错误;
C、给病人服用人丹、十滴水等,这些药物可以缓解中暑症状。故C正确;
D、用30℃酒精擦身降温,酒精蒸发可以带走热量从而降低温度。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7.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更有生存优势的原因在于 ( )
A.恒温动物耗氧少 B.恒温动物需要的食物少
C.恒温动物更适应环境变化 D.恒温动物所需要的能量少
【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关键知道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
【解答】在动物界中只有鸟类和哺乳类为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减少了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比变温动物更适应环境的变化。
故答案为:C
8.如图表示人体皮肤的结构,在炎热环境中,加快散热依靠其中的( )
A.1和2 B.1和4 C.3和5 D.2和3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解答】3汗腺和2血管能够调节体温,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和排出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这是由于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汗腺.
故选:D
【分析】皮肤内能调节体温的主要结构是血管和汗腺.
9.(2017八上·温岭期末)小明在1000米中长跑测试中,大汗淋漓,此时小明( )
A.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B.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减少
C.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增加 D.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生发层细胞有很强的分裂能力;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以及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毛发、皮脂腺、汗腺、指(趾)甲等是皮肤的附属物.皮肤的功能有保护、分泌和排泄、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等.
【解答】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当外界气温较高时,皮肤内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多,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增多,通过汗液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多;外界气温较低时,皮肤内的大多数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通过皮肤散发的热量减少,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减少,通过汗液的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因此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
故选:A
10.关于生物体温调节的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蛙、蛇在天气寒冷时,会增加活动量来产热
B.人类在天气炎热时,皮肤血管扩张,流人皮肤的血液量增多,可以散热
C.小狗在天气寒冷时,肌肉颤抖,可以产热
D.水牛在天气炎热时,食欲减退、活动迟缓,可以减少体热产生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体温调节,意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生物体在不同情况下,对其体温产生了不同调节方式。
【解答】
A蛙蛇为变温动物,不需要增加活动来产热,所以错误;
B人类在天气炎热时,皮肤血管扩张,流人皮肤的血液量增多,可以散热,正确;
C小狗在天气寒冷时,肌肉颤抖,可以增加产热,正确;
D水牛在天气炎热时,食欲减退、活动迟缓,可以减少体热产生,正确。
二、填空题
11.人体体表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调节。如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状态是 图,此时体温 环境温度。
(2)皮肤血管口径如C图时,血管处于 状态。流经皮肤的血液量 皮肤温度 ,散发的热量将 。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 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该更类似于图 。
【答案】(1)A;高于
(2)舒张;大;高;增多
(3)汗液蒸发;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内能调节体温的主要结构是血管和汗腺.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和排出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皮肤内血管舒张,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 。
【解答】(1)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如A图,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
(2)天热时,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散失更多的热量。
(3)在炎热环境中,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排汗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图C。
故答案为(1)A 高于 (2)舒张 大 高 增多 (3)汗液蒸发 C
12.(2017·浙江模拟)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T—E—N—F—A途径表示 过程(填“激素调节”或“神经调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
(2)人体在安静状态下主要由 产生热量。
(3)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 h内都处于39.5 ℃,若A、B、C、D都表示热量,则此人的A+B C+D;后经用药,此病人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则在恢复过程中A+B C+D。(填“>”“<”或“=”)
(4)体温主要是由上述方式进行调节的,但也离不开激素调节。在处于寒冷环境中的人体血液中, 激素的含量会升高,从而加速体温上升。
【答案】(1)神经调节;脑干
(2)内脏
(3)=;<
(4)肾上腺素、甲状腺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E是温度感受器,N是体温调节中枢,说明T→E→N→F→A过程表示神经调节;体温不变,说明产热和散热相等;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新陈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使产热量增多.当血糖浓度降低时,机体通过调节使血糖维持相对稳定,此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多,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减少;血糖的来源有三条:食物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1)E是温度感受器,N是体温调节中枢,说明T→E→N→F→A过程表示神经调节;(2)据图可知,安静时产热器官是内脏;(3)据图可知,骨骼肌和内脏是产热器官,皮肤是散热器官,某人24h内都处于39.5℃,体温不变,说明产热和散热相等;后经用药,此病人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说明产热小于散热;(4)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新陈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使产热量增多。
13.(2017·金华)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如图表示人体皮肤对 (填“寒冷”或“炎热”)刺激的反应示意图。立毛肌收缩等反射活动都要通过 才能实现。
【答案】寒冷;反射弧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在寒冷环境和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过程,属于中档题。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1)如图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骨骼肌颤栗,属于人体皮肤对寒冷环境的反应;
(2)立毛肌收缩反射活动都要通过反射弧才能实现。
故答案为:(1)寒冷;(2)反射弧。
三、解答题
14.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为了探究小白鼠调节体温的器官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制定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材料用具】略
【实验步骤】
①取两只性别与年龄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作处理作为对照。
③把甲、乙两鼠均置于人工温室内,温室温度为0℃,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若甲鼠体温 ,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成立;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不成立。
(2)以上实验步骤中还存在两点缺陷,这两点是: 。
【答案】(1)明显减少(或不恒定)
(2)实验前要先测定甲、乙鼠的体温;要有重复实验,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主要考查你对 科学研究方法 等考点的理解。
【解答】(1)由题意可知,该实验是探究小白鼠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实验变量是下丘脑,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作为实验组,乙鼠不做处理作为对照组,若甲鼠体温 明显降低(或不恒定),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说明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有关;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说明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无关。
(2)实 验设计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排除非实验因素对探究的干扰,使探究具有可信度,保证探究的严谨有效;通过重复实验,或扩大样本,排除其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 确性.以上实验步骤中还存在两点缺陷,这两点缺陷是实验前要先测定甲、乙鼠的体温;要有重复实验,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故答案为:(1)明显减少(或不恒定);(2)实验前要先测定甲、乙鼠的体温;要有重复实验,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
15.(2018·温州)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对热的感觉有不同的程度,散热越困难时往往会感觉到越热,人的热感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据图判断,在25℃和35℃时,哪种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两种温度时,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情况作出解释。
【答案】在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更大。因为气温为25℃时,人体主要靠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体温,散热快慢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差,所以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不大。气温为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得更热。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看作一个热力系统,人体与环境的能量交换遵守能量转换及守恒定律,即系统所获得的能量减去系统所失去的能量等于系统内部储存的能量:S=M-W-R-C-E。式中S为人体的蓄热率,M为新陈代谢率,W为人所做的机械功,R为环境的辐射,C为人体与环境的对流热交换,E为人体由于呼吸、皮肤表面水分蒸发及出汗所造成的与环境的热交换。若蓄热率S为零,说明人体系统的得热量正好等于失热量,从动态平衡角度看,人体处于热平衡状态
【解答】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相同的,而夏季散热主要依赖于汗液的蒸发,蒸发的过程中会带走大量的热量;体外温度越高,人体散热的截止温度也越高;且外界的相对湿度越大,越不利于蒸发,热量的散失则会减慢,这样人就会感觉很热;故答案为:在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更大。因为气温为25℃时,人体主要靠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体温,散热快慢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差,所以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不大。气温为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得更热。
四、实验探究题
16.(2017八上·临海期末)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等情况而改变。那体温会随运动强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吗?晓东在家里利用体温计、跑步机等器材进行了下述实验:
Ⅰ.晓东在跑步机上快走10分钟后,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为37.2℃;
Ⅱ.休息30分钟后,晓东在跑步机上快跑10分钟,再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为37.5℃;
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晓东得出:人的体温变化受运动强度的影响,随着运动强度的增
大而增加。
(1)晓东把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论带到学校里和老师及同学分享,大家发现晓东的实验有一个明显的不足,请帮晓东改进: ;
(2)进行剧烈运动后,晓东脸变得通红,这个原因是由于运动时人体的 产生大量的热,脸部皮肤中的血管处于下图中 (填字母)状态,导致皮肤中血流量的改变,从而出现满脸通红的情况。这一情况可帮助人体散热。
(3)人体的体温调节是在神经系统和 协调工作下完成的,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实验后晓东上网查阅资料发现:运动中散热过程落后于产热过程,所以体温会逐渐升高。长跑之后,人的体温可能升高到38.5℃,更剧烈的运动时,直肠温度甚至会超过40℃,肌肉温度可达41℃。而42℃在人体里是个临界值,超过这个温度组织会因为蛋白质凝固坏死的!
【答案】(1)未测量安静状态时的体温
(2)骨骼肌;B
(3)激素(内分泌系统)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实验需要设置对照组;(2)人体运动时,主要产热部位是骨骼肌。人体体温升高,毛细血管会舒张,增加血流量,从而增加散热,为此人体体温平衡;(3)人体体温能够保持稳定,是因为受到人体自身的调节,人体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当人体热量增多时,神经调节体表毛孔张开,同时神经反馈给下丘脑,释放激素,调节相应的器官转化入储能物质;葡萄糖,蛋白质等:相反,当人体热量减少时,神经调节体表毛孔闭合,甚至表皮振颤,同时神经反馈给下丘脑,释放激素,调节相应器官把储能物质;葡萄糖,蛋白质等分解,释放补充热量,从而达到体温平衡。
【解答】(1)实验的明显不足时未设置对照组,需要测量安静状态时的体温,在与运动后的体温进行比较;(2)运动骨骼肌产生大量的热,脸部的毛细血管舒张,运输氧气的血液流动速度很快。而脸上奔涌着大量血液的毛细血管舒张后在脸上显现红色,因此答案为:骨骼肌、B;(3)人体的体温调节是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协调工作下完成的。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