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体量与力量——雕塑的美感
主题2
主题2
拉奥孔 大理石 高184cm 阿格桑德罗斯 阿提诺多罗斯 波利多罗斯(希腊)公元前100年—前50年 梵蒂冈博物馆
该画作是格列柯在生命最后四年里创作的作品,内容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拉奥孔》希腊人久攻不下特洛伊城,便想出了"木马计",把一些希腊士兵藏在大木马肚子里,留下木马,然后佯装撤退。特洛伊人看到希腊人撤离后,便想把木马作为战利品搬到城里。这时,特洛伊城的祭司拉奥孔,提醒特洛伊人不要把木马搬人城内,以免上当。这一举动,触犯了阿西娜和众神,因为拉奥孔试图破坏众神要毁灭特洛伊城的计划。于是,阿西娜派来两条海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都活活缠死了。而特洛伊人由于没有听从拉奥孔的劝告,把木马拉进了城,也遭遇了灭顶之灾 。
该画作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它的主题暗示了画家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危机感和人类悲剧的宿命感。画面上的人物形象被任意扭曲、拉长和变形,充满了忧郁与悲怆的气息,这曲折地反映了西班牙16世纪下半叶动荡的西班牙社会和没落的旧贵族的精神危机,这件作品以高度的悲剧性激发出人们的感受和想象力 。
画家运用了自己最擅长的艺术表现手法:"扭曲、变现"和"富于表现力的色彩"。画上的人物都被刻画得特别瘦长、高大,仿佛被特意拉长了一样,夸张的四肢和因痛苦而扭曲的表情,把人物临死时的挣扎刻画得惊心动魄。
主题2
大卫人体 米开朗基罗
云石雕像,像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米开朗基罗创作于公元1501-1504年,现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
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
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大卫是圣经中的少年英雄,曾经杀死侵略犹太人的非利士巨人歌利亚,保卫了祖国的城市和人民。米开朗基罗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在这件作品中,大卫是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壮士形象。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左手抓住投石带,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着,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线的远处搜索着敌人,随时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
主题2
掷铁饼者 米隆
《掷铁饼者》表现了投掷铁饼的一个典型瞬间动作:运动员上身倒向右转,前倾成弓状,重心落在右脚上,左臂接在右膝,右手握着铁饼转向后侧。
公元前449年到公元前334年是希腊雕塑艺术的全盛时期,艺术史上称为"古典时期",大量优秀的雕塑作品出自这个时期,《掷铁饼者》就是其中现存流传的艺术杰作之一,也是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
《掷铁饼者》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人物形象是雕刻家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得来的真实形象,有可能是表彰一位运动健将或竞技得奖者。
掷铁饼的强烈动感与雕像的稳定感结合得非常好。雕像的重心落在右腿上,因此右腿成了使整个雕像身体自由屈伸和旋转的轴心,同时又保持了雕像的稳定性。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像一张拉满弦的弓,带动了身体的弯曲,呈现出不稳定状态,但高举的铁饼又把人体全部的运动统一了起来,使人们又体会到了暂时的平衡。
主题2
断臂维纳斯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断臂的维纳斯》)是古希腊雕刻家阿历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左右创作的大理石雕塑,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雕像表现出的爱神维纳斯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形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思想化传统。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形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雕塑头部与身躯均完整,但左臂从肩下已失,右膀只剩下半截上臂。雕像的上半身为裸体,下半身围着宽松的裹裙,左腿微微提起,重心落在右腿上,头部和上身略向右侧,而面部则转向左前方,全身形成自然的"s"形曲线。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女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特。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将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了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根据神话,阿历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左右完成了《米洛斯的维纳斯》。
主题2
说唱俑
雕塑的形态美:
1、形态的含义
2、人物的形象
3、人物的动势
4、节奏与韵律
主题2
感受雕塑作品的体量美
主题2
感受雕塑作品的体量美
主题2
感受雕塑作品的体量美
主题2
体量的含义:
1、雕塑作品中的体量特征
2、材质
3、空间
4、结构
5、比例
6、时代的寓意
主题2
感受雕塑作品的力量美
主题2
感受雕塑作品的力量美
主题2
绕襟衣陶舞俑 陶 高44.7cm 西汉 中国国家博物馆
讨论:《释迦坐像》和《绕襟衣陶舞俑》的形式美感有什么样的差异?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释迦坐像 云冈石窟
主题2
复活节岛雕塑
石雕,高4-5米,最高的高9.8米,约公元600-1680年。
复活节岛是南太平洋上一个孤立的小岛,因考古学家是在1722年的复活节发现它的,故而得名。
这些雕像都是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一般高4-5米,重约20吨,最高的达9.8米,重达90 吨。
复活节岛上的石像,一般高7-10米,重达30-90吨,有的石像一顶帽子就重达10吨之多。石像均由整块的暗红色火成岩雕凿而成。所有的石像都没有腿,全部是半身像,外形大同小异。石像的面部表情非常丰富,它的眼睛是专门用发亮的黑曜石或闪光的贝壳镶嵌上的,格外传神。个个额头狭长,鼻梁高挺,眼窝深凹,嘴巴噘翘,大耳垂肩,骼膊贴腹。所有石像都面向大海,表情冷漠,神态威严。远远望去,就像一队准备出征的武士,蔚为壮观。
主题2
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兵马俑从身份上区分,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一般士兵不戴冠,而军吏戴冠,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甲也有区别。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三类。根据实战需要,不同兵种的武士装备各异。
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从他们的装束、神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总体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主题2
欣赏不同体量感和力量感的雕塑作品
主题2
欣赏不同体量感和力量感的雕塑作品
主题2
欣赏不同体量感和力量感的雕塑作品
主题2
欣赏不同体量感和力量感的雕塑作品
主题2
空中之鸟 铜 高135cm 布朗库西(法国) 1925年—1926年 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
空中之鸟》是件青铜雕塑,看起来象飞向空中的鸟的翅膀,上端尖、下端有一柔和曲度,比例和谐,线条优美。虽然把飞鸟简化到几乎难辨的程度,但却能引发人们对空中飞鸟的联想,这件作品同时也反映了布朗库西对金属材料表现力的把握。布朗库西开辟了现代雕塑的道路,后继者或多或少都受到他的影响
《空中之鸟》创作于1921至1922年,看起来像是一只飞向空中的翅膀。虽然雕塑把飞鸟简化到几乎难以辨认的程度,但却能引发人们对空中飞鸟的联想,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雕塑史上的点睛之笔”。
讨论:分析作品力量之美体现在哪里?表现性雕塑与再现性雕塑分别有怎样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主题2
雕塑作品欣赏
主题2
雕塑作品欣赏
主题2
雕塑作品欣赏
主题2
雕塑作品欣赏
主题2
雕塑作品欣赏
主题2
雕塑作品欣赏
主题2
雕塑作品欣赏
主题2
雕塑作品欣赏
主题2
雕塑作品欣赏
主题2
北门外东侧一组群雕,全长15米,宽3.4米,高8.7米,人物高3.5米左右,由18个人物形象组成。
表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奋斗,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实践。
主题2
北门外西侧一组群雕,全长也是15米,宽3.4米,高8.7米,人物高3.5米左右,由18个人物形象组成。
表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
主题2
西侧一座群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和民兵保卫祖国的形象。
在面向纪念堂一侧,有一个跟随毛主席南征北战的老干部带着一个青少年向毛主席宣誓。
主题2
东侧一座是我国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和各族人民的形象,它体现了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
在面对纪念堂的一侧,有一个陕北农民带着一个青少年向毛主席庄严宣誓。
主题2
小结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对雕塑的美进行深入分析、理解、表达,进一步诠释了雕塑作品中的体量与力量美。尤其是对自己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独特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为你们今天的表现鼓掌。
主题2
课后作业
《韦驮像》给人孔武有力的感觉。这样的力量感是如何体现的?尝试从人物表情、姿态和服饰三个方面加以阐述(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