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第12课 祝福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面词语中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钝响﹙dùn﹚ 幽微﹙wēi﹚镯子﹙zhuó﹚ 桌帏﹙wěi﹚
B.夹袄﹙jiā﹚ 负疚﹙jiù﹚ 烟霭﹙ǎi﹚彷徨﹙páng﹚
C. 胆怯﹙què﹚监生﹙jiān﹚咀嚼﹙jiáo﹚讪笑﹙shàn﹚
D. 门槛﹙kǎn﹚驯服﹙xùn﹚惴惴﹙zhuì﹚ 草窠﹙kē﹚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踌躇 怨府 寒喧 少不更事
B. 利害 缪种 俨然 话不投机
C. 呜咽 鄙薄 诡秘 沸反盈天
D. 惊惶 窈陷 拆罪 瘦消不堪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诡秘 寒喧 乌云笼罩 惴惴不安
B. 蹒跚 形骸 宽宏大量 安分耐劳
C. 淘箩 祭祀 异乎寻常 走头无路
D. 驯熟 烟蔼 逆情悖理 寻死觅活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今社会, ,总有那么一些不知敬畏是何物的人,他们不敬生命,不敬自然不敬律令不敬传统不敬历史不敬民意不敬信仰,完了还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对于这种现象,要想 ,除了唤醒人们的敬畏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健全制度、完善管理。
A. 鱼目混珠 振振有词 扬汤止沸
B. 鱼龙混杂 侃侃而谈 扬汤止沸
C. 鱼龙混杂 振振有词 釜底抽薪
D. 鱼目混珠 侃侃而谈 釜底抽薪
5.下面是对《祝福》中几个句子的解说,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可恶!然而……。”四叔说。——这是鲁四老爷听到祥林嫂被婆家抢走时的反应。“可恶”是说祥林嫂婆家竟敢到他家抢人,伤了他的脸面;“然而”,是说按礼教婆家抢回自家外出的媳妇,也情有可原。
B. “可恶!”四叔说。——这是午饭后鲁四老爷见到卫老婆子之后的反应,这里的“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因为卫老婆子背着祥林嫂婆家,把祥林嫂荐到鲁家,违背了礼教,也让鲁家伤了颜面。
C.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这句话就表达方式而言属描写,它表现了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揭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D. “你放着吧,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这是祥林嫂捐完门槛后,自以为得到了解脱,满怀热情地在鲁家冬至祭祖,坦然地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的一声断喝。这声断喝采用了主谓倒装的句式,一方面显示四婶的慌忙,一方面也显示出四婶的严厉,正是这一声断喝,摧垮了祥林嫂的精神世界。
二、文本阅读
阅读课文开头两段与最后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6.文章开篇和结尾都描写了祝福的景象,这种特定环境的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7.作者详尽地描写“四叔”的书房有什么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归 来
女 真
李大壮心疼。广州开往沈阳的火车票,两张票多花了二百。二百块钱哪!冯秋萍知道了,更得心疼!在老家,冯秋萍抠门儿是有名的。吃不舍得,穿不舍得。养了一水塘的鸭子,鸭蛋腌咸了,端午那天,一家三口一人一只,剩下的卖给来水塘钓鱼的。他们家的鸭子在水塘里放养,不喂饲料,吃过的都说好。冯秋萍还不舍得穿。五年前的一套红秋衣,已经洗得没底色了,除了夏天,一直套在身上。
①车厢里挤满了回东北过年的老乡。行李架上塞得满满的,从广州出发时,过道上就有站着的了。李大壮和李强,有座位。李大壮靠窗,李强挨着过道,父子俩肩挨肩,睡一会儿醒一会儿,谁也不说话。两年前,年根儿底下,母子俩南下和他会合。李强在鞋厂学徒,冯秋萍给食堂摘菜洗碗。一家三口,年在哪儿都是过,省了路费,还有春节加班的额外补贴,挺好的事儿。没想到,这个元旦刚过,冯秋萍突然肚子疼。肚子疼她向来不当回事儿。肚子疼对女人来说还算病吗?她不肯吃药。忍不住了,买了两盒止疼片。两盒药吃完,还是疼,疼大发了,冒冷汗珠子,发烧,这才舍得去医院。去医院的路上,冯秋萍说:“我想回家过年。”
就为她这句话,李大壮安排了这次行程。
火车有节奏的晃动让他昏昏欲睡。儿子李强不肯说话。李大壮知道为什么。这孩子,还生气呢。那也没办法。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他也生气,生自己的气,气自己为什么没早带媳妇去医院。问题是:生气有用吗?!
车过山海关。蓝天、白雪覆盖的原野,透明的空气,那是白天应有的景象。现在,外面一片黑暗,他却精神起来,再也睡不着。瞟了一眼儿子。李强睡得正香。毕竟是孩子啊!一家三口,其实最适应广东气候的,就是儿子。他从来没说过想家的话。过完年李强肯定要回南方。李大壮没想好自己回不回去。临走时,他跟老板说的是活话儿。他还有退路。问题是,他还能回去吗?那个城市,让他心疼!
火车终于在北站停下时,李大壮的腿,已经有些抬不起来了。左手拎着包裹,右手提着旅行袋。儿子扛着大编织袋,里面装着一家三口的四季衣裳,还有冯秋萍嘱咐他给老人买的过年东西。②冬天的早晨,冷,心脏好像被冻小了,往胸腔里缩着,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化成白霜,在空气中留下痕迹。这样的冷,曾经让他想念,现在,却让他伸出的手很快僵硬起来。
通往靠山屯的长途汽车上,李强仍旧不跟他说话。他的心咚咚跳着,像一个没经历过世面的年轻人。在北站,他给村里打了电话,庆魁说去汽车站接他们。挂甲屯、毛屯、姚千户、杨千户,然后就是靠山屯了。他们在靠山屯下了车,候车亭前,聚着好几十人。有男人,也有女人。都是来接他们的!庆魁冲在最前面,问他:“我二嫂呢?”
李大壮的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从上车,第一次有人问他话!家乡话!
李大壮举起手里的包袱。包袱里是一只精致的骨灰盒。五百块钱买的。一路上,他没敢打开看,怕惊着周围的乘客。
“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在沉默而哀戚的目光中,李大壮看出了乡亲们的心里话。是啊,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广州医院的大夫也这样责问他。止疼片吃完了,还疼,疼得冒冷汗,发烧,说胡话,哭爹喊娘,这才张罗去医院。李大壮的媳妇冯秋萍,这辈子就住过一次医院。大夫说,太迟了,肠穿孔。怎么不早点送来?!
现在,面对眼前的这些乡亲,他忽然明白了,儿子跟他生气是对的。媳妇这辈子活得太屈,吃没吃上、穿没穿上。最后一次,他得让女人活得值,他得大办,请吹鼓手来,请扎纸活儿的来,把村长请来主事。因为村长收回养鱼塘,李大壮跟他翻脸,一气之下去了南方。现在,人家到车站来接你了,你还计较那些事儿吗?看在女人的面子上吧。
过小年的头一天,靠山屯鼓乐震天。
李大壮一家,从南方回来过年了。(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大壮的妻子冯秋萍是出了名的抠门儿,在家时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在广州打工时肚子疼也舍不得吃药,舍不得上医院,这反映了她作为乡村打工者的艰难与不幸。
B.儿子李强对母亲的病逝耿耿于怀,在火车上一直不愿与父亲李大壮说话,因为在他看来,父亲亏欠母亲太多,是父亲不早带母亲去医院,致使母亲病逝。
C.李大壮望着前来候车亭接自己的乡亲,情不自禁地想起妻子跟随自己的苦难一生,心中愧疚,决定大办丧事来弥补,这样的结局,耐人寻味。
D.过年,原本应该是快乐热闹的,然而在小说中,读者却只能看到让人黯然感伤的一幕,作者通过这样的故事,以小见大,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和世道的黑暗。
9.小说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10.小说以“回家”为中心来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题目。
药(节选)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了。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便出了门,走到街上。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白天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横肉的人只是嚷。
“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谁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么?夏瑜那个小家伙!”康大叔见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他,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
小栓慢慢的从小屋子里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饭,泡上热水,坐下便吃。华大妈跟着他走,轻轻的问道,“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得了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 头造反。”
“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头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拍他肩膀说:“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
“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节选自鲁迅的《药》,有删改)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在第四自然段通过“掏了半天”“抖抖地装”“按了两下”等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出华老栓夫妇二人的拘谨和对生病的儿子的关心。
B.“黑的人”是一个刽子手。作者通过“抢”“扯”“裹”“塞”“抓”等一系列动作表现出他对这一买卖是非常的熟练。
C.小说的情节可以概括为:老栓买药——小栓需药——茶客谈药,可见“药”是小说的线索,还由此引出小说另一个重要人物——夏瑜这个革命者的形象。
D.作者写到华老栓想用人血馒头来治好小栓的病,在此既可以看到华老栓一家的愚昧、残忍与自私,也可以看到作者急切地希望中国医疗水平的提高。
12.开头对时令的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3.如何理解茶馆中的茶客听到夏瑜和牢头阿义的故事后表现出来的情绪?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②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③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14.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小说中“我”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位母亲,白天在富人家里做女佣,晚上回家与4岁的儿子相依为命。主人得知女佣的情况后,曾邀请她和孩子一起住过来,给她们腾出一个房间,一切免费。母亲谢绝了。其实母亲知道,主人家,光洗手间就十几个,最小的洗手间,也比她家的房子大,她不知道在贫穷与富有的巨大落差前,对一个4岁的孩子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有一天,主人要在家里请好多客人。就与女佣商量说,今天您能不能晚点回家,我这里缺人手,现找来不及,只好麻烦您了。
女佣说,行啊,就是有点担心我的儿子,他晚上一个人见不到我会害怕的。主人说,这好办,您现在就去把他接过来,晚饭和客人一起吃就行了。
女佣把儿子接过来时,客人正陆续抵达,她没领儿子从正门进来,走侧门把他藏在一间主人不大光顾的洗手间里。她从主人厨房里拿来一个盘子,从自己口袋里掏出香肠和面包,这是她在回家路上特意给儿子买的。
孩子从来没见过这么气派和华丽的房间,他不认识抽水马桶,不认识大理石洗漱台上摆放的那些色彩斑斓、晶莹剔透的瓶瓶罐罐,屋里好闻的气味让他幸福到简直要晕倒了。女佣告诉儿子说,妈妈带你来参加宴会,你是小孩,不能和大人一起吃,这是宴会主人特意为你一个人准备的单间。
孩子想把餐盘放到洗漱台上,但他个头太矮,够不着,只好放到了马桶盖上,他坐在漂亮瓷砖铺就的地面上,一边唱歌,一边吃着这些平时很难吃到的美味佳肴。
很快,在富丽堂皇的宴会大厅里,主人没发现孩子的身影,就去问女佣。女佣支支吾吾地说,我一直在忙着,没时间照看他,也许,他是在外面的草坪上自己玩吧。
主人似乎明白了什么,他离开宴会大厅,把整幢房子的所有房间都找遍了,最后在一个位于角落的洗手间里,找到了孩子。
主人问,你怎么能在这里吃东西呀,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孩子答,妈妈说,这是宴会主人特意为我准备的单间,今天的香肠太好吃了,我好久没吃过了,对了,你是谁呀,你愿意陪我在这里吃这些美味吗?
主人强忍泪水点了点头。此刻,他想起了当初随父母来纽约的经历,那时他们也很贫寒,也经历过十分艰辛的时期。
回到宴会大厅,主人对客人们说,很抱歉,朋友们,我现在必须得去陪一位特殊的客人,请大家慢慢享用吧,我不能和你们共进晚餐了。说完,他装了满满两大盘子孩子爱吃的佳肴,端到洗手间里,他模仿孩子的样子,也把餐盘放到马桶盖上,也坐在地上,然后对孩子说,这么好的一个单间和美食,你一个人独享就可惜了,来来来,让我们一起吃晚餐。
主人和孩子一边吃着东西一边唱歌,也聊了很多话题,他让这个4岁的孩子坚信,他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勤劳、最伟大的母亲,他不但应该为她感到骄傲,长大以后还要为她做些事情,而孩子直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母亲是佣人。
客人们发现主人端走两大盘子食物后,再也没回来,觉得蹊跷,便去寻找,当他们看到情同父子的两个人坐在地上,围着马桶盖吃东西的场面,被深深震撼了。大家纷纷端着酒杯和美味赶过来,很快把洗手间挤满了,大家给孩子唱了好多好听的歌曲,表达了太多美好的祝愿,这些都让这个孩子确信,他的母亲是最令人尊敬的母亲,而他,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很多年后,这个孩子不但拥有了自己的事业,也买下了拥有几间洗手间的大房子,进入上流社会。每年,他都会以匿名的方式捐很多钱给穷人,但从不举行捐赠仪式或接受采访,他对始终不理解的朋友们说,我永远忘不了在很多年前的某一天,有一位富人和太多的富人,用他们的诚恳与良知,维护了一个4岁孩子的自尊。
1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前半部分以女佣为主,后半部分以主人为主,但他们都围绕着孩子。这样的结构安排,对主题的表现起着微妙的作用。
B.文章开头写女佣谢绝了主人的邀请,没有和孩子住在主人家里,是因为女佣嫌主人家的洗手间太多了也太大了。
C.女佣把孩子藏在洗手间里,为了让孩子不乱跑影响主人宴客,就从主人厨房里拿来餐盘、香肠和面包让孩子吃。
D.主人在洗手间里和孩子吃东西唱歌,还聊了许多话题。那些话,都是主人编述的善意的谎言,包括对孩子母亲的评价。
E.这篇小说虽然在语言叙述上较为平实朴质,但读来却很感人,甚至叫人心酸落泪,细究来,叫人感动不已的是女佣那颗做母亲的心。
16.“洗手间”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7.小说中的女佣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18.孩子在多年后成为了一个成功人士,有事业有房子进入上流社会。请探究一下孩子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三、语言表达
19.下图是鲁迅小说《祝福》的插图。请为这一幅画拟写一则解说词,突出某一细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
20.高一年级开展“走近鲁迅,佳作互荐”活动,请你从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选一篇小说推荐给同学并写一则推荐词,要求写明推荐理由,从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推荐,语言简洁生动,不超过100字。
21.下面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四、诗歌鉴赏
五、作文
22.请学习借鉴本文“画眼睛”的手法,描写某一人物的眼睛。200字左右。
妙笔生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三五百字左右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帏读“wéi”。B项夹读“jiá”。C项怯读“qiè”,监读“jiàn”,嚼读“jué”。
2.【答案】D
【解析】A项喧-暄。B项缪-谬。D项拆-折,消-削。
3.【答案】B
【解析】A项喧-暄。C项头-投。D项蔼-霭。
4.【答案】C
【解析】“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这里的描述对象是人,所以第一空用“鱼龙混杂”合适。“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含贬义。“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含褒义。从感彩上判断,第二空选“振振有词”。“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对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语境,第三空填“扬汤止沸”。
5.【答案】C
【解析】 C项的句子应属议论。
6.【答案】为人物提供了活动的环境。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渲染了鲁镇年底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结尾的景物描写则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了“我”的心情,与开头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
7.【答案】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与“大骂其新党”自相矛盾,案头的几部旧书说明鲁四老爷思想的陈腐。书房的特点是沉闷压抑,符合鲁四老爷作为一个老监生的身份,暗示了封建风俗习惯和迷信思想在他身上是根深蒂固的,表现了鲁四老爷的保守、虚伪、反动。
8.【答案】D
【解析】“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和世道的黑暗”错,小说聚焦乡村打工者的悲惨遭遇,显示出真实的艺术力量,表达的是作者深厚的悲悯之情与真挚的人文关怀。
9.【答案】①第一处是对车厢里环境的描写。通过描写车厢的拥挤,交代了小说主人公李大壮乡村打工者的身份,揭示了乡村打工者生存的艰难,还起到了营造感伤氛围的作用。②第二处是对车站环境的描写。通过强调冬天早晨的寒冷,揭示了小说主人公李大壮心境的凄凉,渲染了悲伤的气氛,有力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10.【答案】①从情节安排来看,小说以“回家”为线索,使叙事显得更加集中。②从人物塑造来看,小说通过“回家”这一典型事件和火车上、车站等典型的场景较好地展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③从主题表达来看,小说以小见大,以李大壮一家的“回家”来展示乡村打工者群体的生存状况,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悲悯之情。④从艺术感染力来看,回家过年本是一件高兴的事,而李大壮一家的回家却是如此悲惨,对比中更能突出乡村打工者处境的艰难,更能引起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
11.【答案】C
【解析】A项“拘谨”错误,应该是紧张害怕。B项,“非常的熟练”错误,可见他的粗鲁和狠毒。D项,“既可以看到华老栓一家的愚昧、残忍与自私,也可以看到作者急切地希望中国医疗水平的提高”错误,华老栓是因为受封建迷信毒害而造成小栓的死亡悲剧,革命者夏瑜的遭遇反映了尚未觉醒的群众与革命先驱者之间存在着可悲的隔阂。
12.【答案】作用: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是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
13.【答案】①茶客们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他们对革命者夏瑜没有丝毫的同情,有的是气愤,为牢头打了夏瑜而感到高兴,说明这是一群愚昧、麻木的看客形象(中国人)。作者对他们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②夏瑜这样的革命者为了拯救国人,而国人却并不理解,反而为统治者叫好,说明这场革命(辛亥革命)并没有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可见也不是中国的救世良药。
14.【答案】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对鲁四老爷充满憎恨,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的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我”同情弱者,但面对鲁镇社会的黑暗又深感自己无能为力,甚至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矛盾,在失望和痛苦之余希望卸去负疚感。因此说,“我”的灵魂还受着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精神道德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是小说的视角,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得以展现的。“我”也是祥林嫂的故事的唯一批判者,正是从“我”的视角出
15.【答案】AE
16.【答案】 洗手间在小说中,贯穿全文始终,起着暗线的作用。给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展开和发展提供着一个场所。象征着富贵和成功,对主题起着很好的彰显作用。对人物的形象的刻化、结构上的完整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7.【答案】 这是一位在贫寒和艰辛中用爱呵护孩子的母亲形象。自尊自强:不随便接受别人帮助,不私占别人财物,不给别人添麻烦。谢绝主人邀请,自己给儿子买食物,将儿子从侧门带入藏在洗手间。爱护孩子:不让孩子独处,和孩子相依不离;给孩子营造快乐的环境,不让孩子心灵受到伤害,维护孩子的自尊。勤劳善良:别人有困难就帮助别人。
18.【答案】文中孩子的成功,原因有如下:其一是母亲和家庭的爱,要使孩子自尊自信自强,给孩子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其二是全社会的爱,给贫寒家庭的孩子一个平等、友爱和尊重的社会环境。这样的两种爱,激励孩子的上进心、拼搏精神,同时传递给孩子爱他人的善良和爱心。不仅使孩子在事业上成功,在做人上也富有爱心。文中孩子的成长和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不管是家庭还是全社会,都应该给贫寒家庭中的幼小的孩子一个友爱温暖快乐的成长环境,不仅要激励孩子在逆境中发愤图强成功成名,造就一番事业;而且还要给孩子一个感恩助人的美好心灵善良人格。
19.【答案】参考示例:那木刻般凄然的面孔,像是被死神重重地击了一掌,那微微下垂的嘴角,流露出的是无边的苦痛和对生命的无奈。(其他,如苍白的头发、空洞的双眼、破烂的衣衫、僵硬的手指、开裂的竹竿等)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认真观察画面,弄清画面的主体以及图画所涉及的细节,根据具体要求作答。就本题而言,要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细节(尤其是肖像),并结合人物的人生遭际和课文的主题加以解说。另外还要注意“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的要求。
20.【答案】推荐词:《社戏》通过“我”和农村少年伙伴夏夜看戏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它是一篇至真至美的作品,因为这里有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率真善良的农家朋友,自由快乐的农村生活。
【解析】解答本题先要审清题目要求,然后选择其中一部作品概括主要内容,再介绍这篇文章值得推荐的地方,即文章的主要特点。本题根据要求“给书籍写一则推荐词”,所选应为自己感触深刻的作品;根据“推荐理由,从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推荐”可以综合聪明的双喜、淳朴的农家人来概括;主题上则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人及农村自然的无比热爱。
21.【答案】一个“乱”字既衬托了祝福之前鲁镇忙碌的景象,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烦乱和不安,可谓言简意丰。
22.【答案】 (示例)他须发浓密、脸色阴沉、眼睛细小;他那双小眼睛从浓眉下边看人时,总带着猜疑的、不怀好意的冷笑。他的力气很大,经常打人,大家都不喜欢他,都怕他。有人也想打他,但都没有打成。他只要看见有人向他袭来,便捡起石头、木板或铁块,宽宽地叉开两腿,一声不吭地等着对手。他从眼角直到脖子长满黑胡须的面孔和毛茸茸的两手,使人见而生畏。尤其令人害怕的是他那双眼睛……细小而且锋利,像钢钻一样刺人,不管是谁,只要和他的目光相遇,都会感到自己面前的这个人有一股无所畏惧的蛮劲,随时准备毫不留情地痛打别人。
23.【答案】她在砍门槛的时候,心里想的什么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有这么几个答案:一,她憎恨鲁四老爷一家对她的鄙视;二,她憎恨柳妈对她的欺骗;三,她憎恨老天对自己命运的不公;四,她憎恨自己为什么做下如此不可饶恕的事情;这四点中必取其一或取不止一。
这个情节到底加的好不好?可从这显而易见的四点原因上去分析。对于电影这一与文学有着本质区别的艺术样式而言,视觉冲击是影响观众的最重要方式,电影语言是一种以视觉——是直观视觉而非抽象间接视觉——为主要载体的语言表达形式,而加这一情节大大增强了视觉冲击力,所以我认为在增强电影的表现力这一层面上,加这段情节是无可厚非的。
可是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电影毕竟改编自小说,应该基本忠实于小说的感情思想基调。如此一改,小说中懦弱的祥林嫂一下子变得勇敢和强硬起来。鲁迅想塑造的不是与封建实力斗争失败了的看似悲剧其实是喜剧的人物,而是被封建文化彻底影响从而连如何反抗都不知道的看似悲剧实质上也是悲剧的人物。所以如此改编在这个意义上又是欠妥当的。
然而,电影的编导人员完全有决定自己的电影的思想含义的权利,他们可以完全忠实原著,也可以稍加变通,这是他们的自由。所以在改编的电影中出现那一幕也并不是什么不可以的事,这是他们对小说的理解。
【解析】这则作文训练实际上是影评写作中的情节合理性的评论。写作时要依据文本,评判祥林嫂做法的合理性,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