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小学语文
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阅读理解专项
一、现代文阅读
老师领进门<节选>
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
一个小孩儿,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了二三里。娘儿俩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两个人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茂盛,小孩儿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耳朵上,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迎春小喜神儿。他刚要动手,妈妈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小孩儿听了妈妈的话,就缩回了手。后来,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此地就变成一座大花园……
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话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二、三、四年级的课文都是如此。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从事文学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在这方面田老师培育了我,给我开了窍。
我回家乡去,在村边、河畔、提坡,遇到田老师拄杖散步,仍然像四十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老师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思,终身难忘。
1.根据选文第二自然段的故事内容,写出与其相对应的小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
3.田老师给“我”开了什么窍?
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中可以体会到一个_______________的田老师;“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上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5.你怎样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记得她
二十五年了。
如同二十五年前,我叩响了她的房门,我是她的学生;而今我带着我的学生来到这所中学实习。我的学生肃立在我身后,我肃立在她门前。
七十六岁的地,苍颜白发,味眼打量着来客。我含笑摘下呢帽;我的学生也满怀敬意:“靳老师!”
她当然认不得我的学生——她的“徒孙”;却也似乎认不得我了。
啊,老师,我要唤醒你的记忆。……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如歌的行板,悦耳的清音,发自你的内心——那旋律,构成一个美好的梦。这梦,并未远逝,至今缭绕在我心潮的上空,现在我常给学生讲:优美的朗读,能拓展含羞不语的文学所蕴藏的意境。而当时的我,只有惊异:我怎么会听见童话中小天使那银铃般的歌声?
“孩子们,想想,小朋友们看戏后划船回家,那船头的激水声为什么更其响亮了呢?”
“因为夜深了……”
“不,是因为他们肚子饿,想急着回家,就划得快些……”
对同学们的回答,我不以为然,举起了小手。我是在家乡的小河中长大的。
“那是因为逆……逆水行……行舟。”
而课文中并没有写明顺水逆水的问题。也许没有必要写。也许静静的河汊,无所谓顺水逆水……总之,我的回答是她始料未及的。
地笑了,一如当时的笑容。
“有很多聪明的孩子……”她说,显然记不得我是其中的一个了。……
那么,老师,你总记得国难时期吧?你带着我这个年纪最小的寄宿生到这里来,点燃小炉,一点盐,一点油,熬了一锅粥,叫我吃……滚烫的、醇香的粥,跟妈妈做的一样;你的叹息,也像妈妈爱怜的目光一样。
“孩子,你太瘦了……”
她再一次笑了,没有了叹息:“熬粥的日子,不少……”
她依然记不得我。
我和我的学生告别了她,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我的学生不无惆怅:“怎么会记不得你呢,老师?”
“我记得她。”我说。
6.第2自然段画线的两个“肃立”,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_______和________的感情。
7.第7自然段划线句与前文的叙述关系密切,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15自然段中“显然记不得”与前文和后文的内容相呼应,请用波浪线把相关语句画出来。
9.第19自然段中写到“我”又说了这个铭刻心肺的故事,靳老师却“依然记不得我”,这说明了什么?至少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答非所问的结尾寄寓了哪些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我和老师有个秘密
①10岁的时候,我才开始读小学一年级。
②母亲为我那15块钱的学杂费和书本费整整准备了三年,此时,我的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都已经在念中学了,其实他们学杂费的零头都要比我一年的学费还要高,但母亲为了不让我的哥哥姐姐们耽误学业,她只好一年又一年地将我的入学时间往后推。好不容易攒够了15块钱,不料,三年后,也就是在我10岁那年,小学一年级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已经比三年前翻了一番,涨到了30块钱。得到这个消息后,母亲哭了整整一夜。
③就在母亲打算让我彻底放弃上学的时候,村里唯一的一位公办教师江老师找到了正在地里干活的我的母亲……也就是在那一天,我被江老师领到了学校,开始了我的读书生涯。事后我才知道江老师告诉母亲他愿意为我交那多出来的15块钱学费。
④上学后,母亲仅仅给我买了一个练习本,然而对于一个初学写字的小学生来说,这一个本子怎么够用呢?仅仅两天的时间,我的练习本就再也写不下一个字了。之后,我就再也没办法交作业了。
⑤两天后,我被江老师叫到了他的办公室。他看起来很生气。可是当他得知我不交作业的原因后,江老师沉默了,半晌,他抬起头来,对我说道:“孩子,我这里还有一个备课本,你先拿去用,以后你的作业我就用铅笔改,你用完之后,就可以拿橡皮擦掉,这样不就可以再用了吗?对了,还有,假如每次你的作业能全部做对,我就不在上面写字,那就表示你的作业得的是优。你看这样行吗?”此时的我除了感动还能说什么呢?我在心中暗暗发誓:我一定要把作业全部做对,一定要得优,不让老师写字。临走时,江老师又把我拉住了:“这是我们俩的秘密,你一定要保密呀!”
⑥许多年后的今天,已经快大学毕业的我还保持着用铅笔写字的习惯,总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不为别的,只为了心中的那份纪念。
11.文章通过写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件事,刻画了一位____的老师形象,表达了“我”对江老师的____之情。
12.第⑤段中“他看起来很生气”原因是______。但后来又“沉默”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13.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我”和江老师之间的秘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江老师要求“我”一定要保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最后一句“我不为别的,只为了心中的那份纪念”,作者心中的“纪念”是指( )
A.曾经的苦难生活,这是作者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B.用铅笔写字的习惯,时刻提醒自己不忘本。
C.母亲曾经为这个家庭所付出的一切艰辛。
D.用铅笔写字是为了永远铭记江老师的恩情。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读书交流会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活动内容:1.与同学分享自己近期读的书籍。
2.交流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活动目的:学会交流,学会分享,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活动时间:10月9日下午2:00-5:00
活动过程:
一、读书名言引入。
二、交流近期读的书籍。
1.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读的一本书。要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书名、作者、主要内容。
(2)从书中得到的收获。
2.分小组交流推荐自己喜欢读的书。
3.小组推荐1名读书推荐员,班级内交流。
三、交流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1.小组交流,写出交流提纲。
(1)如何提高阅读速度。
(2)如何做到既要读得快,还要想得快。
(3)交流书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
2.班级交流,各组派代表在班级内交流。交流时注意倾听和思考。
四、总结。
15.本次读书交流会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本次读书交流会的目的是什么?请用“____”画出来。
17.本次读书交流会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活动内容有_____项。
18.关于本次读书交流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
A.喜欢读书的同学很多,肯定有愿意在班级内交流的,我只在小组里交流就可以了。
B.推荐一本好书时,我觉得只要把书名和主要内容说清楚就行了。
C.无论是小组交流,还是班级交流,别人讲时,我们一定要认真倾听。
D.别人讲的时候,我们要一边听一边想,学习他们的读书方法。
19.活动前要用有关读书的名言引入,你认为选择哪则名言合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你替老师对这次活动做个总结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阅读
老妪(yù)
①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老妪。在12月的一个冷天,在北京龙庆峡附近。儿子须作一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体验生活”。
②卖茶蛋的皆乡村女孩儿和年轻妇女。就那么一个老妪,跻身她们中间,并不起劲儿地招徕。偶尔发出一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所以她的生意就冷清。茶蛋都是蛋煮的,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锅里的小。我不太能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③老妪似乎自甘冷清,低着头,拨弄煮锅里的蛋。时时抬头,目光睃(suō)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不过因为不能总低着头,目光里绝无半点儿乞意。
④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向她买了几个茶蛋。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良,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表现了,自信自己仍立足在好人边上,便获得一种自慰。
⑤老妪应找我两毛钱,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账。
⑥儿子边走边说:“爸,她少找咱们两毛钱。”
⑦我说:“知道。但是咱们不要了。大冷的天,她卖一个茶蛋挣不了几个钱,怪不易的……”
⑧于是我向儿子讲,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一种美德……
⑨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那个老妪,袖着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
“这个人。”她说,“你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找你钱,一转眼,你不见了……”
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
儿子仰脸看我。
我不得不接了钱。我不知自己当时对她说了句什么……
而公园的守门人对我说:“人家老太太,为了你这两毛钱,站我旁边等了那么半天!”我和儿子又经过卖茶蛋的摊位时,见一老叟(sǒu),守着他那煮锅。如老妪一样,低着头,摆弄煮锅里的蛋,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同样是沙哑的。目光偶向眼前行人一睃,也不过是任意的一睃,绝无半点乞意。比别人,生意依旧冷清……
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我觉得我的类同施舍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
21.读第②、④自然段,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招徕:_________________ (2)体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赏析下列句子。(从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答)
(1)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账。
(2)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那个老妪,袖着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
我选择第______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两段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为下文老妪在寒风中等待做铺垫。
B.第自然段中写到了老叟,用了许多与前文描写老妪相同的话,目的是为了刻画一位具有同样尊贵品格的老伴。
C.本文以“我”的情绪变化为线索,突出了“我”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
D.“目光里绝无半点儿乞意”,这淡淡一笔,就展示了老妪骨子里所散发的自尊自爱自强自重的高贵品质。
25.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2. 比喻 田老师讲的这些故事就像点点春雨滋润着“我”的心田,在“我”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3.田老师让“我”得了想象是增强文采的法宝,帮“我”打开了想象的大门。
4. 谦逊、不求回报 有意栽花花不发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人才培养是大事,也指出人才培养是多么不容易;“插柳之恩,终身难忘”表明“我”对田老师的教育之恩终身难忘。
6. 崇敬、(词语不分前后,意思对即可) 爱戴
7.说明了这“梦”的美好,也说明了靳老师讲课优美自然,是我记忆犹新的原因。
8.①“似乎认不得我了”;②“你总记得……”;③“她依然记不得我”。
9.①说明靳老师的学生太多,桃李满天下;②说明靳老师对很多学生都非常关怀,而且不如报恩;③说明了靳老师曾经对我的关怀确实对我影响很深。
10.结尾是点睛之笔,深化了文章主题。虽然老师已经记不得我,但我永远记得老师,不忘师恩。
11. 江老师给“我”垫付15块钱学费 江老师让“我”用铅笔写作业 关爱学生 感激、怀念
12. 以为“我”故意不交作业 他知道了“我”没钱买作业本
13. “我”用铅笔写作业,老师用铅笔改,如果作业全部正确,老师就不用在上面写字。 老师这样做,是为了维护一个穷学生的自尊。
14.D
15.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16.学会交流,学会分享,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17. 10月9日下午2:00—5:00 两#2
18.CD
1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0.希望你们通过今天的活动掌握一些读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读好书。
21. 招引(多指把顾客招来) 体谅
22.“我”买了老人的茶叶蛋,想体恤她不要找钱,但是老人却为找“我”钱在寒风中等“我”半天。
23. 二
老人为了找“我”钱在公园门口,冒着寒风等“我”半天。
24.C
25.最后一段点明中心,升华主题。与我的施舍相比,突出老人自尊自爱自强自重的尊贵品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