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行知中学 2021—2022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况《劝学》)
(2)或因寄所托, (晋· 《兰亭集序》)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以“可怜白发生”与雄奇壮阔的梦境对
比,写梦醒后悲凉冷酷的现实处境,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同样手法写同样情境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经过刻苦努力,获得古诗文知识竞赛大奖,你对他表示祝贺,以下内容最合适的一项是
( )。(2分)
A.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B.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极端功利主义是犬儒社会的一个明显特征,在犬儒主义弥漫的社会里,_____,______。____,
____。开始还有不少人对他们的真话感兴趣,把他们当社会良心来尊敬。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看
穿了和讨厌起说真话的人来,嘲笑和咒骂他们是用心不良的“臭公知”。
①他们说真话,无非也就是说出一些大多数人都知道,但又无法说穿的事情
②人们对假话、欺骗变得习以为常,既不相信,也不愤怒,抱定“难得糊涂”,只当没有这么回事
③大多数人都抱着“看穿”的生活态度
④少数坚持说真话的人仍然在发出他们的声音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 D.③②④①
二、阅读(7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7题。(15分)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李义天
①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
什么要讲道德?
②说来话长。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的”
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道德的存
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这
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
1
③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
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
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
④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不仅因为两
个问题其实“.一.体.两.面.”.,更是因为它们共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
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
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
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
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
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这恰恰表
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
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⑤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
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
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
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
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会强调伦理美德与实践智慧,
为什么孔子和孟子会强调“仁义礼智”或“心之四端”,为什么康德会把“可普遍的道德立法”列
为理性行为者的自由本质,为什么宗教家往往设计一些经由道德实践而获得解救的修行之途。因
为他们都试图表明,在推动人类走向崇高、臻于卓越的过程中,道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⑦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可用于说明“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那就是“脆弱性论证”。
与“崇高性论证”相比,后者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的
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德,个体将无法继续
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原因在于,就其个体而言,人无论
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
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
成员的安全与发展。
⑧所以,功利主义者会强调道德对于趋利避害的基本人性的遵循与束缚,启蒙思想家会强调
各种社会契约的设计及其合理性,而那些受进化论影响的学者则试图证明,我们这种“讲道德”
的人类的存活与繁荣,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在生存竞争中胜过了那些“不讲道德”的物种或人种罢
了。
⑨两种论证并非决然分隔。在回答“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时,它们只是不同侧重的回答方式。
对于许多影响深远的道德理论而言,其答案的内容往往兼而有之。在一个思想偏好日趋多元、文
明互动日趋频繁的现代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多的、有价值的论证方案来回应这个问题,激发人们
的思考,从而展现道德哲学的魅力。
(有删改)
3. 第④段中“一体两面”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 。(2分)
2
4. 第④段是如何证明“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
析。(4分)
5. 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2 分)
A. 如果我们讲道德,那么我们能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
B.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是所有伦理学家都曾回答过的。
C. 相关论证方案并非只有“崇高性论证”和“脆弱性论证”。
D. 诠释道德,受进化论影响的学者比功利主义者更加客观。
6. 下列不符合本文关于“崇高性论证”阐述的一项是( )。(3分)
A. 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B. 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C.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D. 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
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11 题。(16 分)
一个人的终结
陈思呈
①我到莲村的时候,主人秀姐让我晚上别出门,说这两天村里有老人去世。
②在这个户口人数 406 人的小村,死了一个人,会成为一个重要话题。果然走到哪都听到有
人在说这件事。死者是品福叔的母亲,晾衣服时土墙突然倒了,被一块石砖砸中后脑勺。虽说突
然,但她七十多岁了,尚来不及反应就完成了死亡这件事,大家都认为这是老人的福气。
③大家帮品福叔总结了心声:“七十多了,能出客厅,也算心安。”
④“出客厅”在吾乡农村是一件大事,表面意思是,去世后尸体停在大家族的客厅里供子孙
亲戚跪拜,深层含义是,“出客厅”才能在死后见祖宗。占彬奶奶强调“出客厅”这事的重要性:
前几年,四十出头的镇锐嫂说头疼,但还是提着一篮脏衣服到池边洗,等到人们发现时,她整个
人栽在池塘里,洗一半的衣服还在水面漂。按说四十出头就去世了是不能“出客厅”的,但镇锐嫂
生了两个儿子,“有红根”,所以村民还是同意她出客厅,算是例外。
⑤不能“出客厅”的都有哪些情况?占彬奶奶和几个老人暖昧地笑,仿佛是个不方便多说的
话题。她们打笑低语了几句,决定向我介绍一种方便讲述的情况:“在医院里断气的也不能出客厅!
前几年义林他爹就是在村口那边办的,临时在路边搭个屋寮,办了七天事。义林他爹就是在医院
断气的。”她们不寒而栗:“要是二三十年前就惨了。典义他爹去世前天天喊,拿支枪打死我。拿支
枪打死我。就是不肯去医院。”
⑥这下我迅速明白了,肯定是痛得没法忍,但不愿意上医院打止痛针,因为去医院医生必然
会让住院,住院则可能会在医院里断气。那时候的止痛手法很少,到了兴利伯的媳妇,据说生的
是和典义伯一样的病,却幸运地知道吃“白药”(其实是鸦片)可以止痛。兴利伯也在闲聊的人群
中。他描述当时买白药的曲折:要与多人接头,刚去一个约定地点,电话马上让他去另一处,每次
都要跑十来个地点,才买到珍贵的一点。兴利伯的媳妇弥留的时间特别久,“不肯走。”有经验的
人劝兴利伯,这情况下,床顶不能盖着蚊帐,蚊帐压住了她的魂。兴利伯就去收蚊帐。蚊帐一收,
3
果然他媳妇就停止了呼吸,“真的就有那么神,”兴利伯说,似乎是释然,又似乎是茫然:“早知道
这么神,就盖多几天了。”
⑦葬礼仿佛一种细菌。远远路过也很不安。远远瞥见“客厅”里坐着些喝茶的人,长短交错的
哀乐盘旋不去。乡间的葬礼不需要有人描述她的一生,七十多年的短促悲欢不值一提。万事不管,
只要能“出客厅”。出客厅是最好的告别,在这里离开,另有一个热闹的世界在迎待。由于死亡,
她获得另一个陌生人的敬畏。
⑧晚上,就算秀姐不叮嘱,我也不敢出门。我以为这会是一个肃穆悠静的夜晚,但晚餐还没
结束,便有左邻右舍像以往那样,不敲门直接来窜门。
⑨占彬奶奶说她的孙女今年四岁,今天第一天上幼儿园。俊生奶奶马上表示反对意见:“才四
五岁就读书,读到嫁人,要用掉几担钱?”占彬奶奶藐视了俊生奶奶的无知,并指出某某家的孙
女也是读过幼儿园的人。俊生奶奶激动地表示绝不可能。她们在一声比一声更高的争执中获得秀
姐的公正认证。秀姐说此事属实。占彬奶奶赢了,俊生奶奶讥讽她说:“别人家的事你记得那么清。”
⑩然后她们讨论了村口修桥的事,“筹了 70 万,还修不了一个桥墩。”她们说。河上其实是
有桥的,但这条桥是邻村南村修的,叫南村桥,莲村村民走南村桥时,就要经受南村经年累月的
欺负。
南村和莲村两者间那截路,种了南村的竹林。有些竹子倒在路中间,莲村人为了过路收拾
一下,南村人马上冠以偷窃之名,“要龙要虎”。如此种种,让莲村人渴望一条自己的桥。建桥的筹
钱和申请经过了漫长的斗争。捐钱的数额是村民自愿,起点一千元,但两千元以上则名字可以刻
录在桥头的石碑上。随后进来串门的更昌叔,慷慨地表示,他是“瘦猪拉硬屎,也要捐两千。”因
为不能让子孙在石碑上看不到自己的名字,那就输了人。
他们还帮秀姐分析了家里两只母鸡突然死去的原因。应该是突然淋了大雨着凉之故。说到
母鸡的死亡,他们又谈起刚去世的品福叔的母亲。这里他们不再感慨能出客厅的平安,他们讨论
葬礼的细节,外出的女儿带回来多少钱,儿子怎么安排,这葬礼的排场在村里属于哪种程度。若
不是这个话题,也几乎让人忽略了隐隐传来的哀乐,哀乐在这 7天里 24小时是不停顿的。
晚上村里没有路灯,从窗口望出去什么也没有。客厅里那些主题飘忽的争吵让人眷恋,以
至于当夜深了,他们一个个起身离开,似乎比品福叔母亲的去世更让人惆怅。这是我到莲村的第
一天晚上。
(有删改)
8.分析第⑥段画线句中人物的情感。(3分)
9.第⑦段画线句语言很有表现力,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4分)
10.文章围绕品福叔母亲的葬礼展开,但是⑨— 段写了看似与之不相关的几件事,请分析其作用。
(4分)
11.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说“乡土社会是‘无法’的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请结合
本文内容对此进行评价。(5分)
(三)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第 12-14 题。(8 分)
汴河怀古 赤 壁
尽道隋亡为此河①,至今千里赖通波。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4
若无水殿龙舟事②,共禹论功不较多。 东风不与周郎便③,铜雀春深锁二乔④。
【注】①从开封通到扬州的运河。②乘坐宫殿般大船南巡。③如果周郎没有东风之便。④二乔:指
孙权夫人大乔和周瑜夫人小乔。
12.从内容和形式上看,甲乙两首诗产生的时代是( )。(1分)
A.秦汉 B.三国 C.魏晋 D.唐
13.两首诗共同的风格特点是( )。(2分)
A.悲壮慷慨 B.质朴自然 C.清新活泼 D.理趣深邃
14.有人认为这两首诗都有推陈出新之处,你同意吗?请简析。(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5-20题。(19 分)
①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
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餐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
义不独饱;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
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每至节岁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
自此迄终,三十余载。
②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遣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
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
③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截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
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④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已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
住须待,以此为常。
⑤太守王僧朗察孝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原平固让频烦,誓
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悯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
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
——《宋书·郭原平传》(有删改)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然后举爨. (2)屡空比.室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性闲.木功( )
A.清闲 B.喜爱 C.熟习 D.平常
(2)要使微.贱( )
A.没有 B.卑贱 C.偷偷 D.稍微
17.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已自引船,不假旁力。
18.用“/”为第⑤段画线部分断句。(3分)
府 君 嘉 君 淳 行 悯 君 贫 老 故 加 此 赡 岂 宜 必 辞 。
5
19.对第③段郭原平卖物时的情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卖物时常常会有人拦腰砍价。 B.卖物花费的时间往往特别长。
C.物价为邑人认可,货品特别抢手。 D. 买家总是主动出高于报价的价格。
20.综观全文,结合郭原平的性格特点,推断其固不受米的原因。(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4题。(12 分)
送武进龚明之官序
(南唐)徐铉
①古人有言,士君子志竟既立,名誉不闻,盖朋友之过也。呜呼!予於龚生有之 。始予居献
纳之地,生已为赤县尉。尝窃议谓生宜参谏垣宪府之任,而未果拔茅之志,遽为赋鵩之行。生不旋
踵亦左授天长用武之地。朝廷置建武军于其所,使为将者治之,习兵与儒,其志不通也。处长与
佐,其势不钧也。军市之征,日困於民。王泽之流,不被于俗。及生之至,官联始举。删烦革弊,
丕变旧风。逾年告归,举邑之民,相率遮道不听去。乃潜匿佛庙室中,耆耋辈索而获焉,扶之上
车,拥之而还,竟不得已中夜而遁。异哉!遗爱之风若此,考功之吏弗闻。丙寅岁,予避兵于池
阳,遇生侍亲郡中,勉之东下。是时甘泉有烽火之急,天子下哀痛之诏。予谓生必自致青云之上,
以解天下之倒悬。而出入三年,始为武进宰。噫!非朋友之过乎?
②尝试论之曰:才不才在我,用不用在时。道之所存,其人乃贵。功名宠禄,何足算哉!苟泽
及于民,教被於物,则百里之广,千室之富,斯可矣。与夫扬孟之徒,坎坷闾巷,垂空言于後世
者,不犹愈乎?行矣龚生,苟有良田,何忧晚岁。赠言之要,其过此乎?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2分)
A.乎 B.耶 C.焉 D.矣
22.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一个人立下远大志向,但是声名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扬,大概是因为在交朋友上有过失。
B. 龚明任期满了之后,按照惯例归去,但是当地百姓不舍得他离开,最后他选择留任。
C. 作者认为龚明以实干恩泽百姓,比“扬孟之徒” 更有意义价值,不必在意声名显赫。
D. 作为一篇赠序,作者对自己的写作水平非常自信,认为没有其它的赠序能够超越它了。
23.从句式角度赏析文章第②段。(4分)
2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三、 写作(70分)
25.常言说“眼见为实”。佛却说:你心里有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