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2016年5月25日,一位老人走了,“人间再无'女先生',天堂团圆'我们仨'”!这位老人,穿越了风云多变的一个世纪,经历了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96岁时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时出版《杨绛文集》104岁,出版《洗澡之后》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钱钟书
老王
杨绛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作家、翻译家。散文《干校六记》《将饮茶》、回忆录《我们仨》、译作《堂吉诃德》、小说《洗澡》、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等。杨绛的文字韵致淡雅,拥有不蔓不枝的冷静,独具一格。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幸福,一般争取,一般随缘;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然。
岁月静好是片刻,一地鸡毛是日常,即使世界偶尔薄凉,内心也要繁花似锦,浅浅喜,静静爱,深深懂得,淡淡释怀,望远处的是风景,看近处的才是人生,唯愿此生, 岁月无恙,只言温暖, 不语悲伤。
---杨绛
文章著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夫妇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失去了女婿。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度过了动乱年代,她在追忆动乱年代遇到的这些善良的人们时更容易忽略苦难,而是突出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辉。
认识老王
老王简历
姓名:
年龄:
职业:
家庭成员:
家庭住址:
身体状况:
任务一:
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从这些信息中你读出什么?
细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完成右侧老王的个人简历。
整体感知
情况 分析
姓名 老王 职业 家庭成员 身体情况 家庭住址 蹬三轮车
有个哥哥,死了,两个侄儿,“没出息”,便就没了。
只有一只眼睛,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荒僻小胡同里的破落大院里的塌败小屋。
成果展示
地位卑微
谋生手段的艰苦
孤独无依
生理缺陷
居住条件恶劣
生
活
艰
苦
苦
任务二: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最终是在社会的压迫和生活的苦难中沉沦下去。
那么面对艰苦的生活,文中的老王又是怎么做的?作者记叙了哪几件事?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从中你看出一个怎样的老王?
4、老王在去世前给作者送香油、鸡蛋表示感谢
1、老王给作者一家送冰,车费减半
2、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
善
老实厚道
心地善良
知恩图报
3、给三轮车装护栏,为顾客着想
体贴顾客
讨论归纳
任务三:精读细研—老王送鸡蛋、香油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敲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此处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镶嵌本义是指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作者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此时老王瘦弱无力、身体僵硬、毫无生气的病态,暗示老王离大去之期不远了,表现作者内心深处的一种同情与难过。
描写以往的外貌与现在的外貌作对比,真切地表现了老王身体的极度虚弱,生命将逝。为下文中老王的离世埋下伏笔。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爬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此处运用肖像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王因受病痛折磨而变得外表干瘦、恐怖的特点。在重病中送鸡蛋,更表现老王知恩图报的善良。
精读细研
咬文嚼字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强笑”一词意为“勉强的笑”,体现出作者心理的复杂,生动准确地写出了作者见到老王如此凄凉的景况却还拿东西送给“我们”时的那种心酸而又感动的心情。
病
讨论:在我们现在来看,送人鸡蛋和香油不过是一件小事,那么你如何理解老王的这一举动,作者为何要花如此重的笔墨来描绘这件事情呢?
点拨:老王在临终之前送给作者一家的香油和鸡蛋不仅珍贵,而且饱含深情厚谊。
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匮乏,食品、日用品等都是限量供应的,需要用政府发放的各种票证购买。
因此,老王的这份厚礼必然用去他积攒多时或用钱物交换来的票证,而且动用了不少积蓄。老王临终前,要送一份厚礼,表达自己对这一家人深深的谢意。
任务四:
面对生活艰苦却心地善良的老王,文章中作者一家人又是怎么对待他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平常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②女儿送鱼肝油,想要治好老王夜盲症;
③闲聊中关心老王的生活;
④即使老王如何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⑤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
平 等
关 爱
极富爱心
善良
任务五:
善良的作者一家遇到了同样善良的老王,可文章的最后作者还是写道: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如何来理解这句话?
精读细研
他“不仅老”
还贫(物质上)
还病(身体上)
还孤(精神上)
“不幸的人”—老王
老王在经济与社会地位上并未“翻身”,作为标准的劳动人民贫穷、病痛、孤独依旧,也就是“本该有的却没有”,这是老王更深的“不幸”。
在作者看来,老王是个“不幸”的人:
精读细研
“幸运的人”—“我”
幸运和不幸只是个相对的概念,作者与老王比起来是幸运的。
原因有两个:
一是同为老年的“我”和老王,与老王的“老、贫、病、孤”对比,“我”自是“幸运的人”;
二是虽然“我”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承受了不少非人的折磨,但与老王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贫病致死相比,“我”的活下来让自己成为“幸运的人”。
理解愧怍
愧怍(一):老王抱病上门送礼要表达最深的谢意,而作者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也没有完全领会到老王的用意,仅仅以金钱回报,与老王没有过多的交流,作者感觉对不住老王的情义。
愧怍(二):作者反思自己一直充当给予者,从没有接受过老王的回赠和无偿的帮助,这样做看起来好像是对得起老王,但却让老王觉得亏欠了人情,最后的送鸡蛋和香油,作者回想起来,老王似乎也是带着伤感和遗憾离开了自己家中,作者在为自己的自命清高和不解人意而愧怍。
说一说:透过这最后一处的“愧怍”之情,你能看出一个怎样的作者?
一、平等观念(尊重、理解、关爱、同情)
二、善于自省
三、人道主义精神 (以人为中心,人格平等,互相
尊重 )
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我们要怀着一颗悲悯的心,用爱心去唤醒爱心,用善良去体察善良,让我们做一个老王那样的善良人,做一个像杨先生那样的善良人。 用爱去点亮心灯,让爱之花遍地盛开。
茕孑一人坎坷伛行人生路,破车一辆风雨搭载几多人。目盲能识真善美,年迈却擎一重天。优质而廉价的冰块,却影射出你那腔待人的热心肠。外表落魄如柴僵尸一具,满腔热忱似火大爱无疆。纵然是生命将息,也要把香油和鸡蛋,带着身体的最后一点余温,把感恩送进他人的心房。骑白马的并非都是王子,布衣行者真的皆有好人。和谐尚得善良在,至亲至爱是“老王”
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