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10 阿 Q 正传(节选)创作背景 《阿 Q 正传》所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农村的社会生活。
发生在 1911 年的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民主主义
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此后中国人民的解放
事业开辟了道路。但是,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没有依靠
农民群众,没有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没有满足广大农民
对土地的要求,因而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农村依然如故,没有丝毫的改
革和进步。封建势力不但没有受到打击,并且利用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纷纷投机革命,篡夺和把持各级政权,反过手来镇压和屠杀革命党人。
小说写于 1921 年。辛亥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鲁迅先生意识
到农民问题在革命中的重要性,小说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1.字音识记
(1)单音字nèjiūzhìchōnɡxūnqù(2)多音字bòbóbáoliáoliāosìshìsǎnsàn2.字形识别渺缈藐熏薰掀锹啾讳纬闱讷呐纳3.词语积累①自轻自贱:自己看不起自己。②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③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④出言无状:说话时超越了自己的身份、地位,显得无礼。【体会 体验】体会:体验领会。体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 例:①增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目的是让中学生在参与中亲身______知识的生成过程,感受成
功的快乐。②通过一个假期的夏令营活动,刘鹏真切地______了菜农种菜的艰辛。体验体会【忧虑 忧患】忧虑:忧愁担心。
忧患:困苦患难。例:③连日来国际资本市场持续动荡,反映世界各国对目前国际经济振兴前景的______。 ④海啸导致的核危机,给日本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
时也使得世界各国增强了发展核能工业的______意识。忧虑忧患 《阿 Q 正传》是鲁迅的重要作品。小说创作于 1921 年底
到 1922 年初,取材于__________时期的中国农村的生活。通过
闭塞的未庄的生活画面,描绘了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
的社会面貌,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判“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课文选自《阿 Q 正
传》第二章《优胜记略》与第三章《续优胜记略》,主要刻画了
阿 Q 的“____________”,通过诸多的细节和场面的描写,表现
阿 Q 的性格特征。辛亥革命
反动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毒害精神胜利法唤醒民众精神胜利法本文的内容结构可用下图表示:要点一:整体阅读,把握内容主旨1.从节选的两部分内容看,阿 Q 是如何对待未庄人的?反映了他的怎样性格特征? 【点拨】课文中提到的“未庄人”有赵太爷、钱太爷、王胡、
假洋鬼子、小尼姑等。概括阿 Q 的性格特征,要着重从阿Q
和“未庄人”交往过程中的言行以及作者的评价或“未庄人”对他
的评价等方面挖掘。 答案:阿 Q 对待未庄人的态度体现在两个层面:(1)当有人
颂扬他“真能做”时,阿 Q 并不管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他喜欢,
表现自尊的性格。 (2)他不把所有未庄的居民放在眼睛里:①对于两位文童他
以为不值一笑;②对受居民尊敬的赵太爷和钱太爷这样的有钱
人,他也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认为自己的儿子会阔多啦;③
他鄙薄城里人,原因只是城里人管 “长凳” 叫“条凳”,认
为城里人油煎大头鱼却加切细的葱丝;④虽然他对赵太爷独不
表格外的崇奉,但却以曾经遭到赵太爷的打而感到光荣,因为
他认为被有钱有势的人打过,就如同孔庙里的太牢一样是经过
圣人下箸的;⑤与他地位一样卑微的王胡他看不上眼,甚至会
故意找茬;他认为别人用“赖”字称王胡不足为奇,他看不上王胡的一茬络腮胡子,他认为与王胡坐在一起是抬举王胡,他
为自己身上的虱子比王胡的小而且咬的声音没有王胡的大而感
到不平,他为王胡敢还手感到意外;⑥他最厌恶曾经留过洋的
假洋鬼子——他称钱少爷为假洋鬼子,一见面一定要在肚子里
暗暗咒骂,他对假洋鬼子的假辫子深恶痛绝,他认为假洋鬼子
的老婆不跳四回井不是好东西,他把遭到假洋鬼子的棒打看作
是平生遭受的第二次屈辱;⑦他肆意调戏静修庵的小尼姑,感
到十分得意。这些表现又体现了他自负、欺软怕硬的性格。2.面对未庄人的种种不友善的行为,阿 Q 的反应如何?从中可以看出阿 Q 的“精神胜利法”的哪些内涵? 【点拨】可以从下面三个问题入手:(1)从全文看阿 Q 遇到
哪些尴尬的遭遇?(2)他是如何处理的?(3)他处理问题的态度
和做法反映了他何种性格特点? 答案:(1)未庄的闲人们,拿他头上的癞疮疤取笑他。他不
问有心与无心便全疤通红,他会估量对手,区别对待:口讷的
他便骂,力小的他便打,吃亏之后他便改为怒目而视。——欺
软怕硬。 (2)未庄的闲人们揪住他的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
头。他便以“儿子打老子”求得心满意足。——自欺欺人。
(3)未庄的人们经常拿他开玩笑,要他自己说是“人打畜
生”。他以“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跟状元一样光荣。——
自轻自贱。 (4)赌博赢了钱反遭哄抢。他用打自己的嘴巴的方式,求得
打别人的快感。他将自己的遭打与孔庙里的太牢相比,以遭到
有钱有势的赵太爷的打感到光荣。 ——自我安慰。3.从阿 Q 的身世经历与他生活的环境中,你能归纳出造成他扭曲性格的原因吗? 【点拨】未庄是阿 Q 生活的社会环境,分析社会环境应透
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社会环境主要由人物
周围的次要人物组成。那些次要人物,是某种社会力量的代表,
某种观念的载体,分析时应透过这些人物言行认识其代表的社
会势力及人物的言行来认识其社会历史内涵。 答案:阿 Q 是一个贫苦农民,他长期生活在闭塞落后的偏
僻乡村,遭受封建乡绅的精神毒害和剥削压迫。因而具有本能
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也导致了他狭隘自私封建保守的劣根
性;他又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农民;长期痛苦、悲惨、屈辱
的生活境遇又使他酿成了一种变态的心理和性格——“精神胜
利法”。要点二:鉴赏评价主要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1.选文部分在刻画阿 Q 这个形象的手法方面有何特点?
【点拨】本文在塑造阿 Q 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通过人物
与周围人物的关系,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语举动来体现,作者并
没有直接对该人物进行评价。 答案:课文基本没有对人物作概括介绍和议论评价,而是
让阿 Q 站出来自己活动,通过他的具体行动、个性化的语言和
富有性格特征的生动表情来显示性格,阿 Q 的“精神胜利法”
就是通过许多行为表现出来的。如他与闲人打架,阿 Q 两只手
都捏住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寥
寥几笔便刻画出一个自轻自贱的形象。2.仔细揣摩下面的语言,分析阿 Q 的内心世界。
(1)“你还不配……”(2)“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3)“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4)“谁认便骂谁!”他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
(5)“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点拨】“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外化。
写对话和引录人物语言,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最有效的手段。
鲁迅很善于写人物语言。本题所选的句子,阿 Q 的话字数都
很少,便显现出事态发展的情形、人物间复杂的关系和性格冲
突。分析时要结合全文写作背景以及上下文语境。 答案:(1)这句话表现了阿 Q 内心的无奈。阿 Q 也照例发了
怒——他们并不怕。阿 Q 没有办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
阿 Q 在社会地位和武力上的劣势是明摆着的,因此他不能在心
理和语言上也让自己吃亏。 (2)阿 Q 实际上失败了,但他又不愿意面对失败,因此只能
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这同样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
法”。 (3)这是阿 Q 的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
人因此放过自己,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
“美”来,他不同于一般的万劫不复的奴才,所以他才得意。 (4)近来阿 Q 比较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心里有几分
底气,似乎也余勇可贾了;有了这来之不易的高傲,当然要呵
护。于是便发出了这颇有几分叫板意味的“豪言壮语”。
(5)受因封建思想的毒害,在阿 Q 的潜意识中,还有性别“优
势”,女人应该排在他的后面,尤其是做尼姑的。在尼姑那里,
他可以获得心理平衡。3.本文多处成功地运用白描手法,试举例鉴赏。 【点拨】白描是鲁迅创作的重要艺术特色。他在作品中不
用富丽堂皇的辞藻,更无烦琐的铺陈,而是抓其事物的本质和
特征,运用最经济和简练的笔墨,描绘出一种场面,或绘画出
一种渲染气氛的景色,从而给读者以生动形象之感。分析本文
白描手法的运用,可从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入手。 答案:本文多处运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当阿 Q
知道要挨打时“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显示了阿
Q 可悲的奴才本性;又如阿 Q 调戏尼姑的举动“突然伸出手去
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摩着”指来回摩擦,用力不
大,却充满占人便宜的色情成分,“呆笑”写出了阿 Q 麻木而
又欺软怕硬的丑态。作者运用传神的白描手法,抓住事物的特
征,用最经济、最简练的笔墨,把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现
在读者面前。白描手法白描手法就是用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运用白描手法需注意三点:(1)要处理好与叙述的关系。叙述一般要求经过完整的交代清楚。白描则侧重场面和细节片段的描写。(2)要重点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情态。(3)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达到省俭、传神的效果。[技法运用]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描述性文字,或突出人物,或描写场面。 示例一:她是一个快乐的“假小子”:瘦得不堪,体检时
医生曾怀疑她是否脊椎突出。也许晒多了太阳,皮肤呈棕黑色,
两只乌黑的眸子泛着亮光,特别是她贼贼地笑,更显得机灵可
爱。她留着一头利落的短发,奔跑时活像一只小沙鼠。
示例二:那是个乞丐。她大概 30 来岁,眉间脸上却满布着
岁月的沧桑。她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微微颤抖。课件21张PPT。11 变形记(节选)1.知人论世 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奥地利小
说家。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
犹太商人家庭。自幼酷爱文学。18 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
保险公司任职。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因而终生未娶,41 岁
时死于肺痨。 主要作品为 4 部短篇小说集和 3 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
的作品有短篇小说《地洞》(1923)、《变形记》(1912),长篇小
说《城堡》《审判》等。 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
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后世的许多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
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2.现代派文学和表现主义 现代派文学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
义、意识流文学、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
默等各种资产阶级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发端于 19 世纪末,确立
于 20 世纪 20 年代。它的文艺思想可概括为:重视主观表现,
轻视客观反映;重视艺术想象,轻视客观模仿;重视形式,轻
视内容等。其特征是反传统、荒诞、意识流和象征。表现主义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盛行于西方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卡夫
卡的《变形记》、捷克作家恰佩克的剧本《万能机器人》、瑞典
的斯特林堡的剧本《到大马士革去》等,以其深邃的哲理、新
颖的形式,表现了西方现代人的异化和人失去自我的严重危机,
为世界读者所瞩目。1.字音识记
(1)单音字(2)多音字qiónɡruòhuìmènnǎnzǎncuányīnyānqiáoqiào2.字形识别赈震振彻砌沏槛滥褴3.词语积累①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②谨小慎微:对琐细的事情过分小心谨慎,以致流于畏缩。
③发号施令:发布命令;指挥。 【消失 消逝】
消失:(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强调过程及变化时间短。
消逝:事物随时间的逝去不复存在,强调结果,变化时间
可长可短。
例:①20 世纪 80 年代代表当时时尚的三大件,逐渐退出
国人的居家生活,连同三大件一起______的,还有某种难以割
舍的家庭情结。
②据悉,在过去五年内英国政府在纳米技术领域的投资达
到 1 300 万欧元,然而这一数字依然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纳米
技术要求,这也导致了英国在纳米技术领域国际领先地位的______殆尽。消失消逝【震动 振动】震动:(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振动: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例:③云南铬污染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当地社会______很大,一时间,人心惶惶。 ④新学期第一次集会,校长宣布一项制度,开会时一律将
手机调成______模式,引起不少老师的不满,他们认为关键不
在手机是否干扰,改变会风,开务实的会才是正题。震动振动异化 《变形记》通过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
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
的“______”现象,也是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
立、绝望的小人物的命运。反映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
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黑
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
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一方面又___________________的
深渊。作品批判_________________,批判_________________。 寻求出路,锐意改革陷入孤独、颓废、绝望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要点一:把握内容要点,归纳主题 1.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归纳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原因。 答案:①工作:太辛苦,高度紧张,巨大的债务压力;②
人际关系:没有信任、关爱、友情;③家庭 :冷漠,厌弃。可
见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有社会的原因、家庭生活的原因和心理
的原因。人变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
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以及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
折射。 【点拨】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有社会的原因、家庭的原因、
心理的原因,从课文第4、第5段格里高尔的心理活动可找到相
关证据。2.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有何象征意义? 【点拨】甲虫的象征意义需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
写作目的来回答。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这一客观存
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
——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 答案:从本质意义上讲,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意味着他人
性的丧失,被异化为“非人”了。甲虫的大身躯、小足显示出
格里高尔不堪生活重负。甲虫行动缓慢,表明格里高尔对工作
压力大,生活紧张、频率快的强烈逆反。甲虫是笨拙、卑贱却
又是自由的,是格里高尔的自卑心理和人生理想的结合。甲虫
有“甲”,是人际关系冷漠的反映,是潜意识中防范心理的反
映,也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心理壁垒的映射。甲虫是弱小的,
任人宰割的,反映出人对自身的命运感到无法掌控、把握的恐
惧。要点二:分析鉴赏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 1.格里高尔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什么样的个性特点?
【点拨】分析格里高尔的形象可以从他对待家人和对待工
作的态度中得出。格里高尔虽变形为甲虫,但他内心依然保留
着美好的人性,仍然记挂着工作,仍然为父母和妹妹操心,为
家庭着急、分忧,他的情感中充满了对亲人的关心、体贴之情。
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格里高尔是虫形而人心。答案:(1)格里高尔是一个勤勉、善良、忠厚、坚强、富有责任感的人。 (2)格里高尔本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浓厚爱意和诗意追求
的人,然而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丧失了自己的自由
和追求,几乎整日都在惶恐不安中过日子,他勤勉善良、胆小
软弱、安分守己,是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弱者,一个完全
丧失了自我的悲剧人物。2.小说中人变形为虫的情节非常荒诞,为何还能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呢? 【点拨】解答本题须了解本文的“荒诞”和“真实”各指
什么。“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
的,这个故事框架——一个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
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
生活的真实模仿。“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
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
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环境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 答案:这是因为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
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
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
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
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
得令人震惊和信服。3.本文刻画人物成功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请结合例子加以鉴赏。 【点拨】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
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
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惊慌、忧郁,回忆过
去的生活感到孤独、悲凉。从课文中找出相关例句并具体分析
人物心理即可。 答案:运用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是这篇小说在刻画格里
高尔这个人物方面最成功的地方。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
动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如:主人公变成甲虫前的心
理描写。“如果不是为了父母亲而总是谨小慎微,我早就辞职
不干了,我早就会跑到老板面前,把肚子里的气出个痛快。那
个家伙准会从写字桌后面直蹦起来……但是事情也未必毫无转
机;只要等我攒够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也许还得五六年
——可是我一定能做到。到那时我就会时来运转了。不过眼下
我还是起床为妙,因为火车五点钟就要开了。”表现了他对工
作的不满,可又不得不为了家庭而奔波的心理。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情感活动进行描
写。恰当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
物的思想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文章的主题等。使用心
理描写要注意:(1)心理描写要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2)需要和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写作手段有机地结合运用。[技法运用]精选一次活动,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表现特定情形下的内心世界。 示例: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观世
音菩萨,保佑我吧!我再也不踢球、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
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
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手下留情,你让我过了这
一关,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同桌的试卷已发下来了,72 分,看着同桌哭丧的脸,我不由得
心里直打鼓。我好像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
我卷来,把我网住,使我不能动弹,不能挣扎。我又仿佛看到
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失望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
笑声。课件14张PPT。12 失街亭1.知人论世 罗贯中(约 1330-约 1400),名本,字贯中,别
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祁县,元末明初著名
小说家、戏曲家,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品
为《三国演义》。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其著作《三国演义》,标志着我
国古代小说从话本阶段向长篇章回体过渡的完成,揭开了我国
小说发展历史崭新的一页。2.《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三国演
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反映了公元 3 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
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
史背景下,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
冲突,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其中刻
画得最为成功的人物有孔明、曹操、关羽、刘备等。这部作品
在政治、军事谋略等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字音识记(1)单音字 ɡāishíjíān xiāozhǎnɡ(2)多音字 tiáodiàodiàoléilěilèiyèyānyàn2.字形识别戍戌辎锱犄掎 3.词语积累
【以至 以致】
以至: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
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以致: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
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例:①全球经济衰退对海贸活动影响不断深化,______港、
星两个世界级枢纽货柜港 2 月份货柜处理量跌幅均比预期要大。 ②在整个“‘两会’专题”的筹备______正式报道中,市委、市
委宣传部及报社领导无时无刻不在关怀着我们。以致以至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
通过对魏、蜀两国争夺街亭的战役的描述,赞扬了孔明卓越的
________才能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
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的严重错误。它塑造出孔明、马谡等多个形象丰满
的人物,不仅留给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启示,而且让人深深领悟到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军事深谋远虑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准确识人、恰当用人 全文结构脉络图如下:要点一:梳理文脉,把握内容主旨1.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点拨】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不少文章的标题就
是线索。如果标题不是线索,则要注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
或事物及表示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等的词句。
答案: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以事件发展的过程(兼时间顺序)为序把故事情节安排得井井有条。2.诸葛亮一向谨慎,知人善任,为何竟重用马谡这样的“言其过实”之人? 【点拨】诸葛亮派兵点将的信息主要在文章前两段。从马
谡主动请缨、极力自荐并愿立下军令状以及诸葛亮在人事方面
的安排部署可知,诸葛亮命马谡守街亭并非一时失察,而是经
过充分考虑的。 答案:①首先是被马谡的勇气和诚信所动。马谡请战,立
下军令状,以“乞斩全家”的担保来表明决心与信心。②马谡
学识及过往的战功坚定了诸葛亮用马谡的信心。在诸葛亮心中,
马谡“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建“攻心计”令孟获就范,
建“反间计”令司马懿下野,可见其人亦非无能之辈。③采取
了更为周详的补救措施。诸葛亮复令魏延、高翔襄助防守街亭。
作了这样的布置,诸葛亮自然认为,街亭不致有失。要点二:分析人物形象,鉴赏艺术手法
1.梳理相关内容,归纳马谡的性格特点。 【点拨】本文塑造马谡这一人物形象,不但有对他言行的
直接描写,也有以孔明、王平、司马懿父子来衬托马谡的间接
描写。找出相关语段仔细分析,便能归纳出马谡的性格特征。 答案:①从文章对马谡言行的描述内容,可以归纳出马谡
是一个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只知纸上谈兵的人。
②作者直接写马谡,最突出的就是写马谡的“三笑”。“丞相
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
二“笑”。“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这些语
言和行为,生动地展示了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
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间接描写主要是通过描写王平、孔明、
司马懿父子等来衬托马谡。用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
蛮横;用孔明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用司马氏
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2.这部分内容虽然核心是斩马谡,然而作者着力刻画的人
物还是孔明,结合全文分析文章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孔明的
性格。 【点拨】本文写孔明,主要事件有战前部署和挥泪斩马谡,
找出相关语段,分析其使用的表现手法,概括孔明的性格特征。 答案:①对比和衬托。如:将孔明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
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
孔明部署的正确,突出孔明的料事如神。②让人物性格在活动
中表现。如:孔明在战前点将“三嘱”马谡,通过孔明的言行
和心理,表现孔明的虑事周密、谨慎小心的性格。③通过揭示
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
孔明的“三哭”揭示出孔明的复杂心理活动。课件17张PPT。13 棋 王(节选)知人论世 阿城,1949 年出生,原名钟阿城,中国当代
作家,北京人。曾在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东方
造型艺术中心、中华国际技术开发总公司工作。
现旅居国外。 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短篇小
说《会餐》《树桩》《周转》《卧铺》《傻子》和《迷路》等。 阿城小说多浸入作者所感知的中国文化,注重揭示民族文
化心理和个性意识,营造文化氛围。创作上体现了我国传统小
说“用纯然的白描刻画人物,叙事状物惜墨如金”的特点,文
字简洁有力、精练朴实,极为传神,充分体现出民族化的特色,
于朴素中见本性、见深义;在描写上,多使用平淡无华的白描,
而极少用修饰语;多采用外部动作的细致刻画,而很少使用人
物内心情感宣泄的手法。1.字音识记(1)单音字(2)多音字 zhìniánáozhuàixuéchēnsìcìzāzhāzháchàchāchāi2.字形识别盲肓育攒篡纂鞠掬赝膺3.词语积累①后发制人:先退让一步,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后,再制伏对方。②甘拜下风:佩服别人,自认不如。③人头攒动:形容人很多,且频繁地在移动。【变换 变幻】变换:意为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其过程或结果一般是具体的,是可以看见的。变幻:意为不规则地改变,即变换的方式或内容很不固定。
例:①加拿大称成功研制隐形衣,可根据环境______图案。
②不管世界政治风云如何______,我们发展经济、富民强国的信念不会动摇。变换变幻 《棋王》讲述的是擅长下象棋的知识青年王一生与众不同
的下棋故事。主人公王一生出身清贫,性情淡泊却有着自己的
做人准则。他痴迷象棋,从棋道中悟出了为人之道,即所谓
“______________”,又进一步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小说不仅表现了过去年代的一种生存状况和
景观,而且在王一生身上更体现出一种博大深广的人的生命毅
力和意志力,一种传统的人生哲学,一种东方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生不可太胜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
选文故事脉络如下:
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要点一:把握内容,理解主题1.结合有关情节,归纳王一生的性格特点,说说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意图是什么。 【点拨】从王一生绝不用棋艺为自己换取更好的生活;讲
求“中华棋道”;与冠军老者对弈,冠军老者提出言和,他便
毫不犹豫地就说“和了”等人物行为可归纳出其性格特点。创
作意图则需从“以棋写人”的角度来作答。 答案:(1)王一生是个谦虚、坦诚、执着的知识青年,他有
着持身谨严的人品,看似阴柔孱弱,却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能
量,处纷乱世间又保持着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既有道家的超脱
与旷达,又有儒家的执着与坚定。 (2)本文看似写棋,其实目的在“以棋写人”。作品突出王
一生无为的人生态度与有为的创造力,“平凡之中有悲壮,平
凡之中有阳刚”,体现的是一种博大深广的人的生命毅力和意
志力。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棋王》的象征意义。 【点拨】解答本题需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认识。作者在
塑造王一生这个形象时,写出了他无为的人生态度与有为的创
造力,表现了古代道家文化思想。具体可结合文中王一生在棋
赛中的表现进行分析。 答案:①《棋王》虽属知青题材,但一反知青题材中离家、
劳动关、生活关、与农民的关系、与干部的关系、恋爱、上调、
不正之风等套路,集中描写的就是“下棋”这个单一的话题。
是借下棋象征某种哲理。 ②如王一生与九人鏖战的一段:“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
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
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
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与其说这是一个神情
专注的棋手,毋宁说这是民族文化精神熔铸成的一个“棋魂”。
它远非某一具体现实人生所能拘囿,而具有与远古、现在、未
来、宇宙人生同在的永恒意蕴。从这个层面上说王一生的下棋,
不只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文化精神。要点二:赏析叙述技巧,探究写作手法1.阅读文章,说一说作品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这一形象。 【点拨】生动的场面描写和真实的细节描写是本文塑造人
物形象的手法,另外,人物的语言对人物性格的展示也起了重
要作用。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即可。 答案:①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内心思想,展示人物的性格。
如面对靠送礼换来的参赛权时,王一生严肃拒绝:“不赛就不
赛了。”“千万不要跟什么书记说,我自己找他们下”写出了
他的做人准则和自尊;如当王一生要和亚、季军赛棋时,立即
围上来百十人,而此时“王一生倒低了头,对两个人说:‘走吧,走吧,太扎眼。’”不事张扬、老实本分的性格表现得十
分分明。②用场面描写衬托人物形象。如描写王一生棋场鏖战
一段,“数千人闹闹嚷嚷,街上像半空响着闷雷”,而王一生
“他一个人空空地在场中央,谁也不看,静静的像一块铁”,
周围环境的喧闹与王一生的沉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了王
一生不为名利、只因爱棋的超脱精神,表现了他因爱棋中之
“道”而全身心投入的痴迷。③靠细节描写传神。如写王一生
车轮大战九人取得胜利后想站起身:“王一生再挣了一下,仍
起不来。我和脚卵急忙过去,托住他的腋下,提他起来。”足
以说明王一生在这场鏖战中所付出的心力。表现了他对棋的执
着与专注到了忘我的境界。2.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点拨】理解最后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关键要理解王一
生所说的“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这是王一生内心精神世界的揭示。同时,末段一般是作者创作
目的的揭示。 答案:文章最后两段起到揭示王一生内心精神世界的作用。
“妈,儿今天明白事儿了。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妈
——”道出了王一生的内心话,是一种精神在支撑着他。最后
一段,作者借王一生下棋这件事揭示了这篇小说创作的主题,
也体现了“寻根文学”在创作实践上表现我们这个民族古老的
文化积淀以及对我国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的重新思考,寻找我们
这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对于传统文化中以儒、释、
道为核心内容的哲学观念以及由传统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民
族心理进行解剖与反省。课件17张PPT。第三单元小说(2)9 宝玉挨打知人论世曹雪芹(约 1715-约 1763) ,名霑,字梦阮或芹圃,号雪芹或芹溪居士,清代杰出的文学家。
生长在一个富贵显赫而又文化气氛浓郁的贵族
家庭,受到很好的教育和熏陶。曹家被抄以后,
全家北迁,家境日益败落,他也落魄贫居在北京西郊一带,跌落到“举家食粥”的境地。这种根本性的变化,
使曹雪芹对封建社会和世态人情有了更深刻、更清醒的认识,
从而为他创作《红楼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代表作品:《红楼梦》。《红楼梦》一书,描写了贾、史、
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真实而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
朽与罪恶,成功地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
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1.字音识记
(1)单音字sǒnɡtiǎnsuōwēiruícǔnéyǔndàn(2)多音字suìsuíjìnjīnniùàoǎo)
)shènɡchénɡ2.字形识别殄诊疹孽擘蘖唆竣悛菱绫凌3.词语积累
①怔呵呵:因吃惊而呆住的样子。
②无法无天:形容人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
③火上浇油: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事态更加严重。【掩饰 掩盖】 掩饰:设法掩盖(真实情况)。
掩盖:遮盖;隐藏,隐瞒。
例:①靠化妆品永远不可能______住岁月刻在脸上的沧桑,
只有内心充实,才会永葆青春。
②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
的意识形态所______着的一个简单事实。掩饰掩盖【嘱咐 吩咐】 嘱咐:告诉对方记住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嘱咐。例:③范仲淹仅仅出于完成好朋友滕子京的______,不料却成就一篇佳构《岳阳楼记》。④临走时,妈妈一再______他:“星期天要打个电话回来,家里才会放心。”嘱咐吩咐 “宝玉挨打”一节节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十三回“手足
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是《红楼梦》中所写的
重要事件之一。展示了贾政与宝玉、贾环与宝玉、王夫人、贾
母以及贾府其余人等的各种矛盾,表现了各类人物的思想倾向
和性格特征。揭示了封建家庭的______与______,揭示了_____
与______的尖锐冲突,预示着一个封建家族走向衰亡的必然命运。全文脉络如下:腐朽堕落正统叛逆宝玉挨打 原因过程王夫人贾母贾政袭人要点一:整体阅读,把握内容要点
1.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点拨】课文第 1~4 段写宝玉挨打的原因。碰巧的几件
事,成了宝玉挨打的导火索。我们可从贾政的神色变化推出是
哪几件事情一步步触怒贾政,从而使得宝玉挨打成为必然。
答案: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有三:①悲金钏儿之死,陪客
葳葳蕤蕤;②忠顺府告宝玉引逗琪官之状;③贾环诬告宝玉强
奸金钏儿未遂。2.贾政与宝玉父子矛盾的焦点是什么? 【点拨】本题要求我们透过现象挖掘本质。课文表面上是
写父亲教训儿子这样一件普通的小事,实际上体现了父子之间
尖锐的思想冲突。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一些证据,如贾政希
望宝玉有“慷慨挥洒谈吐”,时时顾及“祖宗颜面”,不要让
父亲落有“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担心宝玉将来走“弑君
杀父”之路等;而宝玉宁肯与地位下贱的丫鬟厮混,也不愿见
贾雨村那样势利恶俗的官场中人。 答案:矛盾的焦点在于父子二人价值观念上的对立。贾政
信奉封建正统的道德理念,严格维护上尊下卑的封建秩序,他
希望宝玉成才,光宗耀祖,走仕途经济之路。而宝玉恰恰与之
相悖,特殊的生活环境使他鄙视以男人为中心的虚伪的贵族社
会,他要的是知己,是得乐且乐的自由。这些对贾政来说,自
然是大逆不道,宝玉当然就是地地道道的逆子。3.宝玉挨打,除集中反映了贾政与宝玉的父子矛盾外,还体现了哪些矛盾冲突? 【点拨】《红楼梦》里的人物众多,事件纷杂,曹雪芹用了
一种“经济”的写法,借一个事件,把众多的人卷进来,在同
一场景中“逼现”每个人的性格,通过不同人物的行为言语及
相互烘托与对比,使人物立体而丰满。宝玉父子冲突是一种共
振现象,包括思想冲突、文化冲突、人格冲突、权力冲突、父
子冲突、嫡庶冲突等多种。 答案:宝玉挨打,除集中反映了贾政与宝玉的父子矛盾外,
还反映出这个家族内部更为复杂的矛盾,具体来看有:宝玉与
贾环所代表的庶出之间的嫡庶之争;贾母与贾政在管教宝玉方
式上的冲突;王夫人与丈夫之间复杂的矛盾, 王夫人与赵姨娘
之间的地位之争。要点二:欣赏表现手法与形象,领悟艺术魅力
1.说说“宝玉挨打”的情节设计有哪些特色。
【点拨】情节设计的特色可参考第 7 课。 答案:“宝玉挨打”情节设计的特色有两点:①层层铺垫,
推举高潮。金钏儿投井、雨村临门、忠顺府索人、贾环中伤。
四个环节由远及近、环环相接,丝丝入扣,把情节逐步推向高
潮;②高潮的组织层深迭进,层次感强。从贾政对贾宝玉神色
的变化可以看出:原本无气—倒生了三分气—又惊又气,目瞪
口歪—面如金纸,眼都红了。2.宝玉挨打后贾府各色人等的反应如何?表现了各自怎样的心态? 【点拨】 宝玉挨打后各色人等的反应可从课文中归纳得
出。这些人因和宝玉的关系不同,在贾府的身份地位的不同,
反应与心态自然各不相同。 答案:①贾母是痛惜,反映出她对嫡长孙的特别关心,展
示在贾府里至高无上的地位;②王夫人是哀痛,表现出一个母
亲对儿子的疼爱,借儿子的分量维护自身利益;③王熙凤劝解
贾母责骂仆人,展现出一个奉上欺下的势利小人心理;④袭人
精心服侍,问缘由,反映出一个仆人的忠诚与体贴。课件17张PPT。单元阅读与鉴赏小说阅读: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角度展开【考点链接】 2012 年广东高考语文大纲明确了文学类文本阅读要学会阅
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
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
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
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命题材
料以散文、小说为主。 具体来说,文学类文本中的小说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
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
着重从小说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社会环境等角度概括小说
的主题,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突出小说中人物、情节和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鼓励考生从不
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强调从人物形象、时代背
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探讨作品中蕴含的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真题示范】(2012 年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2 题。报 复[法]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
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
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
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
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
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
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
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辞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
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
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
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
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
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
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 5 分钟就是午夜。12 点整,
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
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 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
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
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
……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
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
“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
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
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
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
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
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
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
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
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
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
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 12 点的时候,杀
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漂流,不得安身!”
“ 可你不能杀我 …… 看 在 上 帝面上 …… 你 简 直 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
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
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那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
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
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
的遗愿。”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
还可以活 15 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
字……午夜的钟声响了。老头怪叫一声,举起手枪扣动扳机。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
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
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1.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小说结尾技巧的鉴赏。本文的结尾类
似于欧·亨利的小说结尾,使情节陡然逆转,突然让阅读者的心
理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并借此深刻地反映主题。 参考答案:特点:①故事情节发生逆转;②具有喜剧色彩。
艺术效果:①呼应前文;②出人意料,令人回味;③丰富了人
物形象;④深化了主旨。2.结合对彭恩和文亚明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精神价
值的探究。从江西卷提供的答案来看,命题者更多对两个人物
有先验性的判断,即彭恩为正面人物,文亚明为反面人物,某
种程度上限制了考生及读者对该篇小说的解读空间。个人觉得,
也可作以下解读:①批评贵在不屈不挠,贵在执着和坚守;②
批评需要风骨,需要犀利,但也需要注意批评的艺术和技巧,
不能侮辱人格;③演员的成长离不开剧评家,要客观、理性看
待批评;④剧评家和演员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还要互相理解
和尊重。 参考答案:人物形象:彭恩:①忠于职守;②批评中肯,
言辞尖锐;③机智敏锐。文亚明:①演技拙劣;②性格偏执;
③盲目自信又自负。 启示:①要有敬业精神。②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提
升专业水平。③敢于说真话,坚持真理。④坦然面对批评并勇
于自我反省,不可自以为是。⑤舞台就是人生,人生就是舞台。
(只要紧扣文本,言之成理即可)【技法点睛】 1.揣摩人物形象。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
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
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
公正的评析( 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
价)。 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
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
着人物的性格。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
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③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
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
历史背景下去理解。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2.把握故事情节。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①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
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
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3.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
境,高考一般考查自然环境描写。常见的题型有三种:①在文
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
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面对这些题
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
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
垫,打基础。具体来看,高考现代文小说阅读中,可以从如下方面细致思考分析: 1.人物力求典型。典型的人物是小说描写的主要对象,所
以,人物的性格、兴趣、爱好、身份、外貌等多方面,都是答
题者必须高度重视的。 2.情节平中见曲。选入高考试卷的小说,篇幅往往不长,1
500 字左右。如此短小的篇幅,情节上必须有亮点。答题时要
留意情节的不断发展推进步骤,善于从平凡中寻找曲折。
3.环境重在渲染。小说阅读训练中的环境描写,往往是平
静中暗含有变数,复杂中要寻找平静。着重将环境与人物的性
格、心理活动以及特定的故事情节等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