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第一单元 关注社会1 时评两篇时评 时评是一种评论时事的议论文。通常以社会生活中的种种
现象作为评论对象,对那些有价值的国家大事、凡人小事作出
评价,发表看法。既可以赞颂、褒扬先进的新生的事物,也可
以批评、鞭挞落后的丑恶的现象,还可以就某一社会问题进行
分析,阐发某种具有现实意义的道理。时评的特点: (1)现实针对性。针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有感而
发,为问题定性,分析问题的成因,提出解决办法。
(2)时效性。时评主要是针对现实发生的事件或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现象,进行及时评论。 (3)群众性。一方面是指它的内容为广大群众所关心,与群
众利益密切关联,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另一方面,取材广泛,
为群众喜闻乐见。1.字音识记(1)单音字(2)多音字rǎoyúyǐnhéshēyànlàoluòchēnɡchèn赋贼缭潦懈邂俭检3.词语积累①阖家:全家。阖,全,总。
②摆谱:摆门面或摆架子。③令人咋舌: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说不出话。④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缭乱,纷乱。⑤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匪,非,不。夷,平常。⑥鸣锣开道:封建官吏出行时,前面有人敲锣要行人让路。现比喻为某事物的出现制造舆论。【权力 权利】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跟“义务”相对)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例:①我国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和保障公民政治________的主要形式。
②政府官员不能滥用________来牟取私利。
权利权力【必须 必需】必须:能愿动词,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它还可以做副词,表示加强命令语气。必需:动词,表示客观上一定要有,不可缺少。
例:③要想进度快,大家________齐心协力才行。④由于生产所________的原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也不断攀升。必须必需1.《车队与红灯》 本文是一篇时评,评论的对象是 2003 年全国“两会”期间
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的做法,提出了“事
情虽小意义深远,体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
点。全文按照时评的一般写法展开评论——引述评论对象、分
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分为三部分:交通法规面前无特权第一部分(第 1 段):引述评论对象(“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第二部分(第 2~5 段):分析“车队一路绿灯”不能存在的________和这种现象的________。 第一层(第 2~3 段):阐释这种现象在情、理上的不合理性。
第二层(第 4~5 段):在更深广的层面上阐释“特权”的
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第 6 段):结论——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
车辆一视同仁,体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根源思想根源社会意义交通法规面前无特权2.《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本文以“近年来月饼味儿有些变了”为生发点,揭示月饼
消费中种种__________________,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论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文章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述,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4 段):列举近年来在人们更加重视中秋节
吃月饼的同时出现的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
第二部分( 第 5 段) :分析月饼消费不文明的现象背后的
________,指出不能把它看作是正常的消费。
第三部分(第 6 段):强调进行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意义。不文明现象月饼消费要讲文明成因勤俭持家勤俭建国要点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1.《车队与红灯》一文对怎样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评论?从中提出了何种观点? 【点拨】按照时评的一般写法,文章开头就会引述评论对
象,本文评论的对象可从第1段中概括得出。而提出的观点通
常会在文章的结尾。掌握时评的写作特点,便不难解答此题。
答案:①“两会”车队以前可以一路绿灯,现在北京对“两
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②文章抓住“两会”委员的车
辆不再一路绿灯的“小事”,展开分析,从中得出“法律面前
无特权,人人平等”的观点。2.《月饼消费要讲文明》第一部分摆出月饼消费中哪些不文明的现象?作者认为如何消费才是文明的? 【点拨】月饼消费的不文明现象,可用分层归纳法从课文
第 3、第 4 段中概括。第 3 段主要讲月饼的包装,第4段主要
讲月饼的用途。第二问实际是问作者的观点,可从末段中找到
答案。 答案:①月饼消费不文明的现象有:包装上,形式大于内
容,而且造成浪费;用途上,偏离了人们一般的礼尚往来,成
为一些人拉关系的“敲门砖”。②作者认为本着勤俭的原则,
月饼消费才是文明的。要点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1.围绕“‘两会’委员车队是否应该一路绿灯”这一现 象,《车队与红灯》从正反两个方面列举了哪些理由? 【点拨】题目要求从“正反两个方面”找出文章列举的理
由,即既要找出“应该”一路绿灯的理由,也要找出“不能”
一路绿灯的理由。关键句为课文第3段首句。“让车队一路绿
灯,是为了……”可看出这是“正”的理由;但下句一转,“但
开好‘两会’并不是非得以……”说明以下是“反”的理由。
答案:(1)认为应该的理由有:保证代表、委员能顺利到达
会场,开好大会。(2)认为不应该的理由有:①国际奥委会委员
的质疑;②与古代肃静回避制度有渊源;③英国法官反对国王
审案。2.《月饼消费要讲文明》一文是如何围绕“月饼消费要讲文明”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点拨】把握议论型文章的行文思路一般可以按照“问题
—观点—理由—方法”的顺序。首先,通读全文,看这篇文章
主要针对的是什么现象或问题;第二步,看作者针对所提问题,
提出什么观点或持何种态度,这一步,最好能找到明示观点、
态度的句子;第三步,逐段研读,分析文章是从哪个方面提出
支撑观点的理由的;第四步,看文章是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
体方法,有,要找出具体的句子。按照这四步基本上可以把握
住议论型文章的行文思路,进而把握全文的结构。 答案:文章首先以“近年来月饼的味儿有些变了”引出月
饼消费中的不文明问题;然后列举变味的具体表现,由此引人
深思“怎样才是追求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最后,明确
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月饼消费要讲文明”。3.《月饼消费要讲文明》这篇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点拨】解答此题需要熟知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的特点
以及作用,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
用论证等,然后从课文中找出对应的方法及例子。 答案:①例证法:以木盒包装为例论证月饼包装浪费的严
重性。②引证法:引用一位月饼销售商的话证明在月饼消费上
颠倒了形式与内容的地位。③列举数字法:如“平均每生产 100
万个月饼木盒,就要消耗 50 棵左右直径 10 厘米的树”。④理
论论证法:如对当前月饼消费不切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分析。 引证法是在议论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
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诗文等,以此作为论据,
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即引用理论论据来进行论证。其
优点在于较有权威性、说服力。怎样用好引证法呢?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针对性要强。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
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即使分析同一个问题,
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要仔细分析每句名言警句的特有功能,
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 如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可
选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志向高洁远大,
可选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某同学沉湎于上网,可选用“玩
物丧志”;某同学做事不能持之以恒,可选用“有为之人立长
志,无为之人常立志”。 (2)要简洁精练,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
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
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
的部分。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直接引用务求文
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需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
称的转换。[技法运用] 请以“勤奋”为话题,用引证法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示例:古人云“不劳而获黄粱梦”,这句话就说明了天下
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什么事等着就会到来。比如学习,靠的
是多学、多练、多思,若是只顾着玩,学习便会退步。“业精
于勤荒于嬉”也表明精深的业技靠的是勤学、刻苦、努力,你
若整天嘻嘻哈哈只顾着玩,便会一事无成。课件14张PPT。2 论“雅而不高” 杂文,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解释为“现代散文中的议
论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可见“议论为主”又
具有“文学意味”,是杂文最主要、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杂文有以下几个特点:(1)短小精悍,尖刻犀利。杂文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旗帜鲜明,富有斗争性和论争性。 (2)嬉笑怒骂,冷嘲热讽。讽刺是杂文的艺术特色。杂文的
语言风趣,就像漫画离不开想象,杂文离不开风趣和讽刺,否
则便没有了“杂文味”。 (3)议论说理形象化。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议论和说理,是
杂文区别于一般文体议论文和其他体裁作品的一个基本特征。
在杂文里,抽象的道理常蕴含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之中,如借助
历史典故、寓言故事、文学形象或逸事、趣闻等,不但使复杂
深刻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理趣和形象的有机结合令文章
更加生动有趣,耐人寻味。1.字音识记
(1)单音字(2)多音字 máotīyùnzhànzhǒuchòuxiùlùlòupínɡbǐnɡjīqǐ2.字形识别髦鬓稽嗜溢隘匮溃绌拙绽锭3.词语积累①不解之缘: 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 ②扭捏作态:形容举止言谈不大方,装出某种姿态。
③捉襟见肘:整理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烂。
多用来比喻境况困难,顾此失彼。课文中指修养欠缺。④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很不自然。
⑤相形见绌:相比之下,显出一方的不足。【品位 品味】品位: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名词。
品味:指品尝、欣赏,动词。例:①这篇散文含义隽永,值得仔细______。②作家只有深入社会生活,才能写出高______的作品。
品味品位 文章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不文明现象,选取“高
雅”这个话题,提出了“____________”的看法。主体部分列举
了“雅而不高”的____________,进而剖析了“雅而不高”的
___________,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6段):把“高雅”、“低俗”重新组合,
用生活事例分析说明造成“雅而不高”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7~8段):指出解决“雅而不高”问题的方法,
增强人们的文化底蕴。雅未必高表层现象实质原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要点一:筛选整合信息,把握内容主旨1.文章列举了哪些“不雅”的社会现象?造成这些社会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文章提出了何种解决方法? 【点拨】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思路行文,本题的三个问题分别对应行文的三个阶段。只要理
清课文思路,不难找出答案。 答案:(1)社会现象:①自选超市明示不许品尝与有人偏下
手抓;②封闭式空调车与车上抽烟或摆弄臭脚;③住公寓楼与
在楼道大吼大叫;④出行坐车与一路车笛长啸,“档次”“品
位”常挂嘴边与洋话国骂各尽其用;⑤遮口剔牙与烟雾喷人;
⑥雅兴高歌与粗口迭出。(2)实质原因:①物质硬件上去了,精神软件跟不上;②缺乏学识修养,但又自以为是。(3)解决方法:①增强文化底蕴;②让物质的环境与人的行为协调起来。2.课文中的“雅”“高”“俗”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点拨】解答此题,先要明白“雅”“高”“俗”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具体关系可从课文第 1 段中理出。 答案:(1)“雅”是指各种体现物质文明进步的现象和事物。
“高”是指高尚的文明的行为和风尚。“俗”是指粗俗、平庸的行
为和修养。 (2)三者的关系是:“雅”“高”之间可以是“雅”“高”并举,也
可以是“雅而不高”;“雅”“俗”之间可以是“俗中大雅”,也可以
是“雅得太俗”。衡量的标准是看人们的文化底蕴如何。
要点二: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与写作技巧
1.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点拨】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一要结合文体特点把握,二要结合文章的具体例子分析。 答案:本文语言特色鲜明,朴实中透着睿智。①或以通俗
口语直接入文,如“见面‘哈罗’,分手‘拜拜’,然言谈中
无端加入‘他妈你妈’,洋话与国骂各尽其用”,运用通俗口
语,接近生活。②或引用对联、名句,亦庄亦谐,风趣幽默。
如“有道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
厚腹中空。看来,肚子里‘缺货’,学问做不成,场面上的事
情也捉襟见肘”。 2.找出文中对比论证的例子,分析归纳这样论证的作用。
【点拨】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
增强文章说服力;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
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给人以更鲜明深刻的印象;比喻论证用具
体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道理,能使文章说理深入浅出、生动
形象;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可以
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 答案:(1)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例子如:封闭的空调车与在
车内散播尼古丁或摆臭脚;住公寓楼单元房与在公共楼道里大
吼大叫;见面“哈罗”分手“拜拜”与言谈中无端加入“他妈
你妈”…… (2)作用:这些对比在论证“雅而不高”的实质原因过程中
本身就是有力的证据,能使文章有理有据地展开分析,增强文
章的说服力。课件11张PPT。3呼唤生命教育关于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
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
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
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1.字音识记
(1)单音字(2)多音字ɡuīnüècuòtūzhēshéchuànɡchuānɡ2.字形识别虐虑憾撼滥褴侮诲脆桅技伎3.词语积累①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②荒漠:荒凉而又无边无际。文中形容精神贫乏。
③漠视:冷淡地对待;不注意。
④销蚀:销损腐蚀。⑤皈依:原指佛教的入教仪式,后来泛指虔诚地信奉佛教或参加其他宗教组织。文中的意思是归属。【培育 培养 培植】培育:多用于生物,尤其是幼小生物,也用于人。培养:多用于人,常指培养人才、崇高思想、优良品德、良好习惯,也用于事物。
培植:多用于植物,也指权势、地位,含贬义。例:①21 世纪是科技竞争激烈的时代,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跟,我们国家必须要______创新性的人才。②许多野生草药已经开始用人工______。③该园已成功培植了珍稀濒危木兰科 156 种,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科植物______基地。培养培植培育 本文针对“近年来,在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了虐待生命的现
象”,围绕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生
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生
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全文脉络如下:
第一部分(第 1 段):针对“近年来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了虐
待生命的现象”,指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 2~7 段):从“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为什么要进行生命教育。 第三部分 ( 第 8 段 ) :提出进行生命教育的具体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呼唤生命教育我国生命教育不够引导、培养、激发、滋养要点一:筛选并整合信息,把握内容1.本文“呼唤生命教育”是针对何种现象提出的?作者认为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点拨】本题可从课文第 1 段概括整理出答案。在归纳“现象出现的原因”时要从多方面概括。 答案:(1)本文主要是针对近年来在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诸
如自杀、校园暴力等虐待生命的现象而提出的现实命题。(2)作
者认为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①当今青少年存在情
感荒漠;②对生命漠视;③我国有关生命的教育不够。2.作者认为应如何进行生命教育? 【点拨】“如何进行生命教育”即课文中所阐述的“生命
教育”的三个层次,从第 8 段中找出相关语句归纳即可。
答案:作者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开展生命教育:①保存生命
的教育,即生存教育;②发展生命的教育,即生命价值教育;
③死亡教育,从而使之更加珍惜生命。要点二:梳理论证思路本文是怎样阐述“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的? 【点拨】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把握。“生命是人生最宝
贵的东西”这句话出现在课文第 2 段段首,细读整段,不难发
现这句话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后面的句子都是围绕这句话来阐
述的,因此可把答题区间锁定为该段,分析该段的论证思路即
可。 答案:本文针对“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中“最宝
贵”这个关键词进行阐述。首先确定了生命的核心价值——只
有生命的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估。然后
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生命价值体现:不可替代性、不可逆转性
和基础性。最后归结出“人的生命价值就在于它是人类创造和
实施一切价值的前提与先决条件”。课件23张PPT。单元阅读与鉴赏新闻阅读:评价类【考点链接】 1.基本定义。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
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有广义与
狭义之分。广义而言,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
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阅读方法。阅读新闻作品除了要第一时间掌握新闻的五
个基本要素之外,最关键的环节是要做好内容压缩工作,以快
速准确地提炼出新闻的核心部分。 一是抓住重要句子。所给原材料往往是一个语段或几个语
段,筛选信息要结合文体要素分析其层次内容,找出内容关键
语句(如总括句)和结构上的标志成分(如过渡句)。 二是把握关键词语。关键句主干和某些枝叶或复句强调内
容中,往往负载重要信息。概述信息时要尽量运用原文中负载
重要信息的原词;必要时应将若干词语概括抽象为新词。
三是注意附加条件。附加条件,既是条件的限制,又是答题角度的暗示。3.阅读步骤。阅读新闻类文本,我们可以从如下六个步骤进行: 一看标题信息。即通过对标题的揣摩,能抓住该文的基本
信息,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
二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
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
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三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
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四辨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
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
通讯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
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
了。五挖中心主旨。 六析表现手法。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
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
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但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
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新闻
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 4.考点提示。根据考纲的能力要求,新闻阅读主要考查:
①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概括其主要内容;②把握文章
结构,分析语言特色;③分析新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
手法;④评价新闻文本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基本倾向;⑤对新
闻文本的写作意图和实效作出评判;⑥对新闻文本某种特色作
深度思考和判断;⑦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新闻文本的深层意
蕴,对文本作多角度多层次解读;⑧探究新闻文本中的疑点和
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真题示范】(2012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 25 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
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
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
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
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
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
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 世纪 50 年代,南京大学
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
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
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
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
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
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
一。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
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
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
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
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
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
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
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术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
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
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 20 年的
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
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
裕,在出版社借了 20 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
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
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
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
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
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
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
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
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
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
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
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
者。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
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
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
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
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
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
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
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
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原载《解放日报》2009 年9 月11 日第17、第18 版,有删改)1.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答题前先确定答题区域。答题信息主要在末段,但是在采访之初
也曾提及。重点信息在采访末段,专门讨论媒体与学者应有的关
系,即媒体作为外部环境对学者思想是有一定影响的,这个影响
点在于做学问必须“静”,如果媒体过分关注,无疑会打扰学者
做学问。 参考答案:①媒体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过度把学者放置在
社会热点中,会影响学者专心治学;②在传播学术成果时,一些
学者将名利和传播挂钩,成为“媒体学者”,失去学术界限,降
低学术影响,暴露自身不足。 2.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
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
由。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
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让考生自我探究的开放性的题目,这类
题目虽然有其开放性,但并不是“无拘无束”的,一定要结合
要求,扣住文本思想内容,有条有理,有理有据,明确地摆出
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①秦绍德针对目前学界普遍存在的浮躁学风,
倡导“寂寞出学问”的传统治学精神。这个倡议不仅适用于复
旦大学,也适用于其他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所以说“关
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②文中提到的浮躁现象,不仅是学
术界存在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都普遍存在而应重视的问题。
精心求实的作风,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也是社会其他领域的
从业者应学习的。所以说“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技法点睛】 评价类题型一般考查以下三个角度: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
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评价文本的主
要特色。一、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包括作者和他人的观点态
度、思想感情倾向,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
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
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断。技巧点拨: 1.准确判断。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做出客观
周全的判断,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主次颠倒,更不能主观
臆断。 2.独立思考。在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有了正确的
认识之后,可参照自己对真、善、美的评判标准,对文本的主
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进行分析评价。分析评价时,只要结合自己
的人生经历及生活积累,自然就容易形成具有个性色彩的评价。
而那些离开了自身的体悟与感知,离开了自己的思想情感的分
析评价,往往是体现不出“独立”评价的。 3.尊重公德,尊重事实。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作
出“独立”的评价,就是允许评价具有个性色彩。但是,必须
明确,“独立”的评价,绝不是单纯地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
随意褒贬,个性化评价也必须是以尊重社会公德为前提的。其
次,评价必须建立在对文本充分认知的基础之上,才可能做到
“负责任”。 4.拓展思路,追求深刻。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进
行判断与评价,可以把它与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思考;
也可以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对其作出客观的历史性的评价;
还可以把文本的观点和倾向与社会现实或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
起来,作出动态的现实主义的评价。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评价
具有“一定深度”了。二、评价文本产生社会价值和影响 所谓的“社会价值”,指的是文本能对社会产生的积极作
用;所谓的“影响”却既可能是积极的影响,也可能是消极的
影响,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技巧点拨: 1.正确解读文本,辨清立场态度。一篇新闻包含作者的立
场态度有相近的,也有相反的,文本价值也受这两方面的影响。 2.联系社会现实,进行立体考察。既要看到新闻的正面作
用,也要看到它的负面效应,甚至是将来的潜在价值,必须把
文本当时的环境中考察、判断和衡量。 3.提出自己的独到观点,进行合理规范地阐述。在获得以
上认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对这些认识进行提炼整合,提出自己
的独到观点。需要注意的是,一个文本存在的社会价值和产生
的社会影响,应该是多方面的,有主有次。分析评价时应尽量
取主舍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既不明智,也不可能。三、评价文本的主要特色 “文本的特色”主要落实于文本的思想情感、文本风格、
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特殊事例的选用及作用等方面。技巧点拨: 1.选定目标。所谓“选定目标”,就是在通读文本的基础
上,选择一个思考、判断的对象。这个对象必须确实是属于该
文本的特色之一,同时要保证自己对这个被选定的对象确实是
很有感觉的。它可能是材料的选择,可能是主题的提炼,可能
是谋篇布局,可能是遣词造句等等。 2.确认特色。选定了该文本的特色后,就必须结合文本对
所选定的“某一点”进行必要的分析阐述,让人信服这的确是
文本的特色所在。 3.深度思考。“深度思考”的形成,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
一个方面是把文本的某种特色与文本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考
察。因为文章的各个方面和部分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这一特色必然会对其他特色的形成带来影响;再一个方面是在
看到其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能看到它可能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