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第四单元文言文(2)14 孔孟两章1.知人论世 (1)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
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
统,影响极大,他被尊为圣人。55 岁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历时 14 年而终不见用,68 岁回到鲁国。
言论被其门人及后人编辑整理成《论语》。 孔子主张仁义,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修订《春
秋》,整理了《诗》《书》《礼》《易》《乐》。他是我国历
史上著名的教育家,首开我国教育私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
提倡并着力实践大众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传说弟子三千,
最有影响的有七十二人。其中有名的有曾点、颜回、子贡、子
路、冉有等。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等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2)孟子(约前 372—前 289) ,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被编成《孟子》。 孟子被尊称为“亚圣”。他在政治上提出以“民贵君轻”
的“仁政”主张,反对兼并战争,反对暴虐统治,提出“性善
论”。他的学说是对孔子“仁”学的继承和发展。 2.《论语》简介
《论语》(“论”,念lún,“编辑、摘要”的意思;“语”
是“言谈”的意思)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经典之一,是孔
子门人及后学编辑整理孔子言行以及孔门弟子互相谈话的记
录。内容很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时事等方面。全
书共20篇,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作篇名。
3.《孟子》简介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文集,共七篇。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色彩,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1.字音识记2.通假字zhuānyèsìdúpiǎocùɡǔtìxiánɡ(1)无乃尔是过与( )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头发花白)
(4)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无”通“毋”,不要“涂”通“途”,道路3.一词多义代词,这动词,憎恨动词,拜见形容词,错误介词,比 连词,来4.词类活用使动用法,来,使……来;安,使……安定名词作动词,种植、栽种名词作动词,归罪5.古今异义
把……当作年成,收成黄河有的人6.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①无乃尔是过与(以“是”提宾)②何以伐为(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③未之有也(否定句中否定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判断句①是社稷之臣也(“……也”表判断)
②非我也(“非”表否定判断)(3)状语后置句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何异)
(4)省略句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后省略宾语“之”)
②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
(5)固定格式《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以__________的方式,叙述了孔子与两
个弟子(也是季氏的家臣)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开辩
论。孔子借此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治国为政的思想。文章中涉及
的人物有三方:孔子、孔子的两个弟子(也是季氏的家臣)冉有
和季路鲁国的权臣季康子。全文脉络如下:对话季氏将伐颛臾是否应当《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孟子抓
住梁惠王关于“________________” 的困惑,论述了如何实行
“________”以“________”统一天下的问题。孟子的治国目标非
常具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是孟子“________”思想的最好体现。
全文脉络如下:如何治国仁政王道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民本《季氏将伐颛臾》要点一:梳理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要点1.对于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冉有、季路和孔子的态度如何?孔子借此阐述了何种治国为政思想? 【点拨】两个弟子与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从前
五段他们的对话中可看出,孔子的治国为政思想从最后一段可
以看出。答案:(1)弟子的态度:主张伐颛臾。理由有二:①夫子欲之;②固而近于费,后世必为子孙忧。 (2)孔子的态度:强烈反对伐颛臾。理由有三:①昔者先王
以为东蒙主(不可伐);②在邦域内(不必伐);③是社稷之臣(不
当伐)。(3)治国为政思想:①以礼、均、文德治国;②在其位谋其政;③要具有服远人、安远人的能力。2.孔子采取何种方式批评弟子的行为? 【点拨】从孔子和两个弟子的对话可以看出,弟子每提出
一条伐颛臾的理由,孔子便据此反驳,反驳时,有时直指其错,
有时设喻说理,有时引用人言,并提出了自己的安邦原则,说
理透辟,慷慨激昂。 答案:孔子始终是抓住弟子的观点和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
批评。①得知季氏将伐颛臾的消息,直言不讳地指责这是冉有、
季路的过错;②冉有、季路以“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为托词时,孔子引周任的话,并用两个比喻批评他们在其位不
谋其政的错误行径;③当冉有、季路终于说出他们主张伐颛臾
的真正理由是担心它“固而近于费,恐为子孙忧”时,孔子便
直言不讳地指责他们是强词夺理,找借口。进而生发开去,全
面阐述了自己的治国为政理念。3.课文中孔子的话体现了他哪些思想? 【点拨】应逐句分析孔子的话,注意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
这些话的,说这些话的目的如何,从中提炼孔子的思想。
答案:反对攻打颛臾,说明孔子反对武力征伐;引周任的
话和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忠于职守;批评冉有强词
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提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
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的治国主张,体现了靠文教德化治国
的理念。要点二:品味文章的语言表达艺术
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点拨】冉有作为弟子面对孔子的质问,想推卸责任因而
言辞闪烁;孔子直指学生的错误,说话如当头棒喝,慷慨激昂,
从孔子对学生的称呼和说话的语气中可见一斑。 答案:冉有三句话闪烁其词,观点含糊。 孔子三次直呼其
名“求”,次次各有特点。四次反问句式犹如急风暴雨,劈面
打来,使得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第 4 段义正词严地
批评冉有态度不端正,批评冉有、季路违背了自己的治国之道,
慷慨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寡人之于国也》要点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点拨】“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即为孟子“仁政”思想的
具体内容,孟子用几组排比句阐述了养民、教民的措施及产生
的效果。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归纳即可。 答案: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
食也;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⑥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⑦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
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
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
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要点二:品味文章的语言表达艺术1.针对梁惠王尽心治国却还与邻国无差别的困惑,孟子采用何种方法解释? 【点拨】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
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本题解答的重点在于理解“五十步笑百
步”的喻义与魏国治国政策的联系。 答案:孟子采用类比的方式,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
形象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
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2.本文在写作上体现出孟子散文的什么特点?【点拨】本文在写作上有结构严谨、善用比喻、气势充沛等特点,答题时围绕这几点具体阐释即可。 答案:①巧设譬喻,引君入瓮。如讲实行仁政,以战设喻,
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②层层深入,逻
辑谨严。文章逻辑清晰,论证严密。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
因,后述措施,如阐述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
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课件16张PPT。15 劝 学(节选)知人论世荀子(约前 313-前 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曾游学于齐,当过
楚国兰陵令。后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自
己的思想体系:(1)反对迷信,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2)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3)主张治理天下既
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 代表作品有《荀子》。现存的《荀子》有 32 篇,大部分是
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哲学、逻辑、政治、道德等许多方面的
内容。1.字音字形kuǐnúzhònɡqìqièáoxǐnɡ2.通假字(1) 以为轮(“
(2)虽有槁暴(”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
)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有”通“又”;“暴”通“曝”,晒 “知”通“智”,理智“生”通“性”,天赋、资质3.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游水名词作状语,每天4.一词多义横渡强劲(3)假凭借、借助盼望、希望动词,停止动词,增加)农历每月十五日)介词,比兼词,“于之”合音,在这里爪子和牙齿 广泛地学习 《劝学》是《荀子》中一篇论述________的重要意义,劝
导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议论性散
文。文章采用大量的________手法,说理贴切,形象生动,是
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的典型体现。全文脉络如下:
学习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比喻学不可以已论
证
结
构 要点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释“劝学”的“劝”的含义,并说说题目在全文中的作用。 【点拨】“劝学”中“劝”的含义我们可通过“劝勉”一词推测。
议论文文章的标题有四种类型: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②标
题提示论述范围; ③标题揭示论题; ④标题表示论述对象。
答案:(1)题目中的“劝”是鼓励的意思。(2)题目在全文中
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意在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要点二:鉴赏论证手法本文多处设喻,使道理论证通俗易懂,结合课文归纳本文设喻特点。 【点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
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本文的设喻有
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
喻以加强效果,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二是用一
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 答案:(1)以习见习闻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用人们生
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
例为喻,证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
水”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对比设喻,如“蚓”
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
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
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
楫”。课件17张PPT。16 过秦论知人论世 贾谊(前 200—前 168),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
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
学家。18 岁即有才名,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后被汉
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
在 23 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
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后,贾谊
深感歉疚,直至 33 岁忧伤而死。贾谊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在西汉政论散文的园地中,贾谊的散文也堪称文采斐然。代表作品有散文《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一称《治安策》),辞赋《吊屈原赋》、《 鸟赋》等。1.字音字形yúzúchīmòxìjìnɡyǒuduóshènɡnàn2.通假字
(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从”通“纵”)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3)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4)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棘”通“戟”)
(5)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6)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景”通“影”3.一词多义(1)制动词,制伏( )动词,丢失,失去( )名词,牢固、坚固的地势动词,丢失( )名词,规章,制度( ) 动词,量,计算( )名词,败逃的人( )动词,到达动词,延续动词,沿袭4.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动词作名词,逃跑的人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来朝拜5.特殊句式
(1)判断句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2)被动句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被隳)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笑者)
(3)宾语前置句陈利兵而谁何(何谁) 《过秦论》是一篇用骈体写的,总结______________的政
论文。“过秦”即言秦之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
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贾谊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
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覆辙。贾谊虽是站在封建统治
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划“长治久安”之道,但事实上只能是
一种幻想。全文脉络如下:秦的过失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全文思路要点一:把握内容,归纳主题文章从哪些方面总结了秦国灭亡的过失? 【点拨】用叙事来说理,是本文最大的特点。做此题时不
能仅把答题区间锁定在最后一段表议论的部分,前五段也有作
者对秦国灭亡的总结。 答案:本文意在总结秦国灭亡的教训,为当政者提供治理
国家的经验教训,主要从 3 个方面进行了精练的总结: (1)立足秦国由盛而败的过程,从秦国走向强大的 6 个原因中
反证秦国灭亡是“仁义不施”:①任用贤才;②内立法度,务耕
织;③外连衡而斗诸侯;④国君能够四代保证了基本国策的连续
性;⑤善于抓住战机坚决地扩大战果;⑥很好地利用了六国的弱
点,瓦解了六国联盟。 (2)秦国取得全面的胜利之后,从政策的失当总结出导致灭亡
的原因是“仁义不施”:①采取高压政策对待臣服的六国臣民,
为灭亡埋下了仇恨的种子;②采取愚民政策,大规模的破坏文化,
失去了民心;③采取穷兵黩武的政策,不施行仁义,关心民生,
使得民怨四起,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④陈涉起义,掀起了推翻
秦国的历史巨澜。 (3)从陈涉与六国的对比中,总结出秦失败是因为“仁义不
施”:①两者地位差别大;②武器装备相差极大;③军力、智谋
悬殊。要点二:鉴赏艺术手法1.本文在文体上的显著特色是什么?结合课文加以评析。
【点拨】本文在写作上有铺陈直叙的特点,即铺陈辞藻,彰显文采,与“赋”的文体特点相似。答案:(1)本文在文体上的显著特色是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2)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
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 1 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
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 “天下”“宇
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
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
面第 2、第 4、第 5 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
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
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2.本文在哪些方面采用了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点拨】本文既有横向对比论证,又有纵向对比论证,其
对比有三大特点:时、事有序,对比链严密有序;多角度铺写,
对比内容充分;极写强弱,对比反差增大。 答案:(1)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①秦国本身先强后弱、
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②秦与六国的对比;③秦与
陈涉的对比;④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2)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自然磅礴,
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
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3.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为什么却以大部分篇幅来叙事呢?
【点拨】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
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
要现象,这样写的好处可从论证说理和艺术效果两方面作答。
答案:本文以大部分篇幅铺张宣扬秦的兴盛史,再以秦的
速亡史与之比较照应,运用了先扬后抑、扬中有抑的手法,处
处予以衬托、对比,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
论,说明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不施仁政施暴政,劝诫后来的
统治者只有施仁义,行仁政,才能长治久安;同时,这也体现
了贾谊辞赋家的政论特色,用夸张的手法叙事状物,达到文势
滔滔,波澜层叠的艺术效果。课件16张PPT。17 师 说1.知人论世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祖籍
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25 岁中进
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国子
监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又称韩吏部。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代表作品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祭十二郎文》《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等。2.文体知识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
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
《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1.字音字形2.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
dòufǒuzhuànyúyí“受”通“授”3.一词多义
( )( )动词,学习、效法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向……学习动词,到、往 助词,的(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师(3)其 ( )(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4.词类活用
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5.古今异义
小的方面学习普通人 不一定6.特殊句式
(1)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被动句不拘于时,学于余(第一个“于”表被动)
(3)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由“之”帮助宾语前置)
(4)介词结构后置句
不拘于时,学于余
(5)固定句式 本文是韩愈写给自己的学生李蟠的一篇赠序,更是一篇论
述____________的论文。中心论点是提倡“____________”,文
章针对当时社会上____________的恶习,论述了____________
的必要性和原则。全文脉络如下:从师之道尊师重道耻学于师从师学习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对比 要点一:把握内容要点,探讨写作意图1.韩愈是针对什么社会问题,提出尊师的观点的? 【点拨】韩愈主要针对当时“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
学于师”的社会风气写作此文。可根据课文前三段内容展开分
析。 答案:从本文内容可以看到,韩愈写作此文主要针对以下
社会问题: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而当时的人们“其下
圣人也远矣,而耻学于师”;③不少人存在“爱其子,择师而
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思想意识;④当时的士大夫们
都会“群聚而耻笑相互学习”。2.韩愈在《师说》里提出了哪些“师道”? 【点拨】作者在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不良风气的同
时,也从正面提出了从师之道,将这些句子从文中摘出即可。
答案: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③“三人行,则(就)必(一定)有我师。”④“是
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⑤“闻道有先后,术
业有专攻。”要点二:品味语言特色,分析表现手法1.对比论证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结合课文前三段,具体加以分析鉴赏。 【点拨】作者用了三组正反对比论证,通过阐述不同对象
从师的态度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
性。 答案:课文前三段用了三组正反对比事实做论据,论证“古
之学者必有师”这一论题。第一组,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第二组,对其子与对
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则耻学于师;第三组,
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
之。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
也难矣”。从批判的角度阐明观点。 2.结合实例,说说本文运用顶真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点拨】顶真,即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作为下一句的开
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历历如贯珠”。
答案: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
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
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课件13张PPT。18 晏子治东阿知人论世 刘向(约前 77—前 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
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今江苏沛县)人。
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
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
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其所撰《别录》,为我
国目录学之祖;在前人基础上辑录了一部诗歌总集《楚辞》。代表作品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1.字音字形2.通假字
(1)并曾赋敛(“曾”通“增”,增加)(2)仓库少内(
(3)再拜便辟()
) (4)属托不行(“属”通“嘱”,嘱咐)zhǔbēipiánbì“内”通“纳”,纳税“辟”通“避”,退避3.一词多义
动词,责备副词,屡次动词,道歉( )动词,告诉、告诫
动词,增加动词,施加( )( )副词,却、竟然代词,你、你的名词作动词,怪罪 国库侍从,近臣 更换行事方法 状语后置句判断句 齐国名臣晏子受命治理东阿。最初三年尽心尽力,东阿社
会安定,经济发展,百姓乐业,一派兴旺景象。却遭到恶人告
状。结果受到齐景公的否定;此后三年,晏子彻底改变治理方
法,结果百姓饥者过半,但赞誉之声传遍了全国,齐景公亦欲
奖赏他。最终,晏子以自身的行为,告诫齐景公判断一个人是
否忠诚、贤能,不能__________,不作实际调查研究就轻下结
论,而应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慧眼识才、知人善任。
全文脉络如下:偏听偏信客观公正准确评价晏
子
治
东
阿要点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1.晏子两次治理东阿的方法和结果有何不同?【点拨】从晏子的话“前臣之治东阿也……君乃反迎而贺”中归纳相关信息。 答案:晏子先前治理东阿,三年恪尽职守、廉洁自律、一
心为民,虽然把东阿治理得很好,却受到景公的责怪。晏子第
二次治理东阿,他“改道易行”,采取广征多敛、少向国家交
纳赋税的策略,结果没治理好东阿,百姓饥饿难挨,景公却迎
接祝贺。 2.晏子原来治理东阿时“民无饥者”,景公却要怪罪;后
来“饥者过半”,景公“反迎而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点拨】从文中“便事左右”“入于权家”等信息可知,晏子
后来治理东阿用花言巧语和钱财讨好了朝中的权贵,因此虽然
东阿治理得很差,景公反“迎而贺”。 答案:其中的原因存在着一个是让百姓满意还是让少数权
贵满意的问题。晏子最初一切为了百姓利益,对权贵不理会,
结果遭到报复,景公当然要治晏子罪。之后晏子采取了相反的
做法,这些人就在景公面前夸奖晏子,于是晏子受到迎接和祝
贺。要点二:鉴赏作品的表达艺术晏子采用什么方式向景公进谏?你如何看待晏子的这种做法?【点拨】晏子虽然能言善辩,但在本课中他却是以事实说话而令景公醒悟。 答案:晏子采用以事实说话、前后对比的方式劝谏。以东
阿百姓的幸福、国家的安危甚至是践踏国家的法律为代价,虽
然他达到了目的,但成本太大。课件16张PPT。19 谏太宗十思疏1.知人论世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
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唐太宗时拜谏议大
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
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敢于直谏,他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两百余条,强调“兼
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
治”起了重大作用。代表作品有《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
2.文体知识——疏 疏,奏议文体的一种。“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奏议类
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
表、对策等。1.字音字形2.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zhǎnɡjùnyōnɡmiùchù“振”通“震”,震慑3.一词多义形容词,安定形容词,忠诚副词,实在名词,媒人形容词,高( )动词,主持、掌握通“影”介词,在 比( )代词,指代树木4.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名词作动词,居……之下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小人名词作状语,表面上5.古今异义
即“以之为”,把它当作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状语后置句 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的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
危”的根本问题,于是犯颜直谏,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十思”。
全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
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人时要_________,
__________;生活上要__________,不轻用民力。全文脉络如下: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知人善任简能择善崇尚节俭要点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十思”与中心论点有何关系?
【点拨】文章开头作者以“固本”“浚源”设喻,提出了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为全文主旨。最后,也就是全
文的主要部分,道出了“十思”的内容,也同时说出了“十思”
的重要意义,把整篇文章的主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加以叙述。答案:(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十思”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对中心论点的有力论证。 “十思”包括十条建议,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知
足”“知止”( 克制物质欲望) ,不奢纵扰民;二是“谦冲自
牧”,不骄傲自满;三是“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四是“正
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五是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除
此之外,又有“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两条,也应包括在
“治平天下”的条件之中,因为选能择善权在人君。但这两条
与“十思”性质不同,做到“十思”,才能选能择善。要点二:鉴赏表现手法,品味语言特点
1.本文主要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点拨】本文采用的主要的论证方法为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找出相关句子分析即可。答案:(1)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2)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
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
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
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
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
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来比喻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
生动形象。同样,魏征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力
量的重要性,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 (3)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第 1、第 2 段,正反对比,使被说
明的道理更为突出。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又从反
面说“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
长的关系自然而然就被人们接受了。再如第 2 段中引用历史的
教训来劝诫太宗时,也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即使不用再举
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
引以为戒的。2.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点拨】本文是一篇散文。唐代散文逐渐摆脱了六朝以来
骈文的浮华之风,恢复了秦、汉散文内容充实 、形式自由的传
统。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尽管也多用对偶句式,却不受形
式约束,骈散结合,语言错落有致,使得所表现的内容更为充
实,言之有物。 答案:这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
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
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
不大量用典,没有冗繁的引证。言之有物,切中时弊,难能可
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课件11张PPT。单元阅读与鉴赏文言文阅读:句式和用法【考点链接】 在高考文言阅读中,对文言句式的考查,可以说每年都是
一个热点。无论是对文句的翻译,还是对文意的理解,都涉及
对文言句式把握的考查。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层级为 B
级。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
定句式等。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
在古代,这些句式实际上是正常的句式,然而随着语言的发展
变化,它们在现代汉语中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真题示范】(2012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
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
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 总督
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
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余
年之纠葛,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
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
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
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
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分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
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
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
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
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
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
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③,未竟其施。后咸丰
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遣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
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
漕、治盐,并赖王凤生、愈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注释】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仓来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弊,未竟其施。
名师剖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选文句子准确理解和翻译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本题翻译时要结合上下句读懂大意,
抓住古汉语特殊句式及重点实词和虚词等。(1)“歉”,粮食歉
收;“乐岁”,丰年;“去”,除去。(2)“旌表”,用表彰; “以”,
目的连词,用来;翻译时需要补充被省略主语。 (3)“已”,后
来,“风”,中风,“竟”,完成。此句中“于淮南”句为状语后置,
翻译时需要调整为正常语序。 参考答案:(1)收成不好(就把粮食储存起来)以备赈灾,等
到丰年再捐出粮食,此法大略像“社仓法”,但是去除了“社
仓法”的弊端。 (2)(陶澍)创作编辑了《安徽通志》一书,表彰忠臣、孝子、
节妇、烈女,以此来勉励人们崇尚好的风气和沿袭好的习俗。
(3)(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技法点睛】与文言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 1.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
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
语,对主语进行判断,“……者……也”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
的形式。2.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3.倒装句式。主要有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
语后置等。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
“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
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
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具体来看
有: ①谓语前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
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
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如,“甚矣,
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②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
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第二,文言否定
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第三,用“之”或“是”把宾
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③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
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
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
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者”的形式。 ④状语后置。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
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用介词
“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
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
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
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