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和妈妈在一起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孩子们从小就喜欢和妈妈在一起,因此,他们很容易理解动物母子之间的亲情,这样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情母子之间的亲情,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前几册教材泥塑内容的基础上,本节课作业难度上有了一些提高,比如:既要表现出动物的特点,又要表现出母子之间的新情,体现了教材的系统性和难度的递进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观察、回忆、分析动物母子形象的特点和亲情活动,并学习揉、搓、压、捏、堆塑的基本成型方法和制作步骤,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立体造型能力,在创作实践过程中,促进学生眼、手、脑的协调发展。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引导学生运用捏塑成型的方法想象创作一个小动物和妈妈在一起的感人情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勇于实践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回忆、观察、分析动物宝宝和妈妈的动态特点,学习泥塑制作的基本成型方法和制作步骤。
教学难点:能创作生动有趣的动物宝宝和妈妈在一起的泥塑作品。
四、材料准备:
动物和妈妈在一起的图片,彩泥或胶泥、泥塑工具(如尺子、牙签等)。
五、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语言进行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跟着老师的节奏一起来玩泥巴!揉,揉,揉一揉,揉成一个小圆球。搓,搓,搓一搓,错成一条细长条。揉,揉,揉一揉,揉成一个小圆球,然后再把它压扁。展示请把橡皮泥放到桌上的小盒中。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1师生问好2看视频。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同学们看这些小动物和妈妈在一起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是啊,小动物和妈妈在一起多么的幸福、快乐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妈妈在一起》。板书课题:和妈妈在一起
(二)探究学习活动
1、观察小动物图片,找出动物特点。(1)谁来说一说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2)妈妈和孩子总体特点是什么?板书:妈妈大,孩子小(3)同学们再仔细看一看这些小动物和妈妈在一起做什么呢?板书:抱、亲、背、依偎、玩···动物宝宝和妈妈在一起时,有抱、亲、蹭、靠、舔等,让人感觉温馨、亲切,就像我们的妈妈爱护我们一样,我们也要关心、爱护我们的妈妈。
2、对比观察泥塑作品与上一组图片有什么不同?刚刚那一组图片是真实的这一组图片是用捏出来的。用什么捏出来的?用橡皮泥用粘土。
3、看,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神秘的盒子,打开看看里面是什么
4、好看吗?想不想学习如何制作?(1)首先要选择一种喜欢的动物。老师喜欢大熊猫,我就在做熊猫,(2)然后分橡皮泥块揉一揉,揉出两个球大的做身体,小的做脑袋。压一压做出眼睛和耳朵。四肢要如何做呢?揉完了再撮一撮(3)接下来将四肢和身体组合在一起(4)我设计的动作是坐着。瞧,一个熊猫妈妈做好了,我用同样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做了一个熊猫孩子。我们让熊猫妈妈抱着熊猫宝宝吧,再给加根竹子,看一组熊猫宝宝和妈妈在一起的场景做好了。
5、回忆制作作品一共有哪些步骤?板书(1)观察(2)分泥(3)制作(4)组合
6、欣赏同龄人作品知识回顾:妈妈和孩子都捏的一样大吗?怎样表现母与子在一起的亲密行为?如何使整个造型更加美观、生动?
(三)、艺术实践活动
1、作业要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用泥塑的方法,表现出母子之间的亲情。编一个故事,做完之后我会请同学上来表演一下看看哪个组的故事最动听,泥塑作品做的最好看!小组做的时候要注意分工,互相帮助、共同完成。
(四)展示评价,总结提升
1、作品展示,小组自评:小组同学将自己的作品集中在一起,组成“母子乐园”,代表介绍自己小组的作品。
2、学生评价:你最喜欢那组作品呢?
3、教师评价:同学们都做得非常好。给予最好一组正面引导评价。
(五)课后作业,情感升华1、课后再做一件作品送给母亲。
让学生更多的关爱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