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会宁县第一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0 12:24:39

文档简介

会宁一中 2021-2022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 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 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 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 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 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 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 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 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应当在建设之余还兼顾人文保护,否则就会留下“乡痛”。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评估甄选,规划保
留。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主要方式。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
系。
C.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D.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B.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C.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材料一:
2022 年 2 月 11 日,北京冬奥组委面向全社会发布《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案例报告集(2022)》,包括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和区域发展等七个单册遗产报告。报告指出,北京冬奥会带动了北京、延庆、张家口等主办城市和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冰雪运动全面普及推广,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升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冰雪产业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奥林匹克精神落地生根,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日益临近,冰雪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冰雪旅游和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持续稳步增长,冰雪旅游市场潜能进一步激发,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正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据统计,我国 2016-2017 年雪季冰雪旅游人数为 1.7 亿人次,冰
雪旅游收入2700 亿元;2017-2018 年雪季冰雪旅游人数1.97 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3300
亿元;2018-2019 年雪季冰雪旅游人数 2.24 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 3860 亿元;2019-2020
年雪季受疫情影响,冰雪旅游人数仅为 0.94 亿人次,收入为 1460 亿元;2020-2021 年
雪季冰雪旅游人数 2.3 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 3900 亿元。
北京市残联积极组织残疾人参与冰雪运动,其中 2015-2016 年北京市参与各项冰
雪运动的残疾人为 0.5 万人次,到 2018-2019 年提升至 3 万人次,2019-2020 年,受疫情影响,残疾人冰雪参与人数下降,但仍有上万余人次走出家门参与运动。
(摘编自光明网、《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案例报告集(2022)》) 材料二:
首钢于 1919 年建厂,以钢铁制造闻名,后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厂址搬迁。以筹办冬奥会为契机,首钢园区迎来了旧貌换新颜的机会,工业遗存与冬奥文化有机结合, 成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获得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多次称赞。
首钢园区变迁的背后,折射了城市发展与办奥理念的高度契合。2015 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至今,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为引领,冬奥筹办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标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为奥林匹克历史上首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双奥之城”,北京市充分利用奥运遗产,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水平;延庆区立足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向着建设“最美冬奥城”迈进;张家口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正逐步建设成为全亚洲冰雪旅游度假目的地和闻名遐迩的“体育之城”。
冬奥筹办 6 年多来,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
举措。北京、张家口两地推出滑雪亲子、森林探险、民宿年味、世园灯会等 8 条精品
旅游线路,涵盖了两地 70 余种优质冰雪资源;延庆构筑以“春骑行、夏露营、秋路跑、冬冰雪”为特色的四季生态体育旅游线路,形成全季候、全区域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
模式。
以“体育+”的方式改善区域面貌,让当地居民获得更多就业和发展机会,从冬奥筹办中实实在在受益,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摘编自 2022 年 1 月 31 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第 22 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 2014 年 2 月 7 日至 23 日在俄罗斯南部城市索契举
办,俄罗斯花费超 1.5 万亿卢布(约合 500 亿美元)。试图打造一场政治、经济效益双丰收的体育盛会,被称为“史上最贵冬奥会”。虽然财务收益覆盖不了办会成本, 但专家认为,对索契冬奥会投资回报的最佳评估不应只看固定的金钱数目,更应从俄罗斯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等角度综合考虑。
367 公里新路桥、22 条隧道、201 公里铁路、96.7 万平方米路面和人行道、550 公里高压电线、40 家新建酒店……俄罗斯重金打造的基础设施建设让索契这个位于黑海之滨的度假小城面目一新。在阿德勒尔建造的新火车站成为连接海、陆、空三条线路的大型交通枢纽,于 2012 年开始投入运营的索契新国际机场则成为俄南部联邦区最大的航空枢纽。
另一方面,带动旅游业发展、改变城市和地区定位被视为俄举办冬奥会带来的重要社会经济成果之一。得益于冬奥会的举办,如今索契已成为一个成熟的全年候度假胜地。官方数据显示,仅 2014 年就有超过 500 万人到访这座有着“黑海明珠”美誉的城市。2016 年,这一数字大幅提升至 650 万人次。
此外,被视为俄国家项目和经济潜力发展风向标以及展示俄各联邦主体投资机会重要平台的“俄罗斯投资论坛”每年都在索契举办,2014 年后更是迎来参会国家和代表人数高峰。
许多俄罗斯专家认为,索契冬奥会不仅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也对俄罗斯经济整体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办会不仅使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同时也增加了俄民众对本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全国范围内创造了“有形”和“无形”的双重效益。
(摘编自 2022 年 1 月 24 日《经济参考报》)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张家口 2015-2019 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
我国近五年(2016-2021)各雪季冰雪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大体呈上升趋势。
张家口 2015-2019 年旅游企业数量(除 A 级风景区外)均保持逐年持续性增长。
在北京市残联的组织下,虽受疫情影响,但仍有不少残疾人积极参与冰雪运动。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首钢园区工业遗存与冬奥文化有机结合,成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体 现了城市发展与办奥理念的高度契合。
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理念,走出了一条 高质量、高标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 22 届冬奥会在俄罗斯索契举行,俄罗斯不但收回了办会成本,而且还给索契的交通、旅游、国际地位等带来积极影响。
索契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增加了俄民众对本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世界范围 内创造了“有形”和“无形”的双重效益。
三则材料都是围绕“冬奥会”展开的,但侧重点明显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辛弃疾的黄沙古道
①倘若提及黄沙岭,想必鲜有人知。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近乎家喻户晓。这条从南宋走来的古道,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得名,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黄沙古道是古时从上饶通往铅山石塘的必经之路。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被谏官弹劾,惹得龙颜大怒,罢官,携家在上饶定居。
②辛弃疾被迫离开战场,由一个抗金英雄改行当专业词人。这期间,辛弃疾常往返于上饶和铅山,写下有关上饶的词,多达两百首。可见,上饶是个多么有气场的地方。一个文人的气养足了,胸襟开阔豁达,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③沿着上饶黄沙村出来,徒步数里,人烟逐渐稀少。山涧如一把天工神斧,凭空将黄沙岭斫为两半。山岬摆着形状不一的造型踅进山的皱褶里,给山平添了几分森严。流水潺湲,泠泠作响,让人想起古琴的声音,但绝不是古筝。古筝俗了些,是高朋满座用以表演助兴的热闹。古琴则不然,是独坐幽篁轻拨琴弦,弹奏一曲寻觅知音的绝响。
④读辛弃疾与陈亮,或与朱熹,或与陆游等人的唱和诗词,总觉得辛弃疾是值得朋友推心置腹的。可以与他一起对雪煮酒,一起泛舟九曲,一起穿行松林,谈谈“富贵
千钧如发”,谈谈“玉女峰前一棹歌”,谈谈铁马金戈梦。这样真诚的辛弃疾,真是可爱至极。
⑤路愈加崎岖,进入山石古道,山涧全被寒芒和灌木丛覆盖。野草贴着地面向路中央蔓延,仿佛是占山为王的土匪,横冲直撞,霸道地挡住我们的去路。我们小心避开, 脚踝依然被剐出许多道血痕。山里露水重,轻轻蹭一下,裤脚便被露珠沾湿,走起路 来格外笨重。艰辛和疼痛,在很多时候,一直像人生设置中的隐喻,喻示一个亘古不 变的道理:踏向远方的路上,总是充满曲折坎坷。
⑥山上树木极多,一棵挨着一棵,整个树透着静.气.,迥异于城里的树木。每一棵树都沉得住气,不懂得谄媚天地,也不懂得取悦他人,淡定地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久居城市,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常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历经沧桑的草木,都有一股倔 强劲,即使被忽视,被践踏,也会拼全力绽放人生。它们是一个个智者,指点我们的迷. 津.。
⑦起用、晋升、贬职、隐居,起起落落,贯穿辛弃疾的一生。辛弃疾和苏东坡一样, 共同演绎宋朝的悲怆。两人虽身处逆境,却总有一股浩然正气,促使他们不断地探索 人生的真谛,从而让自己“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林语 堂《苏东坡传》中写道:“从东坡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 有愉悦,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辛弃疾何尝不是如此。两人都是豪放派的 词人,在词中有交集,却又有着本质的不同。苏东坡在参佛悟道之中,秉性更趋于温 润敦厚。他尽情享受人生,过着随遇而安的快乐生活。
⑧辛弃疾毕竟是以武起事,是真正的勇士,敢于为屈辱的南宋发出慷慨的怆痛呼喊, 有一股平常人不可企及的燕赵侠士之气。辛弃疾的心里住着千军万马,随时脱缰,策 马奔腾,气吞山河。他的灵魂在忧国忧民中苦苦地挣扎,有壮志难酬的长叹之意。
⑨古道蜿蜒,犹如龙脊。越往上走,草越茂密,没人膝盖,无处下脚。行至半山腰, 见有一座凉亭,专供行人歇脚。石块垒就,墙体的石灰剥落,漫漶着黄色的水渍,东 一块,西一块,让行人窥探到时间的方向。数百年来,古道朝迎暮送了多少纷沓而至 的身影?漫漫长路,一座凉亭,抚慰了多少旅途中孤独落寞的心?
⑩南宋的某个夏天。当夜幕降临,各种属于白昼的声音都在黑暗中消失。踢踏踢踏, 远处传来马蹄声,敲破夜色的沉寂。一轮明月悬挂在空中,很低很低,几近挨着黄沙 岭。虫鸣次第响起,月光洒下缕缕清辉。良驹甩了甩长长的鬃毛,嘶鸣数声。辛弃疾 站在山岗上,轻抚马背,高大的身影被月色浸染成一座圣洁的雕像。
辛弃疾沿着司南的指向,由北至南,从故乡到异乡,不论是在朝堂,还是在乡野,
自始至终都在经营一个精神国度,让后人在接受宋词文化浸润的同时,也沿着孤独者的光芒前行。我想铅山人是懂得这个怀有赤子之心的爱国词人的,他们在为辛弃疾建立雕像时,让他永远面朝北方。
山道幽静,落满阴凉,陡坡下去,七星桥横在清澈见底的溪水之上。一棵古老的 枫杨默默守在桥边,像是在等待故人。桥的四周,长长的藤蔓缠着一个个充满古意的诗句。回想一路的景致,意兴盎然,不由得脱口吟道: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取材于王俊同名散文,有删节)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静气:指黄沙岭上的树木顺应自然生长而保持的本真。迷津:指久居城市的人 们因生存压力过大而失去方向。
上饶的山水环境给予辛弃疾一种丰盈的内心滋养,这使他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 有大量词作传世。
第⑤段中肆意蔓延的野草,第⑨段中墙体石灰剥落的凉亭,无不显示出时过境迁、英雄落寞的无奈。
作者对辛弃疾倍加推崇,不仅在于他有精彩作品传世,也在于他在命途多舛时仍不动摇爱国之心。
文中在写辛弃疾的时候还联想到苏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6 分)
从辛弃疾的黄沙古道走过,作者有哪些感悟和思考?请分条概述。(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 .,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 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 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 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 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 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 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 ,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解释文中加阴影的词、句。(3 分)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
上书乞骸骨。 乞骸骨: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之有也: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五经:儒家经典著作,指《诗经》《论语》《礼记》《周易》《春秋》。
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特征:特地征召。
豪右:指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去结交庸俗之人, 也无意出仕为官。
张衡擅长术数,精通天文历算,设计制作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他的著作有 文学方面的,也有科学方面的。
候风地动仪精巧灵敏,如有地震,触动机关,便能指示地震方向。陇西地震一 事使人们都信服它的精妙之处。
张衡曾任侍中,在皇帝身边出谋划策。皇帝问及天下人所痛恨的事,宦官恐惧, 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不为所动,如实对答。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夜坐
杨万里
背壁青灯劝读书,窥窗素月唤看渠。向来诸老端何似?未必千年便不如。春后春前双雪鬓,江南江北一茅庐。只愁夜饮无供给,小雨新肥半圃蔬。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首联运用拟人手法,写背壁青灯光焰摇曳,似在殷勤地劝人读书;隔窗一轮明 月也似在调皮地唤诗人看她。
颔联中诗人对历代先贤的思想观点进行了批判,表达了诗人立志勤奋读书、超 越前人的决心。
颈联写诗人苦读不倦,双鬓已如白雪,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组织画面,情 感含蓄蕴藉。
尾联写“愁”却全无愁情,有清丽美好的春雨园蔬为诗人助兴,愁去喜来,风 格婉转风趣。
全诗是怎样布局谋篇的?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1 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1 分)
《离骚》中屈原用“ , ”两句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的内心美好就可以了。
《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从师对象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
《琵琶行》里琵琶女演奏时,用“ ”的指法弹奏出美妙的《霓裳》和《六幺》,最后“ ”使四弦齐响,余味无穷。
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一句描写了月出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一句,作者则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浪涛的汹涌澎湃。
在《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 想像霍去病“ ”那样建立功勋,结果导致“ ”的下场, 意在提醒韩侂胄伐金不可草率行事、急功冒进,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三、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堪称中国美学的“灵魂”。无论是创作还是传播的过程,书法艺术都体现出_ 的文化价值。在艺术上,书法强调审美意境和艺术情境的和谐统一;在文化上,书法艺术表现出多重的文化内涵。
书法不仅有书写规律和法则,还有着独特的语言意义。书法中结构与章法的运用巧妙 依靠的是由书写者娴熟的技巧与审美水平决定的。在书法艺术作品中,结构与章法表现得越好,就越能体现出作品的意境。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由线条来完成的。书写的轻重、快慢、强弱在纸上留下浓淡、干湿、刚柔等_ 的线条,能够充分体现书法的和谐美和动态美。书法家通过线条把真挚、强烈的感情_ 到作品中去,使观赏者感动,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因此,蕴含着作者深厚感情的书法作品,向来备受_ 。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不可估量 五花八门 贯注 青睐
B. 不可限量 千变万化 贯注 热捧
C. 不可限量 五花八门 灌注 热捧
D. 不可估量 千变万化 灌注 青睐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霍金被科学界公认为用手指“说话”的天才巨人。
“可恶!然而……”四叔说。
“木叶”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作者最钟爱的艺术形象。
南仁东因突出贡献被授予“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予以改正。(6 分)


③ 20.在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瘦西湖的景妙在巧。 , , , _ ,_ 。而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人影衣香,赤栏小桥,游览应以舟行最能体会到其中妙处。
①白塔与五亭桥分占圆拱门内
②回视小金山
③所谓面面有情,于此方得
④最巧是从小金山下沿堤至“钓鱼台”
⑤又在另一拱门中
A. ②③④①⑤ B. ②⑤④①③
C. ④③②⑤① D. ④①②⑤③
四、写作(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
“阳光照在海面,我也归于大海。从这里结束自己的一生,也带走了这个世界上 最美的风景”——2022 年 1 月 24 日凌晨,来自河北邢台的寻亲者刘学州因不堪忍受网
络暴力,写下近万字遗书后,在三亚海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 15 岁。
2022 年 4 月 3 日,上海一女子为外卖小哥的手机充值 200 元,以谢其克服封城困难,帮自己给有听力障碍的老父亲送了饭菜。此一暖心事件传开后,该女子却被许多人指责“精明”“小气”,甚至私信肆意侮辱谩骂。6 日,该女子不堪压力,不幸离世。
2022 年 4 月 8 日,在短视频平台拥有大量粉丝的反诈民警老陈,因受到网暴,无奈辞去公职……
材料二:
“网暴”伤人、害人甚至“杀人”于无形,对他人合法权益、公共利益危害性甚巨。不予以坚决遏制、严肃治理,就难以彻底消解乱象,甚至可能愈演愈烈,令更多无辜者受害,更令网络世界失范、失序。
为有效防范和解决网络暴力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近日,中央网信办就加强网络暴力治理进行专门部署,要求网站平台认真抓好集中整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治理工作取得扎实成效。今年年初,中央网信办开展了为期 1 个月的“清朗·2022 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对准“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等问题”。短期内就网络暴力问题连续打出重拳,并不多见,反映出国家层面打击和遏制网络暴力的决心。
(摘自《中青评论》2022 年 4 月 26 日文章)
上述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面对“网暴”,作为青少年,我们应当培养怎样的媒介素养?
请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明确立意,自拟标题。规范标点,注意卷面。不少于 800 字。
(摘自各媒体报道)会宁一中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 参考答案
1.B项。 A项,“否则就会”表述过于绝对。C项,“呵护乡村记忆的主要方式”错,“主要方式”于文无据。D项,“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错,原文为“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
2.D项。 “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错,既无标准,也未举例。
3.C项。“如果……就……”过于绝对。“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是极具个体特、多因性、主观性的。因而,不能断言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4.C项。“均保持逐年持续性增长”错误。据图,旅行社2016-2018年数量未变,均为92个;星级宾馆2016、2017年数量未变,为49个。故“逐年持续性增长”表述有误。
5.A项。 B项,偷换主语,“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标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主语是“冬奥筹办”。C项,由原文“虽然财务收益覆盖不了办会成本”可知,俄罗斯没有收回办会成本。D项,“在世界范围内”扩大范围,原文为“更重要的是其为俄罗斯社会经济长期发展带来的‘有形’和‘无形’效益”
6.①材料一侧重于反映冬奥会带动了冰雪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冰雪运动的普及推广。②材料二侧重于表现冬奥会的筹办改善了区域面貌,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③材料三侧重于报道索契冬奥会为俄罗斯社会、经济等发展带来的“有形”和“无形”的双重效益。
(每点2分,共6分)
7.C项。曲解文意。第⑤段写“艰辛和疼痛……喻示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踏向远方的路上,总是充满曲折坎坷”,可知作者通过对野草的描写,得出的是人生的启迪。再结合第⑨段“漫漫长路,一座凉亭,抚慰了多少旅途中孤独落寞的心”可知,作者写“墙体石灰剥落的凉亭”,意在表现历经沧桑的凉亭给众多旅途中的人带来了心灵的抚慰。
8.①辛弃疾和苏轼有相似之处。两人都仕途坎坷,却胸怀坦荡、有浩然正气。②但两人在创作上又有所不同。苏词呈现了乐观豁达、洒脱自适的人生态度,辛词则更多了一些沉郁悲壮的家国情怀。③通过类比/比较,更加突出了辛弃疾深切的忧国忧民之心,表达作者对他的钦佩之情。(每点2分,共6分)
【参考解析】审读题干:结合文章,考题指向比较二者异同,进而说明二者的某些特质,特别是突出辛弃疾的某些品质。答题区间:第⑦⑧段。
“起用、晋升、贬职、隐居,起起落落,贯穿辛弃疾的一生。辛弃疾和苏东坡一样,共同演绎宋朝的悲怆”→→两人经历相似,都仕途坎坷;
“两人虽身处逆境,却总有一股浩然正气,促使他们不断地探索人生的真谛,从而让自己‘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两人都胸怀坦荡、有浩然正气;
“两人都是豪放派的词人,在词中有交集,却又有着本质的不同。苏东坡在参佛悟道之中,秉性更趋于温润敦厚。他尽情享受人生,过着随遇而安的快乐生活”“辛弃疾的心里住着千军万马,随时脱缰,策马奔腾,气吞山河。他的灵魂在忧国忧民中苦苦地挣扎,有壮志难酬的长叹之意”→→两人有所不同。苏轼更为乐观豁达洒脱,而辛词则更沉郁悲壮,更忧国忧民。二者在其词作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9.①自然山水可以滋养文人的内心,使他们获得创作的灵感。②做人应该真诚坦荡,这样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③人生之路总是曲折坎坷的,但应当拼尽全力绽放生命。④生而为人,应沉住气、坚守本心,不必太在乎别人的看法。⑤向伟大的灵魂致敬,无论何时何地,永怀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每点2分,答任意三点可得全分。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参考解析】审读题干:抓文中表明作者情感态度的句子。
第②段:“上饶是个多么有气场的地方。一个文人的气养足了,胸襟开阔豁达,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自然山水可以滋养文人的内心,使他们获得创作的灵感。
第④段:“读辛弃疾与陈亮,或与朱熹,或与陆游等人的唱和诗词,总觉得辛弃疾是值得朋友推心置腹的……这样真诚的辛弃疾,真是可爱至极”→→做人应该真诚坦荡,这样才能拥有推心置腹的朋友。
第⑤⑥段:“野草贴着地面向路中央蔓延……喻示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踏向远方的路上,总是充满曲折坎坷”“历经沧桑的草木,都有一股倔强劲……会拼全力绽放人生”→→人生之路总是曲折坎坷的,但应当拼尽全力绽放生命。
第⑥段:“山上树木极多……每一棵树都沉得住气,不懂得谄媚天地,也不懂得取悦他人,淡定地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生而为人,应沉住气、坚守本心,不必太在乎别人的看法。
第⑧ 段:“他的灵魂在忧国忧民中苦苦地挣扎”“辛弃疾……从故乡到异乡,不论是在朝堂,还是在乡野,自始至终都在经营一个精神国度,让后人在接受宋词文化浸润的同时,也沿着孤独者的光芒前行。我想铅山人是懂得这个怀有赤子之心的爱国词人的……”→→致敬伟大的灵魂,无论庙堂江湖,永怀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
10. (1)雅:素常/平素。
(2)乞骸骨:请求辞职。
(3)未之有也:从来没有这件事。
11.B项。“《论语》”应为“《尚书》”。
12.D项。“不为所动,如实对答”错,原文为“衡乃诡对而出”。
13.(1)张衡不趋附当时的权贵,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升迁。
(“慕”,仰慕、思慕,此处引申为“趋附”。“当世”,当时的权贵/当朝的权臣大官。
“辄”,就。 “积年”,多年。 “徙”,升迁。) (每点1分,共5分)
(2)张衡到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查知奸党的姓名,同时逮捕(拘押)他们。
(“下车”:官吏初到任。 “威严”,严厉。 “阴”,暗中,暗地里。
“一时”,一下子/同时。 “禽”同“擒”,“收擒”同义连用,逮捕。)
(每点1分,共5分)
14.B项。“诗人对前代先贤的观点进行了批判”理解有误,“向来诸老端何似”句只表达了诗人认为后世可以对书籍作者或书籍所记载的前代先贤的思想观点提出质疑,有一比高下、立志赶超之意,并没有批判。
15. ①首联写夜读夜景。青灯相伴,素月透窗,诗人刻苦攻读,描绘了一幅月夜读书图。
②颔联、颈联承上写夜读时的思考及行动。诗人遍览群书,欲与古人先贤一比高下;又抚今追昔,无论时间流转、空间变换,诗人一直勤学不倦。
③尾联写夜读之乐。久读之后,夜饮解乏,恰有春雨喜人,催肥园蔬,可供一餐,诗人深夜苦读后的惬意与满足跃然纸上。
(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6.(1)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
(4)白露横江;卷起千堆雪。
(5)永遇乐;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每空1分,共11分)
17.D项。
18.A项。原文“灵魂”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A项,特殊含义;B项,表示引用;C项,突出强调;D项,特定称谓。
19. ①“运用巧妙”改为“巧妙运用”。(语序不当)
②去掉“依靠的”或“由……决定的”。(句式杂糅)
③“审美水平”前加“超高的”。(成分残缺)(修饰语合理即可得分)
(每点2分,共6分)
20. D 项。④“最巧”与前句“妙在巧”有呼应关系,要排在第一位;②有“回视”,可见要先看了正面的景物才能有“回视”,不能排在第一位;据此排除AB;
①中的“圆拱门”与②“回视小金山”、⑤“又在另一拱门中”语意连贯,即先看“圆拱门内”白塔与五亭桥二景,再回看“另一拱门中”的小金山一景,这三者必须连接在一起;③中“于此方得”是对前文的总结,应排在最后,排除C项。另,⑤中有“另一拱门”,可知相对位置在①“圆拱门”之后,据此也可排除C项。
21.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