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市各地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基础运用(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北京市各地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基础运用(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1 10:20: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21740012585700北京中考一模语文分类汇编-基础运用
海淀一模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为了弘扬长江文化,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江天万里——走近长江”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史地社团负责“文明传承绵延长”展板。下面是同学们整理的材料,请你阅读后完成(1)(2)题。(共4分)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一曲【甲】长江之歌【甲】,唱出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依恋。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长江,接纳百川,汇聚千流,穿巴蜀,过荆楚,行赣皖,经吴越,茫茫九脉,浩荡东流,奔腾入海。滔滔江水,滋养了沃野千里的鱼米之乡,也孕育了深厚的长江文化。千百年来,烟雨朦胧的水乡泽国,更是催生出一个诗意的文化符号【乙】江南【乙】。万里长江横贯东西,支流辐辏,港埠星罗,物畅其流。长江,以其生生不息的姿态和兼收并(xù)__________的胸怀,成就了长江文明的赓续与发展。
(1)一位同学对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拼音对应的汉字和意思,以及【甲】【乙】两处标点符号的使用产生了疑问。请你帮他选出判断不正确的一项。(2分)
A.“脉”在文中的意思是“像血管一样连贯而成系统的东西”,应读为“mài”。
B.“兼收并(xù)”中的“xù”在此处意思是“接连不断”,应写为“续”。
C.【甲】处应填书名号,标示歌曲的名称。
D.【乙】处应填双引号,标示特定的称谓。
(2)同学们在《新华字典》中查到“罗”的义项有:①捕鸟的网;②散布,陈列;③搜集。根据文段内容及字典释义,你认为“港埠星罗”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2分)
2.文学社团负责“千年文脉润古今”展板。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1)(2)题。(共4分)
41852852135505博大浩瀚的长江文化,源于数千年的厚重积淀。以长江水系为脉,各民族文化跨越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交流、融合,形成了绵延不绝、辉煌宏大的长江文明。千百年来,江水流出了河姆渡、良渚等新石器文化,也淌出了阳刚之巴蜀、浪漫之荆楚、婉约之吴越,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她奔涌着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轻快欣喜,承载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激扬着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英雄豪气……长江以其独有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
(1)同学们对展板上的两幅书法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这两幅作品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一幅笔力遒劲,古意盎然,让人感受到范仲淹与古仁人相同的忧乐观。
B.第一幅笔法厚重,庄严大气,让人感受到范仲淹的博大胸襟和高远志向。
right619760C.第二幅笔画平直,端正工稳,让人感受到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和济世情怀。
D.第二幅字体挺拔,潇洒飘逸,让人感受到范仲淹心忧天下的赤子之心和人生境界。
(2)为了弘扬长江文化,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于今年年初正式启动。江苏省(图1)的名胜古迹丰富(如南京的秦淮河、镇江的北固山等),文化名人众多。下列选项中,你认为哪一位可以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名片?联系其经历或作品,说明理由。(2分)
A.杜牧 B.辛弃疾
选择: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
3.生态社团负责“大江安澜丰碑立”展板。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1)(2)题。(共4分)
长江安澜,从来都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甲】千年来,长江流域人民兴利除弊,建设了众多水利工程,促进了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2020年11月,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全部程序。【乙】昔日险滩成胜景,今朝高峡出平湖。气势恢宏的三峡工程,__________民族工程的铮铮脊梁,__________治水兴邦的民族期盼,__________中华民族的复兴步伐。“十三五”时期,全面加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丙】实践表明,长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是交相辉映的。【丁】唯有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唱响长江新时代的主旋律。
(1)在文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书写 ②见证 ③展现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2)文段中【甲】【乙】【丙】【丁】四个句子使用了成语或修辞方法,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甲】句 B.【乙】句 C.【丙】句 D.【丁】句
4.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在展板上拟写了一副对联。填入对联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上联:纳川汇流, ① ,江河纵横铺画卷
下联: ② ,文润古今,民族复兴 ③
A.①百舸争流 ②水利兴盛 ③谱新曲
B.①百舸争流 ②治水兴邦 ③展情怀
C.①舟行天下 ②水利兴盛 ③谱新曲
D.①舟行天下 ②治水兴邦 ③展情怀
朝阳一模
一、基础·运用( 共 16 分)
“ 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学校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你所在班级负责制作主题教育的视频短片,请你参与完成筹备工作。
1.筹备工作第一项,确定短片题目。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向山岗,当西山落日的余晖映在肩上,你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在田间,在工厂,在闹市,在课堂……你们用最质朴的力量拥抱希望,你们让世界洒满劳动的荣光。劳动者,让我们高声礼赞你们!
你们是大国工匠,是科研新星,更是平凡岗位上值得敬佩的劳动者。你们勤恳,你们执着,你们在平凡中铸就了不凡的传奇。今天,我们将在你们的引领和指点下,循着你们的足迹,不图安逸,不惧困苦,走过风雨,蹚过激流,和你们一起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喜悦,体会劳动者的尊严与自豪 。请接受我们的礼赞!让我们唱响豪迈激越、铿锵有力的劳动者之歌,表达我们最崇高的敬意!
(1 ) 为确定短片题目,小组成员展开讨论。结合上面语段,在下面横线处补写合适的内容。( 3 分)
文远: 之前我们学过作家【 甲】 写的《白杨礼赞》,我也想给视频短片命名为“ 劳动者礼赞"。
4979035275590馨怡: 好主意! 你看(见右图),词典里“礼” 字的义项。所以,“劳动者礼赞"的意思是【乙】
( 2 ) 语段中的加点词若换成叠词形式,句子意思会发生改变的一项是(1 分)
A. 忙碌
忙忙碌碌
B. 勤恳
勤勤恳恳
C. 指点
指指点点
D. 风雨
风风雨雨
2.筹备工作第二项,修改短片解说词。
1959 年 10 月 26 日 ,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社会 主义建设先进集体 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在 刚刚峻 工的北京人民大会 堂召开。这次大会是建国初期最为隆 重、最为盛大的劳动模 范表彰大会。北京掏粪工人时传祥以“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三十二年如一日 ,生动地诠释了艰 守的内涵【 甲】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以“宁可 少活 二十年, 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 志和冲天 干劲,打出了大 庆笫一口喷油井。他身上 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 ,彰显 了不畏 困难的 民族气概。“ 高炉卫 士“孟泰、“两弹元勋"邓稼先、“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 蒋筑英 ……一颗颗闪亮的 明星,在历 史的星空熠熠生辉。新的时期各条战 线上英雄辈出,建国初 期各行各业也 群星灿烂。“ 蓝领专 家“孔祥瑞、“新时代 雷锋"徐虎、“ 马班邮路” 王顺友等新的时期的劳动模范和 先进工作者,干一行爱一行【 乙】钻一行精一行,始终弘扬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 中国特 色社 会主义大厦就这样在一代代劳动者的手中,巍然屹立起 来。
( 1 ) 有同学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2 分)
A."峻工“应写为"竣工“ B. “ 模“应读为“ mú"
C. " 艰守“应写为“坚守“ D. ” 概“应读为“ gài”
( 2 ) 在【 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 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甲】;
【 乙】 ,
B.【 甲 】 ;
【 乙】、
C.【甲】 。
【 乙】 ,
D .【 甲】 。
【乙】、
( 3 ) 根据语境,画波浪线的旬子表达欠妥 ,请 修改。( 2 分) 修改: 。
3.筹备工作第 三项,设计分镜头脚本。
分镜头
画面
(一)
采冰人的手
①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忘忧湖上的 电锯轰鸣声、钎子咔嚓 声、运冰车马达声整日地交织在一起,人声鼎沸。②次日 凌晨,一双双红肿粗糙、充满力量的采冰人的手,才终于从硬 冷的手套中解放出来,开始享受哈气的温柔。
(二)
铁路洗衣厂女工的手
③这双铁路洗衣厂女 工的手犹如上下翻飞的 蝴蝶 ,熟练地从庾烫机上取下列车床单,将其对折,抖动微调,然后对折、对折、再对折,最后码平放好,用时大约6秒钟。④由于长年 累月 折叠近百度 高温的 卧具,这双灵巧的手的指纹早已被 高温布 料"褽平”了。
(1 ) 阅读分 镜头画面中的语旬,其中 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第①句 B. 第②句 C. 第③旬 D. 第④旬
73088562801523279106280153924935628015( 2 ) 下面是三幅“手” 字的书法作品。为了凸显劳动者手的特点,请 你为分镜头(一)或分镜头(二)选择一幅字作为定格镜头,并说明 理 由。( 2 分)
【 甲】 【乙】 [丙】
我为分镜头( )选择[ 】。理由:
4.筹备工作最后一项,向同 学 们发 出倡议 。 请 根据语境,结 合叶圣陶先生的看法,在横线处补全倡议 。 ( 2 分)
学生劳动的习惯,应该而且可能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养成,在课外的各种活动中养成, 逐渐养成,不断 实践,这才能 够终身以之 。
center409575
劳动,是 我们人 生的 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 我们变得强大。 让我们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精神, 在家庭中,做点家务; ;在社区里 ,做志愿服务!
劳动,是 我们人 生的 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 我们变得强大。 让我们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精神, 在家庭中,做点家务; ;在社区里 ,做志愿服务!
(选自叶圣陶《"瓶子观点” 》)
西城一模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班级开展“发现汉语之美”语文学习活动。请阅读同学们的发言稿,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第一位同学的发言稿。
我认为汉语之美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妙准确。 ① 诗人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过程大家耳熟能详。起初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几经修改,“绿”字一出,诗意盎然,换一个字都不行。小说造句妙,诗歌用词精。 《 ② 》中“武松打虎”一节,写武松看到榜文,知道真有老虎,又怕折返回去被酒家耻笑,只好硬着头皮,“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这几句描写,既点出老虎出来觅食的时间,又写出人物惶恐不安的心境,还渲染出恐怖悲凉的气氛。揣摩、品味汉语词句的妙处,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1)有同学对画线词语的字形、加点字的读音有疑问。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耳熟能详”应写为“耳熟能祥” B.“冈”应读为gǎng
C. “惶恐不安”应写为“慌恐不安” D.“坠”应读为zhuì
(2)在 ① 、 ② 中分别填入朝代和作品。(2分)
(3)根据语境,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修改。(2分)
修改为:
2.下面是第二位同学的发言稿。
寒假写春联的活动让我记忆犹新。同学们写的春联都很精彩,但是小龙和小芳同学写的也很精彩。小龙同学写的“初生牛犊不怕虎,风华少年必成龙”,把俗语、去年牛年、今年虎年和自己的名字都嵌到对联里了。小芳同学写的“古有中原壮士持戈应战,不负万里疆土;今来西城学子执笔作答,无悔三年青春”,是在祝福我们考试取得好成绩啊!我发现春秋战国的作品中就有很多对偶句 ① 《论语》中有这样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中也有这样的对偶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唐诗宋词中的对偶句就更多了,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②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每遇敌机空袭,听到警报声,就要躲入地下防空洞。陈寅恪先生为此作了一副对联:上联“见机而作”,下联“入土为安”。自然中见妙用,戏谑中见达观。中国人表情达意真的很喜欢用对偶,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妙不可言。
(1)有同学对①②两处使用的标点符号有疑问,你认为这两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① , ② 。” B. ① 。 ② 。”
C. ① , ② ”。 D. ① 。 ② ”。
(2)有同学认为这段话中的画线句表意不当,请帮助修改。(2分)
修改为:
(3)“见机而作”原意是:看到适当时机立即行动。在陈先生对联中的意思是: ① 。“入土为安”原意是:旧时土葬,人死后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其所,家属方觉心安。在陈先生对联中的意思是: ② 。(2分)
3.班长用对联的形式对以上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填入对联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常揣摩, ① , ② ;
善发现, ③ , ④ 。
A. ①遣词造句 ②凝练整齐 ③表情达意 ④精妙准确
B. ①遣词造句 ②精妙准确 ③表情达意 ④凝练整齐
C. ①表情达意 ②精妙准确 ③遣词造句 ④凝练整齐
D. ①表情达意 ②凝练整齐 ③遣词造句 ④精妙准确
丰台一模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2022年是农历壬寅虎年,学校组织“虎年说虎”系列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一位同学找来的介绍历史文物“虎符”的文字。请阅读这段文字,完成(1)(2)题。(共4分)
古代常将铜制兵符刻成伏虎形,所以用虎符来命名。国家博物馆的展品中就有一对汉代错银“堂阳侯”虎符。虎符分为左右两半,中央与统帅各持半符,调发军队时需持符验对,两片符相吻合才能出兵。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战国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既让后世了解了古代兵符的用法,也为虎符增添了传奇色彩。
要想仿制虎符,难度堪比上青天。据秦史记载,秦始皇时代的虎符为青铜铸造,分为左右两部分,虎背上用错金工艺铸刻有12个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虎符上面的这种书体看似端正,但是相连的纹理是非常难以仿制的,即使详细了解虎符上面的文字,也束手无策。
(1)根据材料内容,你认为虎符上的文字应该使用哪种书体。请选择并说明理由。(2分)
7747008255
【甲】篆书
600710133985
【乙】草书
选择:
理由:
(2)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① (朝代)司马迁所著的《 ② 》。(2分)
2.下面是老师找来的一段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中“虎”的文字。请阅读这段文字,完成(1)—(3)题。(共6分)
3220720576580虎,毛色浅黄或棕黄色,其间分布黝黑色横纹,凶狠勇猛,力量强大,在古代被作为权利的象征。古代调兵的信物就用了伏虎的形状,称为虎符。虎的形象也用于祭祀之中,圆明园曾被掠夺的西周青铜礼器虎鎣(yíng),其整体造型典雅,文饰精美,具有重要的信仰意义。此外,虎还为古今文人所喜爱,清初画家马负图的《荒崖乳虎图》,画了一只小老虎舒展地趴卧于山崖之上,让人看到了“山大王”也有憨顽的一面。虎的形象也出现在百姓的生活里,虎是百兽之王,在传统观念中是一种瑞兽,能镇邪,驱邪。民间流行给幼儿戴虎头帽,穿虎头鞋,期望能够保护他们不受外界风雨的侵扰,健康茁壮地成长。 ,寄托了中国人太多美好的愿望。
(1)有同学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黝”应读为“yōu” B.“权利”应写为“权力”
C.“文饰”应写为“纹饰” D.“掠”应读为“lüè”
(2)结合语境,你认为“风雨”一词在文段中的意思是(2分)
【甲】自然界的狂风暴雨 【乙】艰难困苦的事情 【丙】纷纷的议论和传闻
(3)根据语境,在文中画线处填入语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威严的虎、勇猛的虎、顽皮的虎、吉祥的虎
B.勇猛的虎、威严的虎、吉祥的虎、顽皮的虎
C.威严的虎、勇猛的虎、吉祥的虎、顽皮的虎
D.勇猛的虎、威严的虎、顽皮的虎、吉祥的虎
3.学校组织参观国家博物馆“瑞虎佑安”新春展览。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宣传稿,请你为其中引用的对联选择恰当的词语。(2分)
国家博物馆北1展厅内,“瑞虎佑安——二〇二二新春展”正在展出。高高挂起的红灯笼、不断绽放的虚拟烟花、墙面投影的“虎年大吉”文字,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氛围。展品品类丰富,既有反映虎文化的铜器、玉器、陶瓷、丝织品等文物,又有很多当代艺术家的书画作品。其中有一副对联,将虎文化与春节的喜庆结合在一起,上联是“宝地钟灵, ① 千业旺”,下联是“华年集瑞, ② 万民欢”。展厅中还有体现虎元素的展品,这些展品上起商代,下迄21世纪初,涵盖了信仰礼制、历史文化、艺术生活等领域。古老的虎符、精美的瓷枕、笑容可掬的花布小老虎都凝结了虎的形貌,融入了虎的神韵。
展览还特别设置了多媒体互动体验区,应用动态捕捉技术,让观众体验剪纸艺术,感受科技力量和传统艺术结合所带来的乐趣。假期里,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国博,感受欢庆虎年的祥和氛围。人们希望借助虎的锐气与吉祥,驱散疫情的阴霾,自由昂扬地生活。
A.①虎跃神州 ②风调雨顺 B.①虎年虎威 ②春临盛世
C.①虎年虎威 ②风调雨顺 D.①虎跃神州 ②春临盛世
4.活动结束后,老师要求同学们分享对“虎文化”的感受。下面四位同学的分享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2分)
A.同学一:“展厅的布置很有特色,有大量的文物,还有充满科技元素的多媒体互动体验区,让人流连忘返。”
B.同学二:“调兵信物虎符和祭祀重器虎鎣都巧妙地借用了虎的形象,体现了虎在古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C.同学三:“活泼可爱的布老虎,寄托了人们希望孩子能够健康茁壮成长的美好祝福,体现了吉祥的寓意。”
D.同学四:“虎的形象威风凛凛,自古以来,人们就希望用虎的威严辟恶驱邪,保佑家人幸福,喜乐,安康。”
房山一模
一、基础运用(共 14 分)
学校开展“回望长江”历史文化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某同学通过数字博物馆观看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江天万里--长江文化展”,摘录了该展览前言的部分文字分享给全班同学,请阅读这段文字,完成(1)-12题(共3分)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千万年来,自然消融的万年冰雪由青藏高原各拉丹冬雪山奔腾而下,经巴蜀,过荆楚,行赣皖,穿吴越,茫茫九脉,浩荡东流,千回百转之间形成了这条世界第三大河。万里长江横惯东西,支流辐辏,两岸沿线港埠星罗,物畅其流,滔滔江水以其不舍昼夜的丰厚滋养和兼收并蓄的广间胸怀成就了中华文明的赓续与发展,连接着中国与世界,中华民族由此奔向海洋.
(1)有的同学对加点字的读音有疑问,有的同学认为加点词语中有错别字。下列判断中错深的一项是(2分)
A.“行”指读为“xíng” B“转”应读为“zhuǎn”
C“横惯”应写为 “横贯” D.“滋养”应写为“资养”
(2)有同学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查到文段中画横线的“辐辏”一词的意思是: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辐,读fú,辐条 )集中于车毂(毂,读 gǔ,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一样,根据文段内容和词典释义,你认为“辐辏”在这里的意思是什么?(1分)
2.某同学观看了纪录片《话说长江》,记录了部分解说词分享给全班同学 ,请阅读这段文字,完成(1)—(3)题。(共6分)
四川盆地的边缘,是由巫山、大娄山、大凉山、邛崃山、岷山、米仓山兜圈子组结起来的。由于处在群山环抱之中,所以自古以来人们要出入四川就很艰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以及“千古魂销蜀道难,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的诗句,就是①
古时候人们出入四川盆地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栈道,一条是长江。出入四川盆地的这段长江又叫川江。川江险滩密布、暗礁林立,而且水流很急。栈道是古人在悬崖陡壁上开凿出来、架设起来的路。人们先在峭壁上凿出了千千万万个洞,再把木桩打进石洞,然后在桩子上铺上木头,这才铺出来一条勉强供人行走的路。其实啊,这样的栈道,【甲】说是一条路,【乙】说它是一座无与伦比的桥。
(1)根据语境,在文段中横线①处填人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古人对四川交通的写照 。 B.古人对四川地形的写照 。
C.古人对四川地势的写照 。 D. 古人对四川多山特点的写照。
(2)根据语境,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修改。(2分)
修改:
(3)根据语境,在文段中【甲】[乙】两处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既然…… 不如…… B.或者…… 或者……
C 与其….… 不如… D要么………… 要么……
3某同学在网上搜索到一篇介绍“长江三胜”之一滕王阁的文章。摘抄了文章中部分文字分享给全班同学。请阅读这段文字,完成(1)一(3)题。 (共5分)
还是登上滕王阁看看吧。楼阁共七层,每层墙壁都在说话【甲】一层饰有礼器及编钟编磬,盛唐之音从远处传来,朦胧又清晰【乙】二层画有江西历代名人壁画,如①田园诗人陶渊明,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等。大师身影就在眼前,平仄之声犹在耳畔。三层绘有壁画《临川梦》,传说汤显祖在此排演过《牡丹亭》。其余各层,不再赘述。
(1)在文段中【甲】【乙】两处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 B. : C. 。 。 D. 。 ;
(2)在文段中横线①处填入诗人所属朝代,正确的一项是(1分)
A.唐朝 B.南宋 C.东汉 D.东晋
(3)这位同学还分享了从网上找到的明代书法家文征明
3429000175260的书法作品《滕王阁序》的图片,下列选项中
对该作品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草书书体,平正婉和,温润秀劲
B.行书书体,笔势潇洒,自然流畅
C行书书体,连绵回环,自由飘逸
D 楷书书体,结构匀整,端庄通畅
滕滕王阁序 局部
门头沟一模
一、基础·运用(共15分)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独具中国文化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一诗一画,尽显中国气韵。借此机会,初三年级打造年级“二十四节气文化墙”,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文化墙开篇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来源,请根据材料完成任务。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早期中国的主要农业区在黄河流域,那里处于中纬度,四季分明,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周而复始。二十四节气被分为七十二候,根据黄河流域的动物、植物以及其他自然现象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征候编写而成。它以五天为一候,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共有72候。72候的“候”应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类,前者如“水始涸”“东风解冻”“虹始见”“地始冻”等;后者有动物和植物,如“鸿雁来”“虎始交”“萍始生”“苦菜秀”“桃始华”等。
文化墙的标题要从以下三幅字中选择一幅,要求能够体现二十四节气的特点。请你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2分)



选择:_______
理由:_______
(2)一位同学查阅字典找到“候”的义项有:①等待 ②时节 ③事物在变化中的情状等。根据文段内容、字典释义和教材中《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内容,帮他解释“物候”的意思。(2分)
答:________
文化墙的主体是二十四节气的介绍。下面是同学们改编的三则材料,请帮助他们解决准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的明信片。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惊蛰”两个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遐想,①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地,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这是一个带有推进和改革色彩的节气,它反映了对象的被动、消极和等待状态,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
清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明时节,草木萌发,时有知时节的好雨悄然而至。看吧,在蒙蒙细雨中,小草精神抖擞地绿着,鹅黄色的柳枝轻歌漫舞,青黑色的粗糙的老树皮。②在雨的滋润下,似乎也有了几分青春的颜色。雨后天晴,清新的空气中多了些泥土的味道,暖暖春阳中,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在秋千上荡得很高很高。
处暑:_暑气止矣,迎来了家家户户丰收的景象
每年的处暑都是在农历的七月中下旬,有书解释:“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人们告别炎热的夏天,享受着“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惬意。立秋之后,人们开始收割庄稼;到了处暑,基本完成,可谓是“处暑满地黄,家家仓有粮”。可见,处暑是幸福感最强的节气。
有同学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悄”应读为“qiǎo” B.“明信片”应写为“名信片”C.“处”应读为“chǔ” D.“轻歌漫舞”应写为“轻歌曼舞”
(2)有同学对两处使用的标点符号有疑问,请你帮他选出修改正确的一项。(2分)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 ①:②,
(3)请仿照其他两个节气的“一句话”解说,在横线上也用一句话解说“清明”。(2分)
答:________
(4)文化墙上,“大寒”节气介绍中链接了一则小故事,请你将故事中的对联补充完整。(1分)
明代有一秀才,某日夜宿山中。次日晨起,见茅屋上一片白霜,便随口吟出上联:“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_____ _。”此联一出,成为绝对。若干年后,才有人对出下联:“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答:________
3.参与年级“二十四节气”文化墙设计的同学,在周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活动感受。阅读这段文字,完成(1)(2)两题。(4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四句七言的节气歌,用简洁的方式完成了人们的自然启蒙。这是一种智慧的结晶,更是一种巧妙的组合。它带着生命的密码和丰富的信息,汇聚成一条浩荡的生命长河。
如果我们顺着节气的根脉追溯,最早显现春之端倪的并非柳梢枝头,而是残冬瑞雪。白雪是写满春汛的素笺,草地就是春潮萌生的家园。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二十四节气就像天地孕育的二十四个角色,迎来送往,相互守望,在运转自如的秩序中完成四季的轮回。
(1)依据语境,画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你帮助修改。(2分)
答:________
(2)下列诗句,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2分)
A.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顺义一模
积累?运用。(共14分)
同学们在网上云参观了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下面是他们的参观收获,我们也一起来感受吧!
1.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关于“燕京八绝”发展的笔记。请你阅读并完成(1)-(2)题。
北京地理环境【甲】,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历史上【乙】,工匠云集。康熙初年,为满足皇室生活及礼仪需要,宫廷成立了内务府造办处。鼎盛时期的造办处下设42作,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200余人。清王朝灭亡后,造办处的工匠散落民间,逐渐形成了以金漆镶嵌、花丝镶嵌、景泰蓝、牙雕、玉雕、雕漆、京绣、宫毯为代表的八大绝技,史称为“燕京八绝”。它们都充分汲取了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使中华传统工艺水平达到新的高度。这八项绝技经后代不断传承,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现均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7月在清宫造办处第六代传人柏群先生的努力下,中国第一家由近百位工美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历时十年携手打造的匠心博物馆---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正式对观众开放。这个 (坐 座)落于石景山区千年古刹承恩寺中的博物馆,是北京市第一家将展示宫廷艺术和体验宫廷技艺相融合的非遗博物馆,400多件传世精品在这里展出,八绝传承人现场演 (译 绎)非遗技艺。
请帮助这位同学选择【甲】【乙】两处使用最恰当的成语。(2分)
A.【甲】地利人和 【乙】人文荟萃 B.【甲】得天独厚【乙】风云变幻
C.【甲】得天独厚 【乙】人文荟萃 D.【甲】地利人和【乙】风云变幻
这位同学对文中两个加点字读音和横线上应选填的汉字不能确定,请帮他选择正确的一项。(2分)
A.燕(yān) 坐落 刹(shà) 演译 B.燕(yān) 坐落 刹(chà) 演绎
C.燕(yàn) 座落 刹(chà) 演绎 D.燕(yàn) 座落 刹(shà) 演译
2.一位同学在参观中摘录了以下观众感言,请选择其中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2分)
A.错彩镂金的景泰蓝、温润细腻的玉雕、雅致大气的京绣等八种绝技,像一座座无法攀登的高峰直达云霄。
B.神秘的古典建筑承恩寺与典雅的传统艺术“八绝”走到一起,相得益彰,携手搭建国粹保护与非遗的“活态”传承的平台。
C.“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是为一绝”这难道不是对花丝镶嵌技艺的最高赞美吗?
D.千年古刹展清宫技艺,八绝精品传中华匠心。
3.一位同学在参观“燕京八绝”技艺时,对其中的景泰蓝制作兴趣浓厚,制作了如下知识卡片,请帮他完善内容。
,因此被称为国宝“京”粹。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器”,是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在铜质的胎型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再磨光镀金而成的。因为在明朝景泰年间发展繁盛,又多以蓝色为釉,故称为景泰蓝。
在13世纪末,掐丝珐琅器及其技艺由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传入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甲】先是随着东西贸易的兴起,掐丝珐琅器传入我国【乙】而后由于蒙古人统治欧亚大陆,造成人种的迁徙与文化技艺频繁的交流,掐丝珐琅的制作技艺便随着西方艺人传入我国。
(1)请帮该同学选择填入文段开头横线处最合适的语句(2分)
A.景泰蓝与雕漆、玉雕、牙雕被称为北京工艺品的“四大名旦”,同时也是燕京八绝之一,更是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
B.景泰蓝是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与雕漆、玉雕、牙雕共称为北京工艺的“四大名旦”,同时也是燕京八绝之一
(2)请帮该同学选择填入卡片中【甲】【乙】两处的正确标点。(2分)
A.【甲】逗号 【乙】分号 B.【甲】逗号 【乙】句号
C.【甲】冒号 【乙】分号 D.【甲】冒号 【乙】句号
4.一位同学在参观雕漆展品时想到了 ① (朝代) ② (作者)写的《红楼梦》中的第四十一回,贾母带着刘姥姥等人来到栊翠庵品茶的一段:“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不禁更加感慨中华传统工艺品的精致。(2分)
5.一位同学准备从以下两幅书法作品中选择一幅,贴在自己的参观笔记封面上,请你帮他选择一项,从字体特点及意义角度说明理由。(2分)

【甲】 【乙】
我选: 理由:
平谷一模
一、基础·运用(共15分)
牛辞胜岁,虎跃新程。2022年是农历壬寅虎年,班级开展“虎年话虎”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的三个活动板块,完成下面任务。
板块一:寻常百姓的虎
老虎历来看做阳兽,有阳刚之美, 因此常被赋予镇宅的寓意。在我国传说中,人们相信虎能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因此虎画经常被挂在正对大门的墙上。我国民间还常将老虎视为儿童的保护神,制作虎头鞋、虎头帽、虎头枕、虎(xínɡ)香袋等实用物品或饰品,祈求孩子们拥有强健体魄,能够健康成长。西安东郊韩森寨唐墓出土了一件唐代虎头帽襁褓陶(yǒnɡ),是婴孩头戴虎头帽最早的实物例证。
1.对材料中根据拼音所写的汉字以及加点字的读音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赋予”中的“予”是“给”的意思, “赋予”中“予”读作“yǔ”
B.“祈求”的意思是“恳切地希望或请求”,“祈求”中“祈”读作“qǐ”
C. “虎xínɡ”中“xínɡ”的意思是“形状”,“xínɡ”应写作“形”
D.“陶yǒnɡ”中 的“yǒng”的意思是“古代殉葬的偶像”,“yǒnɡ”应写作“俑”
2. 根据语境,画线句有两处表达欠妥,请修改。(2分)
答:
版块二:王权贵胄的虎
4619625969645虎因有着威严的形象令人敬畏,在古代军队中备受推崇,也成为权力的象征。古代骁勇善战的部队,称为“虎师”;英勇善战的将领,称为“虎将”;①《三国演义》中刘备册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上将”;勇猛之士称为“虎士”;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称为“虎符”。②虎符自春秋战国一直应用到秦汉时期,因外形似卧虎而得名。分为左右两半,中央与统帅各持半符。调发军队时需持符验对,两片符相吻合才能出兵。图一是先秦时期的杜虎符,它是目前发现最早且保存完好的一兵符。

3. 阐释 “兵符”称为“虎符”的原因。(2分)
原因:
4.如果给虎符图片配上文字,下面的“虎”字你认为哪一个最恰当。选出来并说明理由。(2分)
34397955778520123155778560261557785



甲 乙 丙
答:
5.有同学对①②两处使用的标点符号有疑问,你认为这两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2分)
A.①; ②, B.①; ②。 C.①, ② 。 D.①, ②,
板块三:古诗词中的虎
古诗词中歌咏“虎”的名篇佳作,脍炙人口,经久不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305篇中,有11篇17次提到了老虎。《诗经·小雅》:“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其意是取虎威猛之性状。李白的《蜀道难》:“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甲]作者借“虎蛇”活画出了割据一方军阀的穷凶极恶,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乙]作者以孙权自比,表达他志在杀敌报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鲁迅的《答客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wūtú,虎的别称)。”[丙] 该诗借用虎不食子、虎有情的温情一面,表达了自己对英雄豪杰不应当有柔软内心的看法。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丁]这里的虎,既指南京地势之凶险,也可以指人民解放军坚毅勇敢,是勇猛之虎,又是胜利之虎。
6. 《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是 (1分)
7.文中对[甲][乙][丙][丁]四处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8.活动最后,一位同学为初三学子写的一段祝福语。结合语境,横线处所填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少年挂云帆济沧海, 。个个生龙活虎,个个虎虎生威,让我们运筹龙韬虎略,闯荡虎穴龙潭,成就虎震龙威。不负韶华,让青春在拼搏奋斗中闪光!
A.猛虎啸山林震神州 B.玉虎迎新春纳五福
C.猛虎藏山林震寰宇 D.虎啸东方江山如画
答案
海淀一模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1.(1)B (2)示例:港口码头像星星似的散布在长江两岸
(共4分。共2小题,每小题2分)
2.(1)D (2)示例1:辛弃疾曾在镇江任职,他登临北固山,面对滔滔江水,触景生情,写下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慨叹历史兴亡之事,表达自己对英雄的仰慕和对朝廷的愤慨之情。 示例2:杜牧夜泊秦淮,触景伤怀,想到国势日衰,写下《泊秦淮》,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共4分。共2小题,每小题2分)
3.(1)C (2)C
(共4分。共2小题,每小题2分)
4.D
(2分)
朝阳一模
一、 基础?运用(共16分)
1(1)【甲】答案:茅盾(沈德鸿、沈雁冰)
【乙】答案示例:怀着敬意赞扬劳动者
(共3分。甲,1分;乙,2分)
(2)答案:C (1分)
2(1)答案:B (2 分)
(2) 答案:C (2分)
(3) 答案示例:
建国初期各行各业群星灿烂,新的时期各条战线上也英雄辈出。
(2分)
3(1)答案:A (2 分)
(2)答案示例:
我为分镜头(二)选择【丙】。丙是行书,流畅的行书表现了手的灵巧。
(共2分。字体,1分;理由,1分)
4答案示例:到田间去,出出汗(2分)
西城一模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1.(1)答案:D(2分)
(2)答案:①宋代(北宋) ②水浒传(水浒) (2分。每空1分)
(3)答案:诗歌用词精,小说造句妙。(2分)
2.(1)答案:D(2分)
(2)答案示例:同学们写的春联都很精彩,小龙和小芳同学写的尤其精彩。(2分)
(3)答案示例:①看到敌机赶快躲避 ②进入防空洞就安全了(2分。每空1分)
3.答案:B(2分)
丰台一模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1.(共4分)(1)(2分)答案示例:选甲,文中提到虎符是秦始皇时代的,并且说明虎符上面字体看似端正、纹理相连,所以应该是篆书。
评分说明:选择1分,理由1分。
(2分)答案:①汉代 ②史记。
评分说明:每空各1分。
2.(共6分) (1)(2分)A
(2)(2分)乙
(3)(2分)D
3.(2分)D
4.(2分)A
房山一模
第一部分选择题【3(2)小题1分,其余每小题2分,共23 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1) D 2(1) A 2(3)C 3(1) C 3(2)D 3(3) B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77分)
1(2)答案示例:长江的支流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聚集在长江干流两侧。(1分)
2(2)答案示例:古时候人们出入四川盆地只有两条路:一条是长江,一条是栈道。(2分)
门头沟一模
一、基础·运用(共15分)参考答案:
1.(1)(2分)示例:选择甲,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根据气候、物候特征进行的灵动总结,与行书的飘逸连贯相近。选择乙,因为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源远流长,与隶书古朴厚重的历史感相近。选择丙(略)(三者均可,只有说明二十四节气的某特点与所选书体特点有一致性即可。)(2)(2分)物候,即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2.(1)(2分)B(2)(2分)D(3)(2分)清明:天朗气清,展现着万事万物生长的明净。(4)(1分)小雪3.(1)(2分)这是一种巧妙的组合,更是一种智慧的结晶。(2)(2分)D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顺义一模
一、积累运用(共14分)
(1)C 评分:共2分
(2)B 评分:共2分
A 评分:共2分
(1)B 评分:共2分 (2)C 评分:共2分
①清代 ②曹雪芹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答案示例1:我选甲行书,行书如行云流水,舒展有型。就像“八绝”技艺的延绵流传,每一样作品都非常精美,非常优秀。
示例2:我选乙篆书,篆书浑厚纯朴、绚熳多姿,就像“八绝”技艺,源于民间又流传于民间,绚丽多彩又有文化内涵。
评分:字体特点及八绝特点各占1分,共2分。
平谷一模
一、基础·运用(共15分)
1.答案:B 评分标准:2分。选错不得分。
2.答案示例:老虎历来被看做阳兽,有阳刚之美,也因此常被赋予镇宅、保护儿童(保护神、保平安)的
寓意。 评分标准:2分。前后修改正确各1分。
3.答案要点:①外形特点②虎是权力的象征 评分标准:2分。没点1分。
4.答案: 甲
理由示例一:杜虎符是先秦时期的兵符,先秦使用的书体是篆书
理由示例二:杜虎符身上的文字是篆书,本着统一美观的原则所以配文字也应该是篆书评分标准:2分。选择1分,理由1分
5.答案:c 评分标准:2分,选错不得分。
6.答案:苏轼 评分标准:1分。
7.答案:C评分标准:2 分。选错不得分。
8.答案:A评分标准:2分。选他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