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一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
海淀一模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共9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仲,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展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孩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绍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自秦、汉以来,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①,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②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③,以为己有。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节选自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
注:①【苟简】草率简略。②【倍蓰(xǐ)】一倍、五倍。概指数倍。③【膏味】甘美的滋味。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既加冠 公择既已涉其流 既克 既往不咎
B.益慕圣贤之道 书益多 有所广益 精益求精
C.穷冬烈风 供其无穷之求 欲穷其林 穷乡僻壤
D.求而不得者也 幸而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怡然自得
1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利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翻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之后我有了更多的见识。
理解:宋濂年幼时不畏难,读了很多书,成年后外出求师城恳请教,使他学有所成。
【乙】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翻译:四海之内也错误地称道我的姓名,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理解:宋濂认为自己功成名就,能位列公卿、四海称名,更应谦恭抑己,虚心做人。
【丙】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翻译:因此不把书藏在家中,而藏在先前所居的僧房,这是仁者的心思。
理解:李公择把书放在僧房中,为的是让更多的人读到书,满足更多人读书的需求。
12.结合上下文,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
A.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B.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C.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D.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13.甲乙两文都谈到了读书,宋濂幼时和老儒学者少时都采用了 ① 的读书方法。甲文中宋濂将自己与太学生的学习条件对比,突出了 ② 对学有所成的重要作用;而乙文中李公择“ ③ ”的读书表现与学者、后生科举之士不同,表明了李公择能把所读转化为学养的原因。从甲乙两文中,你获得的启示是 ④ 。(4分)
三、名著阅读(5分)
14.学校要开展以“成功需要执着追求还是适时而变”为辩题的辩论会。正方观点是“成功需要执着追求,勇往直前”,反方观点是“成功需要适时而变,顺势而为”。你会选择哪一个观点?请结合阅读过的名著,陈述理由。(1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
朝阳一模
( 三)阅读《出师表》( 节选),完成 10- 12 题。(共 8 分)
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苟 全性命于乱世 ,不 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 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 臣于草 庐之 中,咨臣以 当世之 事,【甲】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 间,尔 来二十有一年矣 。
【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 大事也 。受命以 来,夙夜 忧叹,恐托付 不效 ,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 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 ,当 奖率 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 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丙 】此臣所 以报先帝而忠陛 下之 职分也。至于斟 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
愿陛下托 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 ,则治 臣之 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 之言,则责 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 自谋 ,以咨诹善道,察 纳雅 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 ,临表 涕零 ,不知 所言。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 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猥自枉屈 理屈词穷 宁死不屈 首屈一指
B.兵甲已足 兵不厌诈 兵临城下 短兵相接
C.庶竭弩钝 再衰三竭 用之不竭 精疲力竭
D. 咨诹善道 大道之行 独行其道 津津乐道
11.下列对文中画线旬的翻译和理解,全都 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甲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翻译: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赞许先帝的做法,愿意 奔走效力。
理解:诸葛亮因为十分感激先帝,所以答应先帝 为后主奔走效劳。
【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 臣以大事也。
翻译: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
理解:因为诸葛亮做事谨慎,所以刘备临终托孤,将兴复汉室的大业托付给他。
【丙 】此臣所以报 先帝而忠陛 下之职分也 。
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 忠心 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理解:诸葛亮认为考虑事情的利 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是自己的 职责本分。
12.根据上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写 恰当的 内容。( 4 分)
材料一
初,宣子①田② 于首山 ,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 不食 三日矣 。” 食之 ,舍 其半③问之。曰:" 宦三年矣 ,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 之 ,而为之箪食与肉。 既 而与为公 介④ ,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⑤。问何故。对曰:" 翳桑之饿人 也。”
(取材于《左传》)
材料二
援⑥曰:" 方今匈奴 、乌桓尚扰北边,欲 自 请击之。 男儿要 当 死于边 野,以马革裹尸 还葬
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取材千《后汉书》)
注:①[ 宣子]即赵 宣子 ,春秋晋国卿大夫 。②[ 田]打猎。③[ 舍其半]灵辄要 留一半 给丹亲。④[ 既而与力公 介]不久,灵辄做 了晋 灵公的武士 。⑤[ 免之]使 赵宣子得以脱 险。⑥[ 援]即马援,汉朝著 名将领。
懂得感恩是一种美德。诸葛亮不忘刘备的 ①之恩,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灵辄不忘赵宣子” ② ”之 恩,危 急 时 刻助赵宣子脱险。同时, ③ 也是一种美德。诸葛亮受命”讨贼兴复",自陈”不效,则治臣之罪”;在匈奴、乌桓扰边之际,马援"欲自请击之”,并愿战死沙场。
三、名著阅读 ( 5 分)
13.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快 速阅读、选择性阅读、精读与跳读相结合…… 请结合读过的一部名著的内容,说说 你是如何进行阅读的。( 100 字左右)
答:
西城一模
(三)阅读《曹刿论战》,完成8-10题。(共8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又何间焉 亲密无间 黑白相间 伯仲之间
B.战于长勺 生于忧患 重于泰山 青出于蓝
C.公将驰之 晓雾将歇 将功赎罪 将信将疑
D.大国难测 变幻莫测 难以揣测 人心叵测
9.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翻译:大官们道德鄙陋,不能深谋远虑。
理解:曹刿回答乡人的问题,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的情况,并为后文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作了铺垫。
【乙】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这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理解:曹刿认为鲁庄公诚心公正处理百姓的诉讼案件能深得民心,可以作战。他愿意跟随鲁庄公打仗,可见其急切盼望战争的心情。
【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已尽。
理解:曹刿认为作战靠的就是士气,所以在战场上,他等齐军三次击鼓后,抓住彼竭我盈的战机,适时击鼓进军,取得胜利。
10.《曹刿论战》写战争,下面文段写外交,二者表现了怎样的共同思想?请结合《曹刿论战》和下面文段具体分析。(4分)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①。书未发②,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③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④,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⑤曰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⑥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⑦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⑧也?”
(取材于《战国策·齐策》)
注:①[赵威后]即赵太后,赵惠文王的妻子。 ②[书未发]书,指齐王给赵威后的信。发,启封。③[岁亦无恙]岁,指一年的农业收成。恙,灾害,忧患。 ④[说]同“悦”。 ⑤[处士]隐居不仕的人。叶阳子是齐国处士。叶阳,复姓。⑥[振]同“赈”,救济。 ⑦[息]养育。 ⑧[业]任职。
答:
三、名著阅读(5分)
11.名著阅读有很多方法。小芳同学认为读名著要多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多圈点,多批注,会有更多收获。小龙同学认为读名著要多动脑,“君子之学必好问”,读书多提问,多思考,才会有所收获。以你读过的一部名著为例,结合作品内容和阅读体验,说说你的看法。(100字左右)
答:
丰台一模
(三)阅读两篇短文,完成10-12题。(共8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沿溯阻绝 络绎不绝 精妙绝伦 悬崖绝壁
B.月色入户 夜不闭户 安家落户 家喻户晓
C.不以疾也 奋笔疾书 眼疾手快 大声疾呼
D.步于中庭 邯郸学步 昂首阔步 步履蹒跚
1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理解:从此句中可知,三峡周围山峰耸立,高大连绵,因此身在其中是完全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
【乙】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翻译: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理解:句中“绝”“怪”“悬”“飞”等词语突出了三峡春季时山、树、水的特点,“清”“荣”“峻”“茂”等词语突出了冬季时山、树、水的特点。
【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理解: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洒满庭院的月光比作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藻、荇,突出了月光的皎洁空明。
12.根据两篇短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文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材料一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①,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②,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③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④又潺湲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
(取材于白居易《冷泉亭记》)
材料二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⑤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⑦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⑧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⑨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 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⑩耶
(取材于柳宗元《石涧记》)
注:①[导和纳粹]引导人们心情平和,吸取纯洁的养分。②[蠲(juān)烦析酲(chéng)]消除烦恼,头脑清醒。③[狎(xiá)]亲昵,亲近。④[矧(shěn)]况且。⑤[亘石]横贯的石头。⑥[阃(kǔn)奥]指内室深处。⑦[揭(qì)跣(xiǎn)]拎起衣裳赤着脚涉水。⑧[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⑨[荫]遮蔽。⑩[践履]足踏地,这里指足迹。
自然景物,往往能触发人的万千思绪。三峡的林寒猿啸引发了渔者 ① ,冷泉亭的自然风光令人 ② ,承天寺的月夜触发了苏轼“ ③ ”的感慨,深藏山间的石涧也让被贬永州的柳宗元 ④ 。
三、名著阅读(5分)
13.你准备参加学校举办的“与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的论坛活动,需要从读过的名著中选择合适的例证,请说明你的选择和理由。(100字左右)
答:
房山一模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9—11题。(共8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甲】“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乙】“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
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丙】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
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达于汉阴 欢饮达旦 达官贵人 通情达理
B.焉置土石 置之度外 置之不理 置身事外
C.寒暑易节 平易近人 轻而易举 移风易俗
D.固不可彻 固若金汤 固守阵地 根深蒂固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翻译: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理解:愚公年老力衰,太行、王屋两座山太高太大,愚公的妻子担心愚公不能把两座山移走。
【乙】投诸勃海之尾,隐土之北。
翻译:把那些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理解: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距离太行、王屋二山不远,所以众人建议把土和石头扔到那里。
【丙】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翻译: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愚公他们没完没了地挖下去,便向天帝报告。
理解:山神害怕愚公带着三个子孙和邻人的儿子把两座山挖没了,于是赶紧向天帝报告。
11. “坚韧不拔”的意思是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短文中愚公矢志不移,排除万难去实现“移山”的梦想,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说“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炎帝和刑天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
【材料一】
炎帝神农氏,起于烈山①,亦日烈山氏。长于姜水②,故为姜姓,以火德③王天下,故为炎帝。古者民不粒食,未知耕稼,于是因天时,相地宜,始作耒耜④,教民艺⑤五谷,故谓之神农。民有疾病未知药石⑥,乃味草木之滋,察寒温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义。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或云神农尝百药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应周天之数⑦。
【材料二】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山海经 海外西经》
[注]①烈山:今随州市曾都区厉山镇。②姜水:在今岐山之东。为渭水的一条支流。③火德:古人认为,自然与社会的变化,与五行(金木水火土)相关,火德即五行之火性,火运。④耒耜:耒、耜,古代农具。⑤艺:种植。⑥药石:药草。⑦数:规律。⑧干戚:干,盾;戚、斧。
答:______________。
三、名著阅读(5分)
12.学校开展“坚定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活动,请结合你读过的一部名著的内容,说说名著中某一人物的事迹带给你的与活动主题相关的启示。(100字左右)
答:
门头沟一模
(三)阅读两篇短文,完成10-12题。(共8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香远益清 老当益壮 多多益善 精益求精
B.宜乎众矣 事不宜迟 因地制宜 景色宜人
C.有仙则名 举世闻名 名列前茅 大名鼎鼎
D.斯是陋室 陈规陋习 孤陋寡闻 丑陋不堪
1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翻译:(它的柄)内部贯通,外形挺直,既不横生藤蔓,也没有旁枝。
理解:写出了莲的隐逸,表现了莲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乙]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对于莲花的喜爱,认同并予以支持我的还有什么人呢?
理解: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同时表现出对没有认同和支持者的失望。
[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翻译: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
理解:作者未必不喜欢音乐,而是不喜欢官场上的虚伪应酬与呆板繁琐的生活。
12.根据两篇短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材料一
兰之味,非可逼①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⑤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⑥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⑦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取材于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材料二
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⑧不仕乎 "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⑨;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⑩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取材于《庄子 杂篇 让王》)
注:①逼:接近,迫近。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
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⑤名:表达。⑥肖:模拟……的神韵。⑦不可:不能。
⑧胡:为什么。 ⑨飦(zhān)粥:稠粥。 ⑩夫子之道:指孔子的思想、学问。
古代状物散文中,作者往往借对所状之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如《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描写,歌颂它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表现作者 ① 的生活态度;材料一通过对 ② 的描写,赞赏它的高雅和尊贵,表达了作者的敬慕与赞美之情。而《陋室铭》和材料二则均表现了作者 ③ 的生活情趣。
三、名著阅读(5分)
13.经典名著以其永恒的主题、经典的人物形象、深远的社会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经久不衰。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请为同学们推荐一本你读过的名著,结合上述经典名著的四大特点中的任意一点,谈谈你的推荐理由。(100字左右)
答:
顺义一模
(三)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11-13题。(共8分)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诚大丈夫 诚惶诚恐 心悦诚服 开诚布公
B.丈夫之冠 勇冠三军 衣冠楚楚 怒发冲冠
C.必敬必戒 戒骄戒躁 闻者足戒 清规戒律
D.无违夫子 事与愿违 不违农时 阳奉阴违
1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的翻译或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甲】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翻译: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
理解:孟子用反问句语气表达看法,不仅否定了景春的观点,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与鄙视。
【乙】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理解:孟子用“妾妇之道”作类比,指出了公孙衍、张仪只是顺从君王的意志,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
【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寻找一条路。
理解:孟子提出了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一条标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坚持自己的行事准则。
13.结合原文内容,概括下面两则材料中苏武和子思的行为,在后面语段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材料一
单于使卫律召武①受辞。武谓惠②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③并咽之,数日不死。
(取材于班固《 汉书·苏武传》)
材料二
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④,二旬⑤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 ”子思曰:“伋⑥闻之,妄与不如遗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取材于刘向《说苑 立节》)
__________
注释:①[武]苏武,西汉时期出使匈奴,被扣留。②[惠]常惠,苏武的副使。③[旃毛]毡子毛。④[缊袍无表]指衣着破旧。⑤[旬]每旬为十天。[⑥伋]即子思,孔子之孙,名伋。
孟子主张的大丈夫精神,历来为人称颂。原文中“ ① ”成了不少仁人志士在面对不同外部压力下始终坚守的道义。这种精神是材料一中苏武 ② 所捍卫的民族气节,也是子思 ③ 所坚守的个人尊严。
三、名著阅读(共5分)
14.学校举办“成长的力量”主题教育活动,请你结合自己读过的名著中相关内容,简述读书让你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力量。(100字左右)
答:
平谷一模
(三)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2-14题。(共8分)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行道之人 伐竹取道 志同道合 得道多助
B. 故不为苟得 明知故犯 沾亲带故 公问其故
C. 呼尔而与之 与虎谋皮 时不我与 独与老翁别
D. 得之则生 一狼得骨止 求之不得 妙手偶得
1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甲】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翻译: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我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时候祸患(我)也不会不躲避的。
理解:这里采用了因果推理法,说明对不义的厌恶如甚于舍弃生命时,应不避祸患,慷慨赴难,不惜献出生命。
【乙】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翻译: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
理解: 对举两种看起来不符合常理的做法,有的人不求生,不避患。因为在这些人看来“义”才是最重要的。再次强调舍生取义的观点。
【丙】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翻译: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理解:这句用了排比修辞,强调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14. 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影响了各个时期的有志之士。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舍生取义在荀巨伯和钱金玉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
材料一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材料二
钱金玉官松江千总。道光壬寅鸦片衅②起,钱径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③。及东炮台陷,弹丸咸集于西炮台。钱奋勇督战,喋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④却。未几,一弹来,中左乳,遂仆。弥留之际,犹大呼“贼奴误国”不已。
(选自《清稗类抄》,有删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①[值]恰逢,赶上。②[衅]此指战祸。 ③[勖(xù)] 勉励。 ④[少]稍微。
答:
三、名著阅读(5分)
15.《礁石》是一首咏物诗,你阅读过的哪一部名著中的人物符合“礁石”这一意象,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释。(100字左右)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954年7月25日
答:
答案
海淀一模
10.A
(2分)
11.丙
(2分)
12.B
(1分)
13.①示例:抄书 ②示例:专心 ③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 ④示例:我们现在不愁无书可读,但不能拿书当摆设,要用心读书,深入钻研,才能不断丰富自己。
(共4分。共4空,每空1分。第③空,有错不得分)
三、名著阅读(5分)
14.示例1:我选择正方观点。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他不惧环境的恶劣、疾病的折磨,坚持参加筑路工作;他双目失明,用顽强的毅力完成写作……他执着追求,奋勇拼搏,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钢铁战士。可见,成功需要执着追求,勇往直前。 示例2:我选择反方观点。在《藤野先生》中,鲁迅赴日学医,但在观影时看到国人的愚昧麻木,他毅然弃医从文,决心用文艺疗救国人的灵魂。鲁迅适时而变,顺势而为,成为用文艺唤醒民众、救国图强的最勇敢、最坚决的践行者。可见,成功需要适时而变,顺势而为。
(共5分。名著内容,3分;理由,2分)
朝阳一模
(三) (共8分)
答案:C (2分)
答案:乙(2分)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第1页 (共3页)
答案示例:①三顾茅庐 ②食之(为之箪食与肉) ③有担当
(共4分。①,1分;②,1分;③,2分)
三、 名著阅读(5分)
答案示例:
我阅读《骆驼祥子》时釆用了精读与跳读相结合的方法。主人公祥子在经 历“三起三落”后,买车梦最终破灭。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所以我 釆用了精读的方法。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我不感兴趣,所以有意忽略了它们。
(共5分。方法,[分;内容,1分;分析,2分;表达,1分)
西城一模
8.答案:D(2分)
9.答案:【丙】(2分)
10.答案示例:
二者都表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曹刿认为打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鲁庄公“忠之属也”,体现取信于民的民本思想。赵威后接见齐国使节,先问年成和百姓的情况,再问候齐王;又赞赏叶阳子赈济百姓的行为,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4分。思想1分,《曹刿论战》1分,链接材料2分)
三、名著阅读(5分)
11.答案示例一:
我同意小芳的观点,“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读《骆驼祥子》,对祥子的多处外貌描写进行圈点批注,发现祥子的外貌描写前后有很大不同,体现了祥子不同人生阶段的特点,也表现了社会对人的巨大改变。这些收获都得益于读书多动笔。
答案示例二:
我同意读名著要多动脑的观点。我看《朝花夕拾》的题目,会问:是不是鲁迅的“朝花夕拾”使当代词作者写出了“朝花夕拾杯中酒”的歌词呢?读《五猖会》,会想:这类家庭教育问题至今存在。这些收获都得益于多提问、多思考。
答案示例三:
我有自己的读书方法,那就是阅读要有选择。我读《傅雷家书》,对其中关于成长的话题特别感兴趣,就仔细读读;对艺术评论的话题很难读懂,就大致浏览一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生命有限,知识无限,选择性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5分。观点1分,结合名著内容2分,阅读体验2分)
丰台一模
10.(2分)C
11.(2分)丙
12.(4分)①凄凉之情(悲伤的心情) ②身心愉悦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④得到慰藉(感到开心)
评分说明: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著阅读(5分)
13.(5分)
答案示例一:我选择《艾青诗选》。理由:《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等诗歌,表达了作者深沉热烈的爱国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能迎来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这些诗歌打动了我,激发了我的爱国热情,激励我努力学习,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答案示例二:我选择《傅雷家书》。理由:傅雷对儿子在生活细节、读书求学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如“在餐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面上”“读俄文别太快,太快记不牢”等。这些教诲启发我要礼仪得体,做事严谨,学习循序渐进,做一个德才兼备、人格卓越的人。
评分说明:名著选择恰当1分,结合内容2分,体现对自我美好心灵的塑造2分。意思对即可。
房山一模
9 B 10 甲
11.答案示例:神农氏尝百草,即使一日遇七十毒(或即使一日百死百生),也坚持不懈。刑天与天帝争神,即使掉了脑袋,还坚持以乳为眼睛,以肚脐当嘴,继续拿武器与黄帝战斗。(4分)
12.答案示例: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中写,朱德原是滇军军官,为救国救民放弃荣华富贵毅然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为中国革命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朱总司令的事迹启示我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奋读书。(5分)
门头沟一模
10.(2分)A
11.[丙]
12.①洁身自好②兰花/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③安贫乐道
参考译文:材料一:兰花的香气,不是逼近可以闻嗅品赏的;是在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之间,纯粹以情韵取胜,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被看作吉祥的芳草。兰花,兼有各种颜色,但它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决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眩目的,使人总有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的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会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同。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亲近,但又是"不可以一日无此君"的。材料二:孔子对颜回说:"颜回,你过来!你家庭贫困处境卑贱,为什么不去做官呢 "颜回回答说:"不愿意做官。我有城外的五十亩地,足够供给稠粥;城内的四十亩土地,足够穿丝麻;弹琴足以自求娱乐,所学先生的道理足以自己感到快乐。我不愿意做官。"
三、名著阅读(5分)
13.答案:(略)
顺义一模
11.D 评分:共2分
12.丙 评分:共2分
13.答案示例: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②面对匈奴的威胁,苏武拔刀自杀,以雪和毡毛充饥。③子思生活贫困,拒绝接受田子方的施舍。
评分:原文2分,苏武和子思行为概括各1分,共4分。
三、名著阅读(共5分)
14.答案:略
评分:认识到读书对自己成长的启示2分,正确概述名著中影响到自己的内容2分,两点形成对应1分,共5分
平谷一模
(三)共B分)
12.答案;D 评分标准:2分。选错不得分。
13.答案:乙 评分标准:2 分。选错不得分。
14.答案要点:①苟巨伯面对外族敌寇入侵,宁愿自己受死,也不抛弃生病的朋友自己逃跑。
②钱金玉负伤后,毫不退却,重伤倒下后依然大骂卖国贼,直至壮烈牺牲。评分标准:共4分。2 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著阅读(5分)
15.答案示例:艾青《礁石》-诗中的“礁石”意象,象征了历经种种磨难挫折而始终坚韧顽强。永不屈服的精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主人公保尔就有这种精神。面对严刑拷打,他宁死不屈:面对病魔,顽强搏斗,尤其他在病榻上依然不屈,进行文学创作。评分标准:共5分。礁石意象理解,2分:结合一本名著分析,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