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利用右图中的flash动画引入:第二章声现象。
1、播放flash动画,带领学生乘坐快乐大巴,亲近自然聆听天籁之音, 将学生带入美妙无穷的声世界。(设计意图:激发学习热情,铺垫后续学习)
2、关于声现象,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想进行哪学方面的研究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聆听天籁之音,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探究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用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
转换法
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探究二:声音的传播】
1、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探究三:声速】
小结:
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声音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探究四:回声】
1、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
2、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3、回声可以测距
课外拓展:
1、亲身体验:让身边的物体发声,
(物体:音叉、纸、直尺、哨子、小鼓、橡皮筋、桌子等)总结发声的物体有何共同特征。
2、讨论交流:如何能更清楚观察到小鼓、桌面、音叉表面的振动情况呢?(设计意图: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转换法)
3、教师演示:用手扶住敲响的音叉,学生听声音。
4、课外延伸:了解一些小动物的发声方式。
过渡: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还可以听到远处汽车的喇叭声,那么我们不仅要问: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
1、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
玻璃罩中放一个小电铃,接通电源,我们听铃声;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走,我们再听铃声有什么变化?
(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实验推理法)
知识运用:宇航员在太空中或在月球上能不能面对面进行交谈呢?为什么?
2、学生探究:
(1)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
用密封盒将发声的小闹钟密封,放入水中。
(2)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捂住一只耳朵,把另一只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知识运用:制作土电话
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土电话进行交流,并讨论如何使听到效果更好些?
3、播放视屏:声音的传播
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知识运用:2009年3月,某地小报上报道“一宇航员在太空中远远的看到星体爆炸,感到其声震耳欲聋”。这篇报道真实吗?为什么?
过渡(播放视频):古代打仗时,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为了能及早探听敌情,战士们总是把耳朵贴在地上去听,这是为什么呢?
空气(15℃)
340
海水(25 ℃)
1531
空气(25 ℃)
346
铜(棒)
3750
软木(25 ℃)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
1324
铝(棒)
5000
蒸馏水
1497
铁(棒)
5200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声速”部
分,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阅读表格里的数据,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知识运用: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水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敲击一下管子,你认为甲同学可能会听到几次敲击声,为什么?
1、播放视频: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的奇特声现象。
2、试着算一算,障碍物至少和声源相距多少m,回声和原声才可以区分开?
3、知识运用:
利用回声可以测海底的深度,判断海中物体的存在,请想一想利用回声测海底的深度需要先知道什么?然后怎样计算?
播放视频:了解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设计意图:通过贝多芬失聪后进行音乐创作的精神,鼓励学生
要坚持不懈地学习。)
学生用各种方法使身边的物体发声,总结发声体的共同特点。
尝试、讨论、交流
学生听声音
了解常见的一些动物的发声方式
学生观察实验,注意聆听声音的变化。
学生讨论交流、运用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动手实验,探究声音能否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利用土电话进行交流
观看视频,知道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讨论交流
学生看视频,初步得出固体传声快。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中的“小资料”部分,寻找规律。
讨论交流
观看视频,感受回声现象。
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v,从发出声音到接收回声所用的时间t。海水深度S的计算公式为
观看视频,了解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练习 见附件1
教师巡视检查
完成反馈练习
三、课堂小结
引领学生学会梳理知识,使学生由知识点的学习升华到系统的总结。
学生梳理知识,谈一下在本节课收获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探索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四、课堂检测 见附件2
师巡视、讲评
完成检测题
五、布置作业 见附件3
出示思考题题目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用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
转换法
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1、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三、声速
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声音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四、回声
1、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
t≥0.1s
2、听到回声的条件:
s≥17m
3、回声可以测距
【教学反思】
教材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资源,而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的逻辑处理却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新版本中把《声现象》放在第二章,但这一章内容较为简单,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容易,所以改变了教材的编写顺序,把它放在第一节课来学习。本节课是八年级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所以我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利用表扬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该课涉及的内容多,且很零碎,实验又大都与学生的实际联系紧密,所以让学生动手比较容易,但个别实验的演示、观察也出现了一些困难,针对这些较难处理的实验,我通过视频展示、图片观察、动画模拟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开始,就进行情景创设。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同时一些学生自己动手的简易实验、低成本实验也可以加以体现,从本质上说,这都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反思之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反思之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反思之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附件1:反馈练习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
3.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______________.
4.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泡沫塑料接触发声的叉股时,泡沫球会被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物体都在___________.这个实验利用泡沫塑料被音叉弹开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
5.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比气体传播得______.
6.如果用手按在自行车车铃的金属盖上,无论你怎样用力打铃,铃声也不会清脆,这是因为手按在车铃上时 ( )
A. 影响了车铃的正常振动 B.车铃就不会振动
C.没有铃声传出 D.车铃周围就没有传声的介质
附件2 课堂检测
1.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_________,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_________ .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m/s.
2. 雷雨天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 。
3. 甲乙两个同学研究声音的传播现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很长的钢管上,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了一下,甲同学能够听到_________次敲击声.
4. 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
5.2011年5月10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刊发题为《亚丁湾,记者体验护航“十八般兵器”》的报道称,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 ( )
A.半导体网
B.磁性物质网
C.真空网
D.金属物质网
6.在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下列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A.铝、海水、空气 B. 铝、空气、海水
C.空气 、铝、海水 D.空气、海水、铝
7.你有这样的体会吗?当你在旷野里大声唱歌时,不如在房间里大声唱歌听起来响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旷野里空气稀薄
B.在房间里原声和回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C.房间里空气不流动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8.当气温是15 ℃时,你要想听到自己的回声,你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 )
A.340 m B.170 m C. 34 m D. 17 m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教室里讲话时听不到回声是因为教室里没有回声
B.百米比赛时,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响时开始计时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D.声音能够在任何物体中传播
10.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决定音调的因素
C.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17.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B.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D.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能穿透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