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利县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选择题
1. 考古发现,在乌鲁克古城出土的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苏美尔神庙文书中,出现了最高女祭司、商人首领、首席法官、指挥官和预言家等词汇。由此可知,当时
A. 文字开始形成 B. 已经存在公共权力
C. 农业经济发达 D. 宗教仪式程序严格
2. 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造就的肥沃土壤发展了农业,观察尼罗河水定期泛滥的规律,制定了太阳历。古希腊人因为粮食种植业的欠发达而高度依赖商贸活动,并不断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创建新的城邦。这说明
A. 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B. 商业经济具有明显的扩张性
C. 地理环境影响世界文明发展 D. 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3.“我们终年劳作,不得休息,我们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你们。而你们却不让我们共享国家权利,连我们的孩子与你们通婚都是违法的。“对材料中“我们”解释正确的是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4. 共和国时期,罗马人将一些抽象理念人格化,比如和谐女神、胜利女神、健康女神。祭祀这类神祗的宗教节日大多在执政官换届选举之时。这反映了
A.君权神授的思想观念盛行 B.公民宗教信仰呈现多元化
C.执政者重视政治理念宣传 D.罗马人尚武色彩非常浓厚
5. 罗马帝国时期,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叙述:“每一个法律和习俗规制下的人不仅要遵守自己的法律,还要遵守人类的普遍法。人们自己制定的法律是独特的,被称为市民法,这种法律适用于他们自己的城邦;由自然理性为全人类建立的法是所有人都要遵守的,被称为万民法,这种法律为所有国家适用”。这一论述产生的背景是
A. 习惯法被贵族任意曲解 B. 罗马帝国不断对外扩张
C. 万民法保护了人类发展 D. 民主平等观念逐渐形成
6.“他(亚历山大)促使民主氛围浓厚的希腊以主动的姿态同专制主义的东方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在他所征服的地区开始了几百年的‘希腊化时代’。”材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促使
A. 东西方文化的毁灭 B. 希腊文明走向衰落
C. 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D.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7. 腓尼基人融合了象形文字,并简化了楔形文字,将几种旧写法进行重新组合,从而极大地缩短了书写时间。在此基础上,腓尼基人发明了非常简便的22个字母。由此可见,腓尼基字
A. 表明日常书写用文字诞生 B. 是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C. 体现了西亚文明独领风骚 D. 是区域文明交融的成就
8. 11世纪中国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同一时期,西欧城市重新兴起。二者相比,为西欧后来孕育出早期资产阶级奠定基础的是西欧城市
A. 拥有自治权 B. 商业的繁荣
C. 规模比较大 D. 修建了城堡
9. 12世纪罗马法渗透到了欧洲许多学校,例如1170年前后桑斯大教堂附近的学校里,罗马法与教会法一并被教授。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国家的形成 B. 人文主义的复兴
C. 教会统治的需要 D. 工商业经济发展
10. 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 B. 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 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 D. 奴隶制是阿拉伯人扩张的基础
11. 笈多王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和县制,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省,省下设置县,县下设置村,分别派省长和县长管理。这说明
A. 笈多帝国基本统一了南亚次大陆 B. 笈多帝国专制色彩比较浓厚
C. 笈多帝国重视宗教在统治中的作用 D. 笈多一定程度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12. 大化五年(649年),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并建立“置八省百官”的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材料中这项改革措施的作用是
A. 编订律令法典,建立起法律体系 B. 庄园经济形成,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 改革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D. 武士集团形成,促进了日本进步发展
13. 马里帝国虽然盛产黄金,但并未铸造金币,在国内个别市场上使用阿拉伯的金币,同时使用其他一般等价物如铜棒、盐块、布帛等,许多地方仍然是以物易物。据此可知,马里帝国
A. 国内贸易交换产品多样化 B. 国王对黄金的控制严格
C. 对外贸易被阿拉伯人垄断 D. 未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14. 墨西哥建筑师和景观城市主义者Echeverria设计了一座特斯科科湖生态公园,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园,公共空间和绿色基础设施占地面积达1.43亿平方米。该项目的创意最有可能受到哪一古代美洲文明的影响?
A. 阿兹特克文明 B. 玛雅文明
C. 印加文明 D. 爱斯基摩文明
15. 美洲创世神话《波波尔·乌》讲述了神用玉米和水做成肉体和血液创造人类的故事,反映出玉米农业在该地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A. 神话是无稽之谈,没有历史根据 B. 神话错讹百出,根本不能作为史料研究历史
C. 神话能部分反映历史,还需要其他史料印证 D. 神话真实可信,可以直接用来佐证观点
16. 哥伦布在1492年的航行日记中写道:“西班牙国王陛下决意派遣我——克利斯托弗·哥伦布前往印度,谒见诸君王,访问各地城市及其风土人情,旨在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的信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 哥伦布远航主要是出于政治外交目的 B. 西班牙是最早支持远洋探险的国家
C. 传播基督教是开辟新航路的精神动力 D. 人文主义精神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17. 新航路开辟以来,西班牙和欧洲商业资本支配的跨太平洋丝银贸易一度繁荣。18世纪,这种贸易逐渐走向衰落。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 资本原始积累已完成 B. 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C. 自由放任政策的影响 D. 西班牙的国力衰弱
18. 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来往于中国和墨西哥之间。自1571年航线开通后,仅20年间约有3000吨白银流入中国。这一现象表明太平洋航线的开通
A. 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B. 直接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C. 表明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出现了飞跃 D. 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创造条件
19. 美国学者R.R.帕尔默的著作《现代世界史》中写道:“如果一个人的曾祖父早年把土地出租,收取固定的货币金额地租,他的收入实际上是下降了的。但是那些从佃户那里接受实物地租(如若干蒲式耳小麦或大麦)的人,或自己经营地产者,就能按现价出售他们的实际农产品,从而增加自己的货币收入。”由此可以推断,新航路开辟后西欧
A.“价格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 B. 封建制度已经完全解体
C. 商业革命推动资本原始积累 D. 地主和佃户矛盾不断激化
20. 12世纪,欧洲掀起了翻译阿拉伯文献的热潮。希腊原始文献经叙利亚文,到阿拉伯文,再被译成拉丁文。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哲学著作、欧几里得和托勒密的科学著作,开始为欧洲人所熟悉。这次大翻译运动的主要背景是
A. 文艺复兴在欧洲不断扩展 B. 欧洲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C. 天主教会势力大幅度衰落 D. 东西方交流的渠道开始打通
21. 18世纪的法国,还远未解决扫盲问题,图书馆和阅览室是毫无意义的,而更方便、更大众化的去处是咖啡馆,在浓郁的咖啡刺激下,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在咖啡馆里相遇、交流、互补,逐渐形成了一股潮流。这说明,当时的法国
A. 平民主导思想潮流 B. 封建专制制度衰落
C. 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D. 平民贵族日趋平等
22. 一些欧洲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的自然哲学,试图将世俗伦理从神学与教权中解放出来;推崇中国的开明君主,试图将绝对主义王权从暴政中解放出来;推崇中国的自然经济,试图将国家经济从腐败与衰落中解放出来。这表明当时他们
A. 借以表达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B.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C. 深刻反思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D. 对中国文化的理性认识
23. 1730年,英国下院的反对派领袖威廉·多德斯韦说:“我们对于自己起着国家的大公审庭的作用极为自豪。”1774年,诺斯勋爵则愤愤地说,议员们“责难大臣,还要他们每日报告工作……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把行政部门置于被质讯的地位”。这反映了18世纪的英国
A. 下院对政府的行政监督增强 B. 封建贵族和议会的矛盾加剧
C. 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 内阁与首相共同对议会负责
24.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以瓦特为代表的能工巧匠“是从工厂、车间而不是从大学走到工业界来的;他们并不是穿着丝绸满载莱誉,而是身着粗布衣,满身煤灰和油渍”。这反映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A. 对科学理论的探究未受重视 B. 科学家多躬身于社会实践
C. 技术对生产的推动作用凸显 D. 创造发明未得到社会资助
25. 美国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说,16世纪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各种瘟疫和传染病带到美洲,在殖民者到达美洲后的一个世纪,当地人口减少了95%,仅在墨西哥,人口就锐减了3500万。美洲人口的锐减
A. 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建立殖民统治 B. 导致美洲纳入到世界市场
C. 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D. 促使东方迅速从属于西方
非选择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由于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拜占庭帝国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当时的西欧人为拜占庭有如此壮丽的城市而倍感惊讶,他们以为这就是天堂。
——环球网《罗马帝国强大与兴衰》
材料二 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无视西欧城市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仅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最终把拜占庭帝国湮灭于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
——陈志强著《拜占庭帝国史》
(1)结合材料一分析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为什么能够“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拜占庭帝国灭亡原因是什么?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旧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摘编自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 大帆船贸易的庞大规模让马德里感到惊恐:流出了太多的白银,又流入了太多的丝绸和瓷器。虽不可能计算得出具体数字,但美洲银矿的产量至少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都输往了中国。白银不是唯一被贸易所驱动而横渡太平洋的,“没有哪个大规模的人类群体比中国人更快地接纳了美洲的粮食作物。”
——摘编自【美】查尔斯·受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后是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帆船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新政体兼有民主制(议会下院)贵族制(议会上院)和君主制(国王)三大要素……新体制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四年。……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每州两名,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其中的1/3;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他们拥有最高司法权。……而且还把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历史》
材料三 “1873年,新调整的议会开始了制宪工作。议会国绕着政体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直至1875年1月,国民议会才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而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
——摘自人民版《历一史》必修一
(1)材料一中“全新的政体”指的是?
(2)从材料二中描述的内容判断这部宪法的名称?该宪法具有什么局限性?
(3)法国1875年宪法只以一票的优势通过,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公共权力,就是用于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材料表明当时苏美尔地区已经存在处理“宗教、商业、纠纷、军事”等公共事务的权力代表,B项正确;ACD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
2.【答案】C
【解析】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发展了农业,制定了太阳历,古希腊人在种植业欠发达的情况下,依赖商贸活动,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等现象,说明地理环境影响世界文明发展,C项正确;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与“(古希腊人)粮食种植业的欠发达而高度依赖商贸活动”等不符,排除A项;商业经济具有明显的扩张性与“(古埃及人)发展了农业”“制定了太阳历”等不符,排除B项;世界文明的“一体”特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婆罗门和刹帝利是统治阶层,分别享有神权和把持国家行政军事大权,而吠舍为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他们向国家上税,供养第一二等级,首陀罗为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他们几乎没有权利,干最低贱的职业。根据材料“向国家纳税”,可知答案是吠舍。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将一些抽象理念人格化”“比如和谐女神、胜利女神、健康之神,祭祀这类神祗的宗教节目大多在执政官换届选举之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如胜利女神,传说她曾协助奥林匹斯众神战胜泰坦巨人,给人们带来了胜利,胜利女神形象的人格化,充分体现出了胜利者的雄姿和欢乎凯旋的激情,传达了胜利的主题,说明执政者重视政治理念的宣传,故C选项正确;君权神授说,或作天授君权说,它是古代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而提倡的一种法。即指自己是天命派遣,于凡间管治世人,它是天神在人间的代表,作为人民只可遵从君主的指示去做,不能反抗,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君权神授的思想,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祭祀比如和谐女神、胜利女神、健康之神的宗教节目大多在执政官换届选举之时举行,体现了当时执政者重视政治理念的宣传,并没有体现公民宗教信仰的多元化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和谐女神、胜利女神、健康之神”体现的是一种理念,不能体现尚武色彩,故D选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罗马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增多,公民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罗马法发展为适应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B项正确;A项是《十二铜表法》产生的背景,排除A项;万民法维护的是罗马帝国自由民的利益,不能说保护人类发展,排除C项;自由民和奴隶之间并不平等,不是民主平等观念逐渐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他(亚历山大)促使民主氛围浓厚的希腊以主动的姿态同专制主义的东方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可知,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D正确;亚历山大东征促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撞与交融。东西方文化的毁灭、希腊文明走向衰落、东方文明走向衰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BC排除。故选D。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腓尼基人融合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优点,在两大文明的基础上创造出字母文字,这是区域文明交融的成就,D项正确;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也是日常书写用文字,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腓尼基字母是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西亚文明独领风骚,夸大了腓尼基字母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即中世纪后期,与中国宋代商业、城市繁荣相比,西欧城市能为早期资产阶级奠定基础,是因为其拥有自治权,发展商品经济的条件更充分,A项正确;商业的繁荣是两者的相同点,B项错误;西欧城市规模小于北宋时期中国的城市,C项错误;修建了城堡是欧洲动荡、分裂的表现,不是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条件,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根据“1170年前后桑斯大教堂附近的学校里,罗马法与教会法一并被教授。”可得出,12世纪时期欧洲教授古罗马法,主要是罗马法中涉及到了诸多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内容,符合当时欧洲商业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当时民族国家并没有形成,排除A项;人文主义的复兴是14世纪的文艺复兴,排除B项;教会统治需要的是教会法,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可知,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C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巴格达一个城市,缺乏与其他城市的比较,故不能得出“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这一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贸易,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过程,也并未提及奴隶制和阿拉伯帝国扩张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笈多王朝通过行省和县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说明的是笈多帝国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笈多王朝统一南亚次大陆、专制色彩浓厚及对宗教的重视等信息,因此ABC项错误。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材料中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树立天皇权威和建立中央及地方官制,结合所学可知,646年,日本孝德天皇进行改革,模仿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故选C;信息中没有涉及国家法律体系的建立,排除A;到10世纪,日本中央集权体制度开始瓦解,庄园经济和武士集团形成,不是大化改新措施实施的结果,排除BD。
13.【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马里盛产黄金,却没有形成统一的货币,在不同地区使用的交易手段不同,这说明没有能够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因此没有能够统一货币,故选D;材料强调的是贸易手段多样化,而不是交换产品多样化,排除A;没有铸造金币并不是因为国王对黄金的严格控制,排除B;个别市场使用阿拉伯金币不代表对外贸易被阿拉伯人垄断,排除C。
1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阿兹特克文明都城建于特斯科科湖中心的小岛上,故A项符合题意;玛雅文明位于中美洲尤卡坦半岛,排除B项;印加文明位于美洲库斯科地区,排除C项;爱斯基摩文明位于北极地区,排除D项。故选A。
15.【答案】C
【解析】根据“美洲创世神话”“反映出玉米农业在该地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可知神话能部分反映玉米在美洲农业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信息,但神话存在虚构成分,还需要其他史料印证,故选C;AB表述错误,神话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排除;神话存在虚构成分,不是真实可信的史料,不能直接用来佐证观点,排除D。
16.【答案】C
【解析】材料“旨在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的信仰”这一信息,说明了哥伦布远航的目的之一就是传播基督教,所以材料可以用来说明传播基督教是开辟新航路的精神动力,故选C;哥伦布远航主要是为了寻找财富,而不是处于政治外交,故排除A;葡萄牙、西班牙是最早支持远洋探险的国家,故排除B;材料未体现出人文主义,故排除D。
1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西班牙主导的太平洋丝银贸易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其它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引发生产方式的变革,B项正确;西班牙并未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排除A项;材料与自由放任政策无关,排除C项;西班牙国力的衰弱主要是因为本国并未完成生产方式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B项。
18.【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太平洋航线的开通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反映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工商业发达,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又刺激了工商业发展,故选A;材料强调的是太平洋航线的开通对外贸易对中国的影响,B与此无关,排除;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东南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发展,但与整个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能等同,排除C;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价格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A正确;新航路开辟以后,封建体制并没有完全解体,只是受到冲击,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的影响,而不是商业革命,排除C;材料反映的不是地主和佃户的矛盾,而是地位的改变和收入的变化,排除D。
2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古典文献的翻译是十字军东征后文化交流加深的结果,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欧洲对古典文化的强烈需求,反映了12世纪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文艺复兴始于14世纪,排除A项;天主教会势力的大幅度衰落是在文艺复兴以后,排除C项;“开始”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的法国处于启蒙运动的高潮,材料“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在咖啡馆里相遇、交流、互补,逐渐形成了一股潮流”反映了启蒙思想逐渐流行,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材料未体现平民主导思想潮流,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当时的法国启蒙思想逐渐流行,未体现封建专制制度衰落,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平民和贵族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2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时期的部分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是因为中国文化蕴涵着民本思想,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和的需要,A正确;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只是表象,B排除;《共产党宣言》深刻反思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C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23.【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是,英国下院“起着国家的大公审庭的作用”,而且“责难大臣,还要他们每日报告工作……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把行政部门置于被质讯的地位”。由此反映了18世纪的英国议会下院对政府的行政监督增强,故A正确;材料主旨未强调封建贵族和议会的矛盾,故B错误;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和工业革命有关,故C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信息不是强调内阁与首相共同对议会负责,故D错误。
2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因而技术对生产的推动作用凸显,故C项;瓦特等人的科技发明不能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未重视对科学理论的探索,故排除A项;瓦特等能工巧匠并非科学家,而是有实践经验的工匠和技师,故排除B项;创造发明是否得到社会资助,从材料信息中无法得知,故排除D项。故选C项。
25.【答案】A
【解析】材料表达的中心思想是16世纪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导致人口锐减,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导致了美洲国家长期落后和贫困,人口锐减促进非洲人口逐渐流向美洲地区,减轻了原住民的抵抗,客观上有利于殖民统治的建立,故选A项;新航路的开辟使美洲融入到世界市场之中,而不是人口的减少,故排除B项:促进欧洲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是早期的殖民扩张,故排除C项;东方从属于西方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故排除D项。
非选择题
26.【答案】(1)拜占庭帝国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
(2)不能只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夜郎自大的后果是落伍;要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只有居安思危,不断创新,才能有生机和活力,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由于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经济和发展等方面,说明拜占庭帝国能够“以西方古典文明保存者的姿态”傲立于世的原因。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陶醉于已有的辉煌”、“ 无视西欧城市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不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和“ 封闭保守的心态最终把拜占庭帝国湮灭于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传统与发展、中外联系和居安思危等方面,分析评价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27.【答案】(1)推动了西欧国家进行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加速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新旧大陆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2)影响:大量白银流入,刺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美洲高产作物传入,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刺激人口增长。
【解析】(1)根据“给美洲人送去了旧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西欧国家进行早期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加速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新旧大陆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2)影响:根据材料“但美洲银矿的产量至少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都输往了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量白银流入,刺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根据材料“没有哪个大规模的人类群体比中国人更快地接纳了美洲的粮食作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高产作物传入,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刺激人口增长。
28.【答案】(1)君主立宪制。
(2)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或白人同等的权利);允许奴隶制存在。
(3)法国保皇势力强大;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的艰难性(或法国的民主共和制来之不易);民主共和的潮流不可阻挡。
【解析】(1)由材料“英国”“新体制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结合所学,指君主立宪制。
(2)第一小问,材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 ……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反映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通过的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第二小问,美国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有: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和允许奴隶制存在。
(3)法国1875年宪法是共和派和保皇派长期斗争的结果,其中法国保皇势力强大;就过程而言,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的艰难性;就结果而言,说明民主共和的潮流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