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科学入门 单元练习
一、单选题
1.(2019七上·浙江期中)我国北方的冬天,河流会结上厚厚的一层冰,冰的温度有时低至-40℃,假如在-40℃的冰下有流动的河水,那么关于水与冰交界处的温度以下正确的是( )
A.4℃ B.一定是-40℃
C.0℃ D.应该略高于-40℃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大气的温度
【解析】【解答】冰水混合物中的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度,晶体在熔化时和晶体在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冰在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当外界温度高于0度时,热传递只能促进冰熔化成水,外界温度低于0度时热传递只能促进水凝固成冰,外界温度等于0度时冰水混合物于外界不发生热传递,所以无论外界温度怎样变化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总是0度,选项A、B、D错误,选项C正确;故选C。
【分析】掌握摄氏温度的规定。
2.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平放且面对刻度线.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5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
A.肯定大于15mL B.肯定小于15mL
C.肯定等于15mL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15mL
【答案】A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解答】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mL是正确的量液方法,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5 mL,俯视读数偏大,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正好偏小,即剩余体积小于5 mL,所以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肯定大于15mL.
【分析】根据量筒的读数与实际值的关系来判断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大小.
3.由于钢的热胀冷缩,用同一把钢制刻度尺去测量同一块玻璃,在冬天和在夏天的测量结果比较( )
A.一样大 B.夏天的测量结果大一些
C.冬天的测量结果大一些 D.无法判定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解答】由于钢的热胀冷缩程度比玻璃的大,夏天温度升高,由于热膨胀钢尺的长度变大,所以测量值比玻璃的实际值偏小;
冬天由于钢尺的收缩,尺子长度变小,所以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大.因此对于同一块玻璃的测量,其冬天的读数比夏天大,选项A、B、D都不正确,选项C;
故选C.
【分析】
4.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等,如果温度计中用“水”做测温物质,当被测物体的温度由0℃上升到10℃时,温度计的示数( )
A.上升 B.下降
C.先上升后下降 D.先下降后上升
【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解答】因为有反常膨胀,在0~4℃,当温度升高时,水体积缩小;因此制造温度计不用水;当被测物体的温度由0℃上升到10℃时,水在4℃的时候密度最大,所以体积先减小,大于4℃再升高;
故选D。
【分析】知道水在0~4℃,当温度升高时体积缩小。
5.(2017七上·柯桥期中)原来在量筒中盛有50毫升的酒精,小明要取出15毫升的酒精,结果另一个同学发现小明倒完后俯视量筒读数,你认为小明实际倒出的酒精体积( )
A.大于15毫升 B.等于15毫升 C.小于15毫升 D.无法确定
【答案】A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量筒读数时的正确方法是: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俯视仰视都是错误的读数方法,俯视会使测量结果偏大,仰视会使测量结果偏小。
【解答】小明要在盛有50毫升酒精的量筒中取出15毫升的酒精,也就是要剩余35毫升的酒精。倒出酒精后,小明俯视读得35毫升的酒精,因为是俯视读出的数据,所以实际量筒中剩余的酒精要小于35毫升,所以实际倒出的酒精要大于15毫升,A选项正确。
故选A
6.(2017七上·台州期中)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 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示数分别是( )
A.内径粗的升得高,它的示数也大
B.内径细的升得高,它的示数也大
C.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
D.上升高度一样,示数相等
【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2)两支温度计玻璃泡中所装水银一样多,将它们同时竖直插入一杯热水中,温度升高相同,最后的示数都显示同一温度。体积膨胀的也相同,内径细的,上升得更高些。
【解答】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由于热水的温度是相同的,温度计最后的示数都将显示这一杯热水的温度;玻璃泡内的水银量相等,水银升高温度相同,所以水银膨胀程度也相同,也就是增大的体积相同,体积变化相同,内径细的升的高,内径粗的升得较低,所以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7.一个油漆匠给某人家油漆面积为12平方米的地板,用去油漆6升(1升=0.001立方米),其油漆的平均厚度是 ( )
A.5毫米 B.0.5毫米
C.0.05毫米 D.5微米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利用公式h=计算油漆的平均厚度
【解答】油漆的体积为0.006立方米,底面积为12平方米,油漆的厚度h=m=0.5mm,故选B
8.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A.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
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
D.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意义应尊重实验事实,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不符时,说明猜想是错的,应改变自己的猜想,重新实验进行验证.
【解答】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不符时,应重复试验,应尊重实验结论(实验事实),猜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为了猜想而修改过程和实验结果,故A.B.C错误;故选D.
9.(2017七上·海宁月考)小东和小明分别购买了两种橡胶球。小东说:“我的橡胶球弹性比你好。”小明回答说:“我希望你能证实你的说法。”请你帮助小东选择下列哪个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
A.把两球向墙掷去,测量它们反弹时离墙的距离
B.用手触摸两球,看哪一个球较硬
C.把两球向地面掷下,测量它们反弹的高度
D.让两球从离地等高处释放,测量哪一个反弹得高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此题实际是探究两种橡胶球的弹性好差。设计对照实验研究时,球的种类是控制的变量,其它方面都应该相同。还有的问题就是要将弹性变的可观察,从选项可以看出主要通过球的反弹距离来判断弹性的好差。
【解答】此题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探究两种橡胶球的弹性好差,控制球的种类不同而使其它条件相同。
A、把两球向墙掷去,测量它们反弹时离墙的距离,掷球的力度不一定相同,不能比较;A错误;
B、用手触摸两球,看哪一个球较硬,软硬不能表示弹性的好差,B错误;
C、把两球向地面掷下,测量它们反弹的高度,掷向地面的力度不一定相同,不能比较,C错误;
D、让两球从离地等高处释放,测量哪一个反弹得高,实验中只有球的种类不同,其余条件都相同,方案正确,D正确。
故选D
10.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液体药品
B.滴入液体药品
C.加入固体药品
D.量取液体药品
【答案】B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仪器的实验操作,试管盛放液体时装溶液时不超过试管容量的1/2,加热时不超过试管的1/3。胶头滴管①使用滴管时,胶头在上,管口在下。②滴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③滴管用后应立即冲洗,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其他试剂。试管中加入固体药品时,用镊子夹取药品放于试管口,慢慢竖起试管使固体药品滑入试管底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时,试剂瓶标签朝手心,瓶塞倒放于桌面。
【解答】
A、试管盛放液体加热时试管内加的液体不能超过1/3,图所示已经超过了,A错误;
B、试管中滴入液体药品时,图示操作符合滴管的规范操作,B正确;
C、加入固体药品时,试管要平放,将固体放于试管口后再慢慢竖起来,图示操作错误,C错误;
D、量筒最取液体药品时,图示中瓶塞没有倒放错误了,D错误。
故选B
11.(2017七上·乐清期中)实验室有一只读数不准确的温度计,在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读数为20℃;在测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读数为80℃。下列分别是温度计示数为41℃时对应的实际温度和实际温度为60℃时温度计的示数,其中正确的是 ( )
A.41℃,60℃ B.21℃,40℃ C.35℃,56℃ D.35℃,36℃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我们知道在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是100℃.所以这支温度计上的示数20℃所对应的实际温度是0℃,示数80℃对应的实际温度是100℃。由于20℃到80℃之间有60个格,那么用实际的100℃除以60个格就是这支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值了,即 ;那么当示数为41℃时,从20℃到41℃之间有21个格,用21× 算出的就是实际的温度;实际温度为60℃时对应的温度根据上述原理同样可求。
【解答】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是100℃.所以这支温度计上的示数20℃所对应的实际温度是0℃,示数80℃对应的实际温度是100℃。由于20℃到80℃之间有60个格,那么用实际的100℃除以60个格就是这支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值了,即 ;当温度为41℃时,实际温度为t1=(41-20)× =35℃;当实际温度为60℃时,对应的温度为t= ℃+20℃=56℃
故答案为:C
12. 化学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安全,如果发生意外也要冷静处理.对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意外事故 处理方法
A 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起来 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
B 浓硫酸沾到皮肤上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后,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C 误服氯化钡溶液 立即喝大量鲜牛奶或鸡蛋清
D 氢氧化钠沾到皮肤或衣服上 用大量水冲洗后,再涂上硫酸溶液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解答】A、酒精洒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B、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再涂3%~5%NaHCO3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氯化钡中毒的原因是氯化钡属于重金属盐,能使人体内蛋白质变性,所以喝大量的鲜牛奶或鸡蛋清,使其中的蛋白质与重金属盐反应,减少其对人体的伤害,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氧化钠是强碱,碱溶液粘在皮肤或衣物上,先用较多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涂上硫酸,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分析】A、根据酒精洒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的处理方法、结合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氯化钡中毒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衣服上沾有氢氧化钠时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13.(2018七上·天台月考)下表为一些物质的凝固点和沸点,根据下表判断,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应选用( )
水 水银 酒精 乙醚
凝固点/℃ 0 -39 -117 -114
沸点/℃ 100 357 78 35
A.酒精温度计 B.乙醚温度计 C.水温度计 D.水银温度计
【答案】A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液体温度计要正常工作,必须保证里面是液体而不能变成气体或固体,因此液体温度计的测温范围在沸点和凝固点之间,据此进行选择即可。
【解答】我国一年四季的最高温度在40℃左右,最低温度在-50℃左右。如果使用液体温度计测量,那么它的沸点要高于40℃,凝固点要低于-50℃。分析表格发现,酒精的沸点70℃,凝固点是-117℃,正好符合这个要求,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14.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
1 取生长状态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均分为A、B两组
2 A组小鼠注射适量的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A组小鼠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3 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 A组小鼠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A.生理盐水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B.生理盐水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C.胰岛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D.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本题要紧抓实验中变量与实验结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解答】首先明确注射生理盐水的B组是对照组,所以该试验的结论不应该指向生理盐水的作用。由步骤2中A组小鼠与B组小鼠的实验结果可知:注射胰岛素会使小鼠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的低血糖症状;由步骤3中A组小鼠与B组小鼠的实验结果可知,步骤2中A组小鼠出现的症状在注射葡萄糖溶液后得以改善,反过来又说明A组小鼠的症状是由于血糖降低而引起的。综合两个结果得出结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故选D
15.(2018七上·温州月考)在实验室里,同组的小刚不慎将一支水银温度计打破,亮晶晶的水银像珍珠一样洒落在实验桌上,此时你应该( )
A.坚持把实验继续做下去,不要受到这些水银的干扰
B.帮助小刚赶紧用手把这些水银捡起来交给老师
C.立即报告老师,请老师及时处理
D.用纸盖上这些水银,下课再处理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解答】坚持把实验继续做下去,不要受到这些水银的干扰;由于水银有挥发性如果坚持把实验继续做下去,水银会危害到学生的健康,选项A不正确;帮助小刚赶紧用手把这些水银捡起来交给老师,这种做法会危害到老师和学生的身体,选项B不正确;立即报告老师,请老师及时处理;老师用正确的方法处理之后,可以避免水银对人类的危害,选项C正确;用纸盖上这些水银,下课再处理.这种做法,不能阻止水银的挥发,同样也会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选项D不正确;故选C。
【分析】水银会洒落在实验桌上迅速蒸发,其对人的身体危害很大。
16.某同学在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先仰视读得液体的体积为34毫升,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再俯视读得液体的体积为15毫升,则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
A.小于19毫升 B.等于19毫升 C.大于19毫升 D.无法判断
【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
【解答】某同学用仰视的方法读得量筒内液体的体积为34毫升,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小,那么实际体积应大于3毫升;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再用俯视方法读得量筒内剩余液体体积为15毫升,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15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大于34毫升-15毫升,即大于19毫升。
故答案为:C
17.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②加热前试管外壁的水没擦干;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⑤加热时没有及时上下移动试管;⑥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题中与之相关的是( )
A.①③⑤⑥ B.②③⑥ C.②④ D.③④⑤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仪器的正确及安全使用回答。
【解答】①用酒精灯的正确加热方法就是外焰加热,所以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不会使试管炸裂;
②如果加热前试管外壁的水没擦干,由于水和玻璃的性质差异,此时试管会受热不均,从而使试管炸裂;
③试管底部接触焰心因为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较低,使试管受热不均匀容易炸裂试管;
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此时液体可能会产生飞溅,但不会使试管炸裂;
⑤在集中加热液体时,要不时的上下移动试管,使试管里的液体均匀受热,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伤人 ,所以加热时没有及时上下移动试管不会使试管炸裂;
⑥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这样会使试管受热不均炸裂试管。故②③⑥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8. 化学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定量研究.下列有关定量实验的误差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时,若烧杯内有水会导致所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
B.粗盐提纯实验中,若蒸发过程中晶体飞溅会导致测得的氯化钠纯度偏低
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铜粉质量的多少不影响实验结果
D.用白磷燃烧探究质量守恒的实验中,白磷质量的多少不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C
【知识点】误差分析;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解答】A、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时,若烧杯内有水,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B、粗盐提纯实验中,若蒸发过程中晶体飞溅,会造成所得到的精盐的质量偏少,会导致测得的氯化钠纯度偏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铜粉质量的多少影响实验结果,如铜粉质量不足,不能全部消耗装置内的氧气,会造成测定结果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用白磷燃烧探究质量守恒的实验中,参加反应的白磷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白磷质量的多少不影响实验结果,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分析】A、若烧杯内有水,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水的体积偏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若蒸发过程中晶体飞溅,会造成所得到的精盐的质量偏少,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该实验所用药品必须是足量,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19.(2019七上·天台期末)如图所示为伽利略温度计(烧瓶内有空气,细管中有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点的刻度值应该小于A点的刻度值
B.如果B点为室温刻度值,则A点可能为0
C.液柱上升,表明气体缩小,此时气温上升
D.液柱下降,表明液体缩小,此时气温下降
【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知道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根据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当气温上升时,烧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液柱下降,并且气温越高,液柱越低。
【解答】当气温上升时,烧瓶内空气受热膨胀,使细管中液柱下降,因此B点的刻度值应该大于A点的刻度值,故A、D错误,B正确;当气温下降时,烧瓶内空气收缩,使细管中液柱上升,故C错误。
故答案为:B。
20.(2018七上·绍兴期中)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 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
B.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C.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其实得到的测量值就是物体的真实长度与尺上单位长度的比值;
(2)刻度尺的材料温度升高后膨胀程度大,那么温度降低后缩小程度也大。
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A.如果两种物质的膨胀程度相同,那么两个温度下测得的结果应该是相同的;因为L1>L2,所以L2B.因为升高相同的温度时乙的膨胀程度小,那么降低相同的温度时乙缩小的程度也小,因此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降低相同温度后乙的长度大于甲的长度,故B错误;
C.因为升高相同的温度时乙的膨胀程度小,所以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故C正确;
D.综上所述,故D错误。
故选C。
21.(2019七上·德清期末)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是小李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其中正确的选项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偏大
B 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俯视读数 偏小
C 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砝码磨损了 偏大
D 在测量细铁丝的直径时,如果把铁丝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 偏小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或者凸面的最高点)水平相切,若仰视,造成读数偏小,所量液体体积偏大,俯视偏大。天平使用注意事项:如果砝码磨损,其质量减小,用它来平衡与它示数相同的物体,必须向有移动游码,因此,读出的数值是砝码示数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它比物体质量大。如果砝码上粘有其他物质,砝码的质量比它的实际质量大,称量时,导致游码向右移动较少,读出的数值比物体的实际质量小。在测量细铁丝的直径时,如果把铁丝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固定长度内,铁丝的匝数减少,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解答】A、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此时,跳远的距离是一定的,皮卷尺的分度值比真实值偏大,而皮卷尺上的示数不变,导致测量结果偏小;故A错误;
B、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俯视读数,俯视读数会使读到的示数偏小,因此,要向量筒中倒入更多的液体,导致测量结果会偏大;故B错误;
C、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砝码磨损,砝码的质量减小,此时要向右移动游码,以弥补砝码的质量损失,导致测量结果会偏大;故C正确;
D、在测量细铁丝的直径时,如果把铁丝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固定长度内,铁丝的匝数减少,导致测量结果偏大;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2.某同学在测量圆柱体的周长时,把一张矩形纸条紧紧包在圆柱体外面,纸条的边没有与圆柱体的轴垂直,如图所示。然后在纸的重叠处用针扎个孔,把纸条展开,用刻度尺测两孔之间的距离,如此测出的圆柱体的周长( )
A.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大
B.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小
C.因实验方法错误,偏大或偏小都有可能
D.实验方法没有错误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此题易受题中条件纸条的边没有与圆柱体的轴垂直的影响,认为测量方法存在错误。实际可以动手实验后就会发现,测量出的值与纸条的边与圆柱体的轴垂直测量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可以这样思考,将包在圆柱体外面的纸条宽度增加,补成纸条的边与圆柱体的轴垂直的情形,你会发现纸条展开后两点间的距离是不变的。
【解答】
A、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大,实验方法正确,A错误;
B、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小,实验方法正确,B错误;
C、因实验方法错误,偏大或偏小都有可能,实验方法正确,C错误;
D、实验方法没有错误,测出圆柱体的周长正确,D正确。
故选D
23.使用厘米刻度尺测一根电线的长度,测量结果记录正确的是( )
A.23.260m B.23.2600m C.23.26m D.23.3m
【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解答】题目所给的刻度尺是厘米刻度尺,所以分度值是1cm,即0.01m;需要在1cm后估读一位,以米作为单位的话,小数点后应该有3位小数;
故选A。
【分析】刻度尺测量之前,需要首先观察分度值;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4.(2017七上·海宁月考)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
A.3.4 米=3.4÷1/1000 毫米=3400 毫米
B.3.4 米=3.4 米÷1/1000=3400 毫米
C.3.4 米=3.4 米×1000 毫米=3400 毫米
D.3.4 米=3.4×1000 毫米=3400 毫米
【答案】D
【知识点】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单位换算时要注意各单位之间的进率,每个等式都只能带一个单位。中间过程单位在最后一项的后面。
【解答】A、3.4 米=3.4÷1/1000 毫米=3400 毫米,米到毫米的进率是1000,应该乘以1000,A错误;
B、3.4 米=3.4 米÷1/1000=3400 毫米,进率错误,中间过程的单位也错误,B错误;
C、3.4 米=3.4 米×1000 毫米=3400 毫米,中间过程只能有一个单位,且在最后一项的后面,C错误;
D、3.4 米=3.4×1000 毫米=3400 毫米,进率正确,单位表示也正确,换算正确,D正确。
故选D
25.(2014·杭州)以下几种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酒精灯失火用湿抹布扑盖
B.将NaCl倒入量筒中配制溶液
C.加碱研磨后闻气味鉴别铵态氮肥
D.分离溶液中析出的KNO3晶体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常见实验操作;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解答。
B、根据溶液的配制,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解答。
C、根据闻气体的方法进行解答。
D、根据物质的分离方法,过滤的正确操作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A、酒精灯失火用湿抹布铺盖,采用隔绝空气的方法灭火,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量筒不能作为反应容器和配制容器,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闻气体时用手轻轻扇动,让少量气体飘进鼻孔,即扇闻,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分离固液的混合物时可用过滤的分离方法,而且题中过滤操作正确。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6.(2018七上·义乌月考)如图所示为寒暑表,40℃与10℃两条刻度线相距AB=6厘米,刻度线C与刻度线B相距 BC=3厘米。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C处应该刻上5℃ B.C处应该刻上-5℃
C.20℃刻度线距A处2厘米 D.20℃刻度线距B处3厘米
【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先根据两条刻线间的距离和对应的温度计算出每厘米的温度,然后由C距离B的长度3厘米计算出C处的温度。同时可以算出20℃时刻度线所在的位置。
【解答】每厘米的温度为: =5℃,由BC=3厘米可知,BC对应变化的温度为:5℃/cm×3cm=15℃,C处的温度为:10℃-15℃=-5℃,B选项正确。=2cm,20℃距A4cm,距B2cm,所以B选项正确。
故选B
27.(2013·湖州)新鲜藻类水绵和好氧细菌(有氧才能生存)制成临时装片,用不同波长的光束照射水绵的不同部位,一段时间后,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菌由均匀分布变成如图所示分布。该实验无法得出( )
A.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B.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C.光的波长不同,光合作用强弱不同
D.560纳米左右波长的光不利于光合作用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对信息”把载有水绵和好氧性细菌的临时装片用不同波长的光束照射水绵的不同部位,显微观察发现,好氧性细菌集中在不同波长的光束照射水绵的部位“分析解答。
【解答】通过题目中图示信息可知:把载有水绵和好氧性细菌的临时装片用不同波长的光束照射水绵的不同部位,显微观察发现,好氧性细菌只集中在770纳米和390纳米左右的两个波长范围。因为好氧性细菌的生存需要氧气,所以可以说明光合作用释放了氧气,A说法正确;好氧性细菌只集中在770纳米和390纳米左右的两个波长范围,而560纳米左右波长处没有好氧细菌,说明此波长不利于光合作用,同时也说明了光的波长不同,光合作用强弱不同,C、D说法正确。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说法在此实验中无实验变量和实验现象给以支持,B说法不正确。故选B。
28.中医给病人诊病时讲究“望、闻、问、切”,其主要目的是( )
A.提出问题:病人得的是什么病
B.建立假设:病人得的可能是某某病
C.获取相关的事实和依据,以证实医生心中对病人病情的初步猜测
D.为了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以便与其他医生更好地交流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中医给病人诊病实际也是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医会根据病人出现的症状进行初步猜测,为得到真实准确的情况中医会通过“望、闻、问、切”等环节获得更多的信息,以确诊病人得的是什么病。
【解答】
A、提出问题:病人得的是什么病,问题其实在病人说出病症状时医生脑子里已经生成了,“望、闻、问、切”是为获取更多的事实和依据,A错误;
B、建立假设:病人得的可能是某某病,假设不需要这些具体的行动,B错误;
C、获取相关的事实和依据,以证实医生心中对病人病情的初步猜测,“望、闻、问、切”就是在寻求答案,C正确;
D、为了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以便与其他医生更好地交流,经验是在给病人看病的过程中积累的,“望、闻、问、切”是为了获取事实和依据,D错误。
故选C
29.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胶头滴管的使用 B.试管夹套入试管
C.熄火酒精灯 D.液体药品的取用
【答案】C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从基本的实验操作规范和安全进行解答。
【解答】A、使用胶头滴管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平放,更不能倒置,以免使胶帽被试剂腐蚀〔或污染试剂),故A选项错误;
B、试管夹应从试管的底部套入,故B选项错误;
C、熄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故C选项正确;
D、往试管内倾倒液体药品时,试管应倾斜,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30.(2017七下·宁海期中)甲、乙两盆水里都有冰块,甲盆里冰块多些,且甲盆放在2℃的房子里,乙盆里的冰块少些,且放在阳光下,两盆冰块都未完全熔化,那么( )
A.甲盆水的温度比乙盆的高 B.两盆水的温度相同
C.甲盆水的温度比乙盆的低 D.必须用温度计测量后才知道
【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须抓住关键因素,即状态相同,都是冰水混合物,所以温度也相同。摄氏温度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所以无论冰多冰少,其温度是相同的。
【解答】甲、乙两盆水里有冰块,甲盆里的冰块比乙盆里的少,甲盆置于阳光下,乙盆放在背阴处,在两盆里的冰还未完全熔化时,都是冰水混合物,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都是0℃,所以两盆里的温度是相同的.
故选B
1 / 1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科学入门 单元练习
一、单选题
1.(2019七上·浙江期中)我国北方的冬天,河流会结上厚厚的一层冰,冰的温度有时低至-40℃,假如在-40℃的冰下有流动的河水,那么关于水与冰交界处的温度以下正确的是( )
A.4℃ B.一定是-40℃
C.0℃ D.应该略高于-40℃
2.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平放且面对刻度线.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5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
A.肯定大于15mL B.肯定小于15mL
C.肯定等于15mL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15mL
3.由于钢的热胀冷缩,用同一把钢制刻度尺去测量同一块玻璃,在冬天和在夏天的测量结果比较( )
A.一样大 B.夏天的测量结果大一些
C.冬天的测量结果大一些 D.无法判定
4.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等,如果温度计中用“水”做测温物质,当被测物体的温度由0℃上升到10℃时,温度计的示数( )
A.上升 B.下降
C.先上升后下降 D.先下降后上升
5.(2017七上·柯桥期中)原来在量筒中盛有50毫升的酒精,小明要取出15毫升的酒精,结果另一个同学发现小明倒完后俯视量筒读数,你认为小明实际倒出的酒精体积( )
A.大于15毫升 B.等于15毫升 C.小于15毫升 D.无法确定
6.(2017七上·台州期中)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 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示数分别是( )
A.内径粗的升得高,它的示数也大
B.内径细的升得高,它的示数也大
C.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
D.上升高度一样,示数相等
7.一个油漆匠给某人家油漆面积为12平方米的地板,用去油漆6升(1升=0.001立方米),其油漆的平均厚度是 ( )
A.5毫米 B.0.5毫米
C.0.05毫米 D.5微米
8.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A.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
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
D.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9.(2017七上·海宁月考)小东和小明分别购买了两种橡胶球。小东说:“我的橡胶球弹性比你好。”小明回答说:“我希望你能证实你的说法。”请你帮助小东选择下列哪个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
A.把两球向墙掷去,测量它们反弹时离墙的距离
B.用手触摸两球,看哪一个球较硬
C.把两球向地面掷下,测量它们反弹的高度
D.让两球从离地等高处释放,测量哪一个反弹得高
10.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液体药品
B.滴入液体药品
C.加入固体药品
D.量取液体药品
11.(2017七上·乐清期中)实验室有一只读数不准确的温度计,在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读数为20℃;在测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读数为80℃。下列分别是温度计示数为41℃时对应的实际温度和实际温度为60℃时温度计的示数,其中正确的是 ( )
A.41℃,60℃ B.21℃,40℃ C.35℃,56℃ D.35℃,36℃
12. 化学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安全,如果发生意外也要冷静处理.对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意外事故 处理方法
A 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起来 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
B 浓硫酸沾到皮肤上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后,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C 误服氯化钡溶液 立即喝大量鲜牛奶或鸡蛋清
D 氢氧化钠沾到皮肤或衣服上 用大量水冲洗后,再涂上硫酸溶液
A.A B.B C.C D.D
13.(2018七上·天台月考)下表为一些物质的凝固点和沸点,根据下表判断,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应选用( )
水 水银 酒精 乙醚
凝固点/℃ 0 -39 -117 -114
沸点/℃ 100 357 78 35
A.酒精温度计 B.乙醚温度计 C.水温度计 D.水银温度计
14.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
1 取生长状态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均分为A、B两组
2 A组小鼠注射适量的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A组小鼠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3 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 A组小鼠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A.生理盐水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B.生理盐水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C.胰岛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D.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15.(2018七上·温州月考)在实验室里,同组的小刚不慎将一支水银温度计打破,亮晶晶的水银像珍珠一样洒落在实验桌上,此时你应该( )
A.坚持把实验继续做下去,不要受到这些水银的干扰
B.帮助小刚赶紧用手把这些水银捡起来交给老师
C.立即报告老师,请老师及时处理
D.用纸盖上这些水银,下课再处理
16.某同学在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先仰视读得液体的体积为34毫升,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再俯视读得液体的体积为15毫升,则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
A.小于19毫升 B.等于19毫升 C.大于19毫升 D.无法判断
17.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②加热前试管外壁的水没擦干;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⑤加热时没有及时上下移动试管;⑥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题中与之相关的是( )
A.①③⑤⑥ B.②③⑥ C.②④ D.③④⑤
18. 化学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定量研究.下列有关定量实验的误差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时,若烧杯内有水会导致所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
B.粗盐提纯实验中,若蒸发过程中晶体飞溅会导致测得的氯化钠纯度偏低
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铜粉质量的多少不影响实验结果
D.用白磷燃烧探究质量守恒的实验中,白磷质量的多少不影响实验结果
19.(2019七上·天台期末)如图所示为伽利略温度计(烧瓶内有空气,细管中有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点的刻度值应该小于A点的刻度值
B.如果B点为室温刻度值,则A点可能为0
C.液柱上升,表明气体缩小,此时气温上升
D.液柱下降,表明液体缩小,此时气温下降
20.(2018七上·绍兴期中)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 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
B.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C.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
21.(2019七上·德清期末)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是小李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其中正确的选项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偏大
B 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俯视读数 偏小
C 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砝码磨损了 偏大
D 在测量细铁丝的直径时,如果把铁丝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 偏小
A.A B.B C.C D.D
22.某同学在测量圆柱体的周长时,把一张矩形纸条紧紧包在圆柱体外面,纸条的边没有与圆柱体的轴垂直,如图所示。然后在纸的重叠处用针扎个孔,把纸条展开,用刻度尺测两孔之间的距离,如此测出的圆柱体的周长( )
A.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大
B.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小
C.因实验方法错误,偏大或偏小都有可能
D.实验方法没有错误
23.使用厘米刻度尺测一根电线的长度,测量结果记录正确的是( )
A.23.260m B.23.2600m C.23.26m D.23.3m
24.(2017七上·海宁月考)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
A.3.4 米=3.4÷1/1000 毫米=3400 毫米
B.3.4 米=3.4 米÷1/1000=3400 毫米
C.3.4 米=3.4 米×1000 毫米=3400 毫米
D.3.4 米=3.4×1000 毫米=3400 毫米
25.(2014·杭州)以下几种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酒精灯失火用湿抹布扑盖
B.将NaCl倒入量筒中配制溶液
C.加碱研磨后闻气味鉴别铵态氮肥
D.分离溶液中析出的KNO3晶体
26.(2018七上·义乌月考)如图所示为寒暑表,40℃与10℃两条刻度线相距AB=6厘米,刻度线C与刻度线B相距 BC=3厘米。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C处应该刻上5℃ B.C处应该刻上-5℃
C.20℃刻度线距A处2厘米 D.20℃刻度线距B处3厘米
27.(2013·湖州)新鲜藻类水绵和好氧细菌(有氧才能生存)制成临时装片,用不同波长的光束照射水绵的不同部位,一段时间后,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菌由均匀分布变成如图所示分布。该实验无法得出( )
A.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B.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C.光的波长不同,光合作用强弱不同
D.560纳米左右波长的光不利于光合作用
28.中医给病人诊病时讲究“望、闻、问、切”,其主要目的是( )
A.提出问题:病人得的是什么病
B.建立假设:病人得的可能是某某病
C.获取相关的事实和依据,以证实医生心中对病人病情的初步猜测
D.为了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以便与其他医生更好地交流
29.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胶头滴管的使用 B.试管夹套入试管
C.熄火酒精灯 D.液体药品的取用
30.(2017七下·宁海期中)甲、乙两盆水里都有冰块,甲盆里冰块多些,且甲盆放在2℃的房子里,乙盆里的冰块少些,且放在阳光下,两盆冰块都未完全熔化,那么( )
A.甲盆水的温度比乙盆的高 B.两盆水的温度相同
C.甲盆水的温度比乙盆的低 D.必须用温度计测量后才知道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大气的温度
【解析】【解答】冰水混合物中的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度,晶体在熔化时和晶体在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冰在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当外界温度高于0度时,热传递只能促进冰熔化成水,外界温度低于0度时热传递只能促进水凝固成冰,外界温度等于0度时冰水混合物于外界不发生热传递,所以无论外界温度怎样变化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总是0度,选项A、B、D错误,选项C正确;故选C。
【分析】掌握摄氏温度的规定。
2.【答案】A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解答】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mL是正确的量液方法,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5 mL,俯视读数偏大,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正好偏小,即剩余体积小于5 mL,所以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肯定大于15mL.
【分析】根据量筒的读数与实际值的关系来判断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大小.
3.【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解答】由于钢的热胀冷缩程度比玻璃的大,夏天温度升高,由于热膨胀钢尺的长度变大,所以测量值比玻璃的实际值偏小;
冬天由于钢尺的收缩,尺子长度变小,所以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大.因此对于同一块玻璃的测量,其冬天的读数比夏天大,选项A、B、D都不正确,选项C;
故选C.
【分析】
4.【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解答】因为有反常膨胀,在0~4℃,当温度升高时,水体积缩小;因此制造温度计不用水;当被测物体的温度由0℃上升到10℃时,水在4℃的时候密度最大,所以体积先减小,大于4℃再升高;
故选D。
【分析】知道水在0~4℃,当温度升高时体积缩小。
5.【答案】A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量筒读数时的正确方法是: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俯视仰视都是错误的读数方法,俯视会使测量结果偏大,仰视会使测量结果偏小。
【解答】小明要在盛有50毫升酒精的量筒中取出15毫升的酒精,也就是要剩余35毫升的酒精。倒出酒精后,小明俯视读得35毫升的酒精,因为是俯视读出的数据,所以实际量筒中剩余的酒精要小于35毫升,所以实际倒出的酒精要大于15毫升,A选项正确。
故选A
6.【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2)两支温度计玻璃泡中所装水银一样多,将它们同时竖直插入一杯热水中,温度升高相同,最后的示数都显示同一温度。体积膨胀的也相同,内径细的,上升得更高些。
【解答】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由于热水的温度是相同的,温度计最后的示数都将显示这一杯热水的温度;玻璃泡内的水银量相等,水银升高温度相同,所以水银膨胀程度也相同,也就是增大的体积相同,体积变化相同,内径细的升的高,内径粗的升得较低,所以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7.【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利用公式h=计算油漆的平均厚度
【解答】油漆的体积为0.006立方米,底面积为12平方米,油漆的厚度h=m=0.5mm,故选B
8.【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意义应尊重实验事实,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不符时,说明猜想是错的,应改变自己的猜想,重新实验进行验证.
【解答】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不符时,应重复试验,应尊重实验结论(实验事实),猜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为了猜想而修改过程和实验结果,故A.B.C错误;故选D.
9.【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此题实际是探究两种橡胶球的弹性好差。设计对照实验研究时,球的种类是控制的变量,其它方面都应该相同。还有的问题就是要将弹性变的可观察,从选项可以看出主要通过球的反弹距离来判断弹性的好差。
【解答】此题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探究两种橡胶球的弹性好差,控制球的种类不同而使其它条件相同。
A、把两球向墙掷去,测量它们反弹时离墙的距离,掷球的力度不一定相同,不能比较;A错误;
B、用手触摸两球,看哪一个球较硬,软硬不能表示弹性的好差,B错误;
C、把两球向地面掷下,测量它们反弹的高度,掷向地面的力度不一定相同,不能比较,C错误;
D、让两球从离地等高处释放,测量哪一个反弹得高,实验中只有球的种类不同,其余条件都相同,方案正确,D正确。
故选D
10.【答案】B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仪器的实验操作,试管盛放液体时装溶液时不超过试管容量的1/2,加热时不超过试管的1/3。胶头滴管①使用滴管时,胶头在上,管口在下。②滴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③滴管用后应立即冲洗,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其他试剂。试管中加入固体药品时,用镊子夹取药品放于试管口,慢慢竖起试管使固体药品滑入试管底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时,试剂瓶标签朝手心,瓶塞倒放于桌面。
【解答】
A、试管盛放液体加热时试管内加的液体不能超过1/3,图所示已经超过了,A错误;
B、试管中滴入液体药品时,图示操作符合滴管的规范操作,B正确;
C、加入固体药品时,试管要平放,将固体放于试管口后再慢慢竖起来,图示操作错误,C错误;
D、量筒最取液体药品时,图示中瓶塞没有倒放错误了,D错误。
故选B
11.【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我们知道在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是100℃.所以这支温度计上的示数20℃所对应的实际温度是0℃,示数80℃对应的实际温度是100℃。由于20℃到80℃之间有60个格,那么用实际的100℃除以60个格就是这支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值了,即 ;那么当示数为41℃时,从20℃到41℃之间有21个格,用21× 算出的就是实际的温度;实际温度为60℃时对应的温度根据上述原理同样可求。
【解答】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是100℃.所以这支温度计上的示数20℃所对应的实际温度是0℃,示数80℃对应的实际温度是100℃。由于20℃到80℃之间有60个格,那么用实际的100℃除以60个格就是这支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值了,即 ;当温度为41℃时,实际温度为t1=(41-20)× =35℃;当实际温度为60℃时,对应的温度为t= ℃+20℃=56℃
故答案为:C
12.【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解答】A、酒精洒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B、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再涂3%~5%NaHCO3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氯化钡中毒的原因是氯化钡属于重金属盐,能使人体内蛋白质变性,所以喝大量的鲜牛奶或鸡蛋清,使其中的蛋白质与重金属盐反应,减少其对人体的伤害,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氧化钠是强碱,碱溶液粘在皮肤或衣物上,先用较多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涂上硫酸,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分析】A、根据酒精洒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的处理方法、结合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氯化钡中毒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衣服上沾有氢氧化钠时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13.【答案】A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液体温度计要正常工作,必须保证里面是液体而不能变成气体或固体,因此液体温度计的测温范围在沸点和凝固点之间,据此进行选择即可。
【解答】我国一年四季的最高温度在40℃左右,最低温度在-50℃左右。如果使用液体温度计测量,那么它的沸点要高于40℃,凝固点要低于-50℃。分析表格发现,酒精的沸点70℃,凝固点是-117℃,正好符合这个要求,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14.【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本题要紧抓实验中变量与实验结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解答】首先明确注射生理盐水的B组是对照组,所以该试验的结论不应该指向生理盐水的作用。由步骤2中A组小鼠与B组小鼠的实验结果可知:注射胰岛素会使小鼠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的低血糖症状;由步骤3中A组小鼠与B组小鼠的实验结果可知,步骤2中A组小鼠出现的症状在注射葡萄糖溶液后得以改善,反过来又说明A组小鼠的症状是由于血糖降低而引起的。综合两个结果得出结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故选D
15.【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解答】坚持把实验继续做下去,不要受到这些水银的干扰;由于水银有挥发性如果坚持把实验继续做下去,水银会危害到学生的健康,选项A不正确;帮助小刚赶紧用手把这些水银捡起来交给老师,这种做法会危害到老师和学生的身体,选项B不正确;立即报告老师,请老师及时处理;老师用正确的方法处理之后,可以避免水银对人类的危害,选项C正确;用纸盖上这些水银,下课再处理.这种做法,不能阻止水银的挥发,同样也会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选项D不正确;故选C。
【分析】水银会洒落在实验桌上迅速蒸发,其对人的身体危害很大。
16.【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
【解答】某同学用仰视的方法读得量筒内液体的体积为34毫升,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小,那么实际体积应大于3毫升;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再用俯视方法读得量筒内剩余液体体积为15毫升,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15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大于34毫升-15毫升,即大于19毫升。
故答案为:C
17.【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仪器的正确及安全使用回答。
【解答】①用酒精灯的正确加热方法就是外焰加热,所以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不会使试管炸裂;
②如果加热前试管外壁的水没擦干,由于水和玻璃的性质差异,此时试管会受热不均,从而使试管炸裂;
③试管底部接触焰心因为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较低,使试管受热不均匀容易炸裂试管;
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此时液体可能会产生飞溅,但不会使试管炸裂;
⑤在集中加热液体时,要不时的上下移动试管,使试管里的液体均匀受热,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伤人 ,所以加热时没有及时上下移动试管不会使试管炸裂;
⑥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这样会使试管受热不均炸裂试管。故②③⑥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8.【答案】C
【知识点】误差分析;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解答】A、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时,若烧杯内有水,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B、粗盐提纯实验中,若蒸发过程中晶体飞溅,会造成所得到的精盐的质量偏少,会导致测得的氯化钠纯度偏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铜粉质量的多少影响实验结果,如铜粉质量不足,不能全部消耗装置内的氧气,会造成测定结果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用白磷燃烧探究质量守恒的实验中,参加反应的白磷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白磷质量的多少不影响实验结果,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分析】A、若烧杯内有水,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水的体积偏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若蒸发过程中晶体飞溅,会造成所得到的精盐的质量偏少,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该实验所用药品必须是足量,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19.【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知道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根据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当气温上升时,烧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液柱下降,并且气温越高,液柱越低。
【解答】当气温上升时,烧瓶内空气受热膨胀,使细管中液柱下降,因此B点的刻度值应该大于A点的刻度值,故A、D错误,B正确;当气温下降时,烧瓶内空气收缩,使细管中液柱上升,故C错误。
故答案为:B。
20.【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其实得到的测量值就是物体的真实长度与尺上单位长度的比值;
(2)刻度尺的材料温度升高后膨胀程度大,那么温度降低后缩小程度也大。
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A.如果两种物质的膨胀程度相同,那么两个温度下测得的结果应该是相同的;因为L1>L2,所以L2B.因为升高相同的温度时乙的膨胀程度小,那么降低相同的温度时乙缩小的程度也小,因此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降低相同温度后乙的长度大于甲的长度,故B错误;
C.因为升高相同的温度时乙的膨胀程度小,所以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故C正确;
D.综上所述,故D错误。
故选C。
21.【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或者凸面的最高点)水平相切,若仰视,造成读数偏小,所量液体体积偏大,俯视偏大。天平使用注意事项:如果砝码磨损,其质量减小,用它来平衡与它示数相同的物体,必须向有移动游码,因此,读出的数值是砝码示数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它比物体质量大。如果砝码上粘有其他物质,砝码的质量比它的实际质量大,称量时,导致游码向右移动较少,读出的数值比物体的实际质量小。在测量细铁丝的直径时,如果把铁丝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固定长度内,铁丝的匝数减少,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解答】A、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此时,跳远的距离是一定的,皮卷尺的分度值比真实值偏大,而皮卷尺上的示数不变,导致测量结果偏小;故A错误;
B、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俯视读数,俯视读数会使读到的示数偏小,因此,要向量筒中倒入更多的液体,导致测量结果会偏大;故B错误;
C、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砝码磨损,砝码的质量减小,此时要向右移动游码,以弥补砝码的质量损失,导致测量结果会偏大;故C正确;
D、在测量细铁丝的直径时,如果把铁丝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固定长度内,铁丝的匝数减少,导致测量结果偏大;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2.【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此题易受题中条件纸条的边没有与圆柱体的轴垂直的影响,认为测量方法存在错误。实际可以动手实验后就会发现,测量出的值与纸条的边与圆柱体的轴垂直测量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可以这样思考,将包在圆柱体外面的纸条宽度增加,补成纸条的边与圆柱体的轴垂直的情形,你会发现纸条展开后两点间的距离是不变的。
【解答】
A、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大,实验方法正确,A错误;
B、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小,实验方法正确,B错误;
C、因实验方法错误,偏大或偏小都有可能,实验方法正确,C错误;
D、实验方法没有错误,测出圆柱体的周长正确,D正确。
故选D
23.【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解答】题目所给的刻度尺是厘米刻度尺,所以分度值是1cm,即0.01m;需要在1cm后估读一位,以米作为单位的话,小数点后应该有3位小数;
故选A。
【分析】刻度尺测量之前,需要首先观察分度值;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4.【答案】D
【知识点】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单位换算时要注意各单位之间的进率,每个等式都只能带一个单位。中间过程单位在最后一项的后面。
【解答】A、3.4 米=3.4÷1/1000 毫米=3400 毫米,米到毫米的进率是1000,应该乘以1000,A错误;
B、3.4 米=3.4 米÷1/1000=3400 毫米,进率错误,中间过程的单位也错误,B错误;
C、3.4 米=3.4 米×1000 毫米=3400 毫米,中间过程只能有一个单位,且在最后一项的后面,C错误;
D、3.4 米=3.4×1000 毫米=3400 毫米,进率正确,单位表示也正确,换算正确,D正确。
故选D
25.【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常见实验操作;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解答。
B、根据溶液的配制,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解答。
C、根据闻气体的方法进行解答。
D、根据物质的分离方法,过滤的正确操作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A、酒精灯失火用湿抹布铺盖,采用隔绝空气的方法灭火,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量筒不能作为反应容器和配制容器,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闻气体时用手轻轻扇动,让少量气体飘进鼻孔,即扇闻,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分离固液的混合物时可用过滤的分离方法,而且题中过滤操作正确。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6.【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先根据两条刻线间的距离和对应的温度计算出每厘米的温度,然后由C距离B的长度3厘米计算出C处的温度。同时可以算出20℃时刻度线所在的位置。
【解答】每厘米的温度为: =5℃,由BC=3厘米可知,BC对应变化的温度为:5℃/cm×3cm=15℃,C处的温度为:10℃-15℃=-5℃,B选项正确。=2cm,20℃距A4cm,距B2cm,所以B选项正确。
故选B
27.【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对信息”把载有水绵和好氧性细菌的临时装片用不同波长的光束照射水绵的不同部位,显微观察发现,好氧性细菌集中在不同波长的光束照射水绵的部位“分析解答。
【解答】通过题目中图示信息可知:把载有水绵和好氧性细菌的临时装片用不同波长的光束照射水绵的不同部位,显微观察发现,好氧性细菌只集中在770纳米和390纳米左右的两个波长范围。因为好氧性细菌的生存需要氧气,所以可以说明光合作用释放了氧气,A说法正确;好氧性细菌只集中在770纳米和390纳米左右的两个波长范围,而560纳米左右波长处没有好氧细菌,说明此波长不利于光合作用,同时也说明了光的波长不同,光合作用强弱不同,C、D说法正确。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说法在此实验中无实验变量和实验现象给以支持,B说法不正确。故选B。
28.【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中医给病人诊病实际也是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医会根据病人出现的症状进行初步猜测,为得到真实准确的情况中医会通过“望、闻、问、切”等环节获得更多的信息,以确诊病人得的是什么病。
【解答】
A、提出问题:病人得的是什么病,问题其实在病人说出病症状时医生脑子里已经生成了,“望、闻、问、切”是为获取更多的事实和依据,A错误;
B、建立假设:病人得的可能是某某病,假设不需要这些具体的行动,B错误;
C、获取相关的事实和依据,以证实医生心中对病人病情的初步猜测,“望、闻、问、切”就是在寻求答案,C正确;
D、为了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以便与其他医生更好地交流,经验是在给病人看病的过程中积累的,“望、闻、问、切”是为了获取事实和依据,D错误。
故选C
29.【答案】C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从基本的实验操作规范和安全进行解答。
【解答】A、使用胶头滴管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平放,更不能倒置,以免使胶帽被试剂腐蚀〔或污染试剂),故A选项错误;
B、试管夹应从试管的底部套入,故B选项错误;
C、熄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故C选项正确;
D、往试管内倾倒液体药品时,试管应倾斜,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30.【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须抓住关键因素,即状态相同,都是冰水混合物,所以温度也相同。摄氏温度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所以无论冰多冰少,其温度是相同的。
【解答】甲、乙两盆水里有冰块,甲盆里的冰块比乙盆里的少,甲盆置于阳光下,乙盆放在背阴处,在两盆里的冰还未完全熔化时,都是冰水混合物,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都是0℃,所以两盆里的温度是相同的.
故选B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