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4、5节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4、5节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6-23 16:07:24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4、5节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将t2℃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时(  )
A.两种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B.两种溶液的质量仍相同
C.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甲大
D.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比甲多
2.(2013·湖州) 配制硝酸钾溶液时得到下表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不正确的是(  )
序号 温度/℃ 水的质量/克 所加硝酸钾的质量/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克
① 28 10 4 14
② 28 10 6 14
③ 60 10 8 18
A.28℃时1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克
B.60℃时等质量水中能溶解的硝酸钾比28℃时多
C.①②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③所得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3.(2013·衢州)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时A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0%
B.t℃时B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后仍然饱和
C.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更大
D.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
4.周末,感到有点饿的甲同学泡了一杯白糖开水,他用筷子充分搅拌杯中的白糖后,将杯子放在一边待糖水变凉,喝糖水时,发现杯底有少量未溶解的白糖(如图所示)。下列操作或现象能说明糖水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A.泡糖水时进行了充分搅拌 B.糖水热的时候白糖全部溶解
C.凉的糖水 底部有剩余的白糖 D.喝糖水时感到很甜
5.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若分别将100克甲、乙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2℃降至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溶液都仍为饱和溶液
B.两物质的溶解度:甲>乙
C.两溶液的质量:甲<乙
D.两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
6.根据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钠大
B.tl℃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
C.t2℃时,80克硝酸钾溶于l00克水中得到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t1℃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到t0℃,溶液质量分数增大
7.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30℃时,向100克水中加入25克A物质,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B.A物质的饱和溶液从30℃降温到10℃,变成不饱和溶液
C.B物质的饱和溶液从30℃降温到20℃,其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D.30℃时,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8.(2020·杭州模拟)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然后升温到50℃时,现象如图乙;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由这一过程可知 (  )
A.图甲中a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比b溶液大
B.图乙中a、b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C.图丙中表示a的溶解度曲线是M
D.30℃时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9.今有6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NO3溶液,欲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应采用的方法是(  )
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 B.加入6gNaNO3晶体
C.把溶剂蒸发掉30g D.加入20%的NaNO3溶液30g
10.(2017八上·海宁月考)如图,用下列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甲实验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乙实验为 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实验的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步骤是蒸发
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C.乙实验若按照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②中称取食盐为 5g,则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对配制的溶液浓度无影响
11.(2018八上·义乌月考)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各50g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质量都是140g
C.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12.(2020八上·苍南期末)M是硝酸钾或氯化铵其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在不同温度(t0温度(℃) t0 t1 t2
硝酸钾溶解度/克 31.6 44 60
氯化铵溶解度/克 37.6 40 41
某科学兴趣小组用物质M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M是硝酸钾
B.溶液①为不饱和溶液,溶液②和③为饱和溶液
C.溶液②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7.5%
D.溶液①②③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②>③>①
13.(2018八上·绍兴月考)如图是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 t1℃时,a 的溶解度等于 c 的溶解度
B.c 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少
C.a 的饱和溶液从 t2℃降温至 t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
D.当 a 中含有少量 b 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a
14.如图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将t1℃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两溶液仍然都是饱和溶液
C.当温度小于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D.将t2℃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时,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减小
15.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不饱和食盐水中加入食盐并充分搅拌,用纵坐标表示溶液中食盐的质量分数(a%),用横坐标表示实验进行的时间(t),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6.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1℃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饱和溶液
B.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30%
C.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甲溶液饱和,乙溶液不饱和
D.t2℃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3℃,为达饱和状态,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
17.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2℃时,向100g甲中加入100g水后形成溶液的质量为200g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D.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到t1℃时,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18. 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5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50℃时,把50g A放入50g水中形成75g A的饱和溶液
C.20℃时,A和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D.分别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50℃降至20℃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C=A
19.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浓度相同
B.保持20℃,蒸发溶剂可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30℃时,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80g
D.10℃时,将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增大
20. 下列曲线能正确表达对应的反应或过程的是(  )
A.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生石灰
B.红磷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C.向一定质量的烧碱溶液中滴入盐酸
D.向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MnO4固体
二、填空题
21.t℃时,两个装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带结晶水的甲、乙物质各80克,充分搅拌。根据如图溶解度曲线判断,此时    溶液是饱和溶液,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22.(2014·丽水)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表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请回答:
(1)图中“?”是指   ;
(2)将5克食盐固体放入盛有20克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完全溶解。你是如何确定食盐固体“完全溶解”的?   。
23. 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所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溶液(填“甲”或“乙”);图2中乙溶液一定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图3中表示乙的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M”或“N”);图2中乙溶液降温至30℃    析出晶体(填“会”或“不会”).
(3)50℃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4. 如图1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    .
(2)t2℃时,将50g 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溶液的质量为     g.
(3)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4)t1℃时,将盛有c的饱和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如图2),向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后,试管中的溶液变浑浊,原因是    .
25. 如图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图中A点表示的乙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t3℃时,将4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
(3)t3℃时,将等质量甲和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所得溶液质量大小关系为:甲   丙(填“<”、“>”或“=”);
(4)将t1℃时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为   (填一种即可).
26. 实验室要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
①需氯化钠的质量为    .
②某同学按如图所示步骤依次操作:
其中操作错误的步骤是     (填字母序号).
③操作E中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    .
三、实验探究题
27. 我国海岸线长达3.2万千米,海洋专属经济区幅员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开发的前景十分远大.
(1)我国海盐年产量3千多万吨,居世界第一位,目前从海水中提取实验的方法主要为“盐田法”,生产流程如下:
在蒸发池中促进水分蒸发,主要是利用了下列各项中的    .(填选项序号)
①潮汐能 ②生物能 ③电能 ④太阳能 ⑤化学能
(2)金属镁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和国防工业,从卤水中提取镁的过程如图所示:
在上述转化过程中,①处发生的反应属于    反应.(填“中和”“复分解”“氧化”“化合”“分解”之一)
(3)海水中除了蕴含大量的钠元素和镁元素外,还含有大量的钾元素.K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t1℃时,K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大于”“小于”“等于”之一)
②已知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80℃时,KNO3的溶解度为169g,在20℃时,向盛有200g水的烧杯中加入80gKNO3,充分溶解,得到该温度时KNO3的   (填“饱和”“不饱和”之一)溶液,若使烧杯内物质缓慢升温至80℃,在该温度下,最后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之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28.(2019八上·新昌期中)放在普通环境里的鸡蛋容易变质。鲜鸡蛋密度约为1.08克/厘米3,变质蛋密度可降至1.03克/厘米3以下。生活中,我们可以把鸡蛋放入密度为1.03克/厘米3的盐水中来判断鸡蛋是否变质。
(1)如图甲、乙、丙三个鸡蛋静止在盐水中,其中最有可能已变质的是   鸡蛋(选填“甲”、“乙”或“丙”);
(2)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过程中要用到图2所示的仪器、细口瓶和一种玻璃仪器   (填名称);
(3)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中,用已调平的天平称取食盐固体时,发现指针偏右,接下来的操作是   食盐(选填“增加”或“减少”);
(4)配制好溶液后,发现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选填序号)。
①食盐晶体不纯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③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④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细口瓶时,有部分洒出
29.(2018八上·杭州期中)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要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8%的氯化钠溶液,下面是他们配制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如图
(1)该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填序号)
(2)在用托盘天平称取氯化钠的过程中,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同学们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同学们量取水最好选择合适的量筒,为精确量取还需另外仪器是   。
(3)实验操作称量固体的质量及所量取的蒸馏水的体积如图所示,实际称取食盐质量为   ,实际配置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30.(2020八上·嘉兴月考)实验室需要配制15%的氯化钠溶液50g,实验操作如图所示:
(1)配制该溶液需要称取的氯化钠为   g,选用的量筒规格为   (填:20、50或100)mL。
(2)当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向左边,接下去的操作是   。
(3)将A、B、C、D、E按正确操作顺序排列:   。
(4)小娜同学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原因可能是   。(可多选)
①用生锈的砝码称量;②氯化钠与砝码的位置放反了;③氯化钠药品不纯;④用俯视法量取水;⑤装瓶时溶液飞溅出一部分;⑥纸上还有氯化钠颗粒剩余;
31.(2020八上·秀洲月考)如下图是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示意图。试回答:
(1)B操作中放好砝码和游码后,向托盘中加入氯化钠时,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边,应进行的操作是   。
(2)E操作的作用是   。
(3)配制好的上述10%的氯化钠溶液50克,欲将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加到20%,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
①加入5克氯化钠固体 ②把水蒸 发掉25克 ③加入6.25克氯化钠固体 ④把溶液中的水蒸发掉一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2020八上·越城期中)小华实验操作考试的题目是: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考试时,小华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操作:
(1)称量时C出现了右盘低的现象,则接下来小华的操作是   。
(2)以上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用字母表示)。
(3)小华量取蒸馏水的体积如图2所示,则小华配制的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4)下列原因能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是   (填序号)。
①碳酸钠不纯 ②称量时,砝码和药品放错
③向烧杯中倒水时,有水洒出 ④量取水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
四、解答题
33.一定温度下,将425 g含有A物质的溶液蒸发掉300 g水后,溶液恰好饱和;若另取85 g原溶液,加入25 g A物质和40 g水充分搅拌后,溶液也恰好饱和.求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4.(2019八上·衢州期中)下表为硫酸密度与硫酸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对照表(20℃)
密度(g/mL) 1.01 1.07 1.14 1.22 1.30 1.40 1.50 1.61 1.73 1.81 1.84
质量分数(%) 1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98
有一物块A,其体积为250cm3,密度为1.30g/cm3。一只容器中盛有某硫酸溶液5千克,将物块A放入该溶液中静止后如图所示,此时物块A有2/15的体积露出液面。
(1)求物块A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大小
(2)求这种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3)要使物块A全部浸入溶液中,至少需要往容器中加水多少千克 (容器足够大,加水后溶液不溢出。)
35.(2018八上·长兴月考)下表为20℃盐酸的密度和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对照表。20℃时,小明量取50毫升质量分数为36%的浓盐酸以配制稀盐酸。试回答:
密度(克/厘米3) 1.025 1.05 1.075 1.1 1.125 1.15 1.18
溶质质量分数(%) 5 10 15 20 25 30 36
(1)根据上表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2)5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36%的浓盐酸中含有溶质为   克。
(3)小明用5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36%的浓盐酸可配制l0%的稀盐酸多少毫升 (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2位小数)
36.(2018八上·柯桥月考)下表为硫酸的密度与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对照表(20℃):
密度(g/mL) 1.01 1.07 1.14 1.22 1.30 1.40 1.50 1.61 1.73 1.81 1.84
质量分数(%) 1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98
现有一物块A,其体积为500cm3,密度为1.30g/ cm3。一只容器中盛有某硫酸溶液5千克,将物块A放入该溶液中静止后如图所示,此时物块A有2/15的体积露出溶液面。
(1)求物块A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大小?
(2)求这种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3)要使物块A全部浸入溶液中,至少需要往容器中加水多少千克?(容器足够大,加水后溶液不溢出,g取10N/Kg)
37.(2020八上·秀洲月考)如表是氯化钠(NaCl)和硝酸钾(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问题。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l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1)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是   。
(2)60℃时,按图示操作:
A中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C中溶液的总质量是   克。
(3)50 ℃时,将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克,分别加热蒸发10克水后,再恢复到50 ℃,剩余溶液的质量:NaCl溶液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KNO3溶液。
(4)10
℃时,分别将两种物质各40克加入100克水后,求此时NaCl溶液的质量是多少?加热升高20℃后KNO3的溶液的质量溶质分数是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
A、据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分析降温后溶液状态变化;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要析出晶体,溶液质量减小,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溶液质量不变;
C、据二者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及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法分析解答;
D、根据t2℃时二者的溶解度及溶液质量相等分析溶剂质量多少。
【解答】
A、乙的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所以降温后变为不饱和溶液,故错误;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要析出晶体,溶液质量减小,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溶液质量不变,故错误;
C、由B可知,甲降温后溶质减小,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乙中溶质、溶剂质量均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与降温前相等,根据饱和时质量分数的计算式=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可知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而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t2℃时乙的溶解度,故降温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甲小,故错误;
D、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 的溶解度,所以t2℃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甲溶液中溶剂的质量比乙少,降温溶剂的质量不变,故正确。
故选D。
2.【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对比1、2即可判断A选项是否正确。对比1、2或2、3即可判断B选项是否正确。通过对1、2的分析得出C选项是否正确。结合饱和溶液的概念进行分析可得出D选项是否正确。
【解答】对比1、2可以看出,28℃时10克水中溶解了硝酸钾4克时,再向其中加入多加入2克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仍旧保持不变,说明加入的2克硝酸钾不再溶解,即28℃时1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克,A说法正确;对比1、2或2、3可知,28℃时1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克,60℃时10克水中至少能溶解硝酸钾8克,因此60℃时等质量水中能溶解的硝酸钾比28℃时多,B说法正确;通过对1、2的分析可知:水的质量相同,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也相同,因此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C说法正确;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根据表中数据可知,60℃时10克水中溶解了8克硝酸钾,是否还能继续溶解硝酸钾无法得知,因此无法判断出所得溶液是否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D说法错误。故选D。
3.【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
A、根据t℃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40g进行解答。
B、根据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进行解答。
C、根据由图可知A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更大进行解答。
D、根据没有指名温度无法比较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进行解答。
【解答】
A、t℃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40g,即t℃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A物质为40g,
t℃时A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28.6%<40%,故A错误。
B、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t℃时B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后仍然饱和,故B正确。
C、由图可知A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更大,故C错误。
D、没有指名温度无法比较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故D错误。
故选:B。
4.【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饱和溶液的概念去做,饱和溶液:某一温度下,当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时称为饱和溶液。
【解答】
A、甲同学泡了一杯白糖开水,他用筷子充分搅拌杯中的白糖后的溶液没说是否有不溶物,所以不一定饱和,故A错。
B、糖水热的时候白糖全部溶解,可能刚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故B错。
C、待糖水变凉,喝糖水时,发现杯底有少量未溶解的白糖,说明此时有不溶物,属于饱和溶液,故C正确。
D、喝糖水时感到很甜与浓度有关,与是否饱和无关,故D错。
所以选C。
5.【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A、根据溶解度的变化来判断是否饱和。
B、根据溶解度曲线中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考虑。
C、根据降温后溶质的变化考虑。
D、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考虑。
【解答】
A、将100克甲、乙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甲物质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还是饱和溶液,但乙物质溶解度变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故A错。
B、因为从t2℃降到t1℃时,甲和乙两物质溶解度相等,故B错。
C、将100克甲、乙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时,由于甲物质析出晶体,所以溶液质量减少。乙物质降温后变为不饱和,溶液质量不变,还是100g,所以甲<乙,故C正确。
D、甲物质降温后析出晶体,仍然饱和,质量分数用t1℃时溶解度计算即可;乙物质降温后变为不饱和,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乙物质的质量分数按照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计算,所以只要比较出t1℃时甲物质溶解度与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即可,通过图象可知甲>乙,故D错。
所以选C。
6.【答案】B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A、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须要确定温度;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比较同一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C、根据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分析回答该问题;D、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分析饱和溶液升温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
【解答】A、不知温度,无法比较二者溶解度大小,如:t1℃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故错误;B、t1℃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正确;C、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85g,所以80克硝酸钾溶于100克水中得到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错误;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t1℃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到t2℃,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错误。
7.【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
A、根据30℃时,A物质的溶解度进行分析;
B、根据A物质的饱和溶液从30℃降温到10℃,溶解度减小,会析出晶体考虑;
C、根据B物质的饱和溶液从30℃降温到20℃,会析出晶体,溶质减少进行分析;
D、根据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考虑。
【解答】
A、30℃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20g,是在3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A物质,所以30℃时,向100克水中加入25克A物质,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有5g溶质没有溶解,故A说法正确。
B、A物质的饱和溶液从30℃降温到10℃,溶解度减小,会析出晶体,仍然是饱和溶液,故B说法错误。
C、B物质的饱和溶液从30℃降温到20℃,会析出晶体,溶质减少,溶剂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减少,故C说法正确。
D、30℃时,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恒温蒸发溶剂、加入溶质、降低温度等方法,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8.【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 A.在相同质量的溶剂中,溶解溶质的质量越多,溶质质量分数就越大,据此可解答。B.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同种溶质的溶液,据此可解答。C.从甲图可知,20℃时a的溶解度小于b,据此可解答。D.当两条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时,表示此温度下它们的溶解度相等,配成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也一定相等,据此可解答。
【解答】A.图甲中a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比b溶液大是错误的叙述,因为甲物质没有溶解完而乙物质溶解完;B.图乙中a、b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是错误的叙述,根据丙中甲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图丙中,由20℃时甲的溶解度小,可以确定表示a的溶解度曲线是M;D.30℃时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是错误的叙述,二者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在饱和状态时就相等。故选项C符合题意。
9.【答案】C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则溶液的质量=60g﹣60g×(1﹣10%)×=33g,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8.2%;故A不正确;
B、加入6gNaNO3晶体,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8.2%;故B不正确;
C、把溶剂蒸发掉30g,则溶液的质量=60g﹣30g=30g,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20%;即蒸发溶剂质量为原溶液质量一半时,由于溶质质量不变而溶液质量减小一半,因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故C正确;
D、加入20%的NaNO3溶液30g,则所得混合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3.3%;故D不正确;
故选C.
【分析】欲将6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NO3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即通过改变溶液的组成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为20%的溶液;分析所采用的方法对溶液组成的改变,利用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求出改变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做出判断.
10.【答案】C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甲实验是粗盐的提纯,实验主要有溶解、过滤、蒸发结晶三步组成;
(2)在粗盐的提纯实验中多次用到玻璃棒,不同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存在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搅拌、引流和转移三个作用;
(3)乙实验是溶液的配制,主要步骤有计算、称量、溶解三个步骤。根据42克水计算需要多少克氯化钠才能配制成10%的氯化钠溶液。
(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总质量可知溶液质量偏大会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解答】A、甲实验的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步骤是蒸发,去除杂质的关键步骤是过滤,A错误;
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粗盐提纯实验中多次用到玻璃棒,不同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存在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搅拌、引流和转移三个作用,B错误;
C、乙实验若按照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②中称取食盐为 5g,则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由③操作可知水的质量为42g,5g食盐溶解到42g水中的质量分数为:(5g/47g)×100%=10.6%>10%,所以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C正确;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对配制的溶液浓度无影响,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总质量可知溶液质量偏大会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D错误。
故选C
11.【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1)溶解度曲线反映了某物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关系;(2)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解答】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这句要正确需要一定的条件,当温度大于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当温度小于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A错误;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各50g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质量都是140g,由图可知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同,所以100g水中最多都只能溶解40g水,得到的溶液质量都是140g,B正确;
C、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此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但由于选项中甲乙溶液都没有明确是否是饱和溶液所以无法比较,C错误;
D、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未明确甲、乙饱和溶液的质量是多少所以析出的晶体无法比较,D错误。
故选B
12.【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中所给溶液中溶质和溶剂质量关系与溶解度对比确定出M为硝酸钾,再由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定值且大于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A、由图示可知,150克水中 t1℃ 时60克M能全部溶解,蒸发50克水即00克水后 t2℃ 时没有溶质析出,降温后析出溶质,氯化铵 t2℃ 时溶解度为41克,60克时不能全部溶解,硝酸钾 t2℃ 时溶解度为60克,所以M为硝酸钾,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溶液①为不饱和溶液,溶液②刚好饱和,溶液③为有固体剩余,为饱和溶液,正确,不符合题意;
C、溶液②中溶质质量分数为,正确,不符合题意;
D、溶液①②③中,②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7.5%,①的溶质质量分数为,③的质量分数要比2小,不一定比①大,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答案】C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②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通过降温还是升温的方法使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确定通过降温还是蒸发溶剂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A、由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时,a的溶解度等于c的溶解度,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由于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a的饱和溶液从t℃降温至t℃时就会有晶体析出,但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
D、由于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而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因此可以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来提纯混有少量b的a,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4.【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A、根据溶解度曲线的交点的含义考虑;B、根据将t1℃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溶解度的变化考虑;C、根据溶解度大小的比较方法考虑;D、根据将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是否析出溶质进行判断。
【解答】A、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A说法正确;
B、将t1℃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甲物质的溶解度变大,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乙溶解度变小,仍为饱和溶液,故B说法错误;
C、温度小于t1℃时,甲物质的溶解曲线在乙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下边,所以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故C说法正确;
D、将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甲的溶解度变小,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乙的溶解度变小,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15.【答案】B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不饱和溶液加溶质变饱和,溶质质量分数增加,直到饱和为止分析,选择图像时要注意起点、转折点。
【解答】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不饱和食盐水中加入食盐并充分搅拌,食盐溶解,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在原有值的基础上增大,直到达到饱和后,食盐不再溶解,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B。
16.【答案】D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乙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都为:×100%=23.1%,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甲和乙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甲和乙仍然都是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因为t3℃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因此t2℃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3℃,为达饱和状态,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分析】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17.【答案】B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t2℃时,甲的溶解度是80g,向100g甲中加入100g水后,只能溶解80g,形成溶液的质量为100g+80g=180g,错误;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
C、在同一温度下比较不同的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没提温度,不能比较,错误;
D、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到t1℃时,甲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分数是t1℃时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溶液组成不变,溶质质量分数是t2℃时的溶质质量分数,根据图象可以看出,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甲的大于乙,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②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③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④判断通过降温还是升温的方法是晶体析出,据此解答.
18.【答案】D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5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50℃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形成75gA的饱和溶液正确,因为该温度下,A的溶解度是50g,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20℃时,A和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因为在该温度下,它们有交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分别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50℃降至20℃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不是B>C=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5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正确;50℃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形成75gA的饱和溶液正确,因为该温度下,A的溶解度是50g;20℃时,A和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因为在该温度下,它们有交点;分别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50℃降至20℃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不是B>C=A.
19.【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
【解析】【解答】A、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故饱和溶液浓度相同,正确;
B、保持20℃,蒸发溶剂可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正确;
C、30℃时,甲的溶解度为60g,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只能溶解30g,后溶液的质量为80g,正确;
D、10℃时,将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错误;
故选D.
【分析】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能表示的意义:①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②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
③可以判断或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④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加上升温结晶);并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
⑤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
可以据此以上几点来完成解答.
20.【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生石灰,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质质量开始增大,后减小;当冷却至室温后,温度降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加,反应停止后,质量不变,故错误;
B、红磷与氧气反应产物为五氧化二磷,氧气被消耗,氮气化学性质稳定,质量不变,故正确;
C、烧碱溶液呈碱性,pH>7,故错误;
D、向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MnO4固体,KMnO4固体会溶解,溶液质量增加,硝酸钾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错误.
答案:B.
【分析】A、根据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生石灰,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解答;
B、根据红磷与氧气反应产物为五氧化二磷,氮气化学性质稳定解答;
C、根据烧碱溶液呈碱性,pH>7解答;
D、根据向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MnO4固体,KMnO4固体会溶解解答.
21.【答案】乙;44.4%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代表该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能够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当所给溶质大于或等于该质量时形成饱和溶液,小于时形成不饱和溶液;(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通过分析出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再进行计算。
【解答】(1)t℃时甲的溶解度是11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110g甲,乙的溶解度是6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60g乙,两个装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带结晶水的甲、乙物质各80克,所以乙物质达到了饱和,甲物质不饱和;
(2)甲物质所形成的不饱和溶液中溶质为80克,溶剂为100克,溶液质量=80克+100克=180克,甲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00%=44.4%。
22.【答案】(1)溶剂
(2)烧杯底部观察不到食盐固体颗粒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分析】(1)根据溶液的组成分析;(2)根据不溶解的固体会沉积在烧杯底部判断。
【解答】(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图中“?”是指溶剂;
(2)不溶解的固体会沉积在烧杯底部,所以烧杯底部观察不到食盐固体颗粒,可以确定食盐固体“完全溶解”。
故答案为:(1)溶剂 (2)烧杯底部观察不到食盐固体颗粒
23.【答案】甲;不饱和;N;不会;44.4%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解:(1)图1中甲烧杯底部有不溶解的晶体存在,说明在该温度下甲溶液饱和,而乙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因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升温后所得图2中的乙一定不饱和;故填:甲;不饱和;
(2)根据图1中信息可以知道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而图3中在20℃时,N曲线的溶解度大于M曲线的溶解度,故N表示的是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因为乙在20℃时没有晶体存在,故降温至30℃也不会出现晶体;故答案:N;不会;
(3)50℃时甲的溶解度为80g,则此温度下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4.4%,故填:44.4%.
【分析】(1)根据烧杯底部是否有不溶解的固体存在以及温度升高后,溶解度的变化情况来分析;
(2)图1中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甲有固体剩余,说明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结合图3完成解答;
(3)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方法来分析.
24.【答案】t1℃时,a与c的溶解度相同;75;b>a>c;NaOH溶于水放热,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1)据图可以看出,P点时ac相交于一点,表示在t1℃时,a与c的溶解度相同,故填:t1℃时,a与c的溶解度相同;
(2)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将50g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只能溶解25g,得到溶液的质量为75g,故填:75;
(3)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析出晶体,仍然是饱和溶液,且在此温度下b的溶解度大于a,故b的质量分数大于b,而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溶液组成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与t2℃时相同,据图可以看出小于a,是最小,故填:b>a>c;
(4)t1℃时,将盛有c的饱和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后,试管中的溶液变浑浊,说明有固体析出,原因是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升高,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缘故,故填:NaOH溶于水放热,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分析】根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特点确定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解答即可.
25.【答案】不饱和;37.5%;<;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1)图中A点表示的乙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因为A点在乙的溶解度曲线的下方;故答案为:不饱和;
(2)t3℃时,甲的溶解度是60g,将4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故答案为:37.5%;
(3)t3℃时,将等质量甲和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甲要析出溶质,溶液质量减小,而丙则不变,因此所得溶液质量大小关系为:甲<丙;故答案为:<;
(4)将t1℃时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为:加溶质,蒸发溶剂;故答案为: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图中A点表示的乙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因为A点在乙的溶解度曲线的下方;t3℃时,甲的溶解度是60g,将4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t3℃时,将等质量甲和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所得溶液质量大小关系为:甲<丙;将t1℃时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为:加溶质,蒸发溶剂.
26.【答案】10g;AB;搅拌,加速固体的溶解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解答】①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100g×10%=10g.
②A是称量,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仰视刻度,操作错误;
C是向烧杯中加入氯化钠的操作,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是加水的操作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E是溶解,使用玻璃棒搅拌,加速固体的溶解.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A、B操作错误.
③E中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搅拌,加速固体的溶解.
答案:①10g;②AB;③搅拌,加速固体的溶解.
【分析】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出所需氯化钠的质量;根据天平的使用、量筒的使用注意事项考虑;根据玻璃棒的用法考虑作用;根据药品与砝码位置颠倒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27.【答案】(1)④
(2)复分解
(3)大于;饱和;2:5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1)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所以在蒸发池中促进水分蒸发,主要是利用了太阳能,故选:④;
(2)①处发生的反应是氯化镁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属于复分解反应;
(3)①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所以K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②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80℃时,KNO3的溶解度为169g,在20℃时,向盛有200g水的烧杯中加入80gKNO3,溶解的硝酸钾为63.2g,所以得到该温度时KNO3的饱和溶液,若使烧杯内物质缓慢升温至80℃,在该温度下,固体全部溶解,所以最后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之比为80g:200g=2:5.
故答案为:(1)④;(2)复分解;(3)①大于;②饱和;2:5.
【分析】(1)根据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进行分析;
(2)根据①处发生的反应是氯化镁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进行分析;
(3)①根据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进行分析;
②根据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80℃时,KNO3的溶解度为169g进行分析.
28.【答案】(1)丙
(2)玻璃棒
(3)增加
(4)①②
【知识点】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变化;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当浮力和重力相等时,密度越大,排开水的体积越小。
【解答】(1) 如图甲、乙、丙三个鸡蛋静止在盐水中,其中最有可能已变质的是丙鸡蛋,因为鲜鸡蛋密度约为1.08克/厘米3左右,变质蛋密度可降至1.03克/厘米3以下,浮力和重力相等,密度越大,排开水的体积越小,观察图片可以得知:其中最有可能已变质的是丙。
(2)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过程中要用到图2所示的仪器、细口瓶和一种玻璃仪器是玻璃棒,因为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通过搅拌使氯化钠加快溶解。
(3)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食盐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右,应增加适量食盐;
(4)①食盐晶体仍然不纯,食盐的质量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①符合题意。
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会使所取水质量增加,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②符合题意。③量取水时,俯视读数,量取的水体积偏少,溶质质量分数偏大,③不符合题意。④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细口瓶时,有部分洒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丙(2)玻璃棒(3)增加(3)①②
29.【答案】(1)③②①⑤④
(2)应继续在左盘上添加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滴管
(3)12g;12.9%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的顺序排列即可;
(2)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时,先在右盘上放上砝码,然后调整左盘中药品质量,直到天平平衡为止。在量取液体时,为了使测量更精确,可以使用胶头滴管对液体的体积进行微调;
(3)使用天平时,应该“左物右码”,如果位置放反,那么物质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即可。
【解答】(1)正确的操作应该是:
③从试剂瓶中取出药品;
②将药品放在天平上进行称量;
①将药品倒入烧杯内;
⑤用量筒量取指定体积的水,然后倒入盛有药品的烧杯;
④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即可。
正确的顺序应该是:③②①⑤④;
(2)在用托盘天平称取氯化钠的过程中,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说明左侧药品的质量小,因此:应继续在左盘上添加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同学们量取水最好选择合适的量筒,为精确量取还需另外仪器是滴管;
(3)砝码的质量为10g+5g=15g,游码的质量为3g,那么实际食盐的质量为:15g-3g=12g;
实际量取水的体积为82mL,那么它的质量为82g,因此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0.【答案】(1)7.5;50
(2)减小氯化钠的量直至天平平衡
(3)EDBCA
(4)②、③、⑥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氯化钠的质量,根据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计算出需要水的质量,再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出水的体积,据此确定量筒的规格。
(2)在进行定量称量的过程中,先在右盘放入合适的砝码,再在左盘放入药品,只能通过药品质量的调节让天平实现平衡。
(3)根据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排序;
(4)根据公式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是溶质的质量小,要么是溶剂水的质量偏大,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1)需要称取的氯化钠的质量:50g×15%=7.5g;需要水的质量:50g-7.5g=42.5g,需要水的体积:,因此选用量筒的规格为50mL。
(2)当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向左边,说明左盘加入的氯化钠的质量偏大,因此接下来的操作为:减小氯化钠的量直至天平平衡。
(3)首先从试剂瓶中取出药品,放在天平上进行称量,得到7.5g氯化钠,然后倒入烧杯中。接下来用量筒量取42.5mL水倒入烧杯中,最后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得到溶液,那么正确的排序为:EDBCA。
(4) ①用生锈的砝码称量,那么砝码的质量偏大,因此测出的氯化钠的质量也偏大,故①不合题意;
②氯化钠与砝码的位置放反了,那么氯化钠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即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②符合题意;
③氯化钠药品不纯,那么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③符合题意;
④用俯视法量取水,读出的示数偏大,但是实际量取到的水的体积偏小,故④不合题意;
⑤装瓶时溶液飞溅出一部分,不会对溶液的质量分数产生影响,故⑤不合题意;
⑥纸上还有氯化钠颗粒剩余,那么进入溶液中的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⑥符合题意。
故选②③⑥。
31.【答案】(1)减少托盘内盐的质量
(2)搅拌加快溶解
(3)B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天平的指针向哪边偏转,说明哪侧的质量偏大。如果砝码质量大,那就继续增加食盐;如果食盐质量大,那么就减小食盐的质量。
(2)根据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解答;
(3)增大溶质质量分数,无非就是增加溶质质量和减少溶剂质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列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1)天平的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边,说明左盘的食盐质量大,右盘的砝码质量小,因此进行的操作是:减小托盘内盐的质量。
(2)E操作为溶解,它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溶解。
(3)10%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g×10%=5g;
设再加入氯化钠固体的质量为x,

解得:x=6.25g;
设蒸发掉水的质量为y,

解得:y=25g。
那么正确的方法是②③。
故选B。
32.【答案】(1)继续加药品,直至天平平衡
(2)E、C、A、D、B
(3)16%
(4)①②④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在进行定量称量的过程中,只能通过调整左盘中药品的质量让天平实现平衡,绝不能调节右盘的砝码或游码。左盘轻,就增加药品;左盘重,就减少药品。
(2)根据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过程分析解答;
(3)根据图1,将砝码质量和游码质量相加得到溶质的质量,根据图2读出水的体积,根据m=ρV计算水的质量,最后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即可。
(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原因:①溶质质量偏小;②溶剂质量偏大。
【解答】(1)称量时C出现了右盘低的现象,则说明左盘药品的质量偏小,则接下来小华的操作是:继续加药品,直至天平平衡。
(2)配制碳酸钠溶液的过程为:
E:从试剂瓶中取出碳酸钠;
C:用天平称取规定质量的碳酸钠;
A:将称量出的碳酸钠固体倒入烧杯中备用;
D:用量筒量取规定体积的水,倒入烧杯中;
B: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至碳酸钠完全溶解即可。
那么正确的操作顺序为:E、C、A、D、B。
(3)根据图1可知,碳酸钠的质量为:5g+2.9g=7.9g;
根据图2可知,水的体积为41mL,那么水的质量为:m=ρV=1g/mL×41mL=41g;
那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4)①碳酸钠不纯,那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会偏小,故①符合题意;
②称量时,砝码和药品放错,那么砝码质量=药品的质量+游码质量,因此实际得到的药品质量偏小,故②符合题意;
③向烧杯中倒水时,有水洒出,会使溶剂的质量偏小,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③不合题意;
④量取水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得到的水的体积偏大,故④符合题意。
故选①②④。
33.【答案】解:设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解得x=25
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100%=20%
答: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质量分数为20%.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 【分析】根据饱和溶液概念并结合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即可作答.
34.【答案】(1)解:因为物体漂浮
所以F浮=G物=ρVg=1.30×103kg/m3×2.50×10-6m3×10N/kg=3.25N
(2)F浮=ρgV排
所以ρ液=F浮/gV排=3.25N/(10N/kg×13/15×250×10-6m3)=1.5×103kg/m3=1.5g/cm3
查表为这种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60%
(3)解:物块A全浸,则ρ液=ρ物=1.30g/cm3,p%=40%
5kg×60%=(5kg+m)×40%
m=2.5kg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当物体漂浮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即 F浮=G物=ρVg ;
(2)已知浮力和V排利用公式计算出硫酸溶液的密度,然后根据表格确定溶液的质量分数;
(3)首先根据浮沉条件确定物块悬浮时溶液的密度,然后根据表格确定溶液的质量分数,最后根据溶质质量相等,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质量分数列出方程,计算加水的质量即可。
35.【答案】(1)盐酸的质量分数越大,密度越大
(2)21.24
(3)设小明用50毫升即50厘米3溶质质量分数为36%的浓盐酸,可配制10%的稀盐酸的体积为x
50厘米3×1.18克/厘米3×36%=l.05克/厘米3×10%×x
x≈202.29厘米3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数据所列内容分析;
(2)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3)根据溶液稀释的方法及质量、体积间的转化公式分析。
【解答】(1)表中数据是溶质质量分数与密度的关系,由数据分析可知盐酸的质量分数越大,密度越大;
(2)
5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36%的浓盐酸中含有溶质为

36.【答案】(1)解:因为物体漂浮
所以F浮=G物=ρVg = 1.30g/ cm3×500cm3×10N/kg =
6.5N
(2)解:F浮=ρgV排,
所以ρ液= F浮/gV 排= 6.5N/10N/kg×13/15×500×10-3m3
=1.5×103kg/m3=1.5 g/cm3
查表为这种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60%
(3)解:物块A全浸,则ρ液=ρ物=1.30g/ cm3,p%=40%
5kg
× 60% = (5kg + m ) × 40%
m = 2.5kg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1)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根据F浮=G物计算浮力的大小;
(2)已知物体受到的浮力根据公式计算出硫酸溶液的密度,然后对照表格确定它的质量分数;
(3)根据浮沉条件可知,当硫酸的密度和物体A的密度相同时,A会全部浸没在溶液中,据此查表可得这时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接下来根据溶质质量不变为等量关系,根据公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质量分数列出方程,即可计算出至少加水的质量。
37.【答案】(1)KNO3
(2)不饱和;167.6
(3)大于
(4)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8g<40g,因此溶液是饱和的,此时溶液的质量为:35.8g+100g=135.8g。
加热升高20℃后,即温度为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40g,那么此时溶质的质量就是40g,那么溶质质量分数为:。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确定哪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
(2)如果加入溶质的质量大于溶解度,那么溶液饱和;否则,溶液不饱和。将两种物质20℃时的溶解度与加入的质量进行比较,确定是否饱和,将两种溶质的质量和100g水的相加得到此时溶液的质量。
(3)将50℃时二者的溶解度比较大小,然后确定蒸发10g水时析出溶质的质量大小,进而判断溶液的质量大小;
(4)将氯化钠40g与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比较,判断它是否饱和,然后确定溶质质量,从而计算出此时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将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与40g进行比较,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确定溶质质量,今儿计算出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是KNO3;
(2)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因为硝酸钾的质量40g<110g,所以此时A中溶液为不饱和溶液。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因为40g>36g,40g>31.6g,所以氯化钠和硝酸钾都达到饱和,此时溶液质量为:36g+31.6g+100g=167.6g。
(3)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7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85.5g,因此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当都蒸发10g水时,氯化钠析出的晶体质量小于硝酸钾析出的晶体质量,而原来溶液的质量相等,所以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大于硝酸钾溶液的质量。
(4)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8g<40g,因此溶液是饱和的,此时溶液的质量为:35.8g+100g=135.8g。加热升高20℃后,即温度为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40g,那么此时溶质的质量就是40g,那么溶质质量分数为:。
1 / 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4、5节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将t2℃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时(  )
A.两种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B.两种溶液的质量仍相同
C.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甲大
D.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比甲多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
A、据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分析降温后溶液状态变化;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要析出晶体,溶液质量减小,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溶液质量不变;
C、据二者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及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法分析解答;
D、根据t2℃时二者的溶解度及溶液质量相等分析溶剂质量多少。
【解答】
A、乙的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所以降温后变为不饱和溶液,故错误;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要析出晶体,溶液质量减小,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溶液质量不变,故错误;
C、由B可知,甲降温后溶质减小,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乙中溶质、溶剂质量均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与降温前相等,根据饱和时质量分数的计算式=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可知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而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t2℃时乙的溶解度,故降温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甲小,故错误;
D、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 的溶解度,所以t2℃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甲溶液中溶剂的质量比乙少,降温溶剂的质量不变,故正确。
故选D。
2.(2013·湖州) 配制硝酸钾溶液时得到下表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不正确的是(  )
序号 温度/℃ 水的质量/克 所加硝酸钾的质量/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克
① 28 10 4 14
② 28 10 6 14
③ 60 10 8 18
A.28℃时1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克
B.60℃时等质量水中能溶解的硝酸钾比28℃时多
C.①②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③所得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对比1、2即可判断A选项是否正确。对比1、2或2、3即可判断B选项是否正确。通过对1、2的分析得出C选项是否正确。结合饱和溶液的概念进行分析可得出D选项是否正确。
【解答】对比1、2可以看出,28℃时10克水中溶解了硝酸钾4克时,再向其中加入多加入2克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仍旧保持不变,说明加入的2克硝酸钾不再溶解,即28℃时1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克,A说法正确;对比1、2或2、3可知,28℃时1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克,60℃时10克水中至少能溶解硝酸钾8克,因此60℃时等质量水中能溶解的硝酸钾比28℃时多,B说法正确;通过对1、2的分析可知:水的质量相同,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也相同,因此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C说法正确;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根据表中数据可知,60℃时10克水中溶解了8克硝酸钾,是否还能继续溶解硝酸钾无法得知,因此无法判断出所得溶液是否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D说法错误。故选D。
3.(2013·衢州)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时A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0%
B.t℃时B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后仍然饱和
C.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更大
D.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
A、根据t℃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40g进行解答。
B、根据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进行解答。
C、根据由图可知A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更大进行解答。
D、根据没有指名温度无法比较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进行解答。
【解答】
A、t℃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40g,即t℃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A物质为40g,
t℃时A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28.6%<40%,故A错误。
B、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t℃时B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后仍然饱和,故B正确。
C、由图可知A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更大,故C错误。
D、没有指名温度无法比较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故D错误。
故选:B。
4.周末,感到有点饿的甲同学泡了一杯白糖开水,他用筷子充分搅拌杯中的白糖后,将杯子放在一边待糖水变凉,喝糖水时,发现杯底有少量未溶解的白糖(如图所示)。下列操作或现象能说明糖水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A.泡糖水时进行了充分搅拌 B.糖水热的时候白糖全部溶解
C.凉的糖水 底部有剩余的白糖 D.喝糖水时感到很甜
【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饱和溶液的概念去做,饱和溶液:某一温度下,当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时称为饱和溶液。
【解答】
A、甲同学泡了一杯白糖开水,他用筷子充分搅拌杯中的白糖后的溶液没说是否有不溶物,所以不一定饱和,故A错。
B、糖水热的时候白糖全部溶解,可能刚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故B错。
C、待糖水变凉,喝糖水时,发现杯底有少量未溶解的白糖,说明此时有不溶物,属于饱和溶液,故C正确。
D、喝糖水时感到很甜与浓度有关,与是否饱和无关,故D错。
所以选C。
5.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若分别将100克甲、乙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2℃降至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溶液都仍为饱和溶液
B.两物质的溶解度:甲>乙
C.两溶液的质量:甲<乙
D.两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
【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A、根据溶解度的变化来判断是否饱和。
B、根据溶解度曲线中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考虑。
C、根据降温后溶质的变化考虑。
D、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考虑。
【解答】
A、将100克甲、乙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甲物质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还是饱和溶液,但乙物质溶解度变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故A错。
B、因为从t2℃降到t1℃时,甲和乙两物质溶解度相等,故B错。
C、将100克甲、乙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时,由于甲物质析出晶体,所以溶液质量减少。乙物质降温后变为不饱和,溶液质量不变,还是100g,所以甲<乙,故C正确。
D、甲物质降温后析出晶体,仍然饱和,质量分数用t1℃时溶解度计算即可;乙物质降温后变为不饱和,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乙物质的质量分数按照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计算,所以只要比较出t1℃时甲物质溶解度与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即可,通过图象可知甲>乙,故D错。
所以选C。
6.根据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钠大
B.tl℃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
C.t2℃时,80克硝酸钾溶于l00克水中得到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t1℃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到t0℃,溶液质量分数增大
【答案】B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A、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须要确定温度;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比较同一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C、根据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分析回答该问题;D、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分析饱和溶液升温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
【解答】A、不知温度,无法比较二者溶解度大小,如:t1℃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故错误;B、t1℃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正确;C、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85g,所以80克硝酸钾溶于100克水中得到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错误;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t1℃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到t2℃,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错误。
7.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30℃时,向100克水中加入25克A物质,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B.A物质的饱和溶液从30℃降温到10℃,变成不饱和溶液
C.B物质的饱和溶液从30℃降温到20℃,其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D.30℃时,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
A、根据30℃时,A物质的溶解度进行分析;
B、根据A物质的饱和溶液从30℃降温到10℃,溶解度减小,会析出晶体考虑;
C、根据B物质的饱和溶液从30℃降温到20℃,会析出晶体,溶质减少进行分析;
D、根据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考虑。
【解答】
A、30℃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20g,是在3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A物质,所以30℃时,向100克水中加入25克A物质,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有5g溶质没有溶解,故A说法正确。
B、A物质的饱和溶液从30℃降温到10℃,溶解度减小,会析出晶体,仍然是饱和溶液,故B说法错误。
C、B物质的饱和溶液从30℃降温到20℃,会析出晶体,溶质减少,溶剂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减少,故C说法正确。
D、30℃时,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恒温蒸发溶剂、加入溶质、降低温度等方法,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8.(2020·杭州模拟)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然后升温到50℃时,现象如图乙;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由这一过程可知 (  )
A.图甲中a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比b溶液大
B.图乙中a、b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C.图丙中表示a的溶解度曲线是M
D.30℃时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 A.在相同质量的溶剂中,溶解溶质的质量越多,溶质质量分数就越大,据此可解答。B.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同种溶质的溶液,据此可解答。C.从甲图可知,20℃时a的溶解度小于b,据此可解答。D.当两条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时,表示此温度下它们的溶解度相等,配成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也一定相等,据此可解答。
【解答】A.图甲中a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比b溶液大是错误的叙述,因为甲物质没有溶解完而乙物质溶解完;B.图乙中a、b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是错误的叙述,根据丙中甲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图丙中,由20℃时甲的溶解度小,可以确定表示a的溶解度曲线是M;D.30℃时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是错误的叙述,二者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在饱和状态时就相等。故选项C符合题意。
9.今有6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NO3溶液,欲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应采用的方法是(  )
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 B.加入6gNaNO3晶体
C.把溶剂蒸发掉30g D.加入20%的NaNO3溶液30g
【答案】C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则溶液的质量=60g﹣60g×(1﹣10%)×=33g,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8.2%;故A不正确;
B、加入6gNaNO3晶体,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8.2%;故B不正确;
C、把溶剂蒸发掉30g,则溶液的质量=60g﹣30g=30g,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20%;即蒸发溶剂质量为原溶液质量一半时,由于溶质质量不变而溶液质量减小一半,因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故C正确;
D、加入20%的NaNO3溶液30g,则所得混合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3.3%;故D不正确;
故选C.
【分析】欲将6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NO3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即通过改变溶液的组成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为20%的溶液;分析所采用的方法对溶液组成的改变,利用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求出改变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做出判断.
10.(2017八上·海宁月考)如图,用下列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甲实验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乙实验为 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实验的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步骤是蒸发
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C.乙实验若按照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②中称取食盐为 5g,则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对配制的溶液浓度无影响
【答案】C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甲实验是粗盐的提纯,实验主要有溶解、过滤、蒸发结晶三步组成;
(2)在粗盐的提纯实验中多次用到玻璃棒,不同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存在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搅拌、引流和转移三个作用;
(3)乙实验是溶液的配制,主要步骤有计算、称量、溶解三个步骤。根据42克水计算需要多少克氯化钠才能配制成10%的氯化钠溶液。
(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总质量可知溶液质量偏大会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解答】A、甲实验的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步骤是蒸发,去除杂质的关键步骤是过滤,A错误;
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粗盐提纯实验中多次用到玻璃棒,不同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存在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搅拌、引流和转移三个作用,B错误;
C、乙实验若按照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②中称取食盐为 5g,则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由③操作可知水的质量为42g,5g食盐溶解到42g水中的质量分数为:(5g/47g)×100%=10.6%>10%,所以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C正确;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对配制的溶液浓度无影响,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总质量可知溶液质量偏大会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D错误。
故选C
11.(2018八上·义乌月考)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各50g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质量都是140g
C.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1)溶解度曲线反映了某物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关系;(2)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解答】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这句要正确需要一定的条件,当温度大于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当温度小于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A错误;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各50g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质量都是140g,由图可知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同,所以100g水中最多都只能溶解40g水,得到的溶液质量都是140g,B正确;
C、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此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但由于选项中甲乙溶液都没有明确是否是饱和溶液所以无法比较,C错误;
D、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未明确甲、乙饱和溶液的质量是多少所以析出的晶体无法比较,D错误。
故选B
12.(2020八上·苍南期末)M是硝酸钾或氯化铵其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在不同温度(t0温度(℃) t0 t1 t2
硝酸钾溶解度/克 31.6 44 60
氯化铵溶解度/克 37.6 40 41
某科学兴趣小组用物质M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M是硝酸钾
B.溶液①为不饱和溶液,溶液②和③为饱和溶液
C.溶液②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7.5%
D.溶液①②③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②>③>①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中所给溶液中溶质和溶剂质量关系与溶解度对比确定出M为硝酸钾,再由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定值且大于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A、由图示可知,150克水中 t1℃ 时60克M能全部溶解,蒸发50克水即00克水后 t2℃ 时没有溶质析出,降温后析出溶质,氯化铵 t2℃ 时溶解度为41克,60克时不能全部溶解,硝酸钾 t2℃ 时溶解度为60克,所以M为硝酸钾,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溶液①为不饱和溶液,溶液②刚好饱和,溶液③为有固体剩余,为饱和溶液,正确,不符合题意;
C、溶液②中溶质质量分数为,正确,不符合题意;
D、溶液①②③中,②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7.5%,①的溶质质量分数为,③的质量分数要比2小,不一定比①大,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2018八上·绍兴月考)如图是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 t1℃时,a 的溶解度等于 c 的溶解度
B.c 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少
C.a 的饱和溶液从 t2℃降温至 t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
D.当 a 中含有少量 b 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a
【答案】C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②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通过降温还是升温的方法使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确定通过降温还是蒸发溶剂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A、由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时,a的溶解度等于c的溶解度,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由于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a的饱和溶液从t℃降温至t℃时就会有晶体析出,但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
D、由于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而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因此可以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来提纯混有少量b的a,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4.如图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将t1℃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两溶液仍然都是饱和溶液
C.当温度小于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D.将t2℃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时,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减小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A、根据溶解度曲线的交点的含义考虑;B、根据将t1℃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溶解度的变化考虑;C、根据溶解度大小的比较方法考虑;D、根据将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是否析出溶质进行判断。
【解答】A、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A说法正确;
B、将t1℃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甲物质的溶解度变大,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乙溶解度变小,仍为饱和溶液,故B说法错误;
C、温度小于t1℃时,甲物质的溶解曲线在乙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下边,所以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故C说法正确;
D、将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甲的溶解度变小,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乙的溶解度变小,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15.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不饱和食盐水中加入食盐并充分搅拌,用纵坐标表示溶液中食盐的质量分数(a%),用横坐标表示实验进行的时间(t),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不饱和溶液加溶质变饱和,溶质质量分数增加,直到饱和为止分析,选择图像时要注意起点、转折点。
【解答】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不饱和食盐水中加入食盐并充分搅拌,食盐溶解,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在原有值的基础上增大,直到达到饱和后,食盐不再溶解,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B。
16.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1℃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饱和溶液
B.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30%
C.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甲溶液饱和,乙溶液不饱和
D.t2℃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3℃,为达饱和状态,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
【答案】D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乙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都为:×100%=23.1%,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甲和乙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甲和乙仍然都是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因为t3℃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因此t2℃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3℃,为达饱和状态,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分析】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17.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2℃时,向100g甲中加入100g水后形成溶液的质量为200g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D.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到t1℃时,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B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t2℃时,甲的溶解度是80g,向100g甲中加入100g水后,只能溶解80g,形成溶液的质量为100g+80g=180g,错误;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
C、在同一温度下比较不同的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没提温度,不能比较,错误;
D、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到t1℃时,甲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分数是t1℃时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溶液组成不变,溶质质量分数是t2℃时的溶质质量分数,根据图象可以看出,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甲的大于乙,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②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③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④判断通过降温还是升温的方法是晶体析出,据此解答.
18. 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5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50℃时,把50g A放入50g水中形成75g A的饱和溶液
C.20℃时,A和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D.分别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50℃降至20℃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C=A
【答案】D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5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50℃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形成75gA的饱和溶液正确,因为该温度下,A的溶解度是50g,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20℃时,A和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因为在该温度下,它们有交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分别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50℃降至20℃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不是B>C=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5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正确;50℃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形成75gA的饱和溶液正确,因为该温度下,A的溶解度是50g;20℃时,A和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因为在该温度下,它们有交点;分别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50℃降至20℃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不是B>C=A.
19.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浓度相同
B.保持20℃,蒸发溶剂可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30℃时,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80g
D.10℃时,将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增大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
【解析】【解答】A、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故饱和溶液浓度相同,正确;
B、保持20℃,蒸发溶剂可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正确;
C、30℃时,甲的溶解度为60g,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只能溶解30g,后溶液的质量为80g,正确;
D、10℃时,将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错误;
故选D.
【分析】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能表示的意义:①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②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
③可以判断或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④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加上升温结晶);并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
⑤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
可以据此以上几点来完成解答.
20. 下列曲线能正确表达对应的反应或过程的是(  )
A.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生石灰
B.红磷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C.向一定质量的烧碱溶液中滴入盐酸
D.向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MnO4固体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生石灰,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质质量开始增大,后减小;当冷却至室温后,温度降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加,反应停止后,质量不变,故错误;
B、红磷与氧气反应产物为五氧化二磷,氧气被消耗,氮气化学性质稳定,质量不变,故正确;
C、烧碱溶液呈碱性,pH>7,故错误;
D、向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MnO4固体,KMnO4固体会溶解,溶液质量增加,硝酸钾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错误.
答案:B.
【分析】A、根据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生石灰,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解答;
B、根据红磷与氧气反应产物为五氧化二磷,氮气化学性质稳定解答;
C、根据烧碱溶液呈碱性,pH>7解答;
D、根据向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MnO4固体,KMnO4固体会溶解解答.
二、填空题
21.t℃时,两个装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带结晶水的甲、乙物质各80克,充分搅拌。根据如图溶解度曲线判断,此时    溶液是饱和溶液,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答案】乙;44.4%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代表该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能够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当所给溶质大于或等于该质量时形成饱和溶液,小于时形成不饱和溶液;(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通过分析出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再进行计算。
【解答】(1)t℃时甲的溶解度是11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110g甲,乙的溶解度是6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60g乙,两个装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带结晶水的甲、乙物质各80克,所以乙物质达到了饱和,甲物质不饱和;
(2)甲物质所形成的不饱和溶液中溶质为80克,溶剂为100克,溶液质量=80克+100克=180克,甲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00%=44.4%。
22.(2014·丽水)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表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请回答:
(1)图中“?”是指   ;
(2)将5克食盐固体放入盛有20克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完全溶解。你是如何确定食盐固体“完全溶解”的?   。
【答案】(1)溶剂
(2)烧杯底部观察不到食盐固体颗粒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分析】(1)根据溶液的组成分析;(2)根据不溶解的固体会沉积在烧杯底部判断。
【解答】(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图中“?”是指溶剂;
(2)不溶解的固体会沉积在烧杯底部,所以烧杯底部观察不到食盐固体颗粒,可以确定食盐固体“完全溶解”。
故答案为:(1)溶剂 (2)烧杯底部观察不到食盐固体颗粒
23. 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所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溶液(填“甲”或“乙”);图2中乙溶液一定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图3中表示乙的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M”或“N”);图2中乙溶液降温至30℃    析出晶体(填“会”或“不会”).
(3)50℃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甲;不饱和;N;不会;44.4%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解:(1)图1中甲烧杯底部有不溶解的晶体存在,说明在该温度下甲溶液饱和,而乙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因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升温后所得图2中的乙一定不饱和;故填:甲;不饱和;
(2)根据图1中信息可以知道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而图3中在20℃时,N曲线的溶解度大于M曲线的溶解度,故N表示的是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因为乙在20℃时没有晶体存在,故降温至30℃也不会出现晶体;故答案:N;不会;
(3)50℃时甲的溶解度为80g,则此温度下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4.4%,故填:44.4%.
【分析】(1)根据烧杯底部是否有不溶解的固体存在以及温度升高后,溶解度的变化情况来分析;
(2)图1中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甲有固体剩余,说明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结合图3完成解答;
(3)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方法来分析.
24. 如图1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    .
(2)t2℃时,将50g 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溶液的质量为     g.
(3)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4)t1℃时,将盛有c的饱和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如图2),向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后,试管中的溶液变浑浊,原因是    .
【答案】t1℃时,a与c的溶解度相同;75;b>a>c;NaOH溶于水放热,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1)据图可以看出,P点时ac相交于一点,表示在t1℃时,a与c的溶解度相同,故填:t1℃时,a与c的溶解度相同;
(2)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将50g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只能溶解25g,得到溶液的质量为75g,故填:75;
(3)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析出晶体,仍然是饱和溶液,且在此温度下b的溶解度大于a,故b的质量分数大于b,而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溶液组成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与t2℃时相同,据图可以看出小于a,是最小,故填:b>a>c;
(4)t1℃时,将盛有c的饱和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后,试管中的溶液变浑浊,说明有固体析出,原因是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升高,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缘故,故填:NaOH溶于水放热,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分析】根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特点确定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解答即可.
25. 如图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图中A点表示的乙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t3℃时,将4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
(3)t3℃时,将等质量甲和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所得溶液质量大小关系为:甲   丙(填“<”、“>”或“=”);
(4)将t1℃时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为   (填一种即可).
【答案】不饱和;37.5%;<;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1)图中A点表示的乙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因为A点在乙的溶解度曲线的下方;故答案为:不饱和;
(2)t3℃时,甲的溶解度是60g,将4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故答案为:37.5%;
(3)t3℃时,将等质量甲和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甲要析出溶质,溶液质量减小,而丙则不变,因此所得溶液质量大小关系为:甲<丙;故答案为:<;
(4)将t1℃时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为:加溶质,蒸发溶剂;故答案为: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图中A点表示的乙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因为A点在乙的溶解度曲线的下方;t3℃时,甲的溶解度是60g,将4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t3℃时,将等质量甲和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所得溶液质量大小关系为:甲<丙;将t1℃时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为:加溶质,蒸发溶剂.
26. 实验室要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
①需氯化钠的质量为    .
②某同学按如图所示步骤依次操作:
其中操作错误的步骤是     (填字母序号).
③操作E中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    .
【答案】10g;AB;搅拌,加速固体的溶解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解答】①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100g×10%=10g.
②A是称量,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仰视刻度,操作错误;
C是向烧杯中加入氯化钠的操作,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是加水的操作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E是溶解,使用玻璃棒搅拌,加速固体的溶解.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A、B操作错误.
③E中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搅拌,加速固体的溶解.
答案:①10g;②AB;③搅拌,加速固体的溶解.
【分析】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出所需氯化钠的质量;根据天平的使用、量筒的使用注意事项考虑;根据玻璃棒的用法考虑作用;根据药品与砝码位置颠倒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三、实验探究题
27. 我国海岸线长达3.2万千米,海洋专属经济区幅员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开发的前景十分远大.
(1)我国海盐年产量3千多万吨,居世界第一位,目前从海水中提取实验的方法主要为“盐田法”,生产流程如下:
在蒸发池中促进水分蒸发,主要是利用了下列各项中的    .(填选项序号)
①潮汐能 ②生物能 ③电能 ④太阳能 ⑤化学能
(2)金属镁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和国防工业,从卤水中提取镁的过程如图所示:
在上述转化过程中,①处发生的反应属于    反应.(填“中和”“复分解”“氧化”“化合”“分解”之一)
(3)海水中除了蕴含大量的钠元素和镁元素外,还含有大量的钾元素.K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t1℃时,K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大于”“小于”“等于”之一)
②已知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80℃时,KNO3的溶解度为169g,在20℃时,向盛有200g水的烧杯中加入80gKNO3,充分溶解,得到该温度时KNO3的   (填“饱和”“不饱和”之一)溶液,若使烧杯内物质缓慢升温至80℃,在该温度下,最后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之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答案】(1)④
(2)复分解
(3)大于;饱和;2:5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1)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所以在蒸发池中促进水分蒸发,主要是利用了太阳能,故选:④;
(2)①处发生的反应是氯化镁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属于复分解反应;
(3)①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所以K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②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80℃时,KNO3的溶解度为169g,在20℃时,向盛有200g水的烧杯中加入80gKNO3,溶解的硝酸钾为63.2g,所以得到该温度时KNO3的饱和溶液,若使烧杯内物质缓慢升温至80℃,在该温度下,固体全部溶解,所以最后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之比为80g:200g=2:5.
故答案为:(1)④;(2)复分解;(3)①大于;②饱和;2:5.
【分析】(1)根据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进行分析;
(2)根据①处发生的反应是氯化镁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进行分析;
(3)①根据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进行分析;
②根据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80℃时,KNO3的溶解度为169g进行分析.
28.(2019八上·新昌期中)放在普通环境里的鸡蛋容易变质。鲜鸡蛋密度约为1.08克/厘米3,变质蛋密度可降至1.03克/厘米3以下。生活中,我们可以把鸡蛋放入密度为1.03克/厘米3的盐水中来判断鸡蛋是否变质。
(1)如图甲、乙、丙三个鸡蛋静止在盐水中,其中最有可能已变质的是   鸡蛋(选填“甲”、“乙”或“丙”);
(2)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过程中要用到图2所示的仪器、细口瓶和一种玻璃仪器   (填名称);
(3)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中,用已调平的天平称取食盐固体时,发现指针偏右,接下来的操作是   食盐(选填“增加”或“减少”);
(4)配制好溶液后,发现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选填序号)。
①食盐晶体不纯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③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④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细口瓶时,有部分洒出
【答案】(1)丙
(2)玻璃棒
(3)增加
(4)①②
【知识点】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变化;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当浮力和重力相等时,密度越大,排开水的体积越小。
【解答】(1) 如图甲、乙、丙三个鸡蛋静止在盐水中,其中最有可能已变质的是丙鸡蛋,因为鲜鸡蛋密度约为1.08克/厘米3左右,变质蛋密度可降至1.03克/厘米3以下,浮力和重力相等,密度越大,排开水的体积越小,观察图片可以得知:其中最有可能已变质的是丙。
(2)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过程中要用到图2所示的仪器、细口瓶和一种玻璃仪器是玻璃棒,因为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通过搅拌使氯化钠加快溶解。
(3)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食盐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右,应增加适量食盐;
(4)①食盐晶体仍然不纯,食盐的质量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①符合题意。
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会使所取水质量增加,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②符合题意。③量取水时,俯视读数,量取的水体积偏少,溶质质量分数偏大,③不符合题意。④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细口瓶时,有部分洒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丙(2)玻璃棒(3)增加(3)①②
29.(2018八上·杭州期中)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要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8%的氯化钠溶液,下面是他们配制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如图
(1)该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填序号)
(2)在用托盘天平称取氯化钠的过程中,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同学们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同学们量取水最好选择合适的量筒,为精确量取还需另外仪器是   。
(3)实验操作称量固体的质量及所量取的蒸馏水的体积如图所示,实际称取食盐质量为   ,实际配置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答案】(1)③②①⑤④
(2)应继续在左盘上添加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滴管
(3)12g;12.9%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的顺序排列即可;
(2)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时,先在右盘上放上砝码,然后调整左盘中药品质量,直到天平平衡为止。在量取液体时,为了使测量更精确,可以使用胶头滴管对液体的体积进行微调;
(3)使用天平时,应该“左物右码”,如果位置放反,那么物质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即可。
【解答】(1)正确的操作应该是:
③从试剂瓶中取出药品;
②将药品放在天平上进行称量;
①将药品倒入烧杯内;
⑤用量筒量取指定体积的水,然后倒入盛有药品的烧杯;
④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即可。
正确的顺序应该是:③②①⑤④;
(2)在用托盘天平称取氯化钠的过程中,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说明左侧药品的质量小,因此:应继续在左盘上添加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同学们量取水最好选择合适的量筒,为精确量取还需另外仪器是滴管;
(3)砝码的质量为10g+5g=15g,游码的质量为3g,那么实际食盐的质量为:15g-3g=12g;
实际量取水的体积为82mL,那么它的质量为82g,因此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0.(2020八上·嘉兴月考)实验室需要配制15%的氯化钠溶液50g,实验操作如图所示:
(1)配制该溶液需要称取的氯化钠为   g,选用的量筒规格为   (填:20、50或100)mL。
(2)当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向左边,接下去的操作是   。
(3)将A、B、C、D、E按正确操作顺序排列:   。
(4)小娜同学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原因可能是   。(可多选)
①用生锈的砝码称量;②氯化钠与砝码的位置放反了;③氯化钠药品不纯;④用俯视法量取水;⑤装瓶时溶液飞溅出一部分;⑥纸上还有氯化钠颗粒剩余;
【答案】(1)7.5;50
(2)减小氯化钠的量直至天平平衡
(3)EDBCA
(4)②、③、⑥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氯化钠的质量,根据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计算出需要水的质量,再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出水的体积,据此确定量筒的规格。
(2)在进行定量称量的过程中,先在右盘放入合适的砝码,再在左盘放入药品,只能通过药品质量的调节让天平实现平衡。
(3)根据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排序;
(4)根据公式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是溶质的质量小,要么是溶剂水的质量偏大,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1)需要称取的氯化钠的质量:50g×15%=7.5g;需要水的质量:50g-7.5g=42.5g,需要水的体积:,因此选用量筒的规格为50mL。
(2)当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向左边,说明左盘加入的氯化钠的质量偏大,因此接下来的操作为:减小氯化钠的量直至天平平衡。
(3)首先从试剂瓶中取出药品,放在天平上进行称量,得到7.5g氯化钠,然后倒入烧杯中。接下来用量筒量取42.5mL水倒入烧杯中,最后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得到溶液,那么正确的排序为:EDBCA。
(4) ①用生锈的砝码称量,那么砝码的质量偏大,因此测出的氯化钠的质量也偏大,故①不合题意;
②氯化钠与砝码的位置放反了,那么氯化钠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即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②符合题意;
③氯化钠药品不纯,那么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③符合题意;
④用俯视法量取水,读出的示数偏大,但是实际量取到的水的体积偏小,故④不合题意;
⑤装瓶时溶液飞溅出一部分,不会对溶液的质量分数产生影响,故⑤不合题意;
⑥纸上还有氯化钠颗粒剩余,那么进入溶液中的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⑥符合题意。
故选②③⑥。
31.(2020八上·秀洲月考)如下图是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示意图。试回答:
(1)B操作中放好砝码和游码后,向托盘中加入氯化钠时,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边,应进行的操作是   。
(2)E操作的作用是   。
(3)配制好的上述10%的氯化钠溶液50克,欲将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加到20%,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
①加入5克氯化钠固体 ②把水蒸 发掉25克 ③加入6.25克氯化钠固体 ④把溶液中的水蒸发掉一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减少托盘内盐的质量
(2)搅拌加快溶解
(3)B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天平的指针向哪边偏转,说明哪侧的质量偏大。如果砝码质量大,那就继续增加食盐;如果食盐质量大,那么就减小食盐的质量。
(2)根据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解答;
(3)增大溶质质量分数,无非就是增加溶质质量和减少溶剂质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列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1)天平的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边,说明左盘的食盐质量大,右盘的砝码质量小,因此进行的操作是:减小托盘内盐的质量。
(2)E操作为溶解,它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溶解。
(3)10%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g×10%=5g;
设再加入氯化钠固体的质量为x,

解得:x=6.25g;
设蒸发掉水的质量为y,

解得:y=25g。
那么正确的方法是②③。
故选B。
32.(2020八上·越城期中)小华实验操作考试的题目是: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考试时,小华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操作:
(1)称量时C出现了右盘低的现象,则接下来小华的操作是   。
(2)以上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用字母表示)。
(3)小华量取蒸馏水的体积如图2所示,则小华配制的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4)下列原因能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是   (填序号)。
①碳酸钠不纯 ②称量时,砝码和药品放错
③向烧杯中倒水时,有水洒出 ④量取水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
【答案】(1)继续加药品,直至天平平衡
(2)E、C、A、D、B
(3)16%
(4)①②④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在进行定量称量的过程中,只能通过调整左盘中药品的质量让天平实现平衡,绝不能调节右盘的砝码或游码。左盘轻,就增加药品;左盘重,就减少药品。
(2)根据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过程分析解答;
(3)根据图1,将砝码质量和游码质量相加得到溶质的质量,根据图2读出水的体积,根据m=ρV计算水的质量,最后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即可。
(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原因:①溶质质量偏小;②溶剂质量偏大。
【解答】(1)称量时C出现了右盘低的现象,则说明左盘药品的质量偏小,则接下来小华的操作是:继续加药品,直至天平平衡。
(2)配制碳酸钠溶液的过程为:
E:从试剂瓶中取出碳酸钠;
C:用天平称取规定质量的碳酸钠;
A:将称量出的碳酸钠固体倒入烧杯中备用;
D:用量筒量取规定体积的水,倒入烧杯中;
B: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至碳酸钠完全溶解即可。
那么正确的操作顺序为:E、C、A、D、B。
(3)根据图1可知,碳酸钠的质量为:5g+2.9g=7.9g;
根据图2可知,水的体积为41mL,那么水的质量为:m=ρV=1g/mL×41mL=41g;
那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4)①碳酸钠不纯,那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会偏小,故①符合题意;
②称量时,砝码和药品放错,那么砝码质量=药品的质量+游码质量,因此实际得到的药品质量偏小,故②符合题意;
③向烧杯中倒水时,有水洒出,会使溶剂的质量偏小,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③不合题意;
④量取水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得到的水的体积偏大,故④符合题意。
故选①②④。
四、解答题
33.一定温度下,将425 g含有A物质的溶液蒸发掉300 g水后,溶液恰好饱和;若另取85 g原溶液,加入25 g A物质和40 g水充分搅拌后,溶液也恰好饱和.求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解:设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解得x=25
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100%=20%
答: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质量分数为20%.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 【分析】根据饱和溶液概念并结合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即可作答.
34.(2019八上·衢州期中)下表为硫酸密度与硫酸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对照表(20℃)
密度(g/mL) 1.01 1.07 1.14 1.22 1.30 1.40 1.50 1.61 1.73 1.81 1.84
质量分数(%) 1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98
有一物块A,其体积为250cm3,密度为1.30g/cm3。一只容器中盛有某硫酸溶液5千克,将物块A放入该溶液中静止后如图所示,此时物块A有2/15的体积露出液面。
(1)求物块A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大小
(2)求这种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3)要使物块A全部浸入溶液中,至少需要往容器中加水多少千克 (容器足够大,加水后溶液不溢出。)
【答案】(1)解:因为物体漂浮
所以F浮=G物=ρVg=1.30×103kg/m3×2.50×10-6m3×10N/kg=3.25N
(2)F浮=ρgV排
所以ρ液=F浮/gV排=3.25N/(10N/kg×13/15×250×10-6m3)=1.5×103kg/m3=1.5g/cm3
查表为这种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60%
(3)解:物块A全浸,则ρ液=ρ物=1.30g/cm3,p%=40%
5kg×60%=(5kg+m)×40%
m=2.5kg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当物体漂浮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即 F浮=G物=ρVg ;
(2)已知浮力和V排利用公式计算出硫酸溶液的密度,然后根据表格确定溶液的质量分数;
(3)首先根据浮沉条件确定物块悬浮时溶液的密度,然后根据表格确定溶液的质量分数,最后根据溶质质量相等,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质量分数列出方程,计算加水的质量即可。
35.(2018八上·长兴月考)下表为20℃盐酸的密度和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对照表。20℃时,小明量取50毫升质量分数为36%的浓盐酸以配制稀盐酸。试回答:
密度(克/厘米3) 1.025 1.05 1.075 1.1 1.125 1.15 1.18
溶质质量分数(%) 5 10 15 20 25 30 36
(1)根据上表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2)5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36%的浓盐酸中含有溶质为   克。
(3)小明用5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36%的浓盐酸可配制l0%的稀盐酸多少毫升 (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2位小数)
【答案】(1)盐酸的质量分数越大,密度越大
(2)21.24
(3)设小明用50毫升即50厘米3溶质质量分数为36%的浓盐酸,可配制10%的稀盐酸的体积为x
50厘米3×1.18克/厘米3×36%=l.05克/厘米3×10%×x
x≈202.29厘米3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数据所列内容分析;
(2)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3)根据溶液稀释的方法及质量、体积间的转化公式分析。
【解答】(1)表中数据是溶质质量分数与密度的关系,由数据分析可知盐酸的质量分数越大,密度越大;
(2)
5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36%的浓盐酸中含有溶质为

36.(2018八上·柯桥月考)下表为硫酸的密度与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对照表(20℃):
密度(g/mL) 1.01 1.07 1.14 1.22 1.30 1.40 1.50 1.61 1.73 1.81 1.84
质量分数(%) 1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98
现有一物块A,其体积为500cm3,密度为1.30g/ cm3。一只容器中盛有某硫酸溶液5千克,将物块A放入该溶液中静止后如图所示,此时物块A有2/15的体积露出溶液面。
(1)求物块A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大小?
(2)求这种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3)要使物块A全部浸入溶液中,至少需要往容器中加水多少千克?(容器足够大,加水后溶液不溢出,g取10N/Kg)
【答案】(1)解:因为物体漂浮
所以F浮=G物=ρVg = 1.30g/ cm3×500cm3×10N/kg =
6.5N
(2)解:F浮=ρgV排,
所以ρ液= F浮/gV 排= 6.5N/10N/kg×13/15×500×10-3m3
=1.5×103kg/m3=1.5 g/cm3
查表为这种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60%
(3)解:物块A全浸,则ρ液=ρ物=1.30g/ cm3,p%=40%
5kg
× 60% = (5kg + m ) × 40%
m = 2.5kg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1)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根据F浮=G物计算浮力的大小;
(2)已知物体受到的浮力根据公式计算出硫酸溶液的密度,然后对照表格确定它的质量分数;
(3)根据浮沉条件可知,当硫酸的密度和物体A的密度相同时,A会全部浸没在溶液中,据此查表可得这时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接下来根据溶质质量不变为等量关系,根据公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质量分数列出方程,即可计算出至少加水的质量。
37.(2020八上·秀洲月考)如表是氯化钠(NaCl)和硝酸钾(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问题。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l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1)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是   。
(2)60℃时,按图示操作:
A中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C中溶液的总质量是   克。
(3)50 ℃时,将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克,分别加热蒸发10克水后,再恢复到50 ℃,剩余溶液的质量:NaCl溶液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KNO3溶液。
(4)10
℃时,分别将两种物质各40克加入100克水后,求此时NaCl溶液的质量是多少?加热升高20℃后KNO3的溶液的质量溶质分数是多少?
【答案】(1)KNO3
(2)不饱和;167.6
(3)大于
(4)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8g<40g,因此溶液是饱和的,此时溶液的质量为:35.8g+100g=135.8g。
加热升高20℃后,即温度为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40g,那么此时溶质的质量就是40g,那么溶质质量分数为:。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确定哪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
(2)如果加入溶质的质量大于溶解度,那么溶液饱和;否则,溶液不饱和。将两种物质20℃时的溶解度与加入的质量进行比较,确定是否饱和,将两种溶质的质量和100g水的相加得到此时溶液的质量。
(3)将50℃时二者的溶解度比较大小,然后确定蒸发10g水时析出溶质的质量大小,进而判断溶液的质量大小;
(4)将氯化钠40g与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比较,判断它是否饱和,然后确定溶质质量,从而计算出此时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将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与40g进行比较,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确定溶质质量,今儿计算出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是KNO3;
(2)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因为硝酸钾的质量40g<110g,所以此时A中溶液为不饱和溶液。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因为40g>36g,40g>31.6g,所以氯化钠和硝酸钾都达到饱和,此时溶液质量为:36g+31.6g+100g=167.6g。
(3)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7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85.5g,因此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当都蒸发10g水时,氯化钠析出的晶体质量小于硝酸钾析出的晶体质量,而原来溶液的质量相等,所以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大于硝酸钾溶液的质量。
(4)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8g<40g,因此溶液是饱和的,此时溶液的质量为:35.8g+100g=135.8g。加热升高20℃后,即温度为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40g,那么此时溶质的质量就是40g,那么溶质质量分数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