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 2022.0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诗的境界产生的第一个条件是直觉所“见”的意象,第二个条件则是所“见”意象必须恰当
地表现出情趣。在美感经验中,由于“我”的直觉,“物”才具有了它的特殊形象。比如注视一
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
一切。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大地山河、风云星斗原来都
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就是移情作用的结果。从移情作
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互融合和影响,即“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
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情、景相契无间,这才是诗的理想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
和“意象”两个要素,即“情”与“景”。我们时时生活在情趣里,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我
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纷至沓来,但是只有极少数才能成为诗的意象。因为意
象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有圆满浑整的境界。所以说,诗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
契合。
情趣和意象的契合才能产生诗的理想境界,但宇宙中万事万物却常在变化发展中,没有绝对
相同的情趣,自然也就没有绝对相同的景象。情趣不同,那么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如陶潜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
岳》)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时,都见到了山的美。
在表面上景象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对山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有不同的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
每首诗的境界都是作者自己的创造。
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诗的欣赏。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就情景
契合的境界来说,欣赏与创造并无分别。比如姜夔的词句“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就含有情景
契合的境界。他在创作这句词时,须先从自然中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然后拿这九个字
把它传达出来。在见到那种境界时,他必觉得它有趣,于是创造也就在欣赏中完成了。当然,读
者在读他的这句词而见到他所见到的境界时,也是在欣赏中进行创造。读者所见到的意象和所感
到的情趣,相比姜夔和其他读者所见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绝对相同。
其实,每个人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
的,所以无论是欣赏自然风景或是读诗,各人对境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诗,
你今天读所得到的和明天读所得到的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
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每次再造时,都要凭当时当境的整个的情趣和经验做基础,所以每
时每境所再造的都必定是一首新鲜的诗。所以,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
永远新鲜的。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高二语文试题 第 1页(共 8 页)
材料二:
主观情趣与客观物态两相交流达成了人情与物象的互相融合,“物我由两忘而统一”。情与
景在某一个时刻互为因果,景能表情,情能应景,两者契合无间,变成了诗的境界。这和王夫之
的《姜斋诗话》中所提出的“情景说”即“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有着
异曲同工之妙。
诗的境界是情与景的融合,是情趣与意象的契合。意象与情趣两个要素也就是“见”的两个
条件的衍生。情感是时时存在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心理感受,意象是处处存在而又凌乱无序的现
实物象,只有情趣的灌输,审美客体才能成为一个一个独立完整的意象,从而具有了内在生命感。
正如克罗齐所说的,艺术是主体能动地把情趣寄托在客观意象里,情趣和意象两者不能独立。朱
光潜说:“把依稀隐隐约约的景和情的配合加以意匠经营,使它具体化、明朗化,并且凝定于语
言,那就成为诗了。”诗的意境是根据自然建立的另外的意象世界,每个人所处的诗境都是自己
创造的,诗人之所以见到与常人不同的境界,就是因为诗人的情趣使他所“见”景象的意蕴往往
比常人深刻许多。
朱光潜的诗境中所指的境界或者意境,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境界或意境的含义,它属于审美
范畴,在很多时候是指审美意象。朱光潜的诗境说以情趣为核心,诗的境界是主体的情和客体的
景在审美感兴中产生、存在于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意象。从意境的形成来界定基本范畴,并不
是所有的意象都是意境。完整意义上的意境不仅包括意象,也包括了对有限的意象之外的无限时
空的延伸。意象只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对象化,只能显现自然和人生的形形色色;而意境还蕴含
着人生观、历史观、宇宙观,可以正确地看待世界和诗意存在,从而获得生命的慰藉和灵魂的安
顿。
(摘编自刘晓宁《论朱光潜的诗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光潜从“我”与“物”两方面关注诗的境界,在美感经验中,表现为“直觉”与“形象”,在诗的
境界中,表现为“情趣”与“意象”。
B.陶潜所“见”的“南山”、杜甫笔下的泰山、李白诗中的敬亭山,虽然都是山,但是各人的风
格不同,其“山”的境界各有不同。
C.诗的境界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而无论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因此
诗人的创造和读者的欣赏没有本质区别。
D.每个人的诗境不同,对于同一个世界,诗人常呈现意蕴深刻的世界,常人呈现的则完全是
一个平凡乏味、凌乱无序的世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弃疾《贺新郎》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自有一种
境界,这就是“移情”的作用。
B.“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恰能”是情景相契合的最理想程度,情景相契无间,天衣
无缝,才能见出圆满浑整的境界。
C.王夫之、克罗齐、朱光潜都认为情趣和意象两者不能独立,只有互相融合、契合无间才形
成艺术的境界,并且他们的理论都以情趣为核心。
D.完整意义上的意境,突破了时空限制,不仅包含着存在于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意象,还
蕴含着人生观、历史观和宇宙观。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充分体现“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契合”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B.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C.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D.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高二语文试题 第 2页(共 8 页)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朱光潜说: “诗的境界是人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于一意象而产生的,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
虽复现却不落于陈腐。”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国宝
吴承墨刚走下站台,梅城就用一场裹着梅花气息的温润小雨款待了他。让他感到温润的,还
有王老板的那双手。见面握手是一种常见礼节,可王老板握着他的手时,掌心竟有些发热发潮。
下榻,洗漱,吃早茶。吴承墨迫不及待地问:“东西在哪里?”“不急不急。”王老板说,
“您老刚下车,先在这里养养神。”“那是,养好了精神,看东西才不会走眼。”吴师母说。
午饭后,王老板就拉着吴承墨和师母直奔梅园。吴承墨的童年是在这里度过的,江南小城的
梅花,曾给他带来多少灵感与熏陶。进了梅园,他一看到满园盛开的梅花,竟高兴得孩子似的手
舞足蹈,当场吟就一首咏梅诗:
不为浮华动,月下独自开。吟吟低浅唱,一枝报春来。
刚刚吟完,王老板就拍手赞叹。吴承墨诗兴大发,又接连吟了好几首。
第二天早餐桌上,吴承墨又问起东西在哪里。王老板还是说:“不急不急。我听收藏圈里的
人说,您是国宝级的大师,您只要闭着眼在书画前走一走,用鼻子闻一闻,就能鉴定出是真品还
是赝品。”“那都是人家瞎吹的。”吴承墨说。
早餐后,王老板租了一条观光船,沿着古运河一路浏览,还请来了两位评弹演员。老两口品
着海鲜,喝着美酒,听着琵琶的伴奏和美女的清唱。吴承墨真的有些醉了,是被乡情陶醉了。
闲谈中,王老板终于提起了那件东西,竟是一代国画宗师八大山人的一幅山水长卷!吴承墨
下意识地发出一声叹息:“哦!”这些年,他过目的书画不少,但能鉴定如此有分量的国宝,还
是头一回。
第三天早茶后,王老板带吴承墨夫妇驱车驶入一个新建小区。一幢幢别墅在湖光山色中隐现,
路边,一株株春梅正含苞欲放。王老板领着两人走向湖边的一幢独体小别墅——这是一座典型的
江南仿古建筑,门前就是鹤湖。转到三楼露天阳台,此刻,吴承墨面对波光潋滟的湖面顿时诗兴
大发,脱口吟道:
岸边梅花湖中鹤,哪是青来哪是白?天上嫦娥楼上客,哪是人来哪是仙?
王老板又是拍手赞叹:“好诗好诗!吴师母,喜欢这里吗?” “岂止是喜欢,我都不想走了!”
吴师母笑道。“如果师母喜欢,我就送给你们!”王老板说。
话音刚落,吴承墨就说:“这么贵的小楼,你就是敢送,我也不敢收啊!”吴师母看了他一
眼。
下午,王老板将二老接到了拍卖公司,从保险柜里拿出一个用黄缎装裱的轴盒,从里面取出
一个装裱精致的卷轴,缓缓将其打开。吴承墨就像一个上手术台的主刀大夫,穿上白大褂,戴上
白手套,围着长案缓缓转了一周,然后走近,俯身向展放在案上的墨宝。画面上有江南的群山、
曲水、春梅,依山临水傍梅的,是一间小小的草寮。八大山人画草寮,只是草草数笔,淡墨上漂
一层赭石,极其传神,似乎住在草寮里的人,都不食人间烟火。
吴承墨特别喜欢八大山人的画,只要一看到八大山人的作品,浑身就会似过电一般。可这回,
这种感觉却没有。他拿起放大镜细细审读起来,用笔,用墨,包括题款,都没有任何破绽。他将
放大镜瞄准了题款下面的那方印章。这是鉴定书画的最后一道关口。那是一方八大山人常用的印
章,只是印泥稍稍淡了一些,略显浅薄。他又站到了画前,将鼻子凑近画面,做着一次次深呼吸。
目光又在那方印章上停留了足有数分钟,随后轻轻点了点头,呆立在那里。
高二语文试题 第 3页(共 8 页)
晚上吴师母就跟他吵了一架。吴师母道:“你今天吃错药了?你头都点了,怎么就不肯落
笔?”“我还是有点吃不准。”他说,“那方印章看上去没问题,只是印泥按说不应该那么淡。
而且八大山人早年用的墨里都混有冰片和麝香,可是这张画上,一丝气味也闻不到。”
“你这是鸡蛋里挑骨头!”吴师母道。
“看来,还得再看一遍。”吴承墨小声说。
三天后,他又将画面上的笔墨以及题款、印章细细看了一遍,再将鼻子一次次凑近画面。起
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可是看到后来,山也是山,水也是水,只是山水间的草寮,却变成了
小别墅。
吴承墨转身拿笔蘸墨的时候,手似乎有点发抖。紧挨着他的吴师母说:“承墨,你随便写,
就当平时练字。”这么一说,他的手就不抖了。
刚在鉴定书上签了字,吴师母已将揿了印泥的那方大章递了过来。他接过后,手似乎有点不
听话,微微发颤。吴师母就捏住他的手腕,朝下按去。
第二天,吴承墨夫妇就要返京了,王老板掏出一串钥匙:“师母,这是一点小小心意。”
回到北京,吴承墨就住院了。医生说他是因为太劳累,再加上心理压力太大。一个多月后,
吴承墨才出了院。早晨,他从刚送来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梅城市博物馆花重金从私人手中购
得的一件国宝——八大山人山水长卷,经鉴定竟然是赝品。
吴承墨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眼前一黑……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写吴承墨两次即兴吟诗,前者借梅花孤傲高洁表现清高自许的心理,后者借别墅小区
美景表达对奢华生活的羡慕。
B.吴承墨看到八大山人的作品,就会似过电一般,表明他对八大山人的作品钟爱有加,但从结
局来看,他钟爱的本质是附庸风雅。
C.吴承墨虽鉴宝技艺高超,但面对“很有分量”的八大山人的山水长卷,加之吴师母不断施压,
最终因压力过大做出错误鉴定。
D.小说中“似乎住在草寮里的人,都不食人间烟火”一句表明八大山人的画作自然传神,景人合
一,连吴承墨也被这幅山水长卷折服。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画线处写吴承墨鉴画时视觉上产生的虚幻表象,运用幻觉描写艺术,将人物心灵深处的
潜意识挖掘出来,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B.小说善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心理,文中写到吴承墨转身拿笔蘸墨时,用“抖”与“不抖”形象地
再现了吴承墨在利益诱惑下内心的矛盾。
C.小说中的王老板精明圆滑、富有心计,既善于察言观色,又极度虚伪,虽着墨不多,但性格
鲜明、形象丰满,体现小说人物塑造的典型性。
D.小说是微型小说,讲述了王老板邀请吴承墨夫妇鉴宝一事,摄取的是一些生活瞬间,情节虽
曲折复杂,却能言简意赅地表达深刻的主题。
8. 小说以“国宝”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
9. 小说结尾交代八大山人的山水长卷是赝品,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高二语文试题 第 4页(共 8 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个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题。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
殿,亲拜之,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
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
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
将未可,何以然?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
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
百王,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
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
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
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
各举三两人。”
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
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
①
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 ,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
怠。”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长孙无忌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诏令撰太子
接三师仪注 太子出殿门迎,先拜三师,三师答拜,每门让三师。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
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四·尊敬师傅》)
[注]①泰:魏王李泰,唐太宗第四子。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谓长孙无忌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
注/
B.太宗谓长孙无忌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
注/
C.太宗谓长孙无忌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
注/
D.太宗谓长孙无忌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
注/
高二语文试题 第 5页(共 8 页)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
位后首创年号。
B.三卫,唐代指禁卫军,亲卫、勋卫、翊卫,合称“三卫”;宋代掌领禁卫军的“三衙”,也称“三
卫”。
C.三师,古代一般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即太子的老师,后来逐渐
成为虚衔。
D.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官职任免和外事等的大臣,
是礼部最高长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赏赐给李纲一辆代步的“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还下诏命令皇太子亲自
迎接他上殿,亲自拜他为老师。
B.唐太宗认为古代英明、贤能的帝王都不能没有老师,如果黄帝、颛顼、尧、舜、禹等人没
有老师的点化,那么也不能名垂史册。
C.唐太宗认为人的善恶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周成王因受贤师的教诲成为圣君,秦二世胡亥
因受赵高的影响而导致秦国很快灭亡。
D.唐太宗认为皇子们地位高贵,尽享荣华,教育不当便会骄奢淫逸,自取灭亡,所以希望皇
子们能受到严格教育,保全自己。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2)况朕接百王,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
14. 唐太宗在教育皇子方面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题。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注】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
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
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章质夫作《水龙吟》咏杨花,苏
轼和之。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片“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两句既交代杨花似花非花的特点,又表明天下没有
怜惜杨花之人,只能任其飘落。
B.上片“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三句咏物而不滞于物,想象大胆,将上文中“有思”
的杨花化作具体的春日思妇形象。
C.下片愈出愈奇,紧承上片“惜”字意脉,借追杨花遗踪,缘物生情,由惜而恨,情物交融而至
浑化无迹之境。
D.下片“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三句想象奇妙,兼以夸张的手法,抒满腔惜春之情,
体现出苏轼词一贯的豪放风格。
16. 请简要分析“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其妙处?(6分)
高二语文试题 第 6页(共 8 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0分)
(1)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
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之情。
(2)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颂他的丰功伟绩;
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则表现他的精神品格。
(3)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对楚王善意的劝告,同时表明自
己虽身处逆境仍心存祖国,有拯救国家的赤子之心。
(4)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神话歌颂一代又一代的蜀国人不畏艰险、最终成功打
通蜀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鲍照《拟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
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语言文字运用(16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
宋韵文化的重要内涵,就是雅俗共赏,如词曲、评话、杂剧、皮影等中国传统大众文艺,均
出现于宋代。2022年春晚节目《只此青绿》与《忆江南》就把这种宋韵表达得__________。在节
目中,绿水青山化为曼妙的舞者,层峦叠嶂是高高的发髻与轻盈的身姿;行者樵夫渔父并怡然自
乐,令人不禁__________;《忆江南》更将“家在富春江上”的生存体验通过演员的直接演绎,表
现为毫无阻隔感的“诗意地栖居”,使中华美学的韵味扑面而来。其实,人们对宋韵并不陌生,陆
游、苏轼的诗词可谓__________。
中华传统美学,不只是挂在墙上的“__________”,更是百姓日常浸染其间的生活环境和文化
氛围。不离烟火气,这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独特韵味,它不把“文艺范”置于高雅的“云端”,而强调世
俗生活中自有真谛。今人传承中华传统美学,要紧的也是打造这种雅俗共赏的独特韵味——一种
令人愿意长久沉浸其间的韵味。《只此青绿》与《忆江南》,而把其中“雅”的一面趋向了“俗”化
——由雅到俗,为今人在文艺作品中吸取宋韵文化养分、传承中华美学精神,提供了途径。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淋漓尽致 拍案称奇 尽人皆知 高山流水
B.淋漓尽致 拍案叫绝 妇孺皆知 阳春白雪
C.酣畅淋漓 拍案叫绝 尽人皆知 阳春白雪
D.酣畅淋漓 拍案称奇 妇孺皆知 高山流水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只此青绿》与《忆江南》,而把其中“雅”的一面趋向了“俗”化——由雅到俗,为今人从
文艺作品中传承中华美学精神、汲取宋韵文化养分,提供了途径。
B.《只此青绿》与《忆江南》,便把其中“雅”的一面趋向了“俗”化——由雅到俗,为今人在
文艺作品中吸取宋韵文化养分、传承中华美学精神,提供了途径。
C.《只此青绿》与《忆江南》,而把其中“雅”的一面趋向了“俗”化——由雅到俗,为今人在
文艺作品中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吸取宋韵文化养分,提供了途径。
D.《只此青绿》与《忆江南》,便把其中“雅”的一面趋向了“俗”化——由雅到俗,为今人从
文艺作品中汲取宋韵文化养分、传承中华美学精神,提供了途径。
20. 请对以上材料内容进行概括。不超过 45个字。(3分)
高二语文试题 第 7页(共 8 页)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我们都知道人一生当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正常的睡眠时间一般是 8小时,
但是中国有 3亿人处于睡眠困扰中。我国国人的睡眠质量堪忧:睡得晚、睡得短、睡得浅。
城市化进程下,大量人群尤其是年轻群体从农村走向城市,从三、四线城市向一、二线城市
迁移,( );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让国人感受到严重的都市压力,城市中的上班族面临
升职、加薪、同事之间的竞争及关系处理等一系列问题;还有信息网络的发达、加上两年多新冠
疫情的原因,很多人睡眠时间不足 8 小时。据调查数据显示,影响国人睡眠的主要因素中,
①__________。
分析影响失眠的心理因素发现,②__________,这种情绪对失眠造成的影响远超于其他因素。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存在睡眠问题,甚至失眠的人群占比不断攀升。中国睡眠协会发出健康
睡眠倡议,做到睡眠优先,心理放松、适度运动健身、改善睡眠环境、养成健康睡眠规律等是改
善睡眠问题、实现高质量睡眠的方法。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随之产生漂泊和群体性孤独,产生了身份的焦虑,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B.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身份的焦虑产生了,漂泊和群体性孤独随之产生
C.随之产生漂泊和群体性孤独,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产生了身份的焦虑
D.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漂泊和群体性孤独随之产生,身份的焦虑产生了
22.根据下面图 1和图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25个字。(4分)
图 1 影响国人睡眠的主要因素 图 2 影响失眠的心理因素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365
1.01 =37.8
365
0.99 =0.03
上面两个等式给你怎样的启示?请整体把握等式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或叙写你的经历和
体验,或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字。
高二语文试题 第 8页(共 8 页)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2022.05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1.(3分)A 2.(3分)C 3.(3分)D
4.(4分)
①首先,由诗歌境界产生的条件,引出移情作用,从而得出“诗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的观点;
②然后,基于上文观点,作者举例分析无论作者创作诗还是读者欣赏诗都是一种创造;
③最后,分析了因为人的性格、情趣和经验不同且生生不息,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
5.(6分)
①诗人把自己的情趣贯注到某一意象上,创造了诗的境界;
②诗的境界在诗人创造出来后,被无数的读者所欣赏;
③因为人的性格、情趣和经验彼此不同且是变化的,所以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6.(3分)A 7.(3分)D
8.(4分)
①小说以“国宝”为线索,情节围绕鉴宝展开,贯穿全文;(1分)
②小说以“国宝”为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③“国宝”意蕴丰富,既指八大山人的山水长卷,又指鉴定大师吴承墨;但事实上,画是赝品,吴承墨为个人私利违背了职业操守,两者都不配称为“国宝”,用“国宝”作为题目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2分)
9.(6分)
①小说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交代山水长卷是赝品,具有出人意料地戏剧性效果;
②照应前文伏笔,使结尾虽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结构严谨;
③结尾交代山水长卷是赝品,引发读者思考,深化主旨,增强了小说主题的讽刺效果与批判性。(每点2分)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10.(3分)B 11.(3分)D 12.(3分)A
10.B。太宗谓长孙无忌、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唐太宗对长孙无忌、房玄龄说:“三师是以德行来教导太子的人。如果三师的身份卑下,太子就没有学习的榜样。”皇帝下诏,让人编撰太子接待三师的礼仪制度。
11.D。“官职任免”为吏部事务。
12.A。“亲自拜他为师”错误,应为亲自行礼作揖。
13. (8分)
(1)每当论起此事,李纲一脸正气,言语激昂,透露出一种刚正坚定的志向,太子每次都为之肃然起敬。
(2)何况我继承百王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不同),如果没有师傅,怎么能够君临天下呢?
14. (3分)
①太宗设置“三师”,教育太子;
②求访正直忠信的大臣,担任太子与诸王的师傅;
③太宗对皇子们明确提出尊师的要求他们像尊敬自己一样尊敬师傅;
④太宗下诏,让人编撰太子接待三师的礼仪制度等。(一点1分,答任意三点满分)
(二)诗歌鉴赏(9分)
15.(3分)D
16.(6分)
①词末三句交代在词人眼中,眼前的流水,全不是杨花,而全是分离人的泪。(2分)
②虚实相生,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妙趣横生。(2分)
③上片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情景交融;总收全词,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无穷的回味。(2分)
(三)名篇名句填空(10分)
17.(10分)
(1)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4)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5)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三、语言运用(16分)
18.(3分)B 19.(3分)D
20.(3分)
雅俗文化是宋韵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独特韵味,今人要传承好这种精神。
21.(3分)C
22. (4分)
①(焦虑)情绪和精神压力成为影响国人睡眠的最重要因素(2分)
②焦虑烦躁是造成失眠的主要原因(2分)
四、作文(60分)
23. 参照2021年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参考译文: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唐太宗赏赐给他一辆代替步行的“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还下诏命令皇太子亲自迎接他上殿,亲自行礼作揖,以示对他的敬重。李纲为太子讲述君臣父子之间的礼仪,还有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礼节,道理明畅,言语直白,让听者不知疲倦。太子曾经与李纲商讨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伦理纲常,以及效忠尽节之事,李纲正气凛然地说:“受托于先王,身负辅佐储君的使命,古人认为这件事十分困难,臣却以为十分容易。”每当论起此事,李纲一脸正气,言语激昂,透露出一种刚正坚定的志向,太子每次都为之肃然起敬。
贞观六年,唐太宗下诏说:“我近来研读经典,知道古代英明的帝王,圣贤的君子都不能没有师傅。前时进上待批的诏令未设三师之位,我认为这样不好,为什么呢?昔日,黄帝向大颠求教,颛顼向录图问学,尧以尹寿为师,此外,舜向成昭学习,禹在西王国求学,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明的君王,如果没有遇到这些名师的点化,他们的功绩就不能广布天下,自己的声名也不能名垂史册。何况我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要是没有师傅,怎么能够君临天下呢?《诗经》上不是说:‘要想不犯错误不忘教训,都必须从旧的规章制度入手。’不学习,就不能明白古时治国的道理。像现在这样没有名师的教导就能统领天下,获得太平的,历史上还不曾有过啊。应马上发布命令,设立三师的职位。”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上等智能的圣人,当然不会沾染恶习,但中等智能的人不稳定,他们的性情会随着教育而变化,况且太子的师傅,在古代就很难挑选。周成王即位时年纪幼小,周公、召公做他的太保太傅,左右都是贤人,每天他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这足以增长他的仁义道德,使他成为圣君。秦二世胡亥,用赵高做师傅,赵高教他刑法,胡亥继位后,就诛戮功臣,屠杀亲族,残酷暴虐到了极点,结果秦国很快就灭亡了。由此可知人的善恶确实受身边人的影响。我如今要给太子、诸王精心挑选师傅,让他们耳濡目染礼仪法度,对自身的修养有所补益。诸位大臣,你们可求访正直忠信的人,各自推荐三两个人作为候选。”
贞观十一年,太宗任命礼部尚书王珪兼任魏王的老师。唐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自古以来的帝王之子,生长于深宫之中,等到他们长大成人,没有一个不是骄奢淫逸的,因此相继灭亡,很少有能够自救的。我现在严格教育子弟,希望他们都能够保全自己。王珪是我长期任用的人,我非常了解他刚直的个性,他心存忠孝,因此选择他来担任皇子的老师。你应该告诉魏王李泰:每次见到王珪,就如同见到我一样,应该倍加尊敬,不能懈怠。”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了当时的好评。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长孙无忌、房玄龄说:“三师是以德行来教导太子的人。如果三师的身份卑下,太子就没有学习的榜样。”于是下诏,让人编撰太子接待三师的礼仪制度,太子要走出殿门迎接师父,先礼拜三师,然后三师答拜,每当过门时要让三师在前。三师坐下后,太子才能坐。写给三师的书信,前边称“惶恐”,后边再写上“惶恐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