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浙江省中考科学一轮复习冲刺重高培优讲义专题3: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3】浙江省中考科学一轮复习冲刺重高培优讲义专题3: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5-11 09:02:3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生物与环境
1.种群
(1)种群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植物种群:
动物种群:
(2)种群是由同种物种的许多个体组成,但并不是许多个体简单相加,而具有一定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种群的这些特征密切相关。
种群密度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个体数目,分析一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间接判定出该种群的发展趋势。
2.群落
(1)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简称群落。
(2)一个区域内有一个群落。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群落中,植物起主导作用,动物、微生物随着植物的分布而分布。
(3)植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植被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
(4)群落由多个种群组成。群落和种群有大有小,其大小由区域性和人们观察与研究的需要而定。
(5)群落和种群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联系:群落由不同种群构成,包含多个种群。它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的集合体。
群落内的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有互助 、有竞争;
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有竞争、捕食、共生、寄生等。
互助竞争
捕食共生
生活在同一森林里的许多种植物,不会长得一样高,总是有的植物长得高些,有的长得矮些;有的很挺拔粗壮,有的很细弱矮小,这样在群落里就出现了分层现象。
根据群落的基本特性及其生活的环境,将地球表面的群落分成陆生生物群落和水生生物群落。
陆生生物群落 水生生物群落
常见陆生生物群落:
(2021 宁波模拟)珍稀物种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栖息地的破碎。人类已经把大部分陆地用于农业种植,而很多野生动物是无法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生存的,其余的陆地很多都在经历破碎过程或已经破碎成许多很小的板块。如图表示白脸猴的种群大小与种群持续时间的关系。下列关于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对于白脸猴来说,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小,个体生存机会越大
B.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是因为出生率高的缘故
C.白脸猴种群小,变异类型少,遇到不良环境容易被淘汰
D.栖息地的破碎会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少
【答案】B
【解答】解:A、若栖息地范围较广,则种内斗争减弱,个体生存机会增大,A正确。
B、白脸猴种群越大,出生率升高,同时死亡率降低,种群数量增多,种群维持时间变长,B错误;
C、种群小,变异类型少,遇到不良环境容易被淘汰,C正确;
D、栖息地的破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D正确。
故选:B。
下列各项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
A.生活于某池塘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练蛇与这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
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
【答案】A
【解答】解:A、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鱼是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能构成一个种群,全部生物是一个群落,A符合题意;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不属于同一物种,不能构成种群,森林中的全部鸟不是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不是一个群落,B不符合题意;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是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能构成一个种群,森林中的全部植物不是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不是一个群落,C不符合题意;
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是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能构成一个种群,全部油松不是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不是一个群落,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适应性: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现存的各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形态和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如:小肠的结构);形态和结构与生活方式(环境)的适应(如:枯叶蝶)。
2.几种典型适应的实例:如植物的向光性、仙人掌的叶刺等是对单侧光和干旱等环境的适应;动物的保护色、拟态等既有利于躲避敌害,又有利于捕捉食物,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3.适应的相对性:适应的相对性表现在它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而不是永久性的。当环境条件出现较大的变化时,适应就变成了不适应,有时还成为有害的甚至致死的因素。
(2021 宁德模拟) ( http: / / www.m / bio / report / detail / f47ec593-0a5d-447a-a3cd-5eff7ecefd24" \t "_blank )红树林能保护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这体现了(  )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依赖环境
【答案】C
【解答】解:红树植物具有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使红树在海浪的冲击下屹立不倒,同时也保护了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国此红树林被称为“海岸卫士”。这说明生物适应环境。
故选:C。
(2021 围场县)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兔和鼠吃草,兔常被狐和鹰捕食,鼠常被狐和蛇捕食,蛇有时也被鹰捕食,这些现象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生物之间是(  )
A.多种多样的 B.不断进化的 C.互不相干的 D.相互制约的
【答案】D
【解答】解: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丰富,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网就越复杂。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只要某一物种的数量突然发生变化,就会牵动整个食物网,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所以,生物网内的各种生物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故选:D。
生态系统、生物圈
1.概念:一定区域内生物群落和它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生态系统。它与群落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包括非生物因素。
2.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大气、水、土壤、温度等。
(2)生物成分
生产者: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
消费者:草食动物、肉食动物。
分解者: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腐生动物等。
3.功能
(1)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叫食物链。
食物链食物网
(2)由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物网。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和能量流通的渠道;食物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能量流动的方向,食物链越短,传递到终极消费者的能量越多;食物链一般从生产者(绿色植物)开始,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也不包括分解者。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2021秋 蓝山县期末) ( http: / / www.m / bio / report / detail / 850d6449-4bfc-44fc-b6c0-2442b53abca6"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_blank )夔龙公园,环境优美,是众多生物的乐园,也是人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下列说法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
A.夔龙公园
B.夔龙公园内所有的树木和动物
C.夔龙公园的所有动物
D.夔龙公园的所有生物
【答案】A
【解答】解:A、夔龙公园既有生物部分又有非生物部分,可形成一个生态系统。
B、夔龙公园内所有的树木和动物缺少非生物成分、生产者和分解者,不能形成一个生态系统。
C、夔龙公园的所有动物缺少非生物成分、生产者和分解者,不能形成一个生态系统。
D、夔龙公园的所有生物缺少非生物成分,不能形成一个生态系统。
故选:A。
(2022春 永定区校级月考) ( http: / / www.m / bio / report / detail / d96f278e-3666-417e-801b-7949c5765d3c"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_blank )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必备的生物是(  )
植物和动物 B.动物、分解者 C.生产者、分解者 D.全部生物成份
【答案】C
【解答】解: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指绿色植物,能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为生产者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消费者指各种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的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的有机物,分解者能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循环,可见,在维持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中必不可少的生物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1.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组成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相对稳定。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有强有弱,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相反,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弱,稳定性越低。
2.生态平衡的破坏
(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为干预或自然因素的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自然因素(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泥石流等)和人为因素(如对森林的过量采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等),同时人为因素可以强化自然因素。
(1)在生态系统中,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生物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
(2021春 开江县期末)全球大气污染主要表现在(  )
A.酸雨、温室效应、生物入侵
B.温室效应、含铅废气、酸雨
C.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D.温室效应、乱砍滥伐、臭氧层破坏
【答案】C
【解答】解:全球大气污染主要表现为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酸雨:PH<5.6的雨水,是由于燃烧煤、石油、然气时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在到大气中与雨水结合,导致酸雨的产生。酸雨的危害:使土壤的养发生变吸化,从而不能被植物收,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影响鱼虾繁殖甚至死亡,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植物死亡,对各种生物和各种建筑物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被称为“空中死神”。
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温度不断上升的现象,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的问题。
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控制和停止使用氟利昂,以及减少含氮废气的排放等,是防止臭氧层破坏的关键。
故选:C。
(2021秋 涟源市期末) ( http: / / www.m / bio / report / detail / 8da7f793-6679-40f3-952c-7101353aed4c"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_blank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对于我们目前的生存家园——地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整个地球就是生物圈
B.淡水生态系统因产氧量高,被称为“地球之肺”
C.为了创造辉煌的现代文明,我们可以无限制地获取自然资源
D.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答案】D
【解答】解: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不是整个地球。A错误。
B、森林生态系统因产氧量高,被称为“地球之肺”,B错误。
C、为了创造辉煌的现代文明,我们不能无限制地获取自然资源,应该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C错误。
D、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人类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D正确。
故选:D。
人们定期给农田除草是主动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方向,使之流向有益于人类的方向。
农田里经常会长出杂草,农民伯伯会定期进行除草。农作物与杂草之间的关系是(  )
A.吸收 B.寄生 C.捕食 D.竞争
【答案】D
【解答】解:农田里经常会长出杂草,农作物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草盛,即草多了,草吸收的水、无机盐就多;草还挤占农作物的生存空间,遮挡阳光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导致农作物生长缓慢,因此农作物和杂草的关系是竞争,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021 兰州) ( http: / / www.m / bio / report / detail / 13c58125-506c-479a-83c5-e5cf87299609" \t "_blank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草地遍地花……”伴着优美的歌声,小宇同学与家人一起来到广阔的草原,在领略祖国壮美河山的同时,好学的他调查记录了此环境中的部分生物。旅行结束后利用所学绘制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简图(如图),请据图回答小宇同学留下的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生物成分中的 。
(2)请据图写出一条鹰处于第四营养级的食物链: 。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单方向的,逐级 (填“增多”或“减少”)的。
(4)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1)生产者(2)草→鼠→蛇→鹰(3)减少(4)自动调节
【解答】解:(1)草是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属于生产者。
(2)图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鹰处于第四营养级的食物链:草→鼠→蛇→鹰。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
(4)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故答案为:(1)生产者(2)草→鼠→蛇→鹰(3)减少(4)自动调节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2.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3.多样性
①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
②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2021秋 岱岳区期末) ( http: / / www.m / bio / report / detail / b59c1777-b1d9-4fa2-8966-a9ff8ee33362"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_blank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了生态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统一发展的自然系统。关于上述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习总书记提到的“山水林田湖草”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
B.生物圈中各个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如大气、水等非生物因素
C.生物圈各种资源是用之不尽的,人类可以利用一切资源来获得发展
D.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答案】C
【解答】解:A、习总书记提到的“山水林田湖草”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A正确。
B、生物圈中的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这种关联性表现在方方面面。B正确。
C、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应该注意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C错误。
D、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C。
(2021秋 楚雄州期末) ( http: / / www.m / bio / report / detail / d2e907cf-ee54-47cb-a725-ba3bf211fc8f"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_blank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生物圈B.海洋生态系统C.湖泊生态系统D.河流生态系统
【答案】A
【解答】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故选:A。
三、人类与生态环境
1.人口过度增长的危害:过度消耗生物圈的资源,会产生资源与能源问题;地球变成一个大垃圾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2.启示:自然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口的增长必须符合生态规律。
(2022 泾阳县开学) ( http: / / www.m / bio / report / detail / 8e8962e6-73a5-4817-befa-9d6c90d312a5"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_blank )某地由于大量捕杀青蛙,致使该地区农田害虫大量繁殖,粮食产量大幅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环境污染严重B.食物链被破坏C.农作物干旱缺水D.植被被大量砍伐
【答案】B
【解答】解:如果大量捕捉青蛙,以至农作物田里害虫大量繁殖,破坏了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失调,使害虫增加,粮食减产。
故选:B。
(2022春 辉县市期中) ( http: / / www.m / bio / report / detail / e0bb5890-99ef-4bf7-9147-36240f287433"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_blank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做法不利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是(  )
A.推进秸秆的资源化利用
B.使用剧毒农药治虫、治草
C.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产业
D.退耕还林,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答案】B
【解答】解:A、推进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A利于“美丽乡村”建设。
B、使用剧毒农药治虫,会污染土壤和水体,B不利于“美丽乡村”建设。
C、要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产业,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有力有序有效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C利于“美丽乡村”建设。
D、“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而后来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使部分灌木丛得以恢复,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利于缓解生态问题,D利于“美丽乡村”建设。
故选:B。
1.保护自然的意义:人类要改造自然,更要保护自然。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使生物圈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2.措施:植树造林、设立自然保护区、立法保护生物资源等等。
下列关于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对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
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好方法
【答案】A
【解答】解:A、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A错误;
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B正确;
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C正确;
D、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D正确。
故选:A。
(2022 渭滨区一模) ( http: / / www.m / bio / report / detail / 7b13d338-0f06-4cf8-b8c6-9cbcdd1705a2"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_blank )2021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明确提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B.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C.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D.应该大力引入外来物种的天敌来达到生态平衡
【答案】C
【解答】解:A、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A错误。
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B错误。
C、生物的性状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遗传)的多样性。C正确。
D.引进外来物种,一般不引进它的天敌,因此外来物种就会因为缺少天敌,而数量大增,进而与其它生物争夺生存资源,从而影响了其它生物的生存,甚至引起其它生物的死亡,就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D错误。
故选C。
1.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以下措施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
B.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
C.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
D.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以增加林木生长量
【解答】解: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很可能引起生态危机,而破坏生物多样性,错误;
B、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属于就地保护,正确;
C、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会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错误;
D、允许在亚热带林区人们大砍大种会破坏环境,破坏当地生物的多样性,错误。
故选:B。
2.一组学生将叶片捣碎成叶汁后混入一些池泥并放在黑暗中保温。在10天中,他们每天取些样品以确定叶汁中微生物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Ⅰ可能是生产者
B.生物Ⅱ可能是以生物Ⅰ为食
C.生物Ⅲ紧随生物Ⅰ的出现而出现
D.生物Ⅳ可能是捕食者
【解答】解:A、因为在黑暗的环境中生产者不可能进行生产,更不可能进行生殖,而生物Ⅰ在黑暗环境中确实经历了一个数量明显增长的过程,因此,生物Ⅰ可能是生产者的说法是不正确的,A错误。
B、种群Ⅰ开始时显著增长是因为开始时资源(叶汁中有丰富的有机物)充足,从曲线的消长情况来分析,两者可被看成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B正确。
C、生物Ⅱ紧随生物Ⅰ的出现而出现符合生物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C正确。
D、图中曲线可以看出,生物Ⅳ只要以Ⅱ、Ⅲ为食,就会出现图中的曲线关系,所以Ⅳ有可能是捕食者,D正确,
故选:A。
3.如图甲为某人工的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图乙为该池塘生态系统中草鱼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字母依次是   。
(2)经测定发现,食物链中下一级生物只能得到上一级生物的一部分能量,原因包括   。(填序号)
①各级生物体内的大部分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
②上一级生物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级生利用
③少数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3)根据乙图,描述草鱼在t0~t1时间段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
(4)在养殖过程,该生态系统每年7~8月份突发“鱼病、鱼死”现象,且有进一步严重化趋势。从生态系统稳态的角度分析,发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
【解答】解:(1)分析题图:图示为某人工的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A是无机环境、D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E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B和C均为消费者。
(2)在生态系统中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因为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部分能量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即下一营养级只捕食了上一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即①②③。
(3)图中显示草鱼在t0~t1时间段的个体数是增长趋势,因此,草鱼在t0~t1时间段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4)该生态系统每年7~8月突发“鱼病、鱼死”现象,且有进一步严重化趋势。发生该现象的原因是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小。
故答案为:(1)D、BC、E;(2)①②③;(3)出生率大于死亡率;(4)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小。
1.(2021秋 房县期末)滇叶 是一种珍稀的竹节虫。成虫有头有脚,肢节分明,有清晰的“脉络”,酷似被吃过的不规则叶片。若静止不动,很难被发现。这个事例说明(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解答】解:滇叶 成虫有头有脚,肢节分明,有清晰的“脉络”,酷似被吃过的不规则叶片;达尔文认为,这是滇叶 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故选:C。
2.(2020 温州模拟)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后,接种少量的小球藻。如图是小球藻的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各图中,能反映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A.B.C.D.
【解答】解:根据种群增长率曲线可知,时间一半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增加,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时间结束时,种群增长率为0,所以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所以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因此,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S型”。
故选:B。
3.(2022 砚山县一模)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宣布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平衡),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生活方式与倡导的“低碳生活”不相符的是(  )
A.购物时自带环保袋
B.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
C.出门就餐尽量使用一次性木筷和塑料餐盒
D.一旦不用电灯、空调就随手关掉
【解答】解:A、购物时自带环保袋,与“低碳生活”相符。
B、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与“低碳生活”相符。
C、使用一次性木筷和塑料餐盒,浪费了资源,不符合“低碳生活”
D、一旦不用电灯、空调就随手关掉,与“低碳生活”相符。
故选:C。
4.(2021 绍兴)盐地碱蓬是一种耐盐碱的植物,能高度吸纳盐碱集聚于体内,实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
(1)某地种植的所有盐地碱蓬构成一个    (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盐碱地中的盐分进入碱蓬细胞,受细胞中的    (填细胞结构)控制。
(3)碱蓬能适应高浓度盐碱环境,这是长期    的结果。
【解答】解:(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生物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等。故某地种植的所有盐地碱蓬构成一个 种群。
(2)细胞膜的作用是控制物质的进出,碱蓬能够源源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盐分,主要是由于细胞膜的控制作用。
(3)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故碱蓬能适应高浓度盐碱环境,这是长期 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种群;(2)细胞膜;(3)自然选择。
5.(2021秋 周村区期末)稻田养蟹好处多,例如蟹能清除杂草、吃掉害虫,其排泄物还能肥田、促进水稻的生长;而水稻又为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两者互利共生,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如图,图一为人工蟹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相对含量。请据图分析并作答:
(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该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的成分是    和    。
(2)此食物网中,一共有    条食物链,其中植物积累的能量流入人体最多的食物链是    。
(3)害虫和河蟹的觅食行为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
(4)国家鼓励用生物防治来治理稻田害虫的原因是农药不仅污染环境,也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若图二表示图一中的一条食物链,则A对应的生物是    (填图一中生物名称)。
(5)大气中的碳可以进入植物体,是通过植物体的    作用。
(6)此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解答】解:(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一中水稻、杂草是生产者,各种动物是消费者,因此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的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图中食物链:水稻→害虫→河蟹→人,水稻→人,水稻→河蟹→人,杂草→害虫→河蟹→人,杂草→河蟹→人,共5条。其中植物积累的能量流入人体最多的食物链是最短的:水稻→人。因为能量沿着食物链逐渐递减,食物链越短能量损耗越少。
(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水稻和杂草固定的太阳能。
(4)根据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越积越多,若图二中A、B、C、D分别表示有毒物质的含量,则可以写成食物链:D→B→A→C。与食物链:杂草(或水稻)→害虫→河蟹→人相对应,则A对应河蟹。
(5)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大气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植物体。
(6)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光能沿着食物链的单向传递叫做能量流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是单方向的、逐级递减。
答案:(1)非生物部分;分解者。(2)5;水稻→人。(3)太阳能。
(4)河蟹。(5)光合。(6)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2022春 开州区月考)很多俗语和诗句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如“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依赖环境 D.环境影响生物
【解答】解:“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因为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大了空气湿度,同时也起到降温的作用,是生物影响环境。
故选:B。
2.(2021 宁波模拟)生态群落Ⅰ、Ⅱ、Ⅲ、Ⅳ含有以数字1和8代表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
物种 种1 种2 种3 种4 种5 种6 种7 种8
Ⅰ 92 4 0 0 1 1 1 1
Ⅱ 0 25 20 20 20 5 0 1
Ⅲ 0 2 3 40 40 50 0 0
Ⅳ 0 65 20 3 3 2 0 0
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危害程度逐步增加)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和最大的分别是(  )
A.Ⅰ和Ⅲ B.Ⅱ和Ⅰ C.Ⅲ和Ⅳ D.Ⅱ和Ⅳ
【解答】解: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生物种群组成的有机结构,群落中的生物种类越多,个体数量分布越合理,越有利于能量流动,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II 群落和其它群落相比,物种种类更多,且各种生物的密度比较均衡,故II群落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大规模虫害袭击,受影响最小。Ⅰ群落物种种类多,但是物种5、6、7、8的密度很小,故抵抗力稳定性最低,大规模虫害袭击,受影响最大。
故选:B。
3.(2022春 牡丹区期中)《说苑 正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虽然这是用以比喻社会现象的寓言,但却反映出生态学中的丰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反映的食物链可表示为露水→蝉→螳螂→黄雀
B.螳螂和蝉在上述反映的食物链中分别属于第二营养级和初级消费者
C.在上述反映的食物链中含有毒物质最多的是树
D.黄雀所处的营养级高,获得的能量少,个体数量就少
【解答】解:A、食物链的起点应是绿色植物,而此链条不是,A错误。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含的食物链是树(或植物)→蝉→螳螂→黄雀。此食物链中起点是生产者树(或植物),第一营养级;终点是最高消费者消费者黄雀;蝉是植食性动物,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螳螂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B错误。
C、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在上述反映食物链中含有毒物质最多的是黄雀。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形成了食物关系,这种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者,越往后,消费者数量越少,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动物和人是消费者。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的递增,生物个体的数量是逐次递减的。因此,黄雀所处的营养级高,获得的能量少,个体数量就少。D正确。
故选:D。
4.(2022 禄劝县一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下列叙述中,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是(  )
A.推广生物防治方法,减少环境污染
B.下雨时工厂直接排放烟雾
C.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D.关停产能落后污染较大的工厂
【解答】解:A、推广生物防治方法,减少环境污染,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B、下雨时工厂直接排放烟雾污染大气,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D、关停产能落后污染较大的工厂,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故选:B。
5.(2021秋 市中区期末)一片森林,一条河流等都是一个生态系统。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它依靠自身的    能力维持相对稳定,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每个地球公民应尽的责任。
【解答】解: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为的破坏超过了其调节能力,生态平衡仍然会被打破。
故答案为:生物圈;自动调节。
6.(2021秋 集贤县期末)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    和    流动,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能够沿  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如食物链:草→兔→鹰,兔吃草,草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进入了兔的体内,鹰吃兔,兔体内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到了鹰的体内。因此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并逐渐富集积累会增加,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的越多。
故答案为:食物链;食物网;食物链。
7.(2022 成都模拟)生物兴趣小组在池塘中采集到一些沉水植物,其茎直立细长、有分支、叶薄、披针形,单性花,果实圆柱形,种子26粒。经检索得知,此为黑藻。同学们以此为材料,开展了一系列探究实验。
(1)将黑藻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可看到许多绿色的颗粒随细胞质环形流动,绿色颗粒是   。
(2)将黑藻放入图1所示的装置中,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玻璃管中不断有气泡产生。这种气体是    ,你如何检测?   。
(3)兴趣小组在晴朗的夏季,将黑藻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放在室外培养。连接二氧化碳检测仪,测得密闭玻璃罩内一昼夜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2。黑藻在一天中C~F时间段表示的生物学意义是    。
(4)兴趣小组同学观察池塘的生态系统情况,绘制了碳循环示意图(如图3)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是乙中的三种生物。图中丙代表的生物成分是    ,由图可知它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    。图3中生物B、C之间的关系是    。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解答】解:(1)黑藻属于绿色开花植物,其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肉细胞中含有绿色的结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把黑藻叶放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许多绿色的颗粒随细胞质环形流动,绿色颗粒一定是叶绿体。
(2)将黑藻放入如图1所示的装置中,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玻璃管中不断有气泡产生。植物的叶片中的叶肉细胞利用叶绿体在光下可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因此玻璃管中释放的这种气体是氧气。由于氧气有助燃的作用,因此其检测的方法是:打开橡皮塞,迅速将快要熄灭的木条插进玻璃管中,木条复燃,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3)从图2可知,曲线C~F段二氧化碳浓度不断降低,说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有机物不断积累。
(4)丙能将动植物遗体遗物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因此是分解者,其作用是分解有机物。
A直接以植物为食物,属于初级消费者;据分析可知,图中A直接以植物为食物,属于初级消费者。B以C为食物,两者又都以A为食,两者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1)叶绿体。(2)氧气;打开橡皮塞,迅速将快要熄灭的细木条插进玻璃管中,木条复燃,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3)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有机物不断积累。(4)分解者;分解有机物;捕食和竞争;自动调节。
8.近年来,由中国科学院组织、实施的珠峰地区综合性科学考察是我国对珠峰地区进行的第四次大规模科学考察。珠峰地区综合性科学考察队队长、冰川研究小组负责人康世昌说,通过观测显示,珠峰北坡冰川退缩严重,与2002年相比,东绒布冰川的消融区上限上升了50米,从6350米上升到了6400米。科学家首次在珠穆朗玛峰绒布河谷发现了香柏植物,这也是科学家首次在这一地区发现香柏植物。此次新发现的香柏植物分布比较稀疏,在近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只有几十株香柏,这些香柏的高度在10﹣50公分之间,属香柏植物中相对较矮的树种,其分布海拔在4700米至4800米之间的陡峭山坡上。请回答:
(1)在近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的几十株香柏属于一个   (填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2)在珠峰工作的科考队员,流经他们皮肤下的血管通常会处于   状态(填收缩或舒张),从而有利于保持恒定的体温。
(3)小欢同学认为珠峰绒布河谷地区风景美丽,但不能作为开发旅游胜地。从生态学角度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
【解答】解:(1)在近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的几十株香柏属于一个种群;
(2)在珠峰工作的科考队员,流经他们皮肤下的血管通常会处于状态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从而有利于保持恒定的体温;
(3)小欢同学认为珠峰绒布河谷地区风景美丽,但不能作为开发旅游胜地。从生态学角度是保护野生生物的栖息地。
故答案为:(1)种群;(2)收缩;(3)保护野生生物的栖息地。
(2021秋 双峰县期末)随着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气候危机的范围越来越广。2020年9月我国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目标。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细菌和真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    。
(2)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
(3)大树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以维持生物圈中的    。
(4)图中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径有    (填序号)。
(5)为早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作为中学生的你,在护绿、低碳方面能做些什么?
   (答出两点即可)。
【解答】解:(1)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真菌和细菌是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
(2)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图中食物链为:树→木蚁→啄木鸟。
(3)绿色植物通过①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
(4)图中②表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③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④表示燃料的燃烧过程,因此,②③④都能产生二氧化碳。
(5)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点滴小事都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如出行少坐出租车或私家车,多坐公交车;随手关灯,减少用电;用太阳能热水器代替煤炉烧水;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节省使用物品,废品回收利用。
故答案为:(1)分解者。
(2)树→木蚁→啄木鸟。
(3)碳—平衡。
(4)②③④。
(5)节约水电、绿色出行、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答两点,合理即可)
10.(2021秋 台山市期末)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太阳能、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
(2)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    ,图中所有动物可统称为    ,其中鹅和鸭的关系是    。
(3)细菌在生态系统的作用是    。
(4)写出此生态系统其中一条食物链    。
(5)生态系统的  和    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6)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量是相对稳定的,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
【解答】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
(2)藻类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因此图中生产者是藻类。生态系统中,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鹅和鸭都以小鱼为食,属于竞争关系。
(3)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真菌和细菌是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
(4)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图中食物链有:藻类→浮游动物→小鱼→大鱼、藻类→浮游动物→小鱼→鹅、藻类→浮游动物→小鱼→鸭;藻类→小鱼→大鱼、藻类→小鱼→鹅、藻类→小鱼→鸭。
(5)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6)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1)非生物部分。
(2)藻类;消费者;竞争。
(3)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藻类→浮游动物→小鱼→大鱼。
(5)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6)自动调节能力。
专题03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课题1思维导图 自主学习区
课题2考点管理 明确考点分布
归类探究1、识别常见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包括植被) 悟透各类题型
例题选讲1
变式演练1
归类探究2、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悟透各类题型
例题选讲2
变式演练2
归类探究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结构及功能 悟透各类题型
例题选讲3
变式演练3
归类探究4、理解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现象和意义 悟透各类题型
例题选讲4
变式演练4
归类探究5、应用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悟透各类题型
例题选讲5
变式演练5
归类探究6、 知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悟透各类题型
例题选讲6
变式演练6
归类探究7、 了解自然环境的人口承载量;认识人口过度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 悟透各类题型
例题选讲7
变式演练7
归类探究8、 列举我国生物保护与自然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悟透各类题型
例题选讲8
变式演练8
课题3.走进重高 命题规律分析
课题4.课堂练习 提升解题能力
课题5.限时集训 点拔拓展延伸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生物与环境
1.种群
(1)种群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和。
植物种群:
动物种群:
(2)种群是由同种物种的许多个体组成,但并不是许多个体简单相加,而具有一定特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种群的这些特征密切相关。
种群密度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个体数目,分析一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间接判定出该种群的发展趋势。
2.群落
(1)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_______________的总和,简称群落。
(2)一个区域内有一个群落。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群落中,_____起主导作用,动物、微生物随着植物的分布而分布。
(3)植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__________的总和;植被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
(4)群落由多个种群组成。群落和种群有大有小,其大小由区域性和人们观察与研究的需要而定。
(5)群落和种群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联系:群落由不同种群构成,包含多个种群。它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的集合体。
群落内的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有互助 、有竞争;
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有竞争、捕食、共生、寄生等。
互助竞争
捕食共生
生活在同一森林里的许多种植物,不会长得一样高,总是有的植物长得高些,有的长得矮些;有的很挺拔粗壮,有的很细弱矮小,这样在群落里就出现了__________。
根据群落的__________及其生活的_____,将地球表面的群落分成_____生物群落和_____生物群落。
陆生生物群落 水生生物群落
常见陆生生物群落:
(2021 宁波模拟)珍稀物种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栖息地的破碎。人类已经把大部分陆地用于农业种植,而很多野生动物是无法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生存的,其余的陆地很多都在经历破碎过程或已经破碎成许多很小的板块。如图表示白脸猴的种群大小与种群持续时间的关系。下列关于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对于白脸猴来说,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小,个体生存机会越大
B.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是因为出生率高的缘故
C.白脸猴种群小,变异类型少,遇到不良环境容易被淘汰
D.栖息地的破碎会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少
下列各项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
A.生活于某池塘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练蛇与这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
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
1.适应性:生物只有_____环境才能生存。现存的各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这是长期__________的结果。形态和结构与_____的适应(如:小肠的结构);形态和结构与__________(环境)的适应(如:枯叶蝶)。
2.几种典型适应的实例:如植物的向光性、仙人掌的叶刺等是对单侧光和干旱等环境的适应;动物的保护色、拟态等既有利于躲避敌害,又有利于捕捉食物,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3.适应的相对性:适应的相对性表现在它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而不是永久性的。当环境条件出现较大的变化时,适应就变成了不适应,有时还成为有害的甚至致死的因素。
(2021 宁德模拟) ( http: / / www.m / bio / report / detail / f47ec593-0a5d-447a-a3cd-5eff7ecefd24" \t "_blank )红树林能保护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这体现了(  )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依赖环境
(2021 围场县)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兔和鼠吃草,兔常被狐和鹰捕食,鼠常被狐和蛇捕食,蛇有时也被鹰捕食,这些现象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生物之间是(  )
A.多种多样的 B.不断进化的 C.互不相干的 D.相互制约的
生态系统、生物圈
1.概念:一定区域内__________和它生活的环境中的__________一起,组成了生态系统。它与群落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包括__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_____和_____:阳光、大气、水、土壤、温度等。
(2)生物成分
__________: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
__________:草食动物、肉食动物。
__________: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腐生动物等。
3.功能
(1)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叫__________。
食物链食物网
(2)由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__________。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_____和_____流通的渠道;食物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能量流动的方向,食物链_____,传递到终极消费者的能量越多;食物链一般从生产者(绿色植物)开始,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也不包括分解者。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2021秋 蓝山县期末) ( http: / / www.m / bio / report / detail / 850d6449-4bfc-44fc-b6c0-2442b53abca6"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_blank )夔龙公园,环境优美,是众多生物的乐园,也是人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下列说法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
A.夔龙公园
B.夔龙公园内所有的树木和动物
C.夔龙公园的所有动物
D.夔龙公园的所有生物
(2022春 永定区校级月考) ( http: / / www.m / bio / report / detail / d96f278e-3666-417e-801b-7949c5765d3c"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_blank )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必备的生物是(  )
植物和动物 B.动物、分解者 C.生产者、分解者 D.全部生物成份
1.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__________,具有比较稳定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在组成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__________。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这种调节能力有强有弱,生态系统的成分越_____,生物种类_____,自动调节能力_____,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相反,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弱,稳定性越低。
2.生态平衡的破坏
(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为干预或自然因素的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__________(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泥石流等)和__________(如对森林的过量采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等),同时人为因素可以强化自然因素。
(1)在生态系统中,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生物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
(2021春 开江县期末)全球大气污染主要表现在(  )
A.酸雨、温室效应、生物入侵
B.温室效应、含铅废气、酸雨
C.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D.温室效应、乱砍滥伐、臭氧层破坏
(2021秋 涟源市期末) ( http: / / www.m / bio / report / detail / 8da7f793-6679-40f3-952c-7101353aed4c"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_blank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对于我们目前的生存家园——地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整个地球就是生物圈
B.淡水生态系统因产氧量高,被称为“地球之肺”
C.为了创造辉煌的现代文明,我们可以无限制地获取自然资源
D.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人们定期给农田除草是主动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方向,使之流向有益于人类的方向。
农田里经常会长出杂草,农民伯伯会定期进行除草。农作物与杂草之间的关系是(  )
A.吸收 B.寄生 C.捕食 D.竞争
(2021 兰州) ( http: / / www.m / bio / report / detail / 13c58125-506c-479a-83c5-e5cf87299609" \t "_blank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草地遍地花……”伴着优美的歌声,小宇同学与家人一起来到广阔的草原,在领略祖国壮美河山的同时,好学的他调查记录了此环境中的部分生物。旅行结束后利用所学绘制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简图(如图),请据图回答小宇同学留下的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生物成分中的 。
(2)请据图写出一条鹰处于第四营养级的食物链: 。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单方向的,逐级 (填“增多”或“减少”)的。
(4)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它包括了地球上的__________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2.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3.多样性
①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
②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2021秋 岱岳区期末) ( http: / / www.m / bio / report / detail / b59c1777-b1d9-4fa2-8966-a9ff8ee33362"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_blank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了生态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统一发展的自然系统。关于上述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习总书记提到的“山水林田湖草”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
B.生物圈中各个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如大气、水等非生物因素
C.生物圈各种资源是用之不尽的,人类可以利用一切资源来获得发展
D.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021秋 楚雄州期末) ( http: / / www.m / bio / report / detail / d2e907cf-ee54-47cb-a725-ba3bf211fc8f"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_blank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生物圈B.海洋生态系统C.湖泊生态系统D.河流生态系统
三、人类与生态环境
1.人口过度增长的危害:过度消耗生物圈的资源,会产生资源与能源问题;地球变成一个大垃圾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2.启示:自然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口的增长必须符合生态规律。
(2022 泾阳县开学) ( http: / / www.m / bio / report / detail / 8e8962e6-73a5-4817-befa-9d6c90d312a5"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_blank )某地由于大量捕杀青蛙,致使该地区农田害虫大量繁殖,粮食产量大幅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环境污染严重B.食物链被破坏C.农作物干旱缺水D.植被被大量砍伐
(2022春 辉县市期中) ( http: / / www.m / bio / report / detail / e0bb5890-99ef-4bf7-9147-36240f287433"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_blank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做法不利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是(  )
A.推进秸秆的资源化利用
B.使用剧毒农药治虫、治草
C.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产业
D.退耕还林,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1.保护自然的意义:人类要改造自然,更要保护自然。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使生物圈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2.措施:植树造林、设立自然保护区、立法保护生物资源等等。
下列关于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对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
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好方法
(2022 渭滨区一模) ( http: / / www.m / bio / report / detail / 7b13d338-0f06-4cf8-b8c6-9cbcdd1705a2"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_blank )2021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明确提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B.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C.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D.应该大力引入外来物种的天敌来达到生态平衡
1.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以下措施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
B.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
C.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
D.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以增加林木生长量
2.一组学生将叶片捣碎成叶汁后混入一些池泥并放在黑暗中保温。在10天中,他们每天取些样品以确定叶汁中微生物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Ⅰ可能是生产者
B.生物Ⅱ可能是以生物Ⅰ为食
C.生物Ⅲ紧随生物Ⅰ的出现而出现
D.生物Ⅳ可能是捕食者
3.如图甲为某人工的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图乙为该池塘生态系统中草鱼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字母依次是   。
(2)经测定发现,食物链中下一级生物只能得到上一级生物的一部分能量,原因包括   。(填序号)
①各级生物体内的大部分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
②上一级生物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级生利用
③少数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3)根据乙图,描述草鱼在t0~t1时间段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
(4)在养殖过程,该生态系统每年7~8月份突发“鱼病、鱼死”现象,且有进一步严重化趋势。从生态系统稳态的角度分析,发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
1.(2021秋 房县期末)滇叶 是一种珍稀的竹节虫。成虫有头有脚,肢节分明,有清晰的“脉络”,酷似被吃过的不规则叶片。若静止不动,很难被发现。这个事例说明(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2.(2020 温州模拟)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后,接种少量的小球藻。如图是小球藻的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各图中,能反映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A.B.C.D.
3.(2022 砚山县一模)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宣布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平衡),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生活方式与倡导的“低碳生活”不相符的是(  )
A.购物时自带环保袋
B.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
C.出门就餐尽量使用一次性木筷和塑料餐盒
D.一旦不用电灯、空调就随手关掉
4.(2021 绍兴)盐地碱蓬是一种耐盐碱的植物,能高度吸纳盐碱集聚于体内,实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
(1)某地种植的所有盐地碱蓬构成一个    (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盐碱地中的盐分进入碱蓬细胞,受细胞中的    (填细胞结构)控制。
(3)碱蓬能适应高浓度盐碱环境,这是长期    的结果。
5.(2021秋 周村区期末)稻田养蟹好处多,例如蟹能清除杂草、吃掉害虫,其排泄物还能肥田、促进水稻的生长;而水稻又为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两者互利共生,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如图,图一为人工蟹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相对含量。请据图分析并作答:
(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该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的成分是    和    。
(2)此食物网中,一共有    条食物链,其中植物积累的能量流入人体最多的食物链是    。
(3)害虫和河蟹的觅食行为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
(4)国家鼓励用生物防治来治理稻田害虫的原因是农药不仅污染环境,也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若图二表示图一中的一条食物链,则A对应的生物是    (填图一中生物名称)。
(5)大气中的碳可以进入植物体,是通过植物体的    作用。
(6)此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1.(2022春 开州区月考)很多俗语和诗句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如“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依赖环境 D.环境影响生物
2.(2021 宁波模拟)生态群落Ⅰ、Ⅱ、Ⅲ、Ⅳ含有以数字1和8代表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
物种 种1 种2 种3 种4 种5 种6 种7 种8
Ⅰ 92 4 0 0 1 1 1 1
Ⅱ 0 25 20 20 20 5 0 1
Ⅲ 0 2 3 40 40 50 0 0
Ⅳ 0 65 20 3 3 2 0 0
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危害程度逐步增加)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和最大的分别是(  )
A.Ⅰ和Ⅲ B.Ⅱ和Ⅰ C.Ⅲ和Ⅳ D.Ⅱ和Ⅳ
3.(2022春 牡丹区期中)《说苑 正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虽然这是用以比喻社会现象的寓言,但却反映出生态学中的丰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反映的食物链可表示为露水→蝉→螳螂→黄雀
B.螳螂和蝉在上述反映的食物链中分别属于第二营养级和初级消费者
C.在上述反映的食物链中含有毒物质最多的是树
D.黄雀所处的营养级高,获得的能量少,个体数量就少
4.(2022 禄劝县一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下列叙述中,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是(  )
A.推广生物防治方法,减少环境污染
B.下雨时工厂直接排放烟雾
C.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D.关停产能落后污染较大的工厂
5.(2021秋 市中区期末)一片森林,一条河流等都是一个生态系统。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它依靠自身的    能力维持相对稳定,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每个地球公民应尽的责任。
6.(2021秋 集贤县期末)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    和    流动,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能够沿  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7.(2022 成都模拟)生物兴趣小组在池塘中采集到一些沉水植物,其茎直立细长、有分支、叶薄、披针形,单性花,果实圆柱形,种子26粒。经检索得知,此为黑藻。同学们以此为材料,开展了一系列探究实验。
(1)将黑藻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可看到许多绿色的颗粒随细胞质环形流动,绿色颗粒是   。
(2)将黑藻放入图1所示的装置中,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玻璃管中不断有气泡产生。这种气体是    ,你如何检测?   。
(3)兴趣小组在晴朗的夏季,将黑藻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放在室外培养。连接二氧化碳检测仪,测得密闭玻璃罩内一昼夜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2。黑藻在一天中C~F时间段表示的生物学意义是    。
(4)兴趣小组同学观察池塘的生态系统情况,绘制了碳循环示意图(如图3)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是乙中的三种生物。图中丙代表的生物成分是    ,由图可知它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    。图3中生物B、C之间的关系是    。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8.近年来,由中国科学院组织、实施的珠峰地区综合性科学考察是我国对珠峰地区进行的第四次大规模科学考察。珠峰地区综合性科学考察队队长、冰川研究小组负责人康世昌说,通过观测显示,珠峰北坡冰川退缩严重,与2002年相比,东绒布冰川的消融区上限上升了50米,从6350米上升到了6400米。科学家首次在珠穆朗玛峰绒布河谷发现了香柏植物,这也是科学家首次在这一地区发现香柏植物。此次新发现的香柏植物分布比较稀疏,在近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只有几十株香柏,这些香柏的高度在10﹣50公分之间,属香柏植物中相对较矮的树种,其分布海拔在4700米至4800米之间的陡峭山坡上。请回答:
(1)在近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的几十株香柏属于一个   (填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2)在珠峰工作的科考队员,流经他们皮肤下的血管通常会处于   状态(填收缩或舒张),从而有利于保持恒定的体温。
(3)小欢同学认为珠峰绒布河谷地区风景美丽,但不能作为开发旅游胜地。从生态学角度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
(2021秋 双峰县期末)随着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气候危机的范围越来越广。2020年9月我国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目标。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细菌和真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    。
(2)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
(3)大树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以维持生物圈中的    。
(4)图中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径有    (填序号)。
(5)为早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作为中学生的你,在护绿、低碳方面能做些什么?
   (答出两点即可)。
(5)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点滴小事都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如出行少坐出租车或私家车,多坐公交车;随手关灯,减少用电;用太阳能热水器代替煤炉烧水;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节省使用物品,废品回收利用。
故答案为:(1)分解者。
(2)树→木蚁→啄木鸟。
(3)碳—平衡。
(4)②③④。
(5)节约水电、绿色出行、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答两点,合理即可)
10.(2021秋 台山市期末)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太阳能、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
(2)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    ,图中所有动物可统称为    ,其中鹅和鸭的关系是    。
(3)细菌在生态系统的作用是    。
(4)写出此生态系统其中一条食物链    。
(5)生态系统的  和    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6)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量是相对稳定的,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
专题03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课题1思维导图 自主学习区
课题2考点管理 明确考点分布
归类探究1、识别常见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包括植被) 悟透各类题型
例题选讲1
变式演练1
归类探究2、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悟透各类题型
例题选讲2
变式演练2
归类探究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结构及功能 悟透各类题型
例题选讲3
变式演练3
归类探究4、理解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现象和意义 悟透各类题型
例题选讲4
变式演练4
归类探究5、应用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悟透各类题型
例题选讲5
变式演练5
归类探究6、 知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悟透各类题型
例题选讲6
变式演练6
归类探究7、 了解自然环境的人口承载量;认识人口过度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 悟透各类题型
例题选讲7
变式演练7
归类探究8、 列举我国生物保护与自然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悟透各类题型
例题选讲8
变式演练8
课题3.走进重高 命题规律分析
课题4.课堂练习 提升解题能力
课题5.限时集训 点拔拓展延伸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