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9《鱼我所欲也》课件及素材(共21+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9《鱼我所欲也》课件及素材(共21+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1 16:13:20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鱼我所欲也
二.检查预习
一.课程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大家已经能流利地背诵全文。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从细节处探究文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文章的主旨。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主要论点,梳理论证思路。(重点)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分析论证方法。(难点)
课时目标
二.把握论点,梳理思路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 取
舍 取
舍生取义
鱼 熊掌
生 义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比喻论证:形象地区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
类比论证: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以划分层次的形式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①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由设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是人所固有的。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舍鱼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自己的论点“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的进一步论证。先正面再反面分析阐发自己的观点。
第三层(本段最后一句)作者得出结论:其实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而已。
道理论证
正面
反面
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
所欲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对 比论 证
推理一层紧扣一层,严密无间
②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
“舍生取义”就是人应该保有“本心”,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正面
反面
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勿失其本心
对 比论 证
是前面的补充和深入,前后相贯,密切呼应
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心”具体指“羞恶羞耻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1.“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2.“既然“箪食”“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因为是用“呼尔”“蹴尔”的方式给予的,这种行为是轻视,是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说明在“生”面前,尊严更重要。也与前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相呼应。
3.“万钟”指的是什么?“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指的是什么?“万钟”和“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之间是什么关系?
“万钟”指的是利益;“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指的是权力、美色、虚荣,也就是欲望。利益是欲望的折射,满足欲望是追求利益的目的。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了今昔对比,作用是什么?
写出了一些人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本心,词锋针对仕宦之徒。也与前文中的“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相呼应,说明这些人已经失去了本心。
1.语言流畅,气势恢弘,感情悲壮而高亢。
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论证更有力,感情更充沛,读来痛快淋漓。
写作特色
2.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使文章论证严密,有说服力。
作者在提出论点之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舍生取义的重要性;接着又分别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这样层层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文小结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命更重要,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提出论点:舍生取义——比喻论证
正面: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
反面:死—有甚于死—有所不辟
得出推论:舍生取义
举例论证:——(不受嗟来之食)
举例论证:——(不辨礼义受万钟)
鱼我所欲也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
板书设计(共21张PPT)
鱼我所欲也
同学们,陈毅的《梅岭三章》里有诗句说“取义成仁今日事”,其中的“取义成仁”借用了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的,“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孟子在文中是如何阐述的?我们一起到《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去寻求解答。
一.课程导入
课时目标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
通过朗读,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作者 孟子 生卒年 约372-前289 名 轲 字 子舆 籍贯 山东邹城
评价 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作品风格 善于运用类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注重逻辑推理,论证严密;语言气势磅礴,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代表作 《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二.检查预习
作者简介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记录了孟子的思想与言行,儒家经典之一。《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作品简介
故不为苟得也
所恶莫甚于死者
一箪食,一豆羹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得我与
为宫室之美为之
wèi wéi

dān gēng
gǒu


xiè
读准字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划分节奏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能愿动词,喜爱。
动词,同时得到或占有。
生命
大义
舍弃
“兼”是副词状语置后。
三.疏通文意

【译文】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译文】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动词,超过、胜过
做,干
苟且
祸患,灾难
同“避”,躲避

讨厌,憎恨
【译文】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件不可以做呢?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假如,假使。
那么
做,干
什么(手段)不用呢?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于这个原因
因为这个缘故
【译文】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不只是
这种心
不丧失
【译文】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 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 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丧失它罢了。

【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一箪食,一豆 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不认为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踩踏
古代盛食物用的一种容器。
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译文】
对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注:“于我何加焉”即“于我加何焉”,这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倒装句。)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同“辨”,辨别
有什么益处
侍奉
所认识的穷乏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yú)”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同“向”,先前、从前。
停止,放弃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译文】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天性。
四.文言知识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辟”同“避”,躲避。
“辩”同“辨”,辨别。
“得”同“德”,感恩、感激。
“与”同“欤”,语气词。
“乡”同“向”,先前、从前。
2.一词多义
为了

表修饰,不译
表转折,却
对,对于

4.重点句子翻译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是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②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④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